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历史的主体_第1页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历史的主体_第2页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历史的主体_第3页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历史的主体_第4页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社会历史的主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观点一:“英雄造时世。”观点二:“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观点三:“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你同意以上的观点吗?请思考: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探究一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A、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作用的劳动群众(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ABCD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主体)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区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脑力劳动者。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

物质生产发展人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2、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没有普天下的劳动者,吃啥?没有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劳动者是最美的人!3、人民群众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思考: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问题:谁是灿烂文化的创造者?

材料一:《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材料二:鲁迅说:“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材料三:陕北是民歌之乡,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风韵的是信天游,它是陕北人民在山峁、沟壑、赶脚、耕地、放牧、捡柴时即兴而编,它是随天漫游,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集中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阅读课本P94第一段,分析上述三段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探究二(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哪三个方面?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1、材料一、二说明什么道理?材料三说明什么道理?2、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材料三: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思考探究三(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小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雷锋精神:时代的呼唤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探究四:感悟生活思考雷锋同志的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

思考1.党与人民群众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2.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探究五:感悟生活

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党的群众路线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又是什么?②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体现: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物质财富创造者精神财富创造者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方法论)意义两个重要保证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课堂小结唯物史观(3条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