第六讲分配制度_第1页
第六讲分配制度_第2页
第六讲分配制度_第3页
第六讲分配制度_第4页
第六讲分配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分配制度第9章第2、3节、第15章第3节一、收入分配一般原理(补充)二、

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第9章第2、3节)三、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第15章第3节)第一页,共六十二页。一、收入分配一般原理(补充)

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准确理解价值创造的源泉,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中的作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等;以便同学们利用学得的知识,分析和认识实践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第二页,共六十二页。(一)收入分配的涵义(补充)收入:(1)会计要素之一;(2)个人所得。分配的定义:(1)按一定标准或方法分。(2)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即国民收入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在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环节。国民收入就是指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入。公式表现如下:

国民收入=(C+V+M)-C

=V+M即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态为什么?第三页,共六十二页。

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由生产决定,没有产品的生产,便没有产品的分配,生产的性质怎样,分配的性质便也怎样;----但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分配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这属于生产过程本身,并决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们这里讲的是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第四页,共六十二页。(二)收入分配的内容

国民收入生产出来以后,在消费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分配关系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分配原则服从于资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税金、利润、工资、企业基金。第五页,共六十二页。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1)通过

财政预算:(2)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及价格等手段实现。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主要来源是税收和国债主要用于国防、行政费用、文教卫生、基础设施等通过中央银行对其的调整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第六页,共六十二页。(三)收入分配的原则(2个)

一是要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有三个:①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要有所增长,即积累和消费必须同时兼顾,二者不能偏废。②积累和消费的增长要和其物资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③必须安排好积累和消费的内部比例关系。如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的积累、各种消费品结构的合理安排等等。

第七页,共六十二页。二是要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公平帕累托状态(最有效率状态)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常用工具)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公平=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因为公平至少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第八页,共六十二页。具体实现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具体的实现过程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处处可见。站在微观的角度,可以通过牺牲公平而获得效率(即是一时的效率)。假定政府着眼于维护公平出面干预,对企业作出严格的规定,在企业看来就意味着牺牲效率。若企业出于趋利本能,千方百计地逃避政府的限制,一旦成功,表明在企业间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条件。第九页,共六十二页。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总的原则是效率与公平兼顾。具体:第一,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效率决定公平的产生。历史上,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产生以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极低、根本没有剩余产品的情况下谈公平没有任何意义。效率提高是公平增长的条件。“蛋糕首先要做大”注意:在效率优先原则下要尽可能考虑公平的要求,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中。解决矛盾的原则:第十页,共六十二页。第二,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第三,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如消除进入壁垒及就业歧视、反对行业垄断等,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存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过程,两个分配主体。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第十一页,共六十二页。二、

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第9章第2、3节)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第十二页,共六十二页。(一)关于“价值转形理论”及其争论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论述的是按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1894年《资本论》第3卷问世,论述的是按生产价格来交换商品。西方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为这是《资本论》的“破绽”,企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攻击进行抵制和批判。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批驳所谓《资本论》存在“破绽”的错误观点;(2)关于“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和“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这两个总额等式能否同时相等的问题。

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的价值(W)cvmKW=K+m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1)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2)资本家把成本价格看作商品的真正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商品价值以上的增加值,是从流通中获得的。

(1)K是资本家赔钱与赚钱的界限;是商品出售的最低价格;(2)K决定着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大小;(3)K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p)。剩余价值和利润质上不同,量上相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商品价值=k+p即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16思考?如果生产手机比生产冰箱获得的利润要多,生产冰箱的资本家会怎么办?部门之间的竞争到什么时候才会趋于缓和?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P137)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的生产者,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生产部门之间若利润率不同,便会发生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从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与此同时,利润率便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小结: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2)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实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P138)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但是,平均利润率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的条件充分具备,平均利润率规律就会形成。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评价: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似乎只与他所拥有的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不存在差别。平均利润率只是利润率水平变动的一种趋势。第二、个别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在平均利润率以上得到超额利润,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率。关于平均利润率问题的两点说明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3、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2)生产价格的定义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和价值在质和量上的表现都不一样。即:生产价格是能够为资本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注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区别市场价值,即商品的社会价值,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的生产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由于资本竞争引起的价值转形。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市场价格围绕社会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即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没有违背价值规律(P139)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第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第三,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二页。总结: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2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BCD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2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ACD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27

商业部门、银行等非生产性部门的劳动者创不创造剩余价值?为什么投资商业和银行的资本家能赚到钱?思考?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二)关于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真正来源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P140)

(2)商业利润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P140)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二页。(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P141)商业资本家所获商业利润的多少,仍要受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规律的支配。

商业资本家承担了本来由产业资本家承担的商品销售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独吞全部的剩余价值,而必须让一部分利给商业资本家。

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为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这些费用投入生产,还可以为它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30思考?

