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用“乡土性”来概括乡村社会农民的独特行动逻辑,村庄最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是家庭,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核心关系,家庭伦理是中国人伦的起点。家庭的韧性和家庭本位是乡土社会“不变”的关键要素。在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宗族、家族等所谓功能性组织逐步解体,但是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行动单位却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进一步,在行动伦理层面上,“家”始终没有改变其在中国人社会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总体性位置,村庄以家庭为基础充分融合和吸纳了各种现代因素,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转型道路。

我们来看家庭的韧性。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赡养功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反馈模式可以说是中国亲子关系的特点”,并且这种赡养除了经济上的养育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照顾,也形成了中西家庭关系和结构的重要区别。如果说费孝通1982年的文章是强调家庭的变,那么1983年的“再论”则是强调中国家庭的不变因素,以及家庭不变的因素在农村老人赡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费孝通在随后的“三论”中进一步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综合起来考虑,虽然随着经济活动的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对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家庭生活依然有不变的因素,这就是家庭的文化观念,这也表现在费孝通对于主干家庭的凝聚力和分化力的关心上。

家庭的韧性也体现在我国从小农经济向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了经济活动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模式中,家庭是“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的浙江模式的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副业也是这个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多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由于家庭本位、家庭伦理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弥漫性”作用,家庭对乡村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很多特殊的实践形式。

从行动伦理的层面看,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意义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整合观念”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在个体(社会)的平面上展开,而是“垂直”的“代际关系”。中国人的伦理责任、道德义务乃至生命价值都以他与家庭的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每一个中国人,统为其四面八方由近及远的伦理关系所包围,其日常实际生活,触处都有对人的问题。”而梁漱溟所谓伦理本位的起点便是家庭,其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建立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恰恰要反对以个体主义、权利为本位的乡村自治模式。实际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试图在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本位社会的基础之上推行一个指向“人生向上、伦理情谊”的乡村建设,从而解决农民松散没有组织,没有现代科技的现状。(摘编自付伟《家庭本位与村庄治理的底层逻辑》)材料二:

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家户本位具有双重性,即家户生存伦理基础上的家户私利性和乡村公共伦理基础上的家户公共性。

就家户私利性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陷入“普遍性贫困”或“勤劳式贫困”,家户发展受到人地矛盾、地租税赋的双重剥削以及分家分户、财产继承等因素影响,导致家户发展主因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家户私利性是实现家户发展的基础,也是家户参与乡村治理的动力,只有家户摆脱了“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家户本位才能走向以乡村公共伦理为基础的家户公共性。

家户公共性建立在家户对乡村作为道德共同体和保护共同体的认同上,“乡村所具有的作为一个乡村的道德稳固性,事实上最终基于其保护和养育村民的能力”。一方面家户追求生存伦理,但也担负国家税收责任,即使家户经济处于生存线以下,也会通过节约食物、亲友借贷和摊贩生意等方式来履行义务,以避免降低乡村权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威望。另一方面,家户公共性是对乡村提供保护机制的一种回应,对于乡村富裕阶层来说,存在乡村共同体的道德期待,地主给佃户提供生产借贷、乡村精英承担共享共担的保护责任、乡绅的慷慨行为和集体的祭祀活动,都给穷人提供生存保障,并形成两者的互惠行为模式,进而激发家户本位的公共性以实现乡村权威的合法性。

就传统乡村社会家户本位的二重性分析可看出,家户具有参与乡村公共集体行动的意识和能力,但必须建立在家户的生存理性上。“因为十足的穷汉,由于太穷而无法去过问政治,不会空着肚皮去大喊大叫。”因此,实现有效乡村治理必须保障家户的生存权利以满足家户本位的私利性,这是发展家户公共性的前提,也是家户参与乡村治理的根本动力。只有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才能避免乡村治理中出现“公地悲剧”。(摘编自孙强强、姚锐敏《家户本位、公共可行能力与有效乡村治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家庭不但没有随着宗族、家族等功能性组织的逐步解体而解体,反而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B.中国家庭赡养既有经济上的养育,也有精神上的照顾,这是中西方家庭关系和结构的重要区别。

