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的繁殖与生长2017_第1页
泥蚶的繁殖与生长2017_第2页
泥蚶的繁殖与生长2017_第3页
泥蚶的繁殖与生长2017_第4页
泥蚶的繁殖与生长2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水贝类

增养殖技术

埋栖型贝类养殖技术01泥蚶养殖PartOne泥蚶的繁殖与生长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生长速度与环境的水温、饵料、潮区、底质和密度有密切关系与潮区有关泥蚶的生长速度较慢,一般在低潮区泥蚶的生长速度快于在高潮区泥蚶的生长速度(这与食物分布情况及进食时间长短有关)。与水温有关在水温较高的南方生长较快。饵料多,生长快。大者达6-8厘米。与底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内湾有软泥的海滩,有机物质多,底栖硅藻也多,泥蚶生长的好。与此相反,靠近湾口的砂质海滩,虽然也有蚶苗附着,但生长要慢得多。与密度有关一般蓄水稀养的长得好从稚蚶到商品蚶,需2~3年。1龄蚶,壳长不到2厘米;2龄蚶,壳长3厘米左右;到3龄后,泥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5龄以后基本上停止生长。

生长与年龄的关系从稚蚶到商品蚶,需2~3年(表5—1)。1龄蚶,壳长不到2厘米;2龄蚶,壳长3厘米左右;到3龄后,泥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5龄以后基本上停止生长。繁殖习性性腺特点性别:泥蚶雌、雄异体,其性别在外观上很难辨别。在性成熟时,剥开双壳,从软体部颜色可分辨性别:雌体性腺呈橘红色,少数橘黄色;雄体性腺呈乳白色,少数呈微黄色。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一般需2龄性成熟,浙江以南1龄即有性成熟。繁殖季节因各地而异。雌、雄性比1龄蚶,雌、雄比例接近于1:1。从2龄蚶开始,由于泥蚶在繁殖期性成熟排放精卵后,雌体的死亡率比雄体高,因此,随着蚶龄的增大,雄体比例逐年增高,雌雄比例最高达到1:4。繁殖季节

