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第1页
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第2页
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第3页
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第4页
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大家07年生物考研取得好成绩!!!学子272646652xuezi003@163.comPAGE84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第十二章生物氧化第一节呼吸链一、定义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还原型辅酶通过呼吸链再氧化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过程。其中的氢以质子形式脱下,电子沿呼吸链转移到分子氧,形成粒子型氧,再与质子结合生成水。放出的能量则使ADP和磷酸生成ATP。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机制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整个过程称为氧化呼吸链或呼吸代谢。在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中,一分子葡萄糖共生成10个NADH和2个FADH2,其标准生成自由能是613千卡,而在燃烧时可放出686千卡热量,即90%贮存在还原型辅酶中。呼吸链使这些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形成ATP和维持跨膜电势。原核细胞的呼吸链位于质膜上,真核细胞则位于线粒体内膜上。二、构成呼吸链包含15种以上组分,主要由4种酶复合体和2种可移动电子载体构成。其中复合体Ⅰ、Ⅱ、Ⅲ、Ⅳ、辅酶Q和细胞色素C的数量比为1:2:3:7:63:9。1.复合体Ⅰ即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由NADH脱氢酶(一种以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一系列铁硫蛋白(铁—硫中心)组成。它从NADH得到两个电子,经铁硫蛋白传递给辅酶Q。铁硫蛋白含有非血红素铁和酸不稳定硫,其铁与肽类半胱氨酸的硫原子配位结合。铁的价态变化使电子从FMNH2转移到辅酶Q。2.复合体Ⅱ由琥珀酸脱氢酶(一种以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一种铁硫蛋白组成,将从琥珀酸得到的电子传递给辅酶Q。3.辅酶Q是呼吸链中唯一的非蛋白氧化还原载体,可在膜中迅速移动。它在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可接受各种黄素酶类脱下的氢。复合体Ⅲ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复合体,是细胞色素和铁硫蛋白的复合体,把来自辅酶Q的电子,依次传递给结合在线粒体内膜外表面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类都以血红素为辅基,红色或褐色。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氧。根据吸收光谱,可分为三类:a,b,c。呼吸链中至少有5种:b、c1、c、a、a3(按电子传递顺序)。细胞色素a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最后一个载体,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从a传递到a3的是两个铜原子,有价态变化。复合体IV: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将电子传递给氧。三、抑制剂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电子从NADH到辅酶Q的传递。鱼藤酮是极毒的植物物质,可作杀虫剂。2.抗霉素A:从链霉素分离出的抗生素,抑制从细胞色素b到c1的传递。3.氰化物、叠氮化物、CO、H2S等,阻断由细胞色素aa3到氧的传递。第二节氧化磷酸化一、定义与生物氧化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其作用是利用生物氧化放出的能量合成ATP:NADH+H++3ADP+3Pi+1/2O2=NAD++4H2O+3ATP其中NADH放能52.7千卡,ATP吸能21.9千卡,占42%。氧化磷酸化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不同,前者ATP的形成与电子传递偶联,后者与磷酸基团转移偶联,即磷酸基团直接转移到ADP上,形成ATP。二、P/O比***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NADH的P/O比为3,ATP是在3个不连续的部位生成的:第一个部位是在NADH和辅酶Q之间(NADH脱氢酶);第二个在辅酶Q和细胞色素C之间(细胞色素C还原酶);第三个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间(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偶联的调控(一)呼吸控制电子传递与ATP形成在正常细胞内总是相偶联的,二者缺一不可。ATP与ADP浓度之比对电子传递速度和还原型辅酶的积累与氧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A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称为呼吸控制。呼吸控制值是有ADP时氧的利用速度与没有时的速度之比。完整线粒体呼吸控制值在10以上,损伤或衰老线粒体可为1,即失去偶联,没有磷酸化。根据线粒体用氧情况,可将呼吸功能分为5种状态。状态3和4的转变也使线粒体的结构发生变化。缺乏ADP时线粒体基质充满,称为常态;呼吸加速时,基质压缩50%,内膜和嵴的折叠更加紧密曲折,称为紧缩态。(二)解偶联和抑制根据化学因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方式,可分为三类: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离子载体抑制剂。1.解偶联剂: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分离,只抑制后者,不抑制前者。电子传递失去控制,产生的自由能变成热能,能量得不到储存。解偶联剂对底物水平磷酸化无影响。代表如2,4-二硝基苯酚(DNP),可将质子带入膜内,破坏H+跨膜梯度的形成,又称质子载体。2.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直接干扰ATP的形成,因偶联而抑制电子传递。如加入解偶联剂,可解除对利用氧的抑制。代表使寡霉素。3.离子载体抑制剂:脂溶性,可运载除质子外的一价阳离子过膜。如缬氨霉素(K+)、短杆菌肽等。四、偶联机制目前有三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假说和化学渗透假说,都不够理想。1.化学偶联假说:认为偶联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它在电子传递中形成,又裂解将其能量供给ATP形成。无证据支持。2.构象偶联假说:电子传递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构象变化而形成一种高能形式,然后将能量传递给FoF1ATP酶分子,酶复原时形成ATP。3.化学渗透假说:电子传递使质子从线粒体内膜基质泵到膜外液体中,形成一个跨膜H离子梯度,其渗透能促使ATP形成。H离子再顺梯度通过ATP合成酶分子中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放能合成ATP。该假说得到一些事实支持,如线粒体电子传递形成的电子流能从线粒体内膜逐出H离子。FoF1ATP酶即ATP合成酶,由Fo和F1两部分构成,后者是线粒体内膜表面的球状体,能合成ATP;前者是连接F1的柄,起质子通道作用,可调节质子流,从而控制ATP的合成。五、其他电子传递还可用于产热,如褐色脂肪组织,含大量线粒体,其内膜由特殊H离子通道,可产热。质子梯度还可将钙离子从细胞质运到线粒体内部。需氧细菌和叶绿体也有类似的电子传递链。本章名词解释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electron-t-ransportchain):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与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

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notictheory):一种学说,主要论点是底物氧化期间建立的质子浓度梯度提供了驱动ADP和ATP和Pi形成ATP的能量。

解偶联剂(uncouplingagent):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Eg2,4-二硝基苯酚。

P/O比(P/Ora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