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第一节地势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边缘,地理座标为北纬37。19,—37。35,和东经120°57—122°17之间,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市境前临景色秀丽的威海湾,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丘陵岗阜绵延起伏,黄海之水环绕岬湾。威海湾南北两岸,山势雄伟,蜿蜒而东。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的刘公岛,横列于威海湾口,形成形势险要的军港重地,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门户。威海市是属于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高度为70—100米。地势是:中部和东南部高,西部和西北部低;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缓。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平原低地三种类型。其中,低山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8%;丘陵205平方公里,占50.2%;平原低地90平方公里,占22.1%;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占3.9%。境内山脉属昆嵛山山系,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有四条主要山脉:里口山山脉,位于境内中部,东西盘延20余里,是境内地势最高、切割强烈、地形复杂的低山丘陵区,主峰老孤庙顶,为中部山区最高点;正棋山山脉,位于境内东南部,蜿蜒盘曲于文登、荣成、威海三县(市)交界处,主峰正棋山为全市最高点,形成境内东南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的低山丘陵区;北玉皇山山脉,逶迤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其东南通过周立顶与正棋山山脉相接,东北通过金子岭与里口山山脉相接;棉花山山脉,横列于境内北部,俯临大海,为北部天然屏障。在各山脉之间,分布着范围不大的平原低地。棉花山山脉与里口山山脉之间,为一小型地堑,威海市区和田村公社北部位于该平原低地之上;里口山山脉与正棋山山脉之间,为长峰—蒿泊—老集小平原,是蒿泊人民公社所在地;里口山山脉与北玉皇山山脉之间,为孙家滩——羊亭小平原,是羊亭人民公社所在地;发源于邓家寨、仙姑顶和佛顶诸山的张村河,下游分布着张村—皂南台小平原;在山脉间还有一些小型山前倾斜平原或山间盆地;在沿海地带发育着狭长带状的海滨平原,其地型特征是微向海倾斜。威海市无大河,但水系尚发育。在各山脉之间发育和分布着各类间歇性河流。由于山脉临近海岸,所以河流短促,流域面积与径流量小,季节性变化大。主要有五渚河、徐家河、羊亭河、张村河等,是境内地表径流入海的主要通道。沿岸地带海岸线长95公里,岛屿20个,岛岸线29.2公里。海岸属港湾海岸,岸线绵延曲折,有天然良港和广阔的潮间浅滩。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约12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7万亩;岩礁滩面积约0.5万亩。第二节山脉威海市境内,自北向南分布着棉花山山脉、柰古山丘陵、里口山山脉、北玉皇山山脉和正棋山山脉。主峰由于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大部呈北西向延伸。棉花山山脉横贯于境内北部,主峰为棉花山,周围群山环绕,绵延起伏。西北有松顶山向北展延至猫头山和靖子头;东北有双顶和大顶;西和西南有雕山、菊花顶、古陌岭、芝麻岭。其余脉向西北绵延经远遥墩迄海。棉花山山脉对阻挡北来寒风,调节市区气候,有很大作用。主要峰领有:棉花山位于棉花山山脉中央,海拔293.8米。此峰向南延伸至海滨,有一山丘,景色秀丽,名东山。菊花顶又名九华顶,位于棉花山西南,海拔261.4米。峰有数顶,四面环绕,略呈菊花状,故名菊花顶。其南有一岭,名宫松岭。菊花顶南行支脉,名高角山。古陌岭又名古陌墩,位于主峰西南,菊花顶之西,山岭走向东西,如石屏横列,雄伟壮观,峰顶在明代设有峰墩,置兵守卫,为威海九峰墩之一,清代废除。岭南麓有两小岭并列,因形如狮身,称狮子岭。在古陌岭南侧山前倾斜平原上,有一山丘,位于神道口村西北,俗名老母顶,又名老鸦山。远遥墩位于棉花山山脉的西北部,为芝麻岭向西北延伸迄海之孤峰,山呈圆锥形,多为暗灰色石岩,山东北为远遥港。雕山位于棉花山西南,海拔280米,山峰突起,悬崖壁立,陡峻难攀。相传曾有大雕育雏其巅,故名雕窝山,简称雕山。松顶山位于棉花山西北,海拔268米,山顶平坦,可容数百人。双顶山位于棉花山东北,海拔242米。向东为大顶山,海拔140.1米,此山东北部以断层陡崖与海相连。柰古山丘陵位于市区以西,东起柰古山向西偏北延展,直达西北海岸的烟墩山,为一东西走向的丘陵岗阜。主要山岗有:奈古山位于市区西部,海拔124.5米,著名的环翠楼位于山东侧。此山景致秀丽,以形胜兼优而闻名。丰柴顶位于奈古山之西,田村河北村东北,海拔136.9米。山上多松林,故称丰柴顶。里口山山脉位于境内中部,山势雄伟壮阔,峰峦层叠。主峰老孤庙顶,耸立于群峰之中;西北有佛顶;东北有硬鹰嘴和仙姑顶;东南有邓家寨;西南有老里夼。主要峰岭有:老孤庙顶位于里口山山脉中央,山势高峻,多悬崖峭壁,海拔418.2米。山多松树,有漆树等稀有树木。西北一峰名大天,相传古时有牛仙在此飞升,故又名牛仙山。佛顶位于老孤庙顶西北,海拔417.8米。山峰成圆形,高耸入云。西北支脉绵延迄海,有宁家顶、祈雨顶、周家顶诸山;正西支脉有老虎山等。硬鹰嘴位于老孤庙顶东北,山峰陡峭,岩壁裸露,海拔413米。东北支脉延至金线顶突入海中,因此顶有一金色石线而得名。向北延伸一支脉为挂榜山,俨有文字之状如列榜文,故称挂榜山;旁有桃花岭,是城南河(又名石落河)发源地。仙姑顶位于老孤庙顶东南,山势险峻,径道回曲,海拔375米。山岭蜿蜒起伏,向东南延展至猴子山。邓家寨位于老孤庙顶东南,是里口山山脉南部最高峰,海拔404.1米。周围群山起伏,山高势陡。据传明正德年间,有邓心可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此山由此而得名。其南行支脉绵延到金子岭。老里夼位于里口山山脉西南部,海拔313.5米。东南有狮子山,位于羊亭村东北,因山上有一巨石形如狮子而得名;西南有火焰顶、艾山等诸山;其余脉向西北延伸至双岛烟墩山迄海。艾山又名爱山,位于火焰顶西南,义和村西北。明弘治十七年(1504)在山上修建碧霞元君庙,又称泰山庙。庙下有洞,名曰艾山洞。文笔峰俗称塔山,系硬鹰嘴一支脉,位于市区南,海拔107米。北玉皇山山脉位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山脉绵延起伏。主峰北玉皇山,向东西两侧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东有毛山、豹虎山等,西经高立顶、葫芦山和枣山迄海。主要山峰有:北玉皇山又名老雨顶,位于羊亭与蒿泊两公社分界处,海拔330米。