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_第1页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_第2页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_第3页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_第4页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代码:3709课程分析一、 课程性质:必考思想政治理论课二、 课程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结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三、 课程基本规定: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兰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学好唯物的(10)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定的观点,人民群众发明历史的观点,阶级的观点,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抱负的观点等,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政体来把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会用马克思兰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四、 学习方法1、 要认真阅读教材和钻研大纲和教材。2、 要把系统学习和重点进一步结合。3、 理论要联系实际。4、 计划好学习阶段,保证学习时间五、考核内容和目的说明四个能力层次:识记(20%):重要名词、概念及原理含义,能对的结识和表述。领略(35%):全面把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朴运用(25%):能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一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综合运用(25%):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六、题型单选题30题,30分多选题10题,20分L简答题5题,30分论述题2题。,20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占.•J八、、・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2) 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3) 简朴运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4) 综合运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 识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抱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抱负。(2) 领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3)简朴运用:結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抱负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抱负的关系。3、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领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2) 简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线方法。(3) 综合运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绪论练习: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2、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A、1925年B、1933年C、1937年D、1963年、黑格尔最卓越的哲学奉献是()A、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辩证法D、批判宗教神学4、 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标语,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的工人运动是()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十月革命5、 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目的明确地对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标语的工人运动是()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1848年革命6、标志着工人阶级己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独立政治舞台的工人运动是()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革命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希腊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哲学D、法国古典哲学8、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威廉•配第D、尼采9、 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权威。B、 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认之否认规律C、 提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D、 提出可知论。10、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11、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是()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12、 列宁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也许在一国或儿个国家取得胜利的思想的著作是()A、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B、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C、 《国家与革命》D、 《论欧洲联邦标语》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大纲》1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威廉-配第4、马克思主义是()A、 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 人类所有优秀文化成果的总会C、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 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5、 马克思主义的主线理论特性是()A、革命性与穏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16、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1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18、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抱负是()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派的社会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9、 就抱负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抱负、职业抱负、道德抱负、社会抱负等。其中所有抱负的核心是()A、社会抱负B、道德抱负C、职业抱负D、生活抱负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结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树立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线方法是()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2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抱负是()A、提倡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徳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多选题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有()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锋利化D、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广泛传播2、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重要组成部分有()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3、 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对的的有()A、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 马克思主义的主线理论特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抱负是实现共产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5、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有()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 树立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 掌握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C、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 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三、简答题1、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充足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毕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建马克思主义。2、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成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广泛涉猎国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徳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互相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3、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徳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米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建了辩证唯物土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性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4、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M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要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建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5、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的主线理论特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合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为工人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结识世界,不昔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6、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所有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发明性。体现时代性规定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足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规定。把握规律性规定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富于发明性规定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规定,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増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7、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主线不司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干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大纲、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他们加以适当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毕,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8、 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色索质。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数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连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他们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髙抱负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抱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抱负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抱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髙;抱负与共同抱负,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抱负是实现最高抱负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充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的和具体任务的完毕,实现共产主义最高抱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抱负而奋斗。实现共同抱负,必须坚持以最高抱负为主线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抱负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抱负这个主线目的,实现共同抱负的行动就也许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3、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重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性课题。等等。(3)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己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用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朴化、庸俗化。第--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考点: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识记:世界观。哲学。一元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的本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 领略: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认可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3) 简朴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2、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 识记:联系。新事物和旧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重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认。因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尔性。也许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2) 领略: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是过程的集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互相关系。肯定和否认的辩证统一。(3) 简朴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因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尔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也许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 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否认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认观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3、客观规律与主管能动性(1) 识记: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2) 领略:规律的特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能动性的变现。(3) 简朴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 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练习:一、单选题1、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2、 矛盾问题的精髄是()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C、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 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的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6、 世界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主线见解和主线覗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7、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认可()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8、 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A、 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 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9、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儿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不可逆性B、客观貞.实性C、可知性D、伸张性11、 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简朴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 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 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认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4、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5、 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6、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连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7、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连续性和顺序性1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B、 主观的精神活动C、 认为应付环境所釆用的生物性活动D、 个人的平常生活活动19、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解决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践活动C、科学实践活动D、解决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发明的,这是一•种()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21、 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性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向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2、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2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线分歧在于是否认可()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规是()A、因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认之否认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2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主线性之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26、 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27、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结识中,没有对的,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互相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互相转化的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9、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子、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0、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32、 对立统一规律掲示了()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3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34、结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一方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3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 