商业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会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

商业流通领域中的广告、支付店员工资、购买商店设备、办公费用会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第三十页,共六十二页。2、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P141)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就是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32借贷关系出现的结果——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职能资本家因借款而拥有了借贷资本的使用权,但却没有所有权,其目的是获取利润;借贷资本家因贷出款项而放弃了资本的使用权,但却保留有所有权,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家的资本,所以必须付给借贷资本家报酬——利息。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二页。(2)利息和利息率借贷资本的报酬——利息,本质上仍是产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来的货币资本取得平均利润后,一方面要付给借贷资本家报酬,另一方面自己也要赚钱,因此,职能资本家把取得的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即:货币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给借贷资本家的报酬职能资本家所有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二页。利息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P142)年利(年利息率)1厘=1%月利(月利息率)1厘=1‰

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率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意味着职能资本家把全部的平均利润都交给了借贷资本家,职能资本家自己没有赚钱,肯定不愿意;

利息率等于零,意味着不用交利息,借贷资本家得不到利息就不会发放贷款。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二页。(3)股票价格指股票在市场上交易时形成的价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表现。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股息: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获得的收入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的盈利中分得的股息,实质上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3、资本主义地租

(1)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P143)(2)地租的来源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让渡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P143)(3)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

地租(土地所有者)

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二页。(4)地租的来源:----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5)地租的实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它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地租的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二页。绝对地租

定义: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P144)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二页。级差地租

定义: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P143)

产生条件:土地的优劣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条件。

就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肥沃程度的差别;地理位置的差别)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40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由于土地的经营垄断,使得当优等地、中等低都出租之后,农业资本家只有租种劣等地,前提是他也必须赚到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最高,因此,如果按较低的中等地或优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话,租种劣等地就赚不到钱。第四十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41

要保证大家都赚钱,社会价格就必须按最高的单价,即劣等地的单价计算。这样,大家都获得了平均利润,而且,优、中等地还交了级差地租。

所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源泉。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

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43小结:农产品价值-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绝对地租;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个别生产价格=级差地租。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二页。(4)土地价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土地所有者不仅能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取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表现。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

一是地租额的多少,

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的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土地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它之所以具有价格可以买卖,是因为土地的私有,使得使用别人私有的土地必须缴纳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45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

C.超额地租

D.垄断地租B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二页。2023/5/11646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D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二页。三、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第15章第3节)

(一)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P254)1、按劳分配的定义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与收益分配。“劳”:物化形态的劳动(成果多少)、流动形态的劳动(时间长短)、潜在形态的劳动(学历、职称、职务高低)。(补充)

主要内容包括:

1、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

2、每个劳动者分配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为个人劳动部份的多少;

3、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收入将增加。

4、按劳分配执行的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二页。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依据;(3)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二页。3、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的特点

实践中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三个阶段实现。(1)企业的总劳动在商品市场上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劳动者的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2)企业对劳动者按其劳动进行分配。(3)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消费。2、采取货币工资或其他形式实现。实际报酬水平不仅同货币工资量有关,也与商品供求及价格有关。3、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标准。4、与其他分配形式并存。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二页。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第五十页,共六十二页。5、按劳分配的局限性(补充)

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

------个人能力不同

------赡养人口不同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二页。6、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按照投入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分配。(P255)7、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因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关系决定的,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P255)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二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分配制度(P25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这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二页。(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了科学技术、拥有知识的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丰富的分配内容。

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二页。(3)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践证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主体”和“非主体”的关系

主体地位:

(1)、在公有制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要部分;

(2)、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公有制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占收入总额的主要部分。

2、两种分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替代关系

这种替代关系源于要素之间在生产中的技术替代关系。这既影响要素的配置,又影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要素的价格变动,还受到与它有替代关系的要素价格的影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二页。(三)如何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分配制度(即对收入差距不合理的调节)1、要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在再分配领域,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备。

——缺乏完善的打击、遏制违法非法收入的政策。

违法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严重破坏了收入分配秩序。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二页。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1)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2)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