C.家庭本位、家庭伦理的“弥漫性”作用,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D.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家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却是导致家户发展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研究乡村治理,但两篇文章阐述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B.费孝通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乡村,不同的年代他的研究重点是有所变化的。

C.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行动能够有效解决农民没有组织、没有现代科技等问题。

D.实现有效乡村治理,避免出现“公地悲剧”,需要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陈家坝村通过自治单元下沉构建了“幸福村落”组织架构,形成群众自治体系。

B.某地村委会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维持乡村日常管理,以此保证工作运行效果。

C.某市依托乡村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基础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块状产业集群”。

D.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以“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等形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家庭韧性的“不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合欢花

肖复兴第一次见到合欢,在台基厂。从我家出来,往东走不远,穿过后河沿,正对着的就是台基厂。这是一条老街,明朝建北京城时,工部设立备料的五大厂:台基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和神木厂。台基厂是唯一建在内城的,离皇宫很近。台基厂北口,即是长安街,和王府井遥遥相对。这条街两旁种的行道树便是合欢。

那一年暑假,我马上读五年级,自觉得长大了,第一次去王府井,因为王府井南口有当时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我想到那里看书、买书。刚进台基厂南口,一眼看见合欢,满树开满的那种花,我从来没有见过。不是常见过的红色、猩红色和粉色,是那种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仿佛一阵风吹来,就能把花都吹得飞起来,像跳着芭蕾舞一样,轻盈地飞满天空。台基厂整条街两旁,都飘浮着这样绯红色的云朵,我像走进童话的世界。

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怎么也忘不了那种花。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一年的暑假,我常走那条街,为去新华书店,更为看合欢。

有一天下午从新华书店出来,走到台基厂的时候,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一个人,是一个中年女人,个子很高,微微发胖,面容白皙,很漂亮,穿着也很漂亮的连衣裙。我连忙向她道歉,她笑笑,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便向前走去。我跟在后面,好几次想快走几步超过她,赶紧回家。不知怎么搞的,总不好意思,就这么一直跟在她后面,看着合欢的花影落满她的肩头,连衣裙的裙摆被风微微吹起。

她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在我前面走着,没有想到,她走过台基厂,走过后河沿,走到我家住的那条老街,居然也是往西拐,一直走到我读书的前门第三中心小学,走到乐家胡同的时候,拐了进去。我愣愣地站在乐家胡同口,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好长时间,我都弄不清当时我为什么望着她的背影,望了那么久。

暑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上学路上,我居然又遇见了她。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又冲我笑笑,好像也认出了我。但是,没有和我说话,也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

以后,几乎每一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总能遇见她,每一次,她都冲我笑笑。笑得很和善,很慈祥,很好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回想起每天上学路上和她的邂逅,我才发现,是自己的潜意识里,觉得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其实,早在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我没有一点儿印象。

一直到有一天上学的路上,看见她向我走过来,有几个小孩子从我身边跑过,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我才知道,她是老师。进乐家胡同不远,是贾家花园小学,我们院里的孩子,有在那里上学的。自从知道她是贾家花园小学的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异想天开,总想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她当我的老师才好。只是,这样的念头,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贾家花园小学是私立学校,家里花不出那样多的学费。

我和这位漂亮的女老师每一次上学路上的邂逅,都会让我忍不住想起第一次和她在台基厂合欢树下的相撞。长大以后,几乎每一次看到合欢,总忍不住想起她。尽管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并不了解她,对她一无所知。但是,她那温和、善良、慈祥又美丽的笑容。温暖了我小学五、六年级两年的时光、她是我苦涩寂寞童年的一束光。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

读中学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偶尔,我会想起她。高一那年的暑假,我重走台基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绯红色的合欢依旧满树轻柔地飘浮。我再一次想起了她,写了一篇作文《合欢》。

