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考点梳理:(一)王位世袭制1.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形成。2.方式:采用世袭制,有时是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二)分封制1.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2.内容:(1)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3)(权力)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在封疆内还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评价:(1)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局限性: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三)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约束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政治上,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血缘上是父子兄弟。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四)礼乐制度(了解)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具体看书第6页。)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皇帝制度是如何确立的?(1)确定“皇帝”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2)规定,皇帝独尊,皇位世袭。(3)规定皇权至上,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和发给。(二)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本质为君主专制。(三)三公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九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四)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郡县制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五)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视具体情况看是否展开回答)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2.设置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官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有利于国家统一的维护。3.有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4.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5.易形成暴政、腐败和专权。(阅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重点梳理1、表一、历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代议制度又称国会制或议会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议会(或者说国会)就为代表民意的机关,议会(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资产阶级通过掌握议会将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限制总统或君主对行政权力的滥用。立法的执行者称为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叫内阁(或者叫政府)。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根据国家权力中心的不同,君主制立宪制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国体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政体: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君主立宪制(英)总统制共和制(美)君主立宪制(德)共和政体(法)二、时空定位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背景:(1)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要求限制王权。(2)政治上,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是革命的导火线。(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期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过共和国。(3)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继承王位。历史上把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2.《权利法案》的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权力。3.《权利法案》的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起来。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改革)。1.原因: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责任制内阁形成)。1.责任制内阁的起源:光荣革命之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当时的内阁还不是法定的组织,只是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2.内阁的组成: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注: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上议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议会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3.内阁的职能:(1)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由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首相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命内阁成员制定国家重要决策,且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3.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4.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占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与首相共进退。5.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合为一体的产物。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化道路。2.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有巨大影响七、英国的政党。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了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他们是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19世纪,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工党和保守党成为了当今英国议会中两大主要政党。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1787年宪法1.1787年宪法,标志着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2.背景:(1)美国独立之初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邦联政府无中央集权。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保护本国经济,保障国家安全。(2)人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3)受启蒙思想的影响。3.内容:(1)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宪的情况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2)实行三权分立,规定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拥有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4.评价:作用(1)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3)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4)这部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1787年宪法也存在缺陷:(1)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2)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3)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内容。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权与制衡的具体内容。1.分权(1)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立法权。(2)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司令。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法律,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内阁各部部长、最高法院大法官、驻外使节等),缔结对外条约等权力。政府(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3)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解释权,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2.制衡(1)国会与总统:国会通过的法律需要总统批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否决的法律,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通过即为有效。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需得国会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2)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可以提名任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违宪。(3)国会与最高法院:经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还需要经过国会的批准,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为由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不合法。三、美国的两党制。1.美国的两党为民主党和共和党。2.两党制的特点:(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2)他们不仅控制国会,也左右着地方选举和总统选举。3两党制的实质;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具体政策不同,根本立场一致。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2.确立的背景(1)法国大革命之后,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斗争激烈,政体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2)普法战争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3)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4)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内容(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提出的议案,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力的制衡力量。(2)总统由参众两院联系会议选出,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4.意义(1)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君主专制和帝制独裁相比是历史的进步。(2)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德国统一1.德国统一的背景: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统一的方式: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四、德意志帝国宪法1.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德国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年)2.内容:(1)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心。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皇帝任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2)议会是立法机构,又联邦议会(上院)和帝国议会(下院)组成。联邦议会的议长为宰相,议员又君主任命,受皇帝摆布。帝国议会负责立法,但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需要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权力较小。3.意义:或者说作用(1)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标志着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2)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4.局限性(1)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2)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单元总结比较英、美、法、德四国的政治制度。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世袭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无有有有政府首脑内阁首相总统内阁部长宰相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行政权内阁首相总统总统和内阁皇帝与宰相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运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1)五四运动是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大区别在于:领导者(前为资产阶级,后为无产阶级)。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工人阶级的壮大(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4)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2.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三、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地点先在上海,然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船上)1.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四、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上海),1.内容: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民大革命1924—1927)1.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合作:1926年,进行北伐战争;①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②概况: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取得巨大成功。收回汉口和九江的租界。3.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4.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5.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1.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2.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三个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五、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长征原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主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六、遵义会议(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内容:略(见书)(3)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16课抗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全民族的抗战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经过:国民党共产党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战略地位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上升为主战场(发动百团大战)联系两个战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3.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美苏)。4.抗战胜利的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7课解放战争重庆谈判1.原因:(1)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迫于国内外和平的压力。(2)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争取政治主动。2.结果:1945年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二、解放战争1.防御阶段: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用运动战的方式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2.反攻阶段: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点)3.战略大决战阶段:发动辽沈(1948年9月-11月)、淮海(1948年11月-1月)、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月)。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4.1949年4月21日开始,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4.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注意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二、《共产党宣言》1.发表时间:1848年。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内容:⑴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⑵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⑶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4)他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三、巴黎公社1.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2.性质:无产阶级专政。3.措施:政权建设:(1)经过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2)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3)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4.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观:(1)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3)没有发动广大农民;(4)公社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客观:敌人力量强大。根本: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缺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条件。5.巴黎公社失败的意义:(1)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4)公社战士英勇斗争的精神永垂史册。6.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通过暴力革命打破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客观:(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2)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观:(1)布尔什维克党日益壮大。(2)工人阶级的壮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人民的支持。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1.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①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提出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3.七月流血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革命)。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三、苏维埃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经济上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外交上通过《和平法令》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四、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2、十月革命成功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1949年到1956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答: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文革时期这一制度遭受到践踏破坏。文革后这一制度得到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的确立。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先成立。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之前的职能是:代替全国人大行使权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之后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它的性质是统一战线组织。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了解)1.党内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2.毛泽东的错误认识。3.江青、林彪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二、课后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1.民主建设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2.法制建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1999年,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香港、澳门回归1、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2、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实行三通。3、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4、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相继成立,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6、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实现。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政策如下: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1.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国际声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70年代成就:(1)1971年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4)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三、新时期外交1、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活动特点:(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条件)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势均力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根本原因)。二、美苏的冷战的具体表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冷战导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还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发生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四、美苏冷战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1.冷战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避免世界大战爆发;2.客观上两强竞争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消极: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导致局部性冲突不断,给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高端装备制造产销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市场扩张的收购合同2篇
- 肱骨骨折病人的护理答辩
- 血液科消防演练
- 青岛市房地产项目规划合同(2024版含建筑设计)
- 玉林师范学院《色彩》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检察理论业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概率论实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跨国二手汽车购销与运输服务合同3篇
- 无绿卡怎做职业规划
- tp6111b数显卧式铣镗床使用手册
- 1000字作文稿纸模板(完美版)
- 【校本教材】《身边的化学》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 渠道混凝土衬砌方案
- 初一上册整式化简求值60题(含答案)
- 浅谈隧道混凝土衬砌裂缝的成因及处理
- IPC4552中文.doc
- 溶洞注浆施工方案
- 国家电网考试题库规划投资专业调考题库
- 古风荷韵主题信纸.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