峰岭陡峻,登其山顶,则见三面海水际天,昆嵛山峙其西南,正棋山屹立东南,四山合抱,余峰皆小。半壁山位于北玉皇山脉西部,半壁山村南,为主峰西行支脉,海拔199米。山体屏立状如半壁,故名半壁山。其西北有王家山、老虎山,其山峰均沿西北方向延展。正棋山山脉位于境内东南部。主峰北行支脉有冰石山、青山顶、堡子顶、红石山和老虎窝诸山,余脉伸展到杨家湾以东沿岸;东北方有佛爷顶、老婆纂和高立顶等山;西北有凤山等诸山。主要山峰有:正棋山一名著棋山,又名张家山,是正棋山山脉主峰,海拔483.7米。山有五峰,东西罗列,每座峰曾建有一座小庙,故又有“五座庙”之称。名胜古迹很多,如石棋枰、自来碑、白鹅石、地泉、水洞、朝阳洞、火石洞和蜂山等。佛爷顶位于正棋山脉主峰东北,海拔297.9米;东北一峰老婆纂,海拔226米向东延展有高立顶等诸山。青山顶位于温泉人民公社河西村西北,为正棋山北行支脉高峰,海拔229.2米,其东为堡子顶。温泉人民公社山间盆地位于青山顶、堡子顶、佛爷顶和冰石山诸峰之间。冬青顶又名摩天岭,为威海湾南岸一高峰。杨枫岭在百尺崖所西南一里。威海市海拔百米以上山岭表—II名称I高度(米)1名称I高度(米)1名称I高度(米)1名称I高度(米)11 1——1——1——1——1——F——1 1I正棋山I483.7I老婆纂I266.0I葫芦山I198.1I旗顶山I153.5I1 F———1——1d——F——1~_1I里口山I418.2I菊花顶I261.4I周立顶I188.7I高立顶I151.0I1 F———1——1d———1~-_1I佛顶I417.8I火焰顶I259.6I老虎山I183.7|双岛烟墩|148.1IIIIIII I山I1 F———1——1d———1 1I硬鹰嘴I413.0I双顶I242.0I红石山I179.0I凤凰山I146.7I1 F———1——1d———1~_1I邓家寨I404.1I毛山I240.0I老虎山I176.1I丰柴顶I136.9II 1——I 1——I 1 1——I——II仙姑顶| 375.0|青山顶| 229.2|金子岭| 175.0|奈古山| 124.5|I 1——I 1——I 1 1——I——II北玉皇山| 330.0|笔架山| 218.6|冰石山| 173.1|西甫子| 119.8|I 1——I 1——I 1 1——I——II 老里夼 | 313.5 | 老虎窝 | 211.9 | 豹虎山 | 172.7 | 大顶 | 117.2II 1——I 1——I 1 1——I——II 佛爷顶 | 297.9 | 凤山 | 210.9 | 皂山 | 169.2 | 麻子山 | 112.1II 1——I 1——I 1 1——I——II 棉花山 | 293.8 | 远遥墩 | 205.8 | 王家山 | 169.0 | 祈顶山 | 110.0II 1——I 1——I 1 1——I——II 雕山 | 280.0 | 峰子山 | 203.9 | 高立顶 | 160.3 | 大顶 | 104.1II 1——I 1——I 1 1——I——II 松顶 | 268.0 | 半壁山 | 199.0 | 堡子顶 | 158.0 | | II I I I I I I I I第三节河流威海市境内的河流,属山溪性河流。河床狭窄,上游多为几米宽的山沟,中下游宽度一般为十几米或二、三十米。河流短促,最大的五渚河全长为24.5公里,最小的钦村河(又名乡河)仅有4公里。流域面积最大的是五渚河,为113.5平方公里,最小的城南河,只有6.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最大的是五渚河,为3,184.8万方(平水年),最小的柳沟河为155.8万方(平水年)。河流水源靠季节性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流夏、秋两季有水,冬、春两季干涸。主要河流有:五渚河原称柘埠河。支流有三条:源出北玉皇山脉的石岭山,经冶口、柳林村南、栾家店村北至温泉河桥;源出正棋山,流经张家山、下江家、小南山等村至刘家台村东入亭子支流;源出荣成县于家夼周围诸山,流经马夼村西、林家庄村东至温泉河桥与石岭山支流汇合,东行至卫家滩村东入海。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为113.5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径流量平均为3,461.8万方。羊亭河原称杨庭河。发源于北玉皇山。支流有6条,其中,部分支流源出里口山山脉。南江疃支流,经北江疃入主流;阮家口支流,经曲家河村入主流;贝草夼支流,经鲁家疃至羊亭人民公社砖瓦厂前入主流;黄埠屯支流,与上炉支流汇合后,经小城庄至羊亭村西南入主流;北上夼支流,经于家夼村转向南入主流;大北山支流,经义和、河北、花园三村向南入主流。支流汇合于主流后,经孙家滩村北至双岛港入海。全长10.6公里,流域面积59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径流量平均为1,628.4万方。徐家河又名天东河、凤林河。发源于北玉皇山。支流有4条:牛角沟支流,至阎家庄村北入主流;东山口支流,经南曲阜至凤林村西泊入主流;岳家庄支流,经蒿泊村南转向东南入主流;冢里支流,至凤林村西入主流。支流汇合于主流后至杨家滩村东入海。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为36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径流量平均为1,026.0万方。张村河发源于里口山山脉的佛顶、硬鹰嘴、仙姑顶和邓家寨诸山。支流有2条:王家疃支流,至刘家疃村西南入主流;邓家寨支流,经姜家疃村南入主流。主流经姜南庄村东北、张村以北至黄埠港入海。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为30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径流量平均为605万方。城南河古时称石落河,发源于佛顶山东北黄家夼、大岚寺附近山麓,经挂榜山山脚,沿旧威海卫城南,东流入海。解放前,暴雨过后,乱石遍及河床,故又名石头河。全长4.3公里,流域面积为6.8平方公里,1959—1980年,年径流量平均为171.4万方,是境内较小河流之一。但因其通过市区注入威海湾,其径流量与输沙量等,为城市建设以及研究海湾洄淤等部门所注目。威海市河流情况表II河流名|发源地|长度|流域面积| 19591980年入海河流径流量(万方)ITOC\o"1-5"\h\zIIIII 1——I——I——I 1I | | | |多年平均|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特枯水年III——I—I 1 1 1 1——I 1|五渚河|石岭山|24.5|113.5 |3,461.8 |4,777.2|3,184.8|2,215.5|1,177.6II |正棋山| | | | | | |III——I—I 1 1 1 1——I 1I羊亭河|北玉皇山|10.6| 59.0 |1,628.4 |2,447.3|1,498.0|1,041.9| 553.4III——I—I 1 1 1 1——I 1I徐家河|北玉皇山|10.0| 36.0 |1,026.0 |1,415.9|943.9 |565.6 | 348.8III——I—I 1 1 1 1——I 1I张村河|邓家寨|9.6 | 30.0 | 605.0 |835.0 |556.6 |387.3 | 205.8II |佛顶山| | | | | | |III——I—I 1 1 1 1——I 1I皂埠河|老虎窝山|6.3 | 10.0 | 285.0 |393.3 |262.2 |182.4 | 96.9III——I—I 1 1 1 1——I 1I长峰河|邓家寨|6.0 | 9.5 | 270.8 |373.6 |249.1 |173.3 | 92.1III——I—I 1 1 1 1——I 1I廒上河|半壁山|5.5 | 10.7 | 295.3 |407.6 |271.7 |189.0 |1,004.0III——I—I 1 1 1 1——I 1I望岛河|邓家寨|5.3 | 8.0 | 201.6 |278.2 |185.4 |129.0 | 68.611——1―1——1——H——1——1——1 11涝台河|老虎山|I11——1—4.89.0| 217.8|300.6|200.3|139.4 |74.1H——H——F―F———1I城南河|大岚寺|I11——1—4.36.8| 171.4|236.4|157.6|101.7 |58.3H——H——F―F———11钦村河|古陌岭|I1——1 1—4.07.7| 186.3|257.2|171.4|119.3 |63.4H——H F―F——1I柳沟河|老虎山| — | — | 169.4 |233.8 |155.8 |108.4 | 57.6I第一节气候特征威海市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春季(3—5月)暖空气开始活跃,但冷空气还有相当势力,造成高低气压系流移动、交替频繁,引起气候多变。4至5月份,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为全年大风多、强度大的月份。温度低且回升慢,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低2—3°C,季节推迟约半个月。由于暖湿空气尚不能大量输送过来,所以降水量仍较少,只占年总降水量14%。由于大风多,降水量小,蒸发大,经常造成春旱。夏季(6—8月)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温度偏低。6—7月份,比内陆同纬度低3—4C,8月份低1C,凉爽宜人的气候,使威海市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全年以8月份温度最高,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8两月。由于太平洋高压加强北上,夏季季风开始,多为3—4级南到东南风,有利于暖湿空气北上,因而降水多,湿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59%。6月末7月初进入汛期,9月上旬结束,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和9月上旬,暴雨次数频繁,往往形成洪涝,但有的年份,由于太平洋高压控制,山东半岛稳定少动,造成高温高湿闷热天气,形成短期夏旱。由于大气环流的引导,太平洋台风北上,往往造成暴雨和大风天气。秋季(9—11月)初秋,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但暖湿空气还有一定势力,所以9月上旬降雨仍较多,有时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还可能受到台风的侵袭。秋季总降水量占全年的23%,多集中在9月份。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气加强,暖湿空气明显衰退。整个秋季温度偏高,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9月份稍高,10—11月高1—2C。从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气,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能见度最佳,但往往出现秋旱。从11月中旬起,强大的蒙古高压开始建立,冷空气开始活跃,每旬气温以相差3C的幅度迅速下降,北向大风次数增多,冬季季风逐步明显。冬季(12—2月)受强大蒙古高压控制,不断有冷空气爆发南下,气候干燥寒冷,多偏北风。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份,年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上旬。整个冬季温度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偏高2°C,且昼夜温差小。季降水量为全年最少,占全年5%。从12月下旬起,由于受海洋作用影响,造成地方性的阴、雪天气增多,雨雪量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多3倍以上,日照时数偏少。第三节降水年际变化威海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66.7毫米,雨水比相似纬度地区偏多。最多是1965年,为1,192.7毫米,最少是1982年,为414.1毫米,年振幅为778.6毫米历年年降水量(毫米) 1959—1982年|年份|1959|1960 |1961|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1968|1969 |1970|II—I—I—I—I—I—I~~I—I―I~~I—I~~I|降水量|1034.2|935.6|870.9|759.9|758.8|893.5|1192.7|923.7|546.0|450.5|606.6|840.5||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 |1981|1982|年平均|II—I—I—I—I—I—I~~I—I—I—I—I~~I|923.4|702.7|817.4|827.9|1032.5|754.4|671.5|772.1|647.5|492.5|532.2|414.1|766.7|季、月降水量分布季降水量:季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过分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量最小,秋季多于春季,往往春旱比秋旱严重。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为106.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453.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9%;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174.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3%;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为40.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月降水量:月降水量1—2月最小,不足15毫米,7—8月最大,在180毫米以上历年月降水量差别很大,1月最大可达60.3毫米,最小只有0.5毫米;4月最大达113.4毫米,最小只有0.7毫米;处于盛夏的7月份最大可达630.4毫米,最小只有25.4毫米。