1973年秋,父亲突然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北京,一时待业在家,母校第三中心小学的校长,好心要我去代课。第一天早晨上课,走过乐家胡同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她,甚至幻想,会不会像小时候能再次遇见她?乐家胡同已经改名同乐胡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心里想,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台基厂街两旁的合欢树,说开的花太过缠绵,是资产阶级的树而被砍伐一空。粉碎“四人帮”后,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合欢路口》。我将合欢树,从台基厂移植到我家前这条老街;我和她在合欢树下重逢。这是我一直的愿望。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象征一个人的童年,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我”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了方老师,对于“我”的道歉,她“笑笑”,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表现了她的和善、大度与睿智。

B.与方老师第二次相遇、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冲“我”笑笑,但再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说明她并没有记住我,从而让“我”感到非常失落。

C.方老师和善、慈祥、好看,自从“我”知道方老师是贾家花园小学的老师后,“我”就强烈企盼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

D.“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委婉表达了“我”的美好祝愿:岁月的长河中方老师青春永驻、笑容依旧。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开头详细描述台基厂的布局,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B.描写“我”第一眼看见的满树合欢像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充满诗情画意,为下文方老师的出场渲染出温馨的氛围。

C.文章先写“我”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却弄不清凝望的原因,后写到“我”发现“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和笑,文章层层深入,情感逐步增强。

D.文章中反复描写方老师“笑笑”的神情,突出了方老师的性格特征,指出像极了妈妈的样子,这也是她留给“我”印象如此深刻的一个原因。8.为什么说“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的标题是“童年合欢花”,作者为什么要写高一暑假以及后来到母校代课时等的情况?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朔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贵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龙朔”是年号纪年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纪年法不同。

B.“间”意思是抄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

C.“比”意思是靠近、挨着,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的“比”含义不同。

D.“筑第”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考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

B.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于白江口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

C.皇帝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高丽。

D.刘仁愿回京后,向皇帝坦言刘仁轨的功绩,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②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14.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干。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犹”“更”两字,在写景中带有议论色彩,秋窗在曙光中泛白,落叶更遭秋风摧残,使情感的沉郁之意更进一层。

B.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远近、视听、正侧结合的方法,由“窗”引出所见之景,之后触景生情,引发诗人万千感慨。

C.“圣朝”一词,表面上是对朝廷的赞美,后接“老病”一句,实际是借自身的怀才不遇,表达对当朝黑暗政治的批判。

D.本诗在情感的表达方面,虽然有痛苦与悲切之意,却能做到沉郁顿挫、哀而不伤,在悲痛中显沉雄,在自伤里有浑厚。16.本诗与杜甫《登高》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论证了学习要用心专一的观点,作者采用的正面的事例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反面的事例是:“_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两句谦言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力不足。(3)“秋”是中国古代文人偏爱的季节,在中国古诗词中,有“秋”,也有“秋风”“秋雨”“秋月”等。如杜甫的“______”,李煜的“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兴中学高一(2)班要召开以上面漫画内容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胜古迹和现代技术如何融合联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资料数字化并制作成影片,让游客们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莫高窟“亲密接触”,提高了传播效率,优化了参观体验,更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此外,敦煌研究院还构建起面向大众的数字平台,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打开“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网站,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①_____,观众点击进入第254窟,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可以获得能总览整窟远景风貌、清晰观看壁画上的近处细节甚至包括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图案的极佳体验,令观众有②_____之感。

而2020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展现精美的敦煌壁画,还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点亮莫高窟”功能,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流如织、③_____的点灯夜景。据悉,截止到2021年底,“云游敦煌”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突破5000万人次,独立用户数突破1040万人次。

与现场参观相比,云游敦煌不仅可以清晰、细致、不受时空限制地观赏石窟艺术,也避免了实地参观为石窟壁画保存带来的不可逆损伤。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是一笔何其宝贵的财富。但遗憾的是,疾病①_____,健康也不会因为你年富力强而自动上门。健康状况不佳,让人难以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也难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搏风击浪。若将健康量化为财富的具体数额,健康是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系于1的坚实。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很多青年报名参军,因身体检查不合格被拒之门外。尽管现在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天②_____开学军训,一群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长跑成了不少人的“噩梦”。人们为此感叹“好日子咋就养不出壮孩子?”朋友们,我们不仅需要用强健体魄支撑美好生活,而且需要把健康底色涂抹在历史车轮上,一起滚滚向前。

身体健康固然可贵,③_____。也许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自足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年轻之心却穿暮气之衣,少了本该有的青春朝气……可别忘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舒适地带或许就是“精神杀手”,让活力在不经意间溜走,悔之晚矣。2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请你按照刚才我讲的思路,将这道题的答案复述一遍。

B.别这么客气呀,咱俩是什么交情啊,还分什么你我?

