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讲义_第1页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讲义_第2页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讲义_第3页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讲义_第4页
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韩非在《喻老》中说“千里之堤,",刘备给儿子阿斗的遗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苏轼《定风波》中表达从容、乐观精神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核舟记》里核舟两边窗上刻有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四句写景佳句“,”“ ,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借“,,可乎?”来表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答案】1.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2.一蓑烟雨任平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5.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易错成语勤温习1.蛇年春晚上,国际巨星席琳•迪翁与中国民歌天后宋祖英合唱了中文版的《茉莉花》,可谓鸾凤和鸣,让所有观众得到了高稚的、美的享受。(鸾凤和鸣,鸾鸟凤凰相互••••应和鸣叫,比喻夫妻和谐。此处使用对象不当。.他们熬着通宵买回的只足一张薄薄的车票,虽然筚路蓝缕,但那张薄薄的车票承载 的不仅仅是在外一年的乡愁,更多的是对于团圆的期盼。(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不合语境。.“先贤古墓”是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建于贞观三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 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此句应用“名副其实”。.诚信建设首先应从政府官员抓起,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放长线,钓大鱼, 切忌朝令夕改,“先算好任期,再做出政绩”。(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与此句语境不符。.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相.敬如宾,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用错对象。...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懂得满足经典素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很多乐趣呀,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苏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又问他:先生,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苏格拉底说:“好处多着呢!比如说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时新素材: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清词丽句背一点.满足是豁达的气度。懂得满足的人容易快乐,因为他们计较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丰功伟绩,不是流芳千古。他们在乎的是活出真我,只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名利算得了什么。人生苦短,求平凡者得灿烂;学业涩长,倾毕生者获辉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劳动者,那些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的科学家,那些为了祖国荣誉吃苦耐劳的运动员,他们都很满足。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手,滴自己的汗,走自己的路,即使头顶没有光环,他们的心底充满阳光。正是因为这种豁达,无数英才孕育而生,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满足是宽容的胸襟!也许你身怀绝技,却只得到少得可怜的收入;也许你才高八斗,却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职员;也许你有凌云壮志,却无处施展……所以你抱怨,你愤世嫉俗,你感慨命运的不公。噢,不,不要这样,你要学会满足。认认真真得过好每一天,不愧对自己就是真正的精彩,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用灿烂的笑脸告诉世界,我很满足,即使我很平凡,即使我很普通,我生活着,我努力着,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我奋斗的轨迹,拼搏的汗水里浸润着我无悔的人生!.满足是美丽的心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太阳只有一个,如果你不是太阳,那么面对太阳吧,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满眼阳光。不要苛求自己达到最好,因为永远都不会是最好,让我们学会满足,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让我们真诚的祝福比我们强的人,愿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学会满足,抛开那些世俗纷扰,抛开那些尔虞我诈,抛开那些追名逐利,学会满足,收获平和的心情,收获乐观的态度,收获真实的自我!满足,是智慧的沉淀,是人生的哲理,是无法掩盖的光芒,即使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我已经很满足,因为我真的飞过!享受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你拥有的一切。只要你学会满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我想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重要的是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感。现如今很多人总是不停地在为金钱.名利•地位奔波劳累,他们可曾想过放慢脚步,去欣赏路旁的小草的坚强,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去拥抱头顶那方广阔的天空……有时候人应该学会满足,学会取舍,学会倾听心灵的声音。.很喜欢佛学中的一句话:”吸进去,呼出来”,一个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蕴含了无限的禅意。人生路上我们在不断地赶路,不断地想远处遥不可及的目标前进,可是为什么不会放下自己的贪欲,做一个宁静祥和的人呢?陶渊明正是因为可以放下尘世间的繁华,才可以在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技能再提高一、考点综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七)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二、应试技巧指南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一)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二)解题方法.要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三)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二)答题要领.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抓住注释(三)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二)答题要领.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陷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三)答题步骤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病起春尽陈子龙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起句的描述,即为忧伤的气氛所笼罩。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病起”的词人来说,不不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里的“病”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创痛的真切流露。紧接着,词人不禁向苍茫大地发问:“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词人不觉泪下,“留不住,苦匆匆”。一个“苦”字,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多少痛苦难言的情感。下半阕词人的笔触落在了“楚宫吴苑”上。“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这里虽然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而游蜂仍留恋芳丛,飞绕其间。