另外,1—4月、6月、9—11月降水量最小年份都在5毫米以下,常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I 1—I—I―I—I―I―I—I—I—I—I—I~~I|月平均降水量|11.5|11.8|18.4|43.5|44.2|73.4|188.|184.3|94.4|43.9|35.8|16.7II | | | | | | |8 | | | ||II_I—I—I—I―I—I―I―I—I—I—I—I—I~~II最|降水量|60.3|47.6|47.9|113.4|199.|262.|630.|373.5|262.|138.|92.6|41.0II大| | | | | |9 |9 |4 | |3 |1 ||II I—I—I―I―I~~I―I—I—I—I—I―I―I~~II|年份|1972|1976|1966|1963|1973|1978|1965|1975|1971|1966|1982|1980II_I—I—I—I―I—I―I―I—I—I—I—I—I~~II最|降水量|0.5 |0.0|0.0|0.7 |9.1|4.1|25.4|44.8|3.8|1.1|2.9|5.1II小I―I―I—I—I―I—I—I—I―I—I—I—I~~II|年份|1962|1963|1977|1970|1959|1963|1982|1979|1982|1969|1971|1965I累年各月旬平均降水量各旬降水量,以7月下旬和8月中旬最大,1月上旬最小,自11月下旬至3月下旬,即冬季和初春,各旬均不足10毫米。累年各月旬平均降水量(毫米) 1959—1982年TOC\o"1-5"\h\zI月份|1 | 2 | 3 |4 | 5 | 6 | 7 |8 | 9 | 10 |11| 12III—I—I—I—I—I—I—I—I—I—I—III 上旬 |2.4 | 3.3 | 6.7 |15.0| 15.5 | 21.1 | 59.4 |53.7| 49.4 | 16.9 |15.6|6.1 III—I—I—I—I—I—I—I—I—I—I—III 中旬 |3.4 | 4.4 | 4.6 |11.4| 10.4 | 18.2 | 46.8 |71.8| 17.9 | 12.3 |11.5|5.9 III—I—I—I—I—I—I—I—I—I—I—III 下旬 |5.9 | 4.2 | 7.1 |17.1| 18.2 | 34.1 | 82.6 |58.8| 27.2 | 14.8 |8.7|4.7 I累年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累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在1965年7月27日,为370.8毫米;累年一次最大降水量,在1965年7月27—29日,3日总降水量为508.7毫米,是威海市历史上罕见的。月份| 1 |2 | 3 | 4 | 5 |6 | 7 | 8 |9 | 10 ||12II 1~~I―I—I~~I—I―I~~I—I―I~~I—I~~II降水量|22.0|17.6|28.2|57.7|145.4|121.|370.8|165.3|125.|54.0|43.3|17.4II | | | | | |5 | | |9 |||II 1~~I―I—I~~I—I―I~~I—I―I~~I—I~~II年、日|1972|1967|1968|1963|1973|1978|1965|1965|1971|1972|1982|1961II | 31 |22| 29 | 16 | 1 |29| 27 | 5 |3 | 21 |10| 17I降雪与积雪降雪初日平均在11月6日,最早为1971年10月11日,最晚为1975年11月22日。终雪日平均在3月26日前后,最早在2月5日(1961年),最晚在4月25日(1974年)。年大于0.1毫米的降雪日数平均在19天左右,多集中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最多年份为1980年冬季,达35天。历年连续降雪(包括无量日)最长达15天,出现在1971年1月24日至2月7日,连续降雪10天以上,并不鲜见。积雪平均初日为11月25日前后,最早为1980年10月25日,最晚为1978年12月28日;积雪平均终日在3月7日前后,最早为1961年2月1日,最晚为1971年4月1日。累年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8天左右,最多为48天(1980年),最少为15天(1961年)。连续最多积雪日数21天,在1960年12月29日至1961年1月18日。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10毫米,出现在1961年1月1日。第五节湿度和蒸发累年各季、月平均相对湿度威海市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较内陆地区偏大,但较山东半岛南部和山东东南沿海一带则偏小。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相对湿度在一年中的分布,随环流变换而变化。冬季,相对湿度较小,一般变化也不大,12月份为63%,1、2月份为62%。春季,空气比较干燥,历年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均出现于春季,3月份为61%,为全年最小,4月份为62%,5月份为63%。夏季,空气水汽含量最多,是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6月份为74%,7月份为86%,为全年最大,8月份仅次于7月份,为84%。秋季,由于夏季季风逐渐减弱,干燥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大陆季风开始活跃,湿度逐月递减,9月份相对湿度为72%,10月份为65%,11月份为64%。累年各月最小相对湿度2—6月份比较干燥,月最小相对湿度一般不超过10%,特别是4、5月份,最小相对湿度只有2%,分别出现在1979年4月9日及1980年5月4日。TOC\o"1-5"\h\zI 1~~I―I—I—I—I—I―I―I—I―I—I—I 1I最小相对| 11 |4 |5 |2 | 2 |9 |20|17| 11 |16|16|13|2II湿度| | | | | | | | | | | ||II 1~~I―I—I—I—I—I―I―I—I―I—I—I 1I出现年、|1966|1977|1981|1979|1980|1963|1982|1981|1977|1979|1980|4年|1979.4.9II日 | 14 |25|7 |9 | 4 |9 |12|28| 29 |22|9 |4天|1980.5.4I年、月蒸发量年蒸发量,累年平均为1,930.7毫米,最大达2,519.0(1978年),最小为1,573.8毫米(1963年)。月蒸发量,从1月份66.4毫米开始逐月递增,至春季5月达月平均最大值,为288.3毫米。主要因春季干燥和风速较大所致,往往出现春旱。夏季蒸发量,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仅次于春季,以6月份237.2毫米为本季最大值。主要因气温较高所致。秋季至年底(12月份)均逐月减少,12月份平均蒸发量只有80.0毫米。