C.当来到这座巍峨雪山的脚下,你会由衷感叹造化的神奇。

D.这是五斤新鲜的鸡蛋,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全部拿去吃吧。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C、A、、【解析】(1)C.“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曲解文意。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家庭对乡村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很多特殊的实践形式”。

故选C。

(2)C.“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过于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只是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行动“试图”解决“农民松散没有组织,没有现代科技的现状”。

故选C。

(3)材料二的观点是“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

A.“群众自治体系”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这是在权力下沉的过程中,村委会的组织和工作日益行政化的具体表现。

C.这是为了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D.这种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体现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家庭的韧性”。

故选A。

(4)材料二第1段“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家户本位具有双重性,即家户生存伦理基础上的家户私利性和乡村公共伦理基础上的家户公共性”,提出“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并指出家户本位具有双重性特点。

材料二第2段“就家户私利性来说……”和第3段“家户公共性建立在家户对乡村作为道德共同体和保护共同体的认同上……”,分别从家户本位的私利性和公共性两方面进行论述。且第3段“一方面家户追求生存伦理,但也担负国家税收责任……另一方面,家户公共性是对乡村提供保护机制的一种回应”,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家户本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第4段引用“因为十足的穷汉,由于太穷而无法去过问政治,不会空着肚皮去大喊大叫”得出结论“因此,实现有效乡村治理必须保障家户的生存权利以满足家户本位的私利性,这是发展家户公共性的前提,也是家户参与乡村治理的根本动力。只有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才能避免乡村治理中出现‘公地悲剧’”,指出只有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才能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结论。

(5)材料一第2、3段分述家庭的韧性的体现及作用,其中第2段从家庭文化观念的角度谈家庭的韧性,指出“家庭的赡养功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家庭生活依然有不变的因素,这就是家庭的文化观念”“这也表现在费孝通对于主干家庭的凝聚力和分化力的关心上”;第3段侧重于从家庭经济活动谈家庭的韧性,指出“家庭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了经济活动中”“家庭对乡村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答时,根据材料中的这些话语,重新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即可。

答案:

(1)C

(2)C

(3)A

(4)①材料二首先提出“家户本位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动力”的观点;②并指出家户本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即家户生存伦理的私利性和乡村公共伦理的公共性;③接着分述家户私利性和家户公共性的特性及在乡村治理上的作用;④最后得出只有同时发展家户本位的二重性,才能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结论,并以引证法进行阐释。

(5)①家庭韧性的“不变”体现在家庭文化观念上。1949年以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家庭的赡养功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②家庭韧性的“不变”体现在家庭经济活动中。家庭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对乡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

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就答题规范而言,第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第二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第三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

6~9.【答案】C、A、、【解析】(1)A.“睿智”错误,于文无据。

B.“说明她并没有记住我”错误,原文是“好像也认出了我”;“失落”错误,这里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温馨美好的。

C.正确。

D.“美好祝愿”错误,这里表达的是对方老师的担忧与牵挂。

故选C。

(2)A.“详细描述台基厂的布局”错误,文章开头并没有描述台基厂的布局,只是介绍了台基厂在城区中的地理位置。而且,这样描述的作用既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也是为了引出长安街两旁种植的行道树合欢。

故选A。

(3)“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题目要求回答这句话的具体内涵,其关键词是“合欢”“童年”。文章第2段写童年的“我”初见合欢,“像走进童话的世界”。第4段写合欢树下“我”与方老师相遇,从此方老师善良、慈祥又美丽的笑容给“我”苦涩寂寞的童年以慰藉。后又写到“几乎每一次看到合欢,总忍不住想起她”,“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合欢”既是自然之花,又象征着方老师善良、慈祥的品格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合欢,是我的童年之花”的具体内涵。

