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重点深化]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占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2019·郴州一模,3)《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易错练2因脱离特定时空框架而误选(2019·博雅闻道高三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基本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征调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个体工匠家庭手工业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在市场流通农民自身(2)主要成就①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②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③纺织业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的衣料。2.古代中国的商业(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重点深化]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易错练3因主观臆断而误选(2019·广西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易错练4提炼史料主旨不充分(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4.“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重点深化]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易错练5不能据材料信息辨识易混选项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易错练6不能准确理解题旨而误选(2019·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考向一紧扣必备知识命题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019·全国Ⅲ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命题点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方式(2019·盘锦市高三模考)《文史哲》中说:“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命题点3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2019·临沂高三质量检测)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A.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C.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命题点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影响(2019·全国Ⅱ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拓展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及其不利影响(1)土地兼并政策: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2)“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了手工业生产规模;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考向二着眼关键能力命题点5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命题点6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恰当判断(2019·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考向三注重学科素养命题点7(唯物史观)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019·大庆市高三三模)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A.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C.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D.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命题点8(唯物史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018·全国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命题点9(时空观念)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2018·全国Ⅲ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点10(历史解释)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拓展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考向四坚守核心价值命题点11中央集权政权组织方式的认同(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拓展中央集权的建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局势稳定:中央集权的建立,使得政令从上而下统一有效,能够使经济在统一的政策下稳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安定,社会稳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2)经济交流: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促进了物品的流通,加快经济的发展。(3)互相学习:中央集权的建立使得思想文化得到广泛交流,能够互相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4)规模生产:中央集权的建立,在行政上使得国家更加紧密,这样就能够集中国家的物力、财力、人力,进行大规模建设和大规模生产,共同抵御各种灾害的到来。影响(作用)意义类大题1.影响(作用)意义:首先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积极方面,二是消极方面。其次从空间范围来看,包括对本国、对国际两个方面。再次,从时间范围来看,包括对当时、对后世两个方面。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又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展开分析。2.“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要大的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都属于“意义”的范畴。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题目材料和具体设问的问题,还要跳出以上套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灵活应对,找出新的答题角度。(2016·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指导语说明“原因”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稳定”“取消人头税”“农作制”“高产作物”等。说明“影响”时,注意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分析,关注社会矛盾、人地关系、生态环境等问题。试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指导语“主张”要根据材料概括,注意康有为、严复与民国时期的两种主张。“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可总评,亦可分评每种主张。试答:答案形式的“四化”(1)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要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很清晰,便于老师阅卷,从而有利于得高分。(2)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答影响,就要写出“影响”,然后分条回答。(3)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1)原因:①……②……;(2)影响:①……②……等。(4)规范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行文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答题时按以上要求有利于让阅卷老师快速理解你的思路,尽快找到得分点。针对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江南市镇起源于宋,发达于明清,但直到1909年还并非正式的行政建置。镇是乡村市场的最高一层,市镇通常有米店、布店、百货店、竹木店、面食点心店、酒酱店、水果茶叶店、烟纸杂货店、豆腐店、水鲜行、肉铺、药店、茶馆以及各类摊贩,还有榨油坊、铁匠铺和浴堂、成衣铺等。明中叶起,丝、棉市场大开,收益较粮食生产更高,于是家家栽桑养蚕缫丝,户户植棉纺纱织布,机杼声日夜响彻乡间,甚至镇上、县城里的居民家庭也参与进来。一般市镇的寿命都很长,少数大镇如盛泽、乌镇依赖丝、棉等跨地区贸易而发达。政府的军事派出所、税务分所也设置于镇,大的繁荣市镇甚至派出通判、县丞坐镇。——摘编自黄晓峰《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材料二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与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用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被推广到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2.《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2019·湖北省七市协作体高考模考)“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2019·河南省天一2月联考)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5.(2019·湖北省七市协作体高考模考)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转移6.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7.下表为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时期(年份)工程数量分布前期(618—714年)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中期(715—820年)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后期(821—907年)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上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重农政策有所松动B.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C.经济重心完全南移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8.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9.元末顺德人孙蕡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A.商贾大量云集 B.长途贩运发达C.城市经济繁荣 D.国际贸易发达10.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1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12.(2019·衡阳市八中第四次月考)时人这样描述明清时期的佛山“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10万,皆置铁货而北”。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认定的历史史实是()A.明清商帮推动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B.明清时期专业性市镇发展较快C.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D.佛山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绿地系统绿化工程施工及维护合同
- 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众筹销售代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信息化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印度尼西亚河南交通郭婕21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制药生产订单合同范本集
- 2025版河堤工程景观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统承包合同书热
- 2025年度跨境电商进口货物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地下室车位买卖及车位使用权互换合同
- 板坯连铸机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北京市幼儿园玩具配备目录》
- 学位英语4000词(开放大学)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上下增减剂量法
- 植物拓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拓花草之印染自然之美课件
- 2024年湖北联投城市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高清版)JTGT 3331-07-2024 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2024国家能源集团社会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T 19247.6-2024印制板组装第6部分:球栅阵列(BGA)和盘栅阵列(LGA)焊点空洞的评估要求及测试方法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考英语大单元复习设计探究
- 护士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