累年各月蒸发量及各月最大蒸发量(毫米)1959—1982年11I 月份 |1|21|3|41|115 | 6 II 1—-I---I---I I I 1I 蒸发量|66.4|78.9|151.4|218.2|288.3|237.2II1——I"—-I---I---I I I 1I最|蒸发量|117.2|125.5|205.3|427.9|378.6|337.0II 1——--I---I---I I I 1I大|年份|1111979|19601|1979|11978119621|1972I111I7|8111| 9 | 10 | 111|1112 |年 II---I----I----I I I I 1I184.6|175.8 |179.0|166.3 |113.6 |80.0|1939.7II---I----I----I I I I 1I343.4|238.7 |246.8|240.8 |158.1 |126.4|2519.0II---I----I----I I I I 1I11981|19791| 1979| 1979 |1979111| 1978 |1978 I111各月一日最大蒸发量日最大蒸发量以春季5月29.4毫米为最大,其次为4月28.8毫米。夏季仅次于春季,以6月24.7毫米为最大。冬季最小,一般不超过18毫米,其中12月份只有11.1毫米。秋季高于冬季,最大为10月份16.7毫米。各月的日蒸发量极端值多出现在1979年(1、3、7、8、10、11月),年总蒸发量为2,499.9毫米。累年日蒸发量极端值为29.4毫米,出现在1978年5月13日。累年各月一日最大蒸发量(毫米)1959—1982年I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11|12|年|I 1—I—I—I―I―I―I—I—I—I―I―I—III蒸发量|14.7|17.3|21.4|28.8|29.4|24.7|17.0|19.9|14.5|16.7|11.9|11.1|29.4II 1—I—I—I―I―I―I—I—I—I―I―I—III出现年、|1979|1976|1979|1978|1978|1978|1979|1979|1978|1979|1979|1971|1978I|日 | 8|16|27|26|13|8 |5 |27|19|4 |5 |3 |5.13|第一节土壤分布威海市面积408平方公里,农林牧可利用面积36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135平方公里,占土地可用面积的37%。土壤分为棕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四个土类;下分棕壤性土、典型棕壤(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滨海潮土、河潮土、盐化潮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滨海潮盐土等11个亚类。棕壤土类,可利用面积为457,212亩,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83.76%,是威海市的主要土类,分布在低山丘陵的石质山岭、荒岭坡、山间泊地和山前倾斜平地一带。成土母质为残积、坡积、冲积、洪积物。其亚类棕壤性土,分布较广,可利用面积为361,162亩,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66.16%。潮土类,可利用面积为73,831亩,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13.53%。主要分布在山间泊地、沿河阶地、缓平坡地及沿海洼地地带。成土母质为冲积、洪积和海积物。风沙土类,可利用面积为8,390亩,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1.53%。分布于沿海沙滩地,是风的吹扬作用的产物。盐土类,可利用面积为6,431亩,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1.18%。分布于沿海洼地、洼坡地和盐荒地一带,是海水后退后的沙滩地。威海市土类面积及分布表|面积||面积|||俗名| 1石渣土|361,162分布地貌|||石质山岭|土类|亚类|1IIII I I|代号|名称|俗名|代号|名称|II― 1 1"—|A|棕|黄|Aa|粗骨棕壤|
1I | | |III I 1—FI I山拉子地II荒岭坡 1 1 1 1|1II11I堰1IAcI1普通棕壤I1黄堰土H 1I90,062I山坡梯田坡麓梯田1III——1——H—H 1IIIIAeI潮棕壤I黄泥地I1,849I山间泊地山前倾斜平也III壤I土——1——H—H 1IIIIAfI白浆化棕壤I白浆土I4,139I山间泊地山前倾斜平也I1F-+-H—— 1——H 1ICI1潮I河ICb3I滨海潮土I海沙土I22,022I沿海洼地近海缓平地1IIIw-——1——H—H 1II1I潮ICb4I河潮土I河淤土I48,094I山间泊地沿河阶地1IIIw-——1——H—H 1II土I土ICcI盐化潮土I返盐土I3,715I沿海洼地缓半坡地I F-IIIIIIIIIIIII1F-风—FI风I―1Ia d---|流动风沙土I-d 流动风沙土I 1373I沿海沙滩II沙1I沙d—IIb--d dI半固定I---d 生草风沙土6,938I沿海沙滩IIII风沙土IIIII土1I土d---IIc--d dI固定风沙土I---d 粘化风沙土1,079I沿海沙岸---d d----d 1ID|盐土|盐土|Db|滨海潮土|滩地盐土 |6,431 |沿海洼地洼坡地盐荒地II威海市属低山丘陵区,土壤的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尤为密切。它们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的发育与分布。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以及地貌形态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强,土壤受到严重地剥蚀和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质地粗糙,养分含量低,土壤发育时间短,多为薄层、中层的粗骨棕壤。丘陵的中下部,坡度逐渐减缓,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作用逐渐加强,土体内部出现淋溶淀积过程,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的移动,上部发生淋溶,下部出现淀积层次,棕壤成土过程明显,多发育成中层、厚层普通棕壤。沟谷地带和山间泊地,由于流水搬运作用的不断进行,产生了分选性沉积,土壤细粒多流入大海,在山间泊地,形成了质地粗糙并具有不同排列层次的河潮土。近海处,由于海积作用和河流的冲积、洪积作用,多形成质地粗糙的滨海潮土和滨海潮盐土。从而构成了从低山丘陵到滨海平原,由棕壤性土—典型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河潮土—滨海潮土—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的垂直分布规律。第二节土壤类型特征棕壤土类威海市的棕壤是在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干燥度0.94、年平均温度12.1°C的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发育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除部分山地外,棕壤大部已经开垦种植。