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连市瓦房店第六高中:王玉小大连市第2中学:沈晓钰【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掌握儒、道、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知识结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原因诸家表现历史意义【知识梳理】1、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墨等。所谓争鸣,是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各派代表人物和观点派别代表主要思想地位、意义儒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孟子政治:,。荀子政治:,哲学:。道家老子哲学:,,政治:。庄子,。墨家墨翟,,,。韩非子政治:,,,历史观:。兵家孙膑,,3、历史意义:=1\*GB2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GB2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理解】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材料五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六

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论语》《尚书》等古代典籍。刘邦呵斥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他便写下了解《新语》十二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史记》卷九十七(2)结合材料五、六,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学习检测】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A.“奖励耕战”B.“崇尚自然”C.“民贵君轻”D.“无为而治”2.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提出了“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该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3.运用“自相矛盾”的寓言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的法家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韩非子D.庄子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5.墨子在生活作风上,提倡俭朴实用的主张是()A.尚贤、尚同B.虚无、逍遥C.严刑峻法D.节葬、节用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8、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仁”的学说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明天人之分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