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专题---------【古诗】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学习目标1.归纳送别诗中的常见要素,把握送别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体会两首送别诗流露出的不同情感;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分析此诗与前两首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深程导航方法讲解1.送别诗特点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方式、送别意象送別诗的鉴赏方法读诗歌、明诗意、人诗境、悟诗情3.诗词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胧楼饯別校书叔云》(1)意疏通思想(2)内容解读(3)对比阅读★课程解读题目形式:客观题、主观题课程要点:诗意理解、思想情感把握能力要求:理解能力、迁移能力★题目示例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渡荆门送别》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思想内容却有差别,请简要分析。★基础热身自魏晋六朝开始,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出于追求理想、干谒交游、求仕觅宦的需要,不得不背井离乡、辞亲别友、远赴他所。“送别”也因此成为了读书人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并且频繁地反映在诗歌创作中。这些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或诉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或寄托未来重逢的美好期许,或抒发落拓无偶的满腔愤懑,或高唱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歌……其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悲壮交织的情感变奏,时隔千百年,仍散发着无穷魅力,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走近、了解、融入。品读下面四首送别诗,根据送别诗的常见要素,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8分)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3.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4.劳歌一由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送别对象亲人送别方式踏歌送别地点岸上送别意象酒★知识详解唐朝是一个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时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彻底浇灭了“门第至上”的门阀制度余烬;各阶层的士人,均可凭借诗赋进身官场、博取功名;士人们也因生正逢时,大多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对自身“才力”高度自负、对实现理想高度自信,甘愿背井离乡、辞亲别友,进城赶考,奔赴任所,驰骋疆场。这种昂扬饱满的理想主义精神,在送别诗中也得到了直接映射。一时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赠别壮语,成为了送别诗的“主旋律”。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EQ\o\ac(○,1)【唐】王勃城阙辅三秦EQ\o\ac(○,2),风烟望五津EQ\o\ac(○,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EQ\o\ac(○,4),儿女共沾巾。【注释】①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上海古精出版社1995年版)。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今四川崇州。②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EQ\o\ac(○,3)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EQ\o\ac(○,4)歧路;岔路口。★课堂练习1.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这首诗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2分)2、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4分)3.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4分)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同置身于为友人送别的场景之中,王勃的豪壮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的情感体验也渗透进了字里行问。学习李白的《送友人》,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送友人EQ\o\ac(○,1)【唐】李白青山横北郭EQ\o\ac(○,2),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EQ\o\ac(○,3)鸣。【注释】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②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③班马:离群的马。★深堂练习首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篷”“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4分)3.《送友人》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它们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4分)★考试链接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并非所有士人都能得偿所愿、平步青云--怀才不遇、失意苦闷总是在所难免的,就连“飘然不群”“清新俊逸”的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尽管曾经风光无限,唐玄宗为其“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是所有的荣华光耀、得意自许,都在被“赐金放还”时化作了缥缈的过往云烟读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宣州谢眺楼EQ\o\ac(○,1)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EQ\o\ac(○,2)建安骨EQ\o\ac(○,3),中间小谢EQ\o\ac(○,4)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注释】①谢眺(tiāo)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相传是南齐诗人谢胰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朝时重建并改名为嶂楼。②蓬菜文章:指文章繁富。东汉时学者称当时皇室著述和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形容东观藏书之多③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1920)。④小谢:谢眺(464-499),南朝齐代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幷列,称其为“小谢”。这里用以自喻。诗歌的标题表明送别的地点是;送别的对象是一个名叫的人,李白称其为“叔”;“校书”是这个人的。(3分)2.本诗点明饯别的时令是季,你从(填原句)看出来的。(2分)3.整首诗最能体现李白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字是:。(1分)4.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4分)5.李白的《送友人》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同为“送”,但在“送”中寄予的情感不同,请言要分析。(4分)盛唐诗人岑参勤学苦读、博取功名,却又弃官从戎、几度出塞。边塞的黄沙走石、风如刀割,他人引以为苦,岑参却引以为奇,用他慷慨激昂的笔墨饱含热情地描绘着一幕幕边塞奇景。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会诗人在为同僚送别时的思想情感,比较本诗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EQ\o\ac(○,1)【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EQ\o\ac(○,2)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停衾薄。将军角弓EQ\o\ac(○,3)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EQ\o\ac(○,4)阑于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EQ\o\ac(○,5),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潦属。武店,生乎不详。京,这里指长安(今陕西西安)。②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④者(hàn)海:指沙漠。⑤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