依据土体发育过程,淋溶强度及潜水作用特点,棕壤土类可划分为棕壤性土、典型棕壤(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4个亚类。棕壤土类通体以棕色或棕褐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和淀积作用。剖面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鲜棕色或褐棕色较粘重的心土层。其亚类的分布,随地形高度和微地貌单元的变化而异。棕壤性土俗称石渣土、岭砂土、粗骨土,是棕壤土类中质地粗糙的土壤。多分布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剖面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表层以下即为半风化母岩。土层浅薄,厚30厘米左右,并含有大量的粗砂或砾石,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性能差。可种植地瓜、花生等作物。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1.6克/厘米3,总孔隙度40—41%,田间持水量22—25%,有机质0.35—0.4%,全氮0.02—0.035%,全磷0.012—0.014%,殓解氮26—33PPm,速效磷0.9—1.46PPm,速效钾35—40PPm,代换量6—6.2毫升/百克土。典型棕壤为已经耕种的土壤,俗名黄堰土、黄土。多发育于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和山前倾斜平地一带,有明显的淋溶作用,风化很深,母质为变质岩风化层及冲积、洪积物。通体呈棕—褐棕色,全剖面可分为淋溶层(耕地为耕作层)、淀积粘化层和底土层。表层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颜色较浅,呈棕色,砂壤、轻壤质地,淀积层质地较重,富含铁锰结核,呈棱柱状结构,保持少量的母质特性,通体无石灰反应。可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大豆等作物。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1.6克/厘米3,总孔隙度30—42%,田间持水量16—20%,有机质0.5—0.6%,全氮0.3—50.4%,全磷0.015—0.022%,殓解氮34—44PPm,速效磷1—1.7PPm,速效钾48—54PPm,代换量6—16毫升/百克土,PH值5.5—7。潮棕壤俗称黄泥地,具备典型棕壤的特征。发育在低山丘陵下部低洼平坦地带,受地下潜水的影响较大,土壤水分状况良好,土体厚60—80厘米,生产性能好,适种性强,产量高而稳定。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4—1.6克/厘米3,总孔隙度38—45%,田间持水量18—20%,有机质0.6—0.74%,全氮0.03—0.05%,全磷0.02—0.03%,殓解氮38—51PPm,速效磷12—16PPm,速效钾30—60PPm,代换量8—9.4毫升/百克土,PH值6.5。白浆化棕壤俗称白浆土,是棕壤在季节性还原条件下,在表层以下形成的缺少铁锰成分的白浆层为其特点。中上层剖面形态均同棕壤亚类,下部土壤质地粘重,形成结实的粘土层,使土壤的可溶性物质产生侧向流失,造成土质养分含量低,宜耕性和适耕性差,质地为砂壤至中壤。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1.6克/厘米3,总孔隙度39—42%,田间持水量20—30%,有机质0.3—0.75%,全氮0.04—0.34%,全磷0.011—0.017%,殓解氮25—40PPm,速效磷2—6PPm,速效钾22—36PPm,代换量5—7毫升/百克土,PH值5—6.8。潮土土类潮土是直接发育在河流沿岸或沿海海积物上,受潜水作用形成的一种土类。成土物质颗粒的粗细不仅在平面分布上有分选差异,同一剖面中也有不同质地层次的排列。土层中有明显的铁锈斑纹,或细小的铁锰结核,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土体深厚,砂壤质地,地下水位浅而丰富,农作物产量比较稳定。根据受潜水作用的程度、盐碱化情况,可划分为滨海潮土、河潮土、盐化潮土3个亚类。滨海潮土俗称海砂土,发育在高度10米以下的海积物上,潜水矿化度0.15—0.27克/毫升,砂壤质地,植物根系较多。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3克/厘米3,总孔隙度40—42%,田间持水量20—22%,有机质0.26—0.28%,全氮0.02—0.03%,硷解氮28PPm,速效磷2.5—2.7PPm,速效钾25—27PPm,代换量3毫升/百克土,PH值6.3。河潮土俗称河淤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潜水水质属淡水,出流状况好,土壤一般无盐碱威胁。土层中下部有铁锈斑纹,土体深厚,砂壤质地,适种性强,产量稳定。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1.7克/厘米3,总孔隙度36—41%,田间持水量15—18%,有机质0.4—0.68%,全氮0.02—0.04%,全磷0.02—0.026%,硷解氮23—45PPm,速效磷2—7PPm,速效钾29—36PPm,代换量7—7.5毫升/百克土,PH值7。盐化潮土俗称返盐土,是潮土经盐化过程而成的土壤。潜水埋深1—2米,潜水矿化度1—25克/升,地表有轻质盐斑,心土层和底土层有明显的铁锈斑纹,紧砂、砂壤质地,单粒结构。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4—1.6克/厘米3,总孔隙度39—44%,田间持水量18—24%,有机质0.3—0.65%,全氮0.02—0.05%,全磷0.014—0.05%,殓解氮10—41PPm,速效磷0.5—2.9PPm,速效钾28—63PPm,代换量4.7—7.9毫升/百克土,PH值6.8—7.8。风沙土土类风砂土是一种风积成因的土类,形成于沿海沙滩地、沙质平原地带。土壤通体砂质,质地粗糙,层理明显,表面有0.5—1.0厘米的植物残落物,植物根系较多,并有大量的菌丝体。依其稳定性可划分为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固定风沙土亚类。其物化特性是:土壤容重1.5—1.6克/厘米3,总孔隙度38—40%,田间持水量9—13%,有机质0.06—0.14%,全氮0.004—0.06%,全磷0.006%,硷解氮4—5PPm,速效磷0.7—1.26PPm,速效钾16—18PPm,代换量1.5—1.6毫升/百克土,PH值6.8。盐土土类盐土是在沿海砂质海积物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土类。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有大量可浴性盐类,盐分组成以氯化钾、氯化钠为主。潜水矿化度大于50克/升,局部可达200克/升。盐土分布地带常为海水高潮时所淹没。土壤色黑,沙壤质地,无植物根系,不能种植,仅生长硷蓬、芦苇等耐盐植物。第三节植被威海市植被以木本植物为主。