这“恋芳丛”的“游蜂”,隐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2)【试题分析】财顾I是“‘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题溟嬲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花落还会重开二这*自笑”之花是来年重开之花,"自笑"之时是近年重开左二口正是;丙怀着这种热望,词人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末句中的"东风”即"卷残江"之风,暗指清军,所以要借燕子之口,去诅咒其侵略、破坏的暴行口最后两句“凭表子,骂东冈是很新奇的结尾,对于春天的归去,古典诗词中一般都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而叱让却表示了疔口之情.在子龙词中"东风”往往是送走春天的祸首:*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生姓垂杨,不耐东网卷"(《醉落魄》)、,"几阵东风,残月梨花碎”(《醉花阴》)、"天桃红杏春将半,总被东风换”(《虞美人》)o是飒燃工花草,是东风送走了春天,”几度宝冈人意恒"(《蝶恋花》),东风是恼人的,是应该受到斥责的,这样写不同一般.在这些词句中.是否都另有事W,固然难说,但是*凭燕子,骂东风"总让人感到有些特殊的含义口【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为意境服务,能营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比拟(1分)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1分)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1分)(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3分)(3)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一点一分,答满三点得四分)【解析】(1)【试题分析】财顾I是“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阳云锁梦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本题既考查情歌首句上技巧,又考查其作用.对于前者,题郑瞰很明白兴修辞手法”,踊滋触的修辞有:比府,比拟百代、本亦、对偶等口先辨明句子的主语,再看如何写这一事物,最后即可辨明修辞.句中说“阴云""锣""梦魂",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对于后者,应先辨明表达方式,"湘上阴云锁梦黑3这句与7景,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诗歌一开篇便起得审淬壮阔.“漕,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空市的景色,而且点明年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口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口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撤发了诗人的家情壮志.【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首联或者首句(或首联)的作用主要有: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基调;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渲染烘托;比兴手法;欲扬先抑;大处着笔,小处落墨;暗示诗人的身份。考生注意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不能光是贴标签。(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先找出颔联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景物的特点。“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颔联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象。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雨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意境意象题是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题模式: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情感。首先应该看表情的方式,再体会其中的情感“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这两句属于写景,以景物收尾,在诗歌中叫以景结情。这两句诗,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其实在诗歌的颈联中,诗人也有情感流露。“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注】①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1)试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1)诗歌的前两句分别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好景象,以及作者贫居异乡、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和悲伤。这两句诗一写繁花似锦,一写痛苦悲伤,以乐景衬哀情,其情更苦。(2)诗歌的末尾两句下联用“无烟火”写出人们都在为“明朝”寒食节的到来准备熄火,以纪念介子推;而作者却以一个“贫”字写出了异乡人时常缺衣少食、迫于生计而断炊的辛酸,揭示出作者当时的生活处境,寄予着深切的不平之气。【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这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首先应找出前两句中的景物,然后再体悟其情感,最后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花满枝”是眼中所见之景,江南二月花满枝头,满眼春意,生机盎然;一个“悲”字道出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游子正值寒食节时的心情。景是乐景,情是哀情,两者之间自然形成反衬关系,乐景衬哀情,更显哀伤。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本题是考查情和景之间的关系,除了题干中的这种问法,还可以这样提问,“景与情关系处理上的独到之处”,这样提问,题干中会有提示,“独到”二字就暗示了答题的重点;再加诗歌中“花满枝”与“远堪悲”这是显明的对比,难度不大。本题命题角度不错,考了思想情感也考了表现手法一一乐景衬哀情。而乐景衬悲情也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和最成功之处。(2)【试题分析】题壬顾I是*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矍圾未尾两句,故考生应关注最后两句,但正要涉及合篇;"贫居迁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首先应明确“贫居往往无烟火”的对冢,笨者认为,既指诗人,也吨指当时的百姓;如果仅仅纠结于前者,诗歌的境界就小了,而如能将“贫居”理解为百姓,诗歌的主旨就深华了口•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偌,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区者介"住口在这「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U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曰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上墨客逸兴港一…为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弘知三1注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打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二时的社食本质,等温着深切的不平口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口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鹊桥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濠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既考查诗歌的内容,又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理解其意思,再体会其中的感情。”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无赖小人得之封侯,而诗人却只能独自隐居江边。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两句紧承“谁记”领起的转折,想过去,叹今朝。从此,下文分向“低沉”和“开朗”两方面开拓。封侯、渔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荣辱升沉,各有畔岸。“酒徒”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暗用刘邦时策士郦生故事,在这儿是指原来和自己比肩而后来逐渐爬上去的达官贵人(如范成大、周必大都位至宰执)。