泥蚶的繁殖季节,在我国沿海,随着不同的区域而差异。山东沿海为7—8月,盛期是7月底8月初;浙江沿海为6月下旬至8月,盛期为7月;福建南部地区为8月下旬至10月,盛期为9月;广东沿海则为8—12月,盛期为9~11月。非生殖季节从性腺切片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恢复增殖期:外观上难辨雌雄,雌的泡囊排列紧密,形状大小不太规则,泡囊壁上有原始生殖细胞,雄性泡囊壁上有1-3层的精原细胞。2.生长期外观上难辨雌雄,卵母细胞逐渐向泡囊腔突出,卵柄逐渐拉长,有少数的卵脱离泡囊壁到泡囊中央。雄性泡囊内有大量的精母细胞和精细胞3成熟期雌性桔红色,雄性浅黄色,雌性卵子充满泡囊腔,雄性精细胞和精子充满泡囊腔,头部朝泡囊壁。4.排放期软体部消瘦,性腺呈水泡状。5耗尽期外观上难辨雌雄,雌性雄性泡囊中空,个别残存生殖细胞性腺发育与水温繁殖方式产卵2龄蚶,即可达到性成熟。在自然海区,每年排放4~5次,一个繁殖期内可多次成熟(每次间隔15-20天),一次成熟可多次产卵,每间隔半个月排放精卵1次。精卵在海水中,行体外受精。一般壳长3厘米的雌蚶,第一批次可产卵340万粒,以后批次的产卵量,就会明显地减少。泥蚶的性腺成熟期,与生殖期不一定同步,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界因子刺激,一般不会排放精卵。外界因子刺激,主要有大潮期的潮涨潮落、降雨、干露,以及水温的变化等。在围塘养殖中,海水的大进大排,也可使其迅速排放。一旦环境条件变化造成刺激时,亲贝即产卵排精,并在水中受精。此时,泥蚶不作剧烈运动,只是微微张开双壳后,依靠闭壳肌收缩双壳,精卵受挤压而射出体外受精:成熟精子鞭毛型,成熟卵子圆形,卵径60微米左右。精卵直接排入水中受精。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泥蚶的卵子成熟时,直径约60微米。受精后的卵子产生第一、第二极体,进行第一次分裂2、4、8、16、32细胞期,进入囊胚期、原肠期、约6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13h后发育为“D’形幼虫期,此时,原生壳出现,其壳长约90微米。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经6—7天的发育,幼虫壳顶稍微隆起,进入壳顶幼虫前期;9—11天,壳顶明显隆起,进入壳顶幼虫期;12~14天,足部形成,可自由伸缩和爬行,进入匍匐幼虫期;15~16天,幼虫面盘萎缩,纤毛脱落,开始营底栖生活,成为稚蚶。此时的壳长为210~220微米,壳表尚无放射肋;2~3天后,壳长达到220~230微米,放射肋才出现,此时,壳表已十分清晰,近似成蚶的壳形。经过50天左右,壳长1-2mm,进入蚶苗期(蚶砂),再经8-9个月,进入蚶种期(蚶豆),再经1年左右时间,个体达2.5cm左右(商品蚶)。灾害和敌害白露(9月7日或8日)后雨水少,若比重超过1.020时,则移到上游有淡水注入的场地防咸。雨季海水盐度降得过低时,泥蚶则向下层潜伏,待盐度上升后,泥蚶再回到上层,进行正常生活。但是如果盐度过低(8.0‰以下)而且持续时间过长时,泥蚶就会死于泥下。这时就要迁至比重较高的靠近外海的海区避淡,广东省海丰县称之为“过港”。山东、浙江冬季水温低,应注意蓄水保温。南方应注意防晒,特别是在小满(5月21日或22日)和芒种(6月5日至6日)期间最危险,俗称犯节气。这时正是春夏之间,水温变化较大,容易引起泥蚶死亡。预防办法是疏通沟渠,平整滩面,使苗埕退潮后不存水,以免积水处经日晒后水温急剧升高而烫死泥蚶。忌“红”(赤潮)“黑”(淤泥)杀手。经氏壳蛞蝓是蚶苗的天敌,在山东每年3-5月随潮流来到贝苗场,昼伏夜出,大量吞食蚶苗,危害甚重。防治办法主要是在越冬池内培育的蚶苗不要出池太早,待6月以后蚶苗个体长大后再向中低潮区移养,而且此期壳蛞蝓均已产过卵,数量大减。第二个办法就是人工捉或在苗场周围拦网阻止壳蛞蝓进入苗场,可收到一定效果。斑玉螺:群众称之为“蚶虎”。它分泌一种酸性粘液,和齿舌一起作用,把坚硬的蚶壳穿洞,吸取体液,并锉食其肉。退潮时用手捕捉,或用小竹杆和铁线做成的“拣螺塔”抓捕(玉螺怕光,多在夜间或阴天出穴活动,宜在早、晚在干潮后下埕捕捉,也可用0.2-0.3%的石炭酸喷洒涂面,迫使其出穴,然后捕捉)。在冬季玉螺产卵期,可下海拣拾玉螺卵块。蛇鳗:俗称油龙鳝。埕地上出现的有:中华须鳗、尖吻蛇鳗、食蟹豆齿鳗。这三种蛇鳗在我国东海、南海都有分布,在埕地上潜穴栖息。主要吞食蚶苗和蚶种,要及时捕捉,用2-3‰氰化钠消毒埕地或用1%鱼藤精乳液灌入鳗洞内杀死,效果显著,而泥蚶不受影响。河鲀:是游动性害鱼,常随潮水进入蚶田吞食蚶苗。可在埕地周围张网拦阻或插竹驱赶。蟹类:青蟹、梭子蟹、主要危害蚶苗和中蚶,可在干潮时用手捕捉。防鱼、蟹害:可用小型底拖网(土刺网)涨潮后用船在苗场上拖。广东使用的土刺网,网长及网口均是5米,上缘系浮子,下缘结沉子,用两条舢板在苗场上拖行。许多水鸟、水鸭都能啄食蚶苗,可用鸟网防除。鸟网长15-25米,宽1米,两端系结在长竹竿上端。竹竿下端插入泥里,让网露在水面,在场地周围和中央纵横布网,便可防止水鸟进入苗场。也可用鸟枪猎捕或晚上烘火驱赶。浒苔等杂藻附着影响蚶苗摄食及呼吸。附着在蚶壳上的浒苔常被风浪连蚶苗一起卷起,被流冲走,故应经常清除。广东群众创造了用铁刺绳除浒苔的方法,效果较好。方法是在10米长的麻绳上,密密地穿刺上5-6厘米的铁钉,做成“X”形铁刺,半干潮时由两人拉着绳子的两端在场地拖行,杂藻便卷缠在铁刺绳上。这种方法尚可驱赶苗场内的敌害生物和起松土层的作用。寻氏肌蛤:俗称乌鲶,多发生在低潮区埕地,分泌足丝连成一片,把蚶粘结在其中不能活动而死亡。清除办法是将蚶和乌鲶一起采收,经淘洗,除去乌鲶,蚶苗重新播种。中华蜾蠃蜚:俗称虾虱、涂蜊,体小,大者体长1.5厘米。喜集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