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2023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量

单位沂南四小主备人杜维娟

时间2023、7、17参与者高玉东耿贵国严加玉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14)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结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结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公斤。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结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

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列举千米、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知

识无处不在的道理。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3、通过合作性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结识到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

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公斤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对的表达

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对的表达物体的质量。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结识、千米的结识和吨的结识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内容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

例1

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

例2

念。

例3在具体的情境中结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结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公斤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

例6

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吨与公斤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公斤”已有了初步的结识。在这一单

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

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

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此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明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公斤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

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经常碰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

的编写充足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结识这部分内

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结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

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止匕外,这一单元中经常

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

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

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

便利。比如,毫米的结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结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

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

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

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结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拟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

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拟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

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测、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

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

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

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

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

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结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

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

境进行整体观测,注意提供的情境应当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当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足的

感知,并逐步达成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当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

结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

厘米表达,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规定,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的

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

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的基础,应当作为检查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

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足运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本地学生

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

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

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

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

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如

何去?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干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互相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

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

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课时备课】第一课时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杜维娟

耿桂国高玉东

时间2023、7、27课题毫米的结识参与者

严加玉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一—3页及练习一1一一3题

教学目的:1、结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厘

米作为单位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体会毫米产生必要性。

2、知道10毫米=1厘米,并能进行简朴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比划一下其长度。

2、师出示数学课本:我们天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

学课本的厚度是多少吗?哪位小朋友估计一下?

(设计意图:铺垫孕伏,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从学生熟悉

的课本入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师:那位同学的估算最接近精确值呢?让我们动手测量一下。

(数学书的厚度不够1厘米,学生对如何表达数学课本的厚度感到茫

然)

师:由于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所以要想测量地很精确,我们就

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

米的结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碰到的问

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测直尺,感知1毫米

(1)、观测自己的直尺的刻度,你有什么发现?

(2)、报告交流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发现说明:每个小格的长度

就是1毫米。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刻度尺上的1毫米

(3)、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势表达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测、交流、回想、用手势表达等一系列活

动,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呢?(1分钱硬币

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钥匙边的厚度)

(设计意图:充足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用一毫米造句子。

2、学生结识2毫米、3毫米、4毫米.....10毫米

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那

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尚有其他2毫米吗?3毫米呢?5毫米呢?10毫米呢?13毫米呢?同

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关系

(1)、继续观测直尺,找到1厘米。

(2)、仔细观测自己的刻度尺,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

毫米?你发现了什么?出示: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测,在观测中发现新知,

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

4、此刻你能量出数学课本的厚度了吗?生动手测量。

(设计意图:呼应第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抢答:师口述题目

1厘米=()毫米3厘米=()毫米10厘米=()

2ooie=()厘米9m=()戮50厘料

()

2、学生做课本P3做一做题,请学生先自己做,再报告答案。

3、画一条16毫米长的线段,同桌检查。

4、做练习一1-----3题。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

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结识毫米的?你能在生活中以毫

米为单位测量较小的物体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结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二课时

主备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新授课杜维娟

参与耿桂国高玉东

时间2023.7.29课题分米的结识

者严加玉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及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结识长

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

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

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

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性建立1分米的

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PPT、口答卡、米尺,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

2()

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

()

3、从“一头大灰狼长约8()”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学过的

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

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结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米、厘米、毫米,以旧知引新知,充足利

学生学过的米、厘米、毫米,引出分米的概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用手比一比。

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一一1分米,1分米就

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测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

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设计意图:学生的直尺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工具。通过学生亲身在

直尺上数出10厘米的长度,知道1。厘米的长度是1分米,突出了厘

米和分米的换算关系。)

2、画一画。(提醒学生画线段时注意画的准确性。)

师: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

查。

师:现在再用手比一比画的线段,感受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说一说。

同桌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师:我们已经结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

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

=10分米。

4、量一量。

师: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

分米。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过程,帮助学

生建立分米的概念,形成1分米有多长的清楚表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本第6页第5题。

2、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

分米

400毫米=()厘米=()分米2米=()

厘米

3、做练习一4、6、7题。

4、改错。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聪明的小朋友,你对他的说法有什么见解?请将不合适的长度单位

改过来。

5,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

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填空、改错、游戏等数学活动,将长度

单位的整体结识巧妙地渗透在活动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头脑中长度单

位知识结构的发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1、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

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对的评价学习成果,提高成就感。通过让

学生回家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体会到数学

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道理。】

板书设计:分米的结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三课时

主备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新授课杜维娟

参与耿桂国高玉东

时间2023.7.29课题千米的结识

者严加玉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页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结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