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 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37、 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0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38、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主线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39、 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 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C、 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 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40、 肯定和否认互相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认,离开了否认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41、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认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中主义诡辩论的观点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4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认之否认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最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45、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导致的,同时也是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0A、一因多果B、•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因异果46、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因素和结果互相区别B、因素和结果互相依存C、因素和结果互相渗透D、因素和结果互相作用47、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当是()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规定C、客观存在的事实D、对的的指导思想48、 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49、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到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50、 对的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对的反映客观规律 B、充足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足发挥集体智慧51、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主线途径是()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査C、研究历史资料 D、参与社会实践52、 “狼孩”没故意识,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3、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54、 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尔的。这是一种0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6、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A、抽象的也许性B、现实的也许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57、 下列选项中,具有也许性的是()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58、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断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59、 假象同真相同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60、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相是拟定的,假象是不拟定的C、 真相是穏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 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61、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二、多选题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毁于蚊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3、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结识的问题4、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5、 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6、 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水是万物的本源 B、火是万物的始基13、下列各项对的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13、下列各项对的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C、 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上五中基本物质构成D、 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7、 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机械性B、形而上学C、社会性D、不彻底性8、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 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C、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9、 下列各项对的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A、 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 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D、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主线变化C、事物没有发生为之一动 D、物质运动处在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11、下列各项对的说明认可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0A、 只有认可相对静止,才干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 只有认可相对静止,才干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 只有认可相对静止,才干结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 只有认可相对静止,才干理解绝对运动12、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回流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A、 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D、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4、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解决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活动15、 下列各项对的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A、 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B、 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C、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故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由于()A、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 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17、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18、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D、真是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19、下列各项对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因素的有()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0、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C、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 认可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主线规律,这是由于()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 矛盾分析法是最主线的结识方法22、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B、矛盾双方互相贯通C、矛盾双方互相排斥D、矛盾双方互相转化23、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 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C、 没有贫,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前强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2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 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 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D、 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25、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或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乐极生悲,苦尽甜来2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27、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冒险主义D、主观主义28、 唯物辩证法的否认观包含的内容有()A、辩证的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B、辩证的否认是事物联系的环节C、辩证的否认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认是扬弃29、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30、割裂必然性和偶尔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宿命论 D、唯心主义先验论第二章结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考点:1、结识的产生及本质(1) 识记:结识主体的含义。结识客体的含义。(2) 领略:实践对结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结识的目的。结识主体的特点。结识兰体的结构。结识客体的特点。结识客体的性质。结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结识的太质。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结识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3) 综合应用:结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2、 结识的辩证运动(1) 识记:感性结识的含义。感性结识的形式。理性结识的含义。理性结识的形弍。(2) 领略:感性结识的特点。理性结识的特点。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辩证关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由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的奔腾。从理性结识到实践的奔腾。整个人类的结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3) 简朴应用:一个对的的结识需要通过多次反复才干完毕。3、 真理与价值(1) 识记:真理。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的含义。(2) 领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逻辑证明在结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拟定性和不拟定性及其互相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3) 简朴应用: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4) 综合应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 人是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1) 识记:思想路线。(2) 领略: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3) 简朴应用:马克思主义结识论与党的群众的一致性。(4) 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实践是结识的来源表白()A、只要参与实践活动就能我得对的结识B、每个人的结识都直接来源于结识C、一切结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2、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口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主线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对的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结识道理是()A、实践是检査结识对的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结识的目的D、实践是结识的来源4、 结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结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结识是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 感性结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直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结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直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7、一根完整的结识过程需要通过两次奔腾。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奔腾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进一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I)、执行计划,付诸实行8、一个结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结识一理性结识一感性结识B、实践一结识一实践C、结识一实践一结识D、概念一判断一一推理9、整个人类的结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对的与错误的统一10、两条主线对立的结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结识论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结识可以上升到理性结识C、 指出人的结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可以对的结识客观世界12、 结识主体和结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时间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结识关系C、互相依存的关系D、互相作用的关系1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地,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结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4、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 真理是对事物的对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结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6、认可真理的客观性与()A、认可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认可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C、认可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认可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17、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就有指导作用1)、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18、 把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当作绝对真理,并当成检查其他一切结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19、 一种结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同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D、能否在实践中达成预期效果2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査和发展真理21、 实践是检査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实践是一种()A、客观的物质性生活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2、 检查结识的真理性,就是检查结识是否同()己有的理论相符合B、己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3、下列各项对的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非对错的标准的是()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成预想目的定是非。24、 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认可()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25、 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认可()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对的反映B、真理既是对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对的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26、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认可()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实践标准既是拟定的乂是不拟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乂是可变的27、 坚持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查真理的标准的()A、客观性B、全面性C、具体性D、稳定性28、 既认可实践是检査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认可逻辑证明在结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0A、检査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C、 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D、 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结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查29、 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B、真理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3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3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查和发展真理二、多项选择1、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结识的决定作用的有()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B、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查结识真理性的唯-标准D、实践是结识的目的2、 下列各项能对的说明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的有()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结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3、 下列各项属于结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结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B、结识主体具有社会性C、结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结识主体具有能动性4、 下列各项属于结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A、 结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结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 结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C、 结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D、 结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 结识的本质是主体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结识论对结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结识论的对立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结识形式的有()A、概念B、感觉C、判断D、推理7、 下列各项属于感性结识的形式的有()A、感觉B、概念C、知觉D、表象8、 下列各项能对的说明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区别的有()A、 感性结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结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 感性结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结识反映事物的政体C、 感性结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结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D、 感性结识包含错觉,理性结识责对的可靠。