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孚文化广场改造设计_第1页
中孚文化广场改造设计_第2页
中孚文化广场改造设计_第3页
中孚文化广场改造设计_第4页
中孚文化广场改造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开始,就预示着人类文明正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城市人口、建筑的急剧膨胀,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遭到了极大破坏。欧洲国家便开始寻求用景观绿化去弥补工业化造成的对环境破坏的痕迹。随着社会主义浪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急速推进,也不得不面临同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追求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已然不太现实,因此怎样从改善城市的微观环境入手,为城市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舒适空间,是现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口袋公园”正是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现状所产生的,具有景观、生态、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其研究对于解决城市中心公共空间与人们精神需求的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2口袋公园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口袋公园最初由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于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他充分分析了美国城市公园的现状,发现在商业及办公区与人们对公园的需求差距较大,对于解决办公人员休息就餐和购物者停留休息的空间较少,因此提出的为周边人群提供休憩的既具功能又集美观为的城市袖珍公园,其原型为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成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口袋公园,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成斑驳状分布于城市结构系统中,直接为周边的居民服务。它们通常是随机的分散在城市之中,但如果以步行系统进行联系更好。参照建设部编制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绿地现状,将面积小于8000m2,具有口袋公园基本功能的街旁绿地、道路绿地中部分具有口袋公园功能的绿地、部分小区游园及非城市绿地的小型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1.3口袋公园设计相关案例1.3.1佩雷公园佩雷公园被称作是“有墙、地板和天花板的房间”。由宰恩布润联合公司设计,设计师巧妙地将空间隐形划分,首先利用高差和乔木树冠完成入口处的过渡,然后进入高潮空间——有垂直绿化的墙壁,有乔木树冠形成的绿色天花,有服务功能的可移动座椅,最后运用一面高6m的瀑布墙再次使空间进入高潮。利用水、攀爬植物、乔木树冠、高差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绿洲。(如图1.3a,1.3b所示)图1.3a佩雷公园平面图图1.3b.佩雷公园实景1.3.2绿色英亩公园绿色英亩公园是由佐佐木英夫设计,设计者对于空间的处理较佩雷公园更为丰富。通过入口处下沉空间的引入,进入平台区,高大乔木树荫下的可移动休闲座椅,打下空间轻松的基调。上几级台阶之后进入花架座椅区,空间进一步得到收缩。然后下几级台阶进入瀑布水景区。整个空间通过粗石壁墙体完成水景之间的联系、通过高差完成空间之间的变化与联系,同样借助于乔木和攀爬植物完成了空间的隐形限定,寻求了在这个喧闹都市的片刻安宁。图1.3c绿色英亩公园实景照片2项目背景2.1基地位置郑州市中孚广场位于郑州市金水区,南邻城市主干道黄河路,西邻城市次干道文化路,北侧为居住区,东侧为商业建筑中孚大厦,且南侧出口临近城市人人行天桥。图2.1a河南省区位图图2.1b郑州市区位图图2.1c具体区位图2.2项目意义2.2.1口袋公园价值中孚广场紧邻城市道路、商业建筑及居住区,地段特殊,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其符合口袋公园的特征,为周边多种人群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场所,发挥其功能性、生态性、美观性。