记1千米=1000米。

2、在结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测能力,发展

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

教学重点:结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例3的情境图

2、关于用“千米”作单位的一些资料。

3,课前体验:从校园的最东侧走到最西侧,体验100米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说一说。

2、同桌互相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设计意图:从简朴的回忆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

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假如我们测量从沂南到临沂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

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沂南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

呢?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

结识)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结识到数

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边世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结识千米。

学生观测例3情境图,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

意思。

师说明: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

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km”表达

2、你曾在哪里见过用千米表达长度?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想看

吗?出示老师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读一读。

①地球的赤道长约4万千米;

②我国的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③长江约6300千米;

④黄河长约5500千米。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

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学校平面图

从校园的最东侧到最西侧是100米,走5个来回大约就是1千

米。师: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达,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体验,学生已有了100米的观念,帮助学生

建立1000米的概念。)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我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要

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旨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3)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

0米?(1000次)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体会千米比米大得

多。)

(4)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

度。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同桌交流平常生活中的

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平常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进一步结识数学的价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指导学生完毕练习二第1、2题。

2、改错题。《小明的日记》

今天上午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不久刷了牙、洗了脸,

然后喝了一盒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

了200千米来到汽车站。路上碰到了身高130毫米的叮叮,叮叮

问:“小明,上哪里去?"我说:“去临沂玩。”叮叮说:“沂南离临

沂很近,才10。米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结识,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本则日记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数学源于生

活,归于生活,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千米的结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四课时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杜维娟

耿桂国高玉东

时间2023、7、20课题千米的结识参与者

严加玉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页例4.、例5、做一做及练

习二3------6题

教学目的:

1、继续体验1千米的长度,加强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千

米和米之间的换算。O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感受1千米的长度,加强1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校操场百米跑道课件、校园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交流上节课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师生互

相评价,说明学习内容,导入并板书课题:千米的结识

2、说说你对千米的结识,整理巩固“千米”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上节课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加深学生对千米

的结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实际感受1千米。

教学例4:

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

中,1千米相称于多远的距离呢?

(1)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百米跑道。

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

好是1千米?(10)

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

(2)课件出示学校操场200米跑道。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

米?(5圈)你是如何算出来的?

想一想:我们沿200米跑道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

么沿着200米跑道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2、强化1千米的概念。

体验感悟:出示校园平面图,从四小校园的最东侧到最西侧是1

00米,走()次就正好是I千米。大约用()钟。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继续强化1千米的概念。)

3、千米和米的简朴换算。

(1)出示题目:3千米=()米

(2)小组协作共同完毕。

(3)报告讨论结果。

(4)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

(5)学生完毕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6)反馈练习:完毕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毕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毕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2、完毕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

3、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

看图,课后交流。

4、第6题为完毕作业的同学准备,提醒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

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

(设计意图:练习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具有时效性,使数学

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使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通过学生自主探

索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了对千米的结识,并能纯熟进行换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对于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了什么?多指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千米的结识

10个100米是1千米。

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五课时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高玉东

耿桂国

时间2023-7-30课题吨的结识参与者

杜维娟李易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上册第11T2页及练习三的题目

教学目的:

1、结识重量单位吨,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理解

吨与公斤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公斤。

2、能对的运用吨表达物体的重量,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朴换算O

3、通过实践操作、观测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

的观测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

000公斤。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结识和明确“吨”的实

际意义。

教学准备: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相应的质量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第11页的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测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入课题,板书:吨的结识

(设计意图:运用课本情景图直接导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

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说一说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公斤。

如学生回答不出师可向学生介绍吨是比公斤大的质量单位,1吨=

1000公斤,(板书:1吨=1000公斤)

2、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吨究竟有多重?

(1)集体研究得出结论。

多媒体演示:

1袋面粉重:25公斤

2袋面粉重:50公斤

4袋面粉重:100公斤

20袋面粉重:500公斤

40袋面粉重:10000公斤

(2)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说一说,生活中尚有什么物品大约重1吨。

3、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重一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寻找1吨一吨有多重,便于学生

理解,并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1

吨的物体,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有助于学生对吨的进一步的理解)

(1)背一背

让学生背一背。游戏规则:先问一问你的同桌的体重是多少,

然后再背一背,感受一下你同桌的体重。

师指名说感受(2-3个):你同桌的体重是多少?你有什么感受?

(2)想一想

1、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就按一个同学25公斤来计算,请你们

想一想,2个这样的同学重多少?4个这样的同学呢?假如让你背,

你有什么感受?那多少位同学的体重是1吨?指名推算。得出要40

位这样的同学。

2、让学生想一想:要40个这位同学的体重才是1吨。假如让你

背,你会觉得怎么样啊?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吨是很重的。通过刚才的体验、推算、

想象,我们感受了1吨,知道40个25公斤的小朋友重1吨。假如是

大人呢?需要多少位呢?以老师为例,让学生推算。(注:让学生估一

估,并让学生抱一抱老师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估、背、想、算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学

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深刻地建立了

“吨”的概念的表象,结识了重量单位吨。)

4、了解''吨”的应用价值。

提出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请举

例说明。

(1)、很重的物体的质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的质量.