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生长着赤松和日本黑松等乔木林,以麻栎为主的灌木林,郁蔽度0.4—0.7,草本植物主要为羊胡草,是土层浅薄的粗骨棕壤的形成地带。丘陵中下部为针叶阔叶林相间,生长着刺槐、麻栎、果树和荆条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主要为贝草、狗尾草等,是粗骨棕壤与普通棕壤形成的过渡区。山前(间)平原、山间泊地主要为阔叶乔木,有杨树、刺槐、泡桐、楸树等;草本植物主要为贝草、白茅、蒿草等,是普通棕壤的形成地带。滨海平地、河流沿岸,是柳树、杨树、梧桐、泡桐、刺槐、榆树、黑松、棉槐及芦苇、茅草、三棱草等植被生长发育地带,与河潮土、盐土、风沙土的形成有关。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它们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木本植物的残落物质腐烂,产生有机酸,能促进矿物质的风化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同时由于矿物质溶解度的增大,使淋溶和淋失作用增强;草本植物则有利于养分的积累和培肥土壤。第一节树木种类与林木分布树木种类清代,有赤松、侧柏(俗称片松)、桧柏、椿、柳、杨、槐、白榆、柞、梧桐、梓、桑、柘棘、楮、樗(俗称臭椿)、榕(山槐)、苦楝、乌桕、毛竹、实竹、凤竹、楸、蜡、皂角、生树等。民国年间,增有黑松、马尾松、柞栎、中槐、青杨、加拿大杨、美国杨、法国梧桐、银杨、刺槐、柜柳、桑、柽柳、黄连木、雪柳、五角枫、苦楝、白蜡等;观赏树种有紫荆、小蘖、合欢、冬青、紫薇、连翘、木槿、珍珠梅等。1982年,树木种类有乔木、灌木200多种,其中乔木50多种。引进的有泡桐、刺杉、水杉、华山松、油松、落叶松等;珍贵树种有银杏、雪松;木本粮油树种有板栗、核桃、大枣、柿子、乌桕、车梁木、文冠果等;观赏树种有垂柳、龙爪槐、合欢、黄杨、五角枫、芙蓉等。主要树种引进黑松,1914年英国人从日本购进10万株,植于刘公岛等处;刺槐,二十世纪初由英国人引入威海;苦楝子,原为本地老树种,后绝种,三十年代重新引进,1950年再次引进;加拿大杨,三十年代引进,1953年再次引进;白榆,三十年代引进推广,1966年从山东省定陶县再次引进;油松,1958年引进;水杉,1974和1976年两次由浙江省引进,后植于全市;柳杉,1973年由昆嵛山林场引进,植于国营苗圃,1976年从江苏省江浦县引进树种,育苗遍植七个公社;赤杨,1975年由昆嵛山林场引进,植于温泉公社林场;兰考泡桐,1965年由河南鹿邑县引进;法国梧桐,1898-1937年间引进。此外,还引进美国杨、银柏等。树木分布明代,威海境内林木“亘岭连山,遮崖蔽谷”,其中有“凌云之树,合抱之木”。清初,威海境内“连山接麓皆为松林”,至清代中期“剪伐斯频,虽有萌蘖,仅可为薪,不中材用”,又屡遭虫害,境内森林仅残存正棋山、里口山和玉皇山等处。国民政府直辖期间,威海林木以刘公岛最盛,次为菊花顶、里口山、北玉皇山、正棋山等处。树种以黑松、赤松、柞、刺槐为最多,马尾松、柞栎、柳、柽等次之。1982年林木分布,西起海庄、东至沙龙王家的95公里海岸线,除鹿道口、威海港湾外,遍布黑松防护林,面积近30,000亩;正棋山、北玉皇山和里口山脉,以赤松和柞栎为主,沟夼分布着少量刺槐,正棋山中尚存596亩原始天然次生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一部分平原地和市区附近的山丘分水岭上,植有条带状防风林在公路、乡间道旁植有加拿大杨、白榆和刺槐等,在村庄院落四旁植有兰考泡桐和白榆等。威海市1982年森林面积蓄积统计表单位:亩、立方米I单位I总蓄I林地合计I松类I刺槐I杨柳I其他I四旁树I农田I疏林I散生I1 I I■—I■—I H■—I■—H■—H—I■—I■—I林网F-t-HII II面积I蓄积I面积I蓄I面积I蓄积I面I蓄积I面I蓄积I株数I蓄积I蓄积I面I蓄IIIIIIII积III积II积IIIII积I积IIII―I―I―I~~H―I―H―H―I―I—I—IIITI田村公I21,I34, I15, I31,977I10I1,53I4,48I--I--I59I324 I89,I4,15I1763I2,I86I127II社 〔877I100I733I I,9I3I9III0II221I8II26II IIIII I I19I I IIIIIIII9II II---I--I--I-----I-I--I--I-I--I-I--I--I--I--I-I-I--TI羊亭公I14,I23,I7,85I20,180I19I2,68I5,01I29I743I32I138I108,I5,05I709I52I4I758II社 I380I475I1I I54I4I6I1II0II494I7II3II II---I--I--I-----I-I--I--I-I--I-I--I--I--I--I-I-I--TI蒿泊公I18,I18,I13,I15,443I58I2,10I7,64I13I4I14I44I91,I4,29I245I10I10I813II社 I895I962I535I I41I2I6III04II077I1II07II II---I--I--I-----I-I--I--I-I--I-I--I--I--I--I-I-I--T1市区公I5,58〔11,I4,72I9,058I11I1905I3,59I--I--I59I1I16,I765I--I24I3I89I1社 〔4I556I7I I34I5I2III3II415I II8IIIIIIIIIIIIIIIIIIIIITI孙家疃〔5,07I8,07I3,91I5,930I69Il,25I3,20]5I21I89I--I23,I1,O9I--I12〔26I30II公社I2I9I8II6I1I1III3II558I7II8IIII---I--I--I--I---I-I--I--I-I--I-I--I--I--I--I-I-I--T
|崮山公|15,|14,|13,|11,755|65|2,67|6,31|38|98|36|75|56,|2,62|--|60|23|283||社|||||959|499|025||||||37|0 |5 | || | |386|8 |I——IIII—HIIIIIIIIIIII|温泉公|13, |20, |9,28|17,007|25|1,69|4,20|--|--|20|2,56|71, |3,32| --|18|--|590||社|||||205|787|8 ||||||12|5 |8 |||85|8 |376|7|I——IIII—HIIIIIIIIIIII|国营林|18,|14,|18,|9,472|16|503|1,95|7|5|49|34|87,|616|--|23|1|133||场|||||269|478|135||||,1| |7 | ||6| |348|||||||||||||||||39| | |||||||I——IIII—HIIIIIIIIIIII|合计 |113,|141,|86,120, |45|14, |36,|35|881 |6,|3,17|544,|21,|2,71|4,|15|2,82|||850|936|212|822 |,7|340|413|4||42|5 |875|942|8|27|3|3|||| | |43| | | ||0|||||6||1|111111111111111111威海市1982年林业用地统计表单位:亩1|统计|11合计|111有林地 |疏|11天|未成|无林地|固|全市森|I | | 1 1 1 1 |然|林造| 1 1 1定|林覆盖||单位| |合计|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灌|林地|合计|荒山|沙荒|苗|率%|TOC\o"1-5"\h\z| | | | | |林|地|木林| | | ||圊||II—I—I—I—I―I—I—I—I—I―I—HI|田村|47,791|44,522|15,519|18,538|10,|2,269|--|80|920|480|440 |--| --|| | | | | |422| | | | | ||||II—I—I—I—I―I—I—I—I—I―I—HI