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至少有一半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这里只作说明,并不见褒贬或感叹的痕迹。但也不禁使人发问:那些酒徒,是怎样取得封侯的,自己又为什么落拓江湖甘心去做钓徒渔父,但这不是作论文,为艺术法则所制约,不能说,也不必说了。诗词语者,有它的特色,留有余味,让读者自去咀嚼和解答,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写出陆游仕途的坎坷失意。还应看到,去做渔父,有他的天惠条件,门前宅旁,江湖满地,烟水迷离,是渔父生涯最理想的环境。无怪他在词作里常常提列。【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全国I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第二,把握诗歌中的显性信息,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如刘禹锡的《乌衣巷》(2007年浙江卷),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安徽卷《醉落魄•咏鹰》,命题者设题两道,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作者直抒胸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如,要分析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回答“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问,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两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再结合全词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因为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下片是抒情句,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直抒胸臆,是全诗的重心所在。(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两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贺知章是会稽人,为官为文都很成功,天宝年间自请归乡为道士,唐玄宗特赐封地。这两句中,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尚寸功未立。虽有怨念,但词人不仅把这种情怀表达得十分平淡,还显得英气凛然,可能是其晚年心境愈发冲和的缘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设问的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如:《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巾幅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此诗是诗人晚唐闲居沧洲时所写.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壮志难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唏嘘长叹?诗歌描写了一个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已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们的感慨。作者在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愁怀。“横槊赋诗”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这里指作者“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这一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五、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晓行①张问陶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逾千里,归心折②五更。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注:①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②折:萦绕。(1)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6分)【答案】(1)(5分)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3分)表现了沉重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2)(6分)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2分),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1分),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口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由汉阳人帝都途中作,根据诗歌标题及关建词*露气”■残月带鸣声""客路”“归心”•回怜”等可知,诗人是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归心”“回怜”将诗人沉重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口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情景关系有哪些,例如,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然后结合着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从运用的情景关系,描写的特点及表现的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由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很容易联想到苍凉凄美的意境画面,据此可得出诗人的思乡的悲伤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能力捷进测一、(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壬网,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5分)【解析】(1)试题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指向明确,难度适中。题型属于传统形式,没有什么新意。这类题目考生解答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那么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来,如动静、声色、视听等。(2)试题分析: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口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借,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与评价,指向明确,题型属于传统形式,难度适中。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骆宾王的诗歌,了解骆宾王的终生志向与人生际遇,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为借夏日之景抒发厌倦世俗、渴望归隐情志之作,与14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题材上接近,易于考生理解,而骆宾王也是考生所熟悉的一位诗人,总体来看,选材恰当,命题合理。考生结合对诗人生平的了解,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二、(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课标卷重视诗歌内容的考核已经坚持很多年,主要是分析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词语的运用,今年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诗歌降低难度的趋势。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在具体分析应为“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不会太难。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明情感。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三、(2014届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解析】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由“缈”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前面的词句网恨残照,犹有一竿纣”,展开联想和形象,描述叫圣人催去早”的大意,然后结合着关屣词句*恨”‘怪"等,',析所运用的拟大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St?帛广情亦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