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_第1页
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_第2页
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_第3页
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_第4页
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的

分析与思考【摘要】本文对两节同课异构阅读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对比与分析,重点

从教学目标、读前、读中及读后活动设计分别对两节课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教师应如何有效设计和开展阅读课,并就阅读课教学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

考。【关键词】同课异构,阅读课,文化自信,深度阅读,语篇意识

一、引言阅读是获取信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通过与文本互动建构新的意

义并获得乐趣的活动,读者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和丰富自己。而阅读课作为英语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之一,也是很多英语老师

感到难以驾驭的课型,更有教师走入了误区:把阅读课变成了语法课,重知识点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策略的训练。阅读活动的设计单一,缺乏创新,与文本脱

节,不能体现教学目标。以笔者之前参加的一次初中英语阅读课同课异构活动为例,两位执教老师

(以下分别简称为教师1和教师2)的教学思路大不相同。课例选自新目标人

教版(Goforit!)七年级下册Unit6I’mwatchingTV的SectionB部分,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反馈等几个方面来对两

节课例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就阅读教学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二、两节课例的对比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比(见表1)

1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对比教师

1

教师

2

1.Use

the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todescribeactivitiesinZhuHui’sfamilyin

ShenzhenandhishostfamilyinNewYork.

12.To

master

the

key

wordsandsentence

structures..To

let

students

be

awareoftheculturedifferences

betweenChinaandAmerica.

Teachingobjectives

2.Know

about

Dragon

Boatfestival.

34.Be

awareof

time

difference.

.Know

what

to

do

when

theymisstheirfamily.

1.Students

can

use

thekeyphrasescorrectly.

1.To

compare

the

differentactivitiesinShenzhenandin

NewYork.2.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betweenChinaandAmerica.

Teachingkey

points2.Studentscanuse

thepresentprogressivetense

totalkaboutactivities.

1.The

forms

of

the

present1.To

figure

outthe

differences

betweenBeijingtimeandNewYorktime.

2.To

describe

the

scenesin

thetwofamilies.

Teachingdifficult

pointsprogressivetense.

2.To

master

someimportant

sentencestructures.

分析1:从表1中,我们看出,教师1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制定主要围绕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层面。笔者分析,教师1并没有从完整的语篇角度

来解读文本,而是带着放大镜去寻找语言点、信息点和考点。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语言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语音、词汇及语法教学,Languageteachingare

notjustwalkinggrammars.教师2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层面构成:目标1-运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两个家庭

活动(语言运用);目标2-了解端午节知识(文化意识)、目标3-了解时差(文本背景)、目标4-思念家乡时怎么做(培养思维品质),分层次,有阶梯,循序

渐进,可操作,针对性强。(二)教学过程对比

1⑴.读前环节pre-reading

教师1的教学活动a.Reviewtheusageofthepresentcontinuoustense“be+v-ing”.

b.Lookattheclocksandaskstudentsaboutthetimeindifferentplaces.c.Showthepicturesonthescreenandteachthenewwordsonebyone.

教师2的教学活动⑵a.Havesomefreetalkaboutthetime.

b.DrawattentiontothepicturesandlearnsomethingaboutDragonBoatFestival.

c.Askandanswerquestionsaboutitinpresentprogressivetense.分析2:教师1设计了三个任务:复习旧知;引出时差;呈现新词。教师

2同样设计了三个活动:自由讨论;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激活节日背景知识;用

现在进行时结构回答问题,进一步复习结构。在这个环节,两位教师都有效地利用了文本中的两幅插图来辅助呈现核心词汇(zongzi,boatraces,theDragon

BoatFestival)。不同之处在于,教师1除了呈现核心词汇之外,还呈现了其他若干个生词

(study,livingroom,delicious,theUnitedStates)。笔者认为,这些词汇虽然是新词,但是老师采用剥离原文、直接告诉学生生词的意思,这种处理词汇的方法

有些不妥,既没有主题内容,也缺乏具体语境,给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层面都造成困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教师2只选择了核心

