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_第1页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_第2页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_第3页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_第4页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一中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分)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发生了一定变化。该变化说明()时间主题西周初期到中期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A.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 B.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

C.文献表述呈世俗化倾向 D.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人遂据“汉承秦制”的定势思维逆推秦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后来,据《睡虎地秦简》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A.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西汉桑弘羊认为:“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大农盐铁丞孔仅等上疏:“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A.垄断战略资源以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

C.盐业私营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 D.移民戍边以维护政治稳定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A.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 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

C.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 D.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如图为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示意图。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A.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 B.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

C.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 D.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甲午战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极力整顿”后,“竞盈余十八万两”,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湖北枪炮厂以及各省军事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A.洋务工业仍有发展 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C.戊戌变法取得成效 D.洋务运动基本破产光绪末年,地方督抚愈来愈频繁地与各国接触,并且自借外债,用这些钱来办新政、建军队、弥补地方财政的亏空。对这种情况,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嗣后各属与各国领事交涉,须将详细情形,详明上司,转报农工商部立案”。这说明晚清时期()A.旧有政体阻碍社会转型 B.中央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C.列强侵略激化社会矛盾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A.女性获得同等参政权利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一书认为“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近代中国“心理层次”()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如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A.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架构 B.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实行情况 D.留学生的职业规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011年11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许多省份和城市推出了自己本地的“精神名片”,这些“精神名片”的推出()北京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郑州市“博大、开放、创新、和谐”武汉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A.目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B.旨在推动社会价值体系重建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有利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16世纪后,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野生树林转移到大种植园。可可树先在委内瑞拉、中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最后移植到非洲。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问世,巧克力甜点受到妇女、儿童的青睐,巧克力成为通俗食物。这一现象()A.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成熟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有利于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D.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1790年后,雅各宾派的皮埃尔•杜梅埃领导成立了法兰西国民地图集公司,不仅致力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清晰、准确和印制精美的教材,还出版了《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和区划知识。这一做法有利于()A.推动海外殖民扩张 B.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C.培养公民国家意识 D.促进制图产业发展二战后美国新闻署所属的“美国之音”以53种语言每周向世界广播660小时,内容包括新闻、教育、文化和娱乐节目。由美国中情局创办的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苏联以及新独立的国家,每周用23种语言播出500小时。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美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 B.冷战渗入文化领域

C.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美国主导国际舆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第一帝国”和隋唐“第二帝国”,都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自然经济气息浓厚。与汉唐相比,宋朝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急剧成长,以前未曾见过或者虽有征兆却并不明显的诸般新气象,此时却呈现在我们面前,宋代经济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这一进程终未结出现代化之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局部或整体),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191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材料二:如表为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1820373772420184041281276918434172428256.6.189333671276919014264541731920447154742193146884510619364696252811949541675765——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阻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材料二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由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到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反映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项;

王臣、诸侯、贵族等事迹,也是属于统治上层,不是呈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作用,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定势思维逆推秦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睡虎地秦简》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开始为国家服役”可以看出,史料的丰富程度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项正确;

文献与考古互证不一定能证实历史,排除A项;

“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表述绝对,排除C项;

“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表述错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允许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要考生掌握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可知,桑弘羊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大夫掌握了“山泽之利”,致使他们经济实力强大最终独霸一方,因此主张由国家垄断战略资源,盐业专营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保护小农,排除B项;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移民戍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及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4.【答案】B【解析】材料“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变化,体现了宋朝科举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内容的变化而非科举程序的变化,排除A项;

宋朝统治危机主要是外部威胁,而汉唐主要是内部,而且C项和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

材料变化和重文抑武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科举制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均不是主要目的,故AD项与题意不符;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所学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即可得出。

6.【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漠南等边远地区城镇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的,D项正确;

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

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排除B项;

农民积极开发不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不但存在,而且获得了较大发展,A项正确;小农经济破产的主要标志是耕织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措施基本被废除,没有产生实际影响,C项错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的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解析】地方督抚权力渐扩大,甚至使得中央被迫允许其事后汇报,这反映了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中央统治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旧有政体的阻碍作用,A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社会矛盾,C项错误;

材料中地方督抚并未形成割据势力,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思想解放,故C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D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的深化过程,“心理层次”代之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的过程,即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物质层次,排除A项;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主张民主共和政体,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和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民国总统签署的文件需要内阁总理附署,C项正确;

当时已经是北洋政府,排除A项;

材料和公务员制度无关,排除B项;

材料和留学生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成立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解析】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说明该时期中共不是单纯地站在农民阶级这个革命的同盟军的立场上,而是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了团结地主阶级的政策,这对应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解放战争时期恢复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需要考生掌握中共土地政策演变的历程及侧重点。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地“精神名片”的推出,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精神的召唤,是社会主流人群的合力诉求,推动社会价值体系重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得不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精神名片”是社会精神价值,不是经济建设,排除C项;材料中的“精神名片”是利用传统文化阐释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制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制制改革,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解析】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可可豆生产和可可树培植得以逐步传入亚、非等洲;18—19世纪,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展,由可可豆制成的巧克力食品产量和流通量进一步扩大,成为大众喜爱的食品,D项正确。

国际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世界市场成熟,材料没有反映这个内容,排除A项;

原始积累指圈地运动、奴隶贸易等,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生活方式保持了多元性,有利于消除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致力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清晰、准确和印制精美的教材,还出版了《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和区划知识”,地图进入教材,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知识都是在增强了国民的国家意识,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海外殖民扩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进程,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促进制图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对苏联、东欧和新独立国家长期进行大量文化输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冷战渗入文化领域,B项正确;美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主导国际舆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美苏冷战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小题1】内容:建立行省制;完善邮驿制度;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小题2】新问题: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原因: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解析】1.

本题考查元代的边疆管理。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作答。2.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边疆管理。根据材料及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元代和近代中国的边疆管理,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提炼观点可从材料中“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急剧成长,以前未曾见过或者虽有征兆却并不明显的诸般新气象”“宋代经济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这一进程终未结出现代化之正果”等信息入手,拟定与材料相关的任一观点,如“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高度繁荣的宋代经济未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等。在提炼出观点后还要充分论述,论述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宋朝经济等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故答案为:

论题:高度繁荣的宋代经济未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阐释:宋代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外来农作物品种如占城稻的引进,宋代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宋代商业更是空前繁荣。城市打破了自汉唐以来的市坊制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两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也推动了东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