2.2.2城市发展及城市形象中孚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如果将郑州市同等性质的用地都进行良好地利用设计,形成以其为节点的斑驳状的片公园系统,并结合道路绿化的线公园系统,必将达到增强城市公园系统的完整性,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的效果。而且,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对其进行良好地改造设计,必然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标志景观。3.现状分析3.1现状周边环境分析现状周边环境较为复杂,位于黄河路和文化路两条主要干道的交叉,且南侧出口接人行天桥,场地的东南西北侧分别为郑州第五人民医院、商业建筑大厦、中孚大厦、居住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为30米,面积约为3000m2。图3.1:现状周边环境图3.1:现状周边环境3.2现状场地分析3.2.1现状建筑和植物配置分析现状建筑较少,用地边界有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北京华联超市,用地有售卖部和厕所。这些建筑仅满足实际的服务功能,缺乏景观性。在邻居住区的北侧配置了月季、黄杨和槐树。在棋牌区配置了小叶女贞。文化展示区配置了攀爬植物美国凌霄。植物种类单一,覆盖面积小。图3.2现状建筑和植物配置图3.2现状建筑和植物配置3.2.2现状高程分析场地范围内多为整平的地面,但是高差变化明显。从城市道路到进入广场有1.6米的高差,在广场的纵向1/2处整个地面又抬高2.7米。用地平面成扁长形,现状的处理较为生硬,缺乏层次性、景观性,且整个空间从入口处一览无余。因此高差的妥善处理是此次设计的重点。View图3.2.2.现状高程View图3.2.2.现状高程ViewView3.4现状优劣势分析3.4.1现状优势分析区位优势位于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可达性强,且周边建筑物密集,因而休息空间短缺,吸引大量人群。3.4.2现状劣势分析1.空间划分混乱,功能混杂。2.空间分隔不够,未处理人群使用空间时所造成的相互干扰。3.空间无层次,缺乏私密性,且噪音嘈杂。4.空间利用不均衡,成北多南少。5.绿化覆盖率低,空间感受不舒适,视觉观赏性不强。4.改造定位与目标4.1改造定位集功能、生态、景观、社会、心理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质的口袋公园。4.2改造措施1.利用高差,进行竖向设计,划分出不同功能、性质、开放程度的空间,具备明确的空间导向感。2.利用动态水景作为景观要素,隔绝城市噪音,提升空间活力。3.利用树阵广场作为处理手法,提升空间舒适度,增加休憩空间。4.利用高绿篱作为背景墙围合空间,增加空间私密性和层次性。5.设计构思5.1构思分析设计尊重原场地,以高差为切入点,重点协调场地高差与城市界面的关系、场地内高差所创造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因场地面积较小,高差较大,因此本设计以塑造建筑内部空间的思路来处理场地,中心跌水为“门厅”,周边的各个小广场为“建筑的功能用房”,辅以交通空间作为联系。平面布局:借用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概念——以门厅为交通中心连接各个服务用房的方式(如图5.1a所示)。竖向设计:借用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手法——层与层之间的渗透与交融(如图5.1b所示)。视线分析:通过高差造就的空间的纵横错落,使得视线实现空间的“无障碍”(如图5.1c所示)。图5.1b:竖向设计图5.1c:视线分析图5.1a:平面布局图5.1b:竖向设计图5.1c:视线分析图5.1a:平面布局5.2造景要素设计运用“水”——吸引人群观赏,增加人景互动,隔绝城市噪音。运用“景墙”——分隔空间,引导空间,渗透空间。运用“乔木树阵”——限定空间运用“花径“——吸引人群5.3景观处理手法(1)对景(2)渗透与层次(3)起伏与层次(4)空间序列的营造(5)仰视与俯视6设计方案6.1总平面图1.槐树广场2.观景木栈3.水墙4.花径5.沙坑6.售卖7.观景廊8.绿阶9.观景台10.喷泉11.画廊12.文化广场13舞台14.张拉膜15.厕所16.花间息17.樱花石径18.浓荫如覆19.合家欢乐20.腊月梅香21.健身广场1.槐树广场2.观景木栈3.水墙4.花径5.沙坑6.售卖7.观景廊8.绿阶9.观景台10.