(4)“高一暑假”“到母校代课时”都已不是“童年”,写这些时候的情况,似乎与标题“童年合欢花”相矛盾。因此,作答时应注重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倒数二、三段着重叙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由“高一那年的暑假,我重走台基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绯红色的合欢依旧满树轻柔地飘浮。我再一次想起了她,写了一篇作文《合欢》”可知,高一暑假在台基厂睹花思人,写下作文《合欢》,表明童年的合欢已成为“我”的精神甘泉。由“母校第三中心小学的校长,好心要我去代课。第一天早晨上课,走过乐家胡同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她,甚至幻想,会不会像小时候能再次遇见她?乐家胡同已经改名同乐胡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心里想,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台基厂街两旁的合欢树,说开的花太过缠绵,是资产阶级的树而被砍伐一空”可知,去母校代课,幻想与方老师相遇,看到合欢树被砍伐一空,为时髦、漂亮的方老师担忧。由“粉碎‘四人帮’后,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合欢路口》。我将合欢树,从台基厂移植到我家前这条老街;我和她在合欢树下重逢。这是我一直的愿望”可知,粉碎“四人帮”后,写短篇小说《合欢路口》,在小说中与方老师重逢,完成夙愿,强化情感,升华主旨。概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从情感、主旨上简要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C

(2)A

(3)①合欢花轻柔、轻盈、美丽,带领童年的“我”走进童话的世界,给予童年的“我”美好的审美感受;②在开满合欢花的街道,“我”与美丽、慈爱的方老师相遇,从此,她成为“我”苦涩寂寞童年的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童年;③看到合欢花,总忍不住想起方老师,从而使童年的“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

(4)①高一暑假,“再一次想起了她”突出了对方老师的思念,写下作文《合欢》表明“童年合欢花”已是“我”精神的甘泉;②去母校代课,此时合欢树已被砍伐一空,与前文童年时合欢如梦如幻的美景形成强烈反差,“我”幻想与她相遇,对“她”有着不尽的担忧与牵挂,突出了时代的沧桑感,情感深沉感人;③在小说《合欢路口》中,“我”与她重逢,完成夙愿,给予故事大团圆式的结尾,温馨感人,升华主旨。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A、D、C、、【解析】(1)句意: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耗费时日、拖延很久。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除恶务必扫除根本,应当先进攻它,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加林险固”,主谓结构,“险固”并列成分,共作“加林”的谓语,不可断开,排除B、D;“宜先攻之”,“宜”与“先”作“攻”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2)A.正确。

B.正确。句意:百济王扶余丰脱身抄小路逃往高丽/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C.正确。“比屋凋残”的“比”,靠近、挨着;句意:家家残破。

“比及三年”的“比”,及、等到;句意:等到过了三年。

D.“含义相同”错误。“及第”的“第”意思是“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筑第”的“第”含义为“宅第”。句意:为他在长安建造宅第。

故选:D。

(3)C.“大举进攻高丽”概述有误。原文说的是“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以图高丽”意为“准备谋取高丽”,而并非“大举进攻高丽”。

故选:C。

(4)①“将”,率领;“自”,从;“会”,会合;“趣”,通“趋”,奔赴。译文: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来和陆军会合,一起奔赴周留城。

②“合”,符合;“机宜”,事理时宜;“文理”,文采条理。译文:你在海东,前后上奏言事,都符合事理时宜,又有文采条理。你本是习武之人,为什么能够像这样?

(5)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后,诸将商议先攻打加林城,刘仁轨提出反对意见并作了具体分析,结果“四战皆捷”,体现了刘仁轨的军事才能。

刘仁轨后受诏将兵镇百济,采取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恢复、建设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刘仁轨的社会管理才能。

答案:

(1)A

(2)D

(3)C

(4)①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来和陆军会合,一起奔赴周留城。

②你在海东,前后上奏言事,都符合事理时宜,又有文采条理。你本是习武之人,为什么能够像这样?