词汇,并就背景知识设置任务-判断正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前预知,为读中环节做好铺垫。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教师2的读前环节,设计的更有效。

2.读中环节

while-reading

教师1的教学活动⑴a.Readthepassagequicklyandanswerthequestionsin2b.

b.Listentothetapeandanswerquestionsineachparagraphonebyone.⑵教师2的教学活动

a.Findout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inoneminute.b.Completetheinformationfolderofeachfamilyingroups.(见图1)

c.FigureoutthetimedifferencebetweenBeijingtimeandNewYorktime.d.HelpstudentstounderstandZhuHui’snostalgiaariseduetodifferentculture.

图1分析3:教师1的读中环节是以学生听文本为辅、回答问题为主的形式。

在这一环节中,阅读教学比较肤浅,阅读理解的思维层次不够深入,学生获得的语篇信息多为表层信息,这些问题大多数用眼睛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不

需要用大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2的读中环节主要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主旨大意匹配,让

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主题、内容;第二个活动是填写表格,学生需要用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表达,达到两个家庭活动的对比的任务。这个活动既训练了学

生的阅读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自己构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笔者认为,这是本节阅读课例的亮点所在。第三个活动是关注时差,通过

对比文章中的不同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动构建全球地理时差的概念。最后一个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朱辉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在学生完成思考

后,教师引导适时地给出答案:这一现象是由于中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由此深入地挖掘文本,让学生不仅能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而且能更加坚定文化自

信。3⑴.读后环节postreading

教师1的教学活动a.Matchverbphrasesin2candcheckanswers.

b.Fillthetwoparagraphswithprepositions.c.TranslatethesentencesintoEnglish

d.Tellstudentstwofamoussayings:eastorwest,homeisthebest.⑵教师2的教学活动

a.Activity:whatdoyoudowhenyoumissyourfamily?Roleplaythetelephoneconversations.

b.EnjoyapoemNostalgiabyYuGuangzhong.分析4:教师1的读后活动主要有四个:动词ing短语连线(语言知识层

面);用介词填空(语言知识层面);英汉互译(语言知识层面);情感升华(情感态度层面)。教师1的课后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知识层面,而对于语篇的

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观点等都不明确。教师2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活动1,询问学生,朱辉思念自己的家乡时,

如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打电话,谈论电话里会说什么。这个活动设计,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电话、写信)二是

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2,欣赏余光中的英文诗《乡愁》。至此,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教学效果对比

分析5:笔者主要从文本处理、词汇处理和阅读活动设计等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两节课的教学效果。

1.教材处理

教师1是在“教教材”。从导入开始直接引入时差(教材2a活动);再到快速阅读前的两个问题(教材2b活动);到读后活动,用连线(教材2c活

动)复习词汇、短语,整个阅读环节大体按照教材编排的思路设计的,对于教材的处理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教师2是在“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在必要的时候,改变文本的编排或处理顺序。如读前环节一个活动:把文本改编成听力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对文本再填空。

2.词汇处理

教师1在读前环节以传统的方式呈现所有词汇:老师首先呈现图片,然后呈现英语单词,再呈现汉语意思,最后师生齐读。然而,有些生词并不影响对

文本的理解。教师2同样是在读前环节呈现了单词,但仅限于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有必要在读前环节做好铺垫。

事实上,阅读课的词汇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比如避轻就重原则:高频词汇应为阅读课中的词汇目标。除此之外,有些词虽非高频词,但对于文本内容

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也应成为重点教授的词汇。3.阅读活动的设计

有效的读中活动应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具体说来包括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及其细节、理解句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

动包括主旨大意匹配、填写表格、思维导图、整理时间轴等。有效的读中活动还包括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在此环节中,两位教师

都采用了快速阅读、略读、寻读等技巧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阅读广度和深度上,相比教师1的设计,教师2的设计更有效、更合理,有主旨大意

匹配,有表格填空对比等。笔者认为,两位教师还可以增加设计一个活动,比如给文章加个标题。

综上所述,教师

1的课堂表面看似热闹,但整节课下来,

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单词、短语之外,对整个语篇的理解、阅读策略的运用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几

乎为零,所以实质性效果一般。相比之下,教师2的课堂,表面看似有些沉闷,实际上是一节非常成功的

课例。教师从头至尾,牢牢贯穿以语篇为核心的理念,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语篇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对语篇作出反映、创造语篇,形成语篇能力。

三、关于阅读的几点思考1.为什么教材要选用这篇文章?