喷泉11.画廊12.文化广场13舞台14.张拉膜15.厕所16.花间息17.樱花石径18.浓荫如覆19.合家欢乐20.腊月梅香21.健身广场6.2平面分析功能分区:根据周边活动者的分布及活动种类的需要,将场地分为五个部分:儿童游乐区、文化活动区、观赏区、休息区、健身区(如图6.2a所示)。绿化分析:为了达到更高的绿地覆盖率,尽可能的用乔木、灌木、草地以及攀援植物结合的方式,来创造空间怡人的小气候(如图6.2b所示)。景观节点分析:在景区设立几个功能性质、活动范围相异的节点将人群分散(如图6.2c所示)。视线分析:景点之间就是靠视线的无障碍相互联系(如图6.2d所示)。图6.2b:绿化分析图图6.2a:功能分区图图6.2b:绿化分析图图6.2a:功能分区图图6.2c:景观节点分析图6.2c:景观节点分析图图6.2d:视线分析图图6.2d:视线分析图6.3剖面分析:通过对整个场地各个节点的剖面来反映不同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以及空间的起伏变化,从而表达在竖向上对场地的处理。A-A剖面A-A剖面C-C剖面C-C剖面B-B剖面B-B剖面E-E剖面D-D剖面E-E剖面D-D剖面总平面图总平面图6.4节点设计A6.4.1跌水景区A此节点为入口景区,用低缓的台阶和平台完成从城市道路到场地的过渡。借助高大的槐树阵限定出入口处的空间,紧接着,空间进入高潮,高大的石墙下跌水倾泻而下,给人以宁神驻思的空间感受。此节点为入口景区,用低缓的台阶和平台完成从城市道路到场地的过渡。借助高大的槐树阵限定出入口处的空间,紧接着,空间进入高潮,高大的石墙下跌水倾泻而下,给人以宁神驻思的空间感受。图6.4.1a:跌水景区平面图6.4.1a:跌水景区平面图6.4.1c:跌水景区局部意象图6.4.1b:跌水景区A处视点局部效果图6.4.1c:跌水景区局部意象图6.4.1b:跌水景区A处视点局部效果6.4.2绿荫广场此节点为空间的制高点,可以俯瞰空间各个景点,又因借与各景点的距离和高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景致。广场同样采用了高大乔木银杏树给予限定,夏可以遮阴,秋可以观叶。广场北侧为樱花石径,春季落英缤纷,与鹅卵石的映衬,使得别有一番情趣。此节点为空间的制高点,可以俯瞰空间各个景点,又因借与各景点的距离和高度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景致。广场同样采用了高大乔木银杏树给予限定,夏可以遮阴,秋可以观叶。广场北侧为樱花石径,春季落英缤纷,与鹅卵石的映衬,使得别有一番情趣。BB图6.4.2a:绿荫广场平面图6.4.2a:绿荫广场平面图6.4.2c:绿荫广场局部意象图6.4.2b:绿荫广场B处局部效果图6.4.2c:绿荫广场局部意象图6.4.2b:绿荫广场B处局部效果6.4.3儿童乐园儿童乐园周边采用高大的珊瑚树做围合,起到限定私密空间的作用,从而给儿童玩乐带来一定的安全性。增加了一些附属的滑梯、沙坑等设施,而且建造一个富有趣味性光影变化的廊子,远处可观赏花径,而且与休息区观望,方便家人看护。儿童乐园周边采用高大的珊瑚树做围合,起到限定私密空间的作用,从而给儿童玩乐带来一定的安全性。增加了一些附属的滑梯、沙坑等设施,而且建造一个富有趣味性光影变化的廊子,远处可观赏花径,而且与休息区观望,方便家人看护。CC图6.4.3a:儿童乐园平面图图6.4.3c:儿童乐园局部意象图6.4.3c:儿童乐园局部意象图6.4.3b:儿童乐园C处局部效果6.4.4音乐喷泉广场DD音乐喷泉广场采用了丰富的造景手法,一为半通透的景墙所创造的复廊空间。二是进入此广场大台阶强烈的导向性也让游人直接看到喷泉景观,即为对景。三为借景,通过抬高地形,使得周边景观为此广场所用。音乐喷泉广场采用了丰富的造景手法,一为半通透的景墙所创造的复廊空间。二是进入此广场大台阶强烈的导向性也让游人直接看到喷泉景观,即为对景。三为借景,通过抬高地形,使得周边景观为此广场所用。图6.4.4a:音乐喷泉广场平面图6.4.4a:音乐喷泉广场平面图6.4.4c:音乐喷泉广场局部意象图6.4.4b:音乐喷泉广场D处局部效果图6.4.4c:音乐喷泉广场局部意象图6.4.4b:音乐喷泉广场D处局部效果6.6鸟瞰图结论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活动场所,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提升其空间活力,增添其趣味性、景观性也成为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需求。景观设计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并力图将其打造为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空间。本文所探讨的郑州中孚文化广场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