(2)、交通工具的载重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的质量、

(3)、许多物体的质量总和。

(二)、解决问题

1、引到学生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的问

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公斤)

1300公斤比1000公斤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他们该怎么过?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学

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

报告。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知道了1吨=1000公斤,很也许会想到把

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

题:它们可以如何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

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互相间的交流、补充,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公斤”与“吨”的换算

1、填数并说说你是如何想的?

5吨=()公斤2023公斤=()吨

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思绪。1吨就是1000公斤,5吨就是5个

1000公斤,就是5000公斤……。

2、归纳小结

刚才我们结识了吨,到现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

书:吨——公斤——克)

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相说什么?(板书:很重、很轻)他们之

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西瓜约重3()一支铅笔重30()

一头大象重7()一把梳子重50()

小明体重35()一个苹果重150()

一辆载满货品的卡车重5()

2、做课本中的“做一做”的2题

3、做课本中练习三的题目。

(设计意图:练习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练习来进

行分层教学。设计渐进难度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能努力一下达成的“最

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这节课你什么新的收获?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好朋友?

板书设计:

吨的结识

重量单位:吨公斤克

吨是比公斤大的质量单位,测量很重物体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1吨=1000公斤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六课时

主备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复习课高玉东

参与耿桂国

时间2023-7-30课题测量复习课

者杜维娟李易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结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通过

对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形成

网络,达成系统掌握。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度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

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学完第一单元《测量》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谁

能把你的收获和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发言。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你们能把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吗?(学生各

自动笔整理,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教师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

⑴、复习长度单位:

①让学生说一说你结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做个动作表达: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

②你们知道这几个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吗?

③说一说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

米的物体。

⑵复习质量单位

①让学生说一说你结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

多少?

②举例子说一说1克、1公斤、1吨有多重?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说一说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

米=10毫米

根据单位间的进率解决下列问题,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

6千米=()米

7000米+5000米=()千米

8000米=()千米

5千米-2023米=()米

学生报告交流

2、说一说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吨=1000公斤1公斤=1000克

根据单位间的进率解决下列问题,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

4吨=()公斤

1200公斤一200公斤=()吨

1吨-300公斤=()公斤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

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对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有了

更深刻的结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下面就来检测一下吧。

1、把下边的单位名称提成两组。

千米、克、厘米、毫米、吨、分米、公斤、米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060毫米50千米0400厘米800克。1公斤

2米019分米3吨03000公斤6吨07公斤

3、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家有一幢10()房子高的房子,家里有一台80()高的洗

衣机,书房里有一张6()桌高的书桌和3()高的椅子。桌子上

有一只长21(),重65()的文具盒,盒里有一块长3()和橡皮

和5枝长约12()的铅笔。

4、100毫米=()厘米50千米=()米3分米=()毫米

25米=()分米16吨=()公斤

5、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400厘米30米20分米1千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000毫米200厘米1米5000

米,

6、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7、用数学

⑴头黄牛重300公斤,一头水牛重400公斤,两头牛的总重

量是多少公斤?它们比1吨少多少公斤?

(2)著名的五岳山一东岳泰山1500米,西岳华山2200米,南岳

衡山1300米,北岳恒山高2023米,中岳嵩山400米。

..请根据上面的数不信息提出两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质量单位有:克、公斤、吨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第七课时

单位沂南四小课型实践活动课主备人李易

时间2023.7.29课题生活中的数学参与者耿桂国高玉东

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页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结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

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测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分析:

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培养学生学会观测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看一看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匹复习长度单位:1(△)

让学生说一说你结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

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A(1)让学生说一说你结识了

哪几个质量单位。A(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公斤、1

吨有多重?

A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A3、全班

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报告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如: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报告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报告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

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如: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

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三、回顾总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所用。希望你们学会应用。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位沂南四小主备人高玉东

时间2023、7、28参与者杜维娟林本美李易杨霞等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5-3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略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规定,笔算加、减

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重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己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重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

加、减法的难点。

根据《标准》提出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

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旨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

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规定,力口、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

计算的顺序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

思想。

教材编写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力[1、减法计

算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醒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

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有讨论交流的规定或画面,例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均是以讨论的形

式呈现的,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

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开放题,以提高学习的爱好。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

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运用教材

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

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

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

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

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足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