9、 下列各项能对的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结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结识论的区别的有()A、 是否认可结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是否认可实现对结识的决定作用C、 是否结识具有能动性D、是否认可是•个辩证发展过程10、 下列各项能对的说明结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A、两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两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结识关系C、两者具有互相作用的关系 D、两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11、 割裂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联系,会导致()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12、 下列各项能对的说明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联系的有()A、 感性结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结识B、 感性结识依赖于感性结识C、 感性结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结识D、 感性结识是理性结识指导下进行的13、从抱负结识到实践的奔腾比从实践到结识的奔腾更重要,这是由于()A、 结识的真正任务在丁•掲示事物的本质B、 结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 从理性结识到实践的奔腾可以使结识得到检:查D、 从理性结识到实践的奔腾可以使结识得到丰富和发展14、一个对的的结识经常不是一次完毕的,而是要通过由实践到结识,再由结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干完毕。这是由于()A、 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B、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C、 人的结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D、 结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结识能力的限制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 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C、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D、检査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考点: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1)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2) 领略: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3) 简朴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 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定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定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2、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1) 识记:阶级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2) 领略: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刀。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区别。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证明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识记: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领略: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发明者冋题上两种主线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重要缺陷。简朴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无产阶级政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综合应用:对的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一、单选题1、 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 B、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 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线标志是()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D、具有语言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A、 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 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4、 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过程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所有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徳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6、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所有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哲学、艺术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7、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对的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问题9、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0、 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运送设备B、劳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11、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由于()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对的结识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12、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13、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

C、产品的分派方式C、产品的分派方式D、产品的互换方式14、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线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5、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6、 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识的表现17、 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A、 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主义提出来的B、 五中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一方面提出来的C、 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D、 应当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18、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9、 下列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社会B、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 原始工哟之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0、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认可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哇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认可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1)、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多选题1、 下列各项属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国家政权2、 下列各项对的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A、 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3、 下列各项对的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A、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合C、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D、 地理环境的好坏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4、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由于()A、 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B、 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C、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 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5、 下列各项对的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A、 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 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 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7、下列各项对的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区别的有()A、 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朴清楚B、 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己经系统化、理论化C、 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档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D、 前者是在平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后者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第四章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考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1) 识记: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货币。价值规律。资本原始积累。产业革命。(2) 领略: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朴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穴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3) 简朴应用: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变化。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规定。(4) 综合应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性(1) 识记: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増值过程。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相对过剰人口。(2) 领略: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本质。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3) 简朴应用: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4) 综合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互相关系。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 识记: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2) 领略: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民M制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3) 简朴应用: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4) 综合应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练习一、单选题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2、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 D、互换关系3、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互换价值C、价值 D、价格4、 具体劳动是()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发明剩余价值5、 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生产条件 B、劳动强度C、劳动纯熟限度D、生产规律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朴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8、 简朴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指()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互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9、 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互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10、 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等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贮藏手段职能11、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不会发生B、也许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12、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价格标准13、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互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4、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及喺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5、 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A、都成为资本家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D、彻底破产16、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对各因素都有影响和渗透作用的因素是()A、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C、教育培训费用 D、历史和道徳因素7、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涉及()A、生存资料B、生产资料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D教育培训费用18、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増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发明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20、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性是()A、物质财富发明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值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21、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A、 个别资本家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B、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 各个资本家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D、 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2、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减少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4、资本主义扩大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25、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A、有机构成B、价值构成C、技术构成 D、数量构成2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B、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C、流通资本的増大为前提 D、单个资本的増大为前提27、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 人口増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B、 人口増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 人曰增长超过资本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 劳动力供应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28、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重要有()A、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B、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专制独裁制三种C、 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D、 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29、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A、法院B、检察机构C、议院或国会D、警察机构0、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是()A、议会制B、三权分立C、民主共和制D、普选制3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实用主义B、利己主义C、自由主义D、民主主义32、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A、具有历史进步性B、具有阶级局限性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D、既无历史进步性又无阶级局限性二、多选题1、 商品是()A、用来互换的劳动产品 B、人类劳动的产品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A、自然分工B、劳动分工C、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3、 商品二因素是指()A、价值B、互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4、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5、 简朴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价值与互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6、 资本主义增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重要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C、增长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7、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 两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限度的方法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D、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责不是8、 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量B、可变资本量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9、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重要表现在()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B、竞争的压力C、垄断的需要D、市场经济的规定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重要涉及资本主义的(0A、政党制度B、国家制度C、民主制度IX三权分立制度11>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指的是()A、立法权B、执法权C、司法权D、行政权12、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重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A、人生观B、价值观C、道德观D、思维方式13、 剩余价值(0A、 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发明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B、 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C、 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D、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线目的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派考点:1、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 识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