|羊亭|40,708|38,919|10,631|12,844|15,|522 |--|1,18|78|54|114|--|33.86|||||||IIIIII| |444|—I―I II||8|II II||I|蒿泊|30,939|29,706|1,757|17,202|10,|1,007|--|35|191|103|----|30.23|||||||IIIIII|市区|16,585|16,216| 2| |744||||||I III|11,554|4,66|248II II|--|--|121I|121||--|40.15|||||||I I I I I I||0|I IIII|I||||II I|孙家疃|13,601|11,500|416|7,663|3,42|128|--|--|1,97|1,11| --|--|50.06|| | | | | |1 | | | |3 |8 ||||II—I—I—I—I―I—I—I—I—I―I—HI|崮山|20,880|20,406|2,945|11,554|5,90| 60 |--|--|414|270|144|--|29.27|| | | | | |7 | | | | | ||||II—I—I—I—I―I—I—I—I—I―I—HI|温泉|37,692|36,968|1,494|19,293|16,| 18 |596|--|110|110| --|--|39.45|||||||181|||||||||II—I—I—I—I―I—I—I—I—I―I—HI|国营|18,132|15,403|3,703|6,532|4,92| 23 |--|60|2,43|1,49|940|21|80.47||||| |5 | || |5 |5|11|I——I―I―I―HH—I―I—I—I—HH―H~~I|合计|226,|213,|36,467|105,|71,|4,275|596|1,36|6,24|3,75|1,535|21|36.63|| |331 |642 | |180 |706| | |3 |2 |1 ||1||I I I I I I I 1111第一节果树种类及品种沿革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黄家沟村宋耀东由烟台等地购进果苗,在村前建5亩果园。从此,威海境内开始果业专业生产。1911年后,孙家疃、槐云、城里等村部分农户相继建园。1926年,东北人王立堂在北竹岛村北建烟威农场,专育果苗。此后,建园户逐年增加,至1932年,全区共有果园682亩。1934年,英国人克拉克在北竹岛村建园32亩,其他果园最大不超过20亩,全区果园总面积达1,000亩。至1936年,全区有果农82户,果园2,893亩。日军侵占威海后,农业遭破坏,海上被封锁,果品无销路,城乡粮食奇缺,伐果树种粮较为普遍,残存果园荒废不堪。建国初,全市仅有果园720亩,总产168万斤。1950至1956年,逐步建成大片集体果园上百处。1961年,自然灾害所致,6,000亩果园改为粮田。1964年后又开始发展,至1982年,全市果园面积达34,182亩,其中苹果、梨、葡萄和桃的面积为32,741亩。果树种类及分布果树种类清代,有桃、李、梅、杏、枣、梨、栗、石榴、柿、胡桃、樱桃、葡萄、银杏、木瓜、椹、棣、核桃、苹果、柰子、白果、文官果等。民国期间,先后由国内外引进大量苹果新品种。建国后,有苹果、梨、葡萄、桃、杏、樱桃、海棠、花红、柰子、石榴、无花果、桑椹、银杏、大枣、软枣、柿子、板栗、文官果、木瓜、山楂、猕猴桃等。威海市1982年果园分布情况表单位:亩、万斤—II项目I 苹果 I 梨 I 桃 I葡萄II I 1 1——I 1—I—I—I~II I面积I产量I面积I产量I面积I产量I面积I产量II 1 1 1——I 1—I—I—I~II田村公社I6743.3I1,274.11I699.3I100.92I52.0I3.20I38.5I2.25II 1 1 1——I 1—I—I—I~II羊亭公社I4422.0I899.89I2,771.0I588.24I18.5I2.08I59.0I0.15II 1 1 1——I 1—I—I—I~II 蒿泊公社 I 4208.4 I 808.18 I 511.0 I 56.25 I 3.8I0.02 I2.0I0.25II 1 1 1——I 1—I—I—I~II 温泉公社 I 3604.6 I 602.32 I 489.6 I 91.65 I 35.8I3.80 I15.0I--II 1 1 1——I 1—I—I—I~II 崮山公社 I 2638.6 I 439.77 I 262.3 I 69.73 I 11.6I0.43 I--I--II 1 1 1——I 1—I—I—I~II 孙家疃公社 I 1785.7 I 192.55 I 104.0 I8.55 I17.5〔0.09〔65.0I0.24|I 1 1 1——I 1—I—I—I~II 市区公社 I 2313.0 I 456.35 I 148.5 I 22.83 I 4.6I0.20 I38.0I4.00II 1 1 1——I 1—I—I—I~II 国营场圃 I 1323.2 I 151.97 I 307.6 I 29.88 I 14.0I1.26 I33.1I0.52II 1 1 1——I 1—I—I—I~II合计I27038.8I4,825.14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照明在医疗手术室照明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矿物干燥剂生产考核试卷
-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考核试卷
- 糖尿病患者护理查房 2
- 一年级上册数学口算(每天5分钟60题)
- 2025年中考初三学业质量检测(一)物理模拟题答案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商贸英语听说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2025届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五)英语试题含答案
- 酒店餐饮销售培训
- 情报信息发布规范
- 无卤阻燃剂知识培训课件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科书解读
- 2025-2030年中国小麦加工产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
- 乾坤未定皆有可能-2025届高三百日誓师班会课件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 2024年心理咨询师题库附参考答案(达标题)
- 夜间城市背景光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
- 混凝土桥梁预应力钢筋锈蚀的研究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