(5)①刘仁轨的才干主要体现在“武”与“文”(或“军事与社会管理”)两方面。

②前者可从刘仁轨“欲先攻”加林城还是周留城的分析判断上见出;后者可见于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后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获得了“百济大悦”的结果。

参考译文:

龙朔二年,百济来侵犯唐朝。秋天,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城的东边打败百济,攻占真岘城。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日,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国兵,攻下周留城。

当初,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唐高宗命令孙仁师领兵,渡海援助他们。百济王扶余丰从南边招来倭国人以抵抗唐兵,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联合,声势大振。部下诸将因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冲,想先进攻它,刘仁轨说:“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耗费时日、拖延很久。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除恶务必扫除根本,应当先进攻它,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前进,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来和陆军会合,一起奔赴周留城。唐兵和倭国兵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等四次战斗都取得胜利,焚烧敌船四百艘,烟火冲天,海水都变成红色。百济王扶余丰脱身抄小路逃往高丽,百济王的儿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领部下投降,百济全部平定,只有别帅迟受信据守任存城,没有被攻下。

唐高宗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回朝。百济经兵火之后,家家残破,尸横遍野。刘仁轨开始命令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治理村落,任命官长,修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堰,恢复陂塘,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赈济贫穷的人,赡养孤老的人,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坛,颁布唐朝历法和已故皇帝名讳,百济百姓很高兴,全境各安其业。然后治理屯田,储备粮食,训练士卒,准备谋取高丽。

刘仁愿回到京师长安,唐高宗问他:“你在海东,前后上奏言事,都符合事理时宜,又有文采条理。你本是习武之人,为什么能够像这样?”刘仁愿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做的,不是我所能办到的。”唐高宗听了很高兴,给刘仁轨晋升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为他在长安建造宅第,给他的妻子儿女优厚的赏赐,派使者带着用天子玺印封记的文书前去慰劳勉励他。上官仪说:“刘仁轨被撤职后能为朝廷尽忠,刘仁愿掌握指挥权而能推重贤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本题也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B、【解析】(1)B.“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采用……正侧结合的方法……触景生情”错误。诗歌前两联在描写景物时并未使用“正侧结合”的手法,且“触景生情”赏析有误。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生平可知,本诗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才得以生发,所以前四句体现的情景关系应该是“情景交融”或者“融情于景”。

故选B。

(2)形似:

结构相似,两首诗均是律诗,本诗的前四句“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与《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均是写景;本诗后半部分“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与《登高》的后半部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都是抒情。

由本诗“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江流宿雾中”“老病已成翁”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可知,两诗发生的场景都是秋天,地点都是羁旅途中,都使用了落木、江流、老、病等意象或人物形象。

神似:

本诗“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描写了“落木”“江流”等意象;《登高》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无边落木”“长江”等意象;两首诗都营造了落叶飘零、江水奔流的空旷寂寥、萧瑟悲凉的意境。

本诗“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诗人年老体病,辗转飘零,以“蓬草”自喻,行子对飞蓬很容易产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感,无根的蓬草恰若飘零的诗人,蓬草的凋零又能引出诗人迟暮志不可得之感。《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年高体弱、长期漂泊、忧国伤时的痛苦与无奈之情。

答案:

(1)B

(2)形似:

①结构相似,两首诗均是律诗,结构上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②意象相似,两诗发生的场景都是秋天,地点都是羁旅途中,都使用了落木、江流、老、病等意象或人物形象。

神似:

①意境相似,两诗通过写景,都营造了落叶飘零、江水奔流的空旷寂寥、萧瑟悲凉的意境;

②抒发的情感相似,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年高体弱、长期漂泊、忧国伤时的痛苦与无奈之情。

译文:

秋窗还有淡淡的曙色,窗外的落木已经残破不堪,天风还在摧残。

寒山外日出暗淡无光,江流也被掩映在宿雾中。

圣朝没有被丢弃之物,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

余生还有多少坎坷磨难呢?只能像那随风飘零的蓬草,顺其自然。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小题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小题3】万里悲秋常作客,春花秋月何时了【解析】故答案为:

(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重点字:蟹)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重点字:俟)

(3)万里悲秋常作客

春花秋月何时了(重点字:常)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答案】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上“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