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用来学习语言知识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承载了很多内在的知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明白肩上的职责,要清楚当代

的学生不仅要会语法、词汇、句型,更要有家国文化,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教材所选

的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以往读过有关节日的文章,传统的文章主要介绍节日在哪一天、节日里有哪些传统食物和节日的意义等。它视角独特,从中国和美

国的时差入手,介绍在端午节这天,中、美两个家庭的不同活动,学生学完之后,不仅能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更加能坚定文化自信。笔者认为,这才是教材

选用这篇文章的真正用心之处。2.阅读语篇教学,教师有必要给学生像扫雷一样去扫词汇和句型吗?

设想一下,现在是中考阅读,教师还可以给他们扫雷吗?还有机会给他们扫雷吗?所以,阅读课中,教师不一定非要解决所有的字、词、句,教师能做

的,是给学生们一个思维的方式。比如教师2的表格设计,需要学生用is/are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来呈现,这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是,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

学生:这个是单数,用is;那个是复数,用are。而是让学生返回到文本中找答案,在语言现象中,他看到了,自己建构思维,印象深刻了,就不会忘记

了。否则他背的有多快,忘记的就有多快。3.教师应该把语言当作语篇来教学。

《课标》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

书面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就其长度而言,较短的语篇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单词,而较长的语篇可以是一本书甚至几本书。教师拿到一个阅

读文本(teachingmaterial),首先要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What(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包括写作目的、意图、价值观导

向等)和How(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以课例为例,文本主要描述了在端午节当天,中国赴美留学生朱辉在美国

的寄宿家庭生活和朱辉家人在中国的家庭生活,通过两个家庭活动的对比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进而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

养家国情怀。虽然文本只有两段,段落之间也没有任何过渡词,但是两个语段自成对比,语篇结构很明显。第一段描述中国家庭在端午节当天的传统活动,

第二段描述朱辉在美国的寄宿家庭,和以往任何一天相同,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学生们自然会思考,为什么朱辉的妈妈和婶婶在包饺子、朱辉的爸爸和叔

叔在看龙舟比赛?而美国家庭的妈妈在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爸爸在读报纸?因为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而美国没有这个节日。(Butthereisn’taDragonBoat

FestivalintheUS,soit’slikeanyothernightforZhuhuiandhishostfamily.)进而我们理解句中的两个连接词(but/so)就不难了。那么,朱辉在干什么?(Whatis

zhuHuidoing?)朱辉在和他的堂兄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因为他很思念家人,思念自己的家乡。(butthere’sstill“noplacelikehome”.)

4.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意义何在?

盛艳萍认为,在主题引领的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的背景下,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语篇和主题的理解和探究。教师对文本的钻

研有多深,就能给学生传达有多少。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学习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英语深度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石。

四、小结对教师来说,从语篇的角度去教阅读势在必行。树立语篇意识,对阅读教

学的意义尤其重大,可以帮助教师克服许多日常阅读教学中的低效行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应当从语篇的

角度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生成思想。附:本次阅读课例的文本

Today’sstoryisaboutZhuHui,astudentfromShenzhen.He’snowstudyingintheUnitedStates.He’slivingwithanAmericanfamilyinNewYork.Todayis

theDragonBoatFestival.It’s9:00a.m.andZhuhui’sfamilyareathome.Hismomandauntaremakingzongzi.Hisdadandunclearewatchingtheboatraces

onTV.IsZhuHuialsowatchingtheracesandeat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