海子曾言:“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热烈,水波温柔。”诚哉斯言!上天给予我们一双眼睛,就是赐予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去观察,去品味,去触摸这珍贵的人间。可有的人只将心灵之窗打开一时,便将其关闭;更有甚者,给心灵之窗套蒙上了灰尘——如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担忧?因此,我倡议:“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

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让阳光洒进胸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小小的一颗种子不止于初逢阳光的欣喜,深深地扎根于大地,让阳光铺满成长之路,始于毫末,终至盖苍。物如此,人亦然。诗词的阳光或许只将一抹射入雷海为的胸膛,可那一抹阳光偏偏穿过他心灵之窗的缝隙,日夜奔劳的他主动打开了心灵之窗,细品诗词之美。他又常开心灵之窗,诗词的阳光照亮了他的胸膛,并指引他在诗词大会上一引诗情到碧霄。由此观之,我们应常开心灵之窗,让阳光洒满胸膛。

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让风雨洗涤灵魂。每一次风雨的句点,都是霓虹当空。或许你正经历人生的风雨,默默怀念阳光满怀的岁月,不自觉的关上了心灵之窗。请你常开心灵之窗,去看看那风中的孤燕,雨中的劲草。贾斯汀比伯曾凭借《baby》《oveme》一炮而红,创下了至今无人超越的榜单记录,而他在享受成功的阳光却关闭了心灵之窗,一夜之间在众人惊讶声中被曝出巨大负面新闻,被送进了管教机构;但他浪子回头,敢于打开面对风雨的心灵之窗,以《sorry》《lonely》洗涤灵魂,谈吐自己从头再来的决心。青春之路有时会荆棘遍布,但如果我们常开心灵之窗,在风雨中洗涤灵魂,何愁不会霓虹当空?

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让星光指引方向。习总书记曾言:“新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诚如斯言,新时代快然之风正敲打着我们的心灵之窗,何不趁机打开心灵之窗,步入梦想的殿堂?在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人迷失了方向,倘若这些人常开心灵之窗,让星光指引方向,又何愁前路漫长?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唯待君常开窗共赏。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有我有关。”向上看,常开心灵之窗,让阳光,风雨,星光透过窗棂,流入胸膛;让春风拂晓,共无数的人们奔赴诗与远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幅漫画。这类作文一般包括图画、文字、漫画题目以及写作要求等几个部分,所以在审题时要注意各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本题由图画和文字构成。画中同一扇窗户面前有两个人,一个向上看,指着前面的风景,一个俯身向下看,看到的是泥土。同样一扇窗子,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漫画中还配有文字,“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土”。漫画中的文字是立意的中心。“向上看、向下看”,表面上指动作,其实具有象征意义,与风景和泥土分别对应。风景代表美好的,泥土代表一般的。“向上看、向下看”可以指心态,“向上看”指的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向下看”是指消极的、悲观的心态;“向上看”还可以指一种远大的目标、志向,“向下看”是满足于现状;“向上看”也可以指更高的追求,“向下看”是指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陶行知先生说,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事情的好与坏,事物的得与失,都取决于人的心态。曾国藩曾写过一副对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若是我们总能凡事都往好的一面去思考,想开、看开、放开,自然心情明朗,万事皆安。由此可知漫画的内涵: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你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时,往往也是这样,内心的消极情绪容易占据上风,从而让自己情绪低落,最后错过了美好的风景。这就启示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学会换一种眼光,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自信乐观,积极寻求解脱困难的途径,并最后战胜困难。

从写作要求来看,“振兴中学高一(2)班要召开以上面漫画内容为主题的班会”限定了写作的情境;“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发言稿”限定了文体,要注意格式以及行文中与听众的互动。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明确发言的主题,如用乐观的眼光看问题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接着列举现实生活中同样身处逆境之人的不同表现,明确“向上看”的价值,可以引用或化用相关诗句,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然后联系自身,明确当代青年该有的姿态,最后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

1.向上看,开启心灵之窗。

2.让阳光照进你的窗。

3.换个角度看问题,痛苦的上方是快乐。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