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某英国人著书说,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就已经到达过加勒比海。你认为判断该说法是否成立的最可靠依据是:A.史学权威的观点 B.当地的民间传说 C.历史文献的记载 D.当地的出土文物2.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中央权力示意图。此王朝是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4.某著作写道:“内阁下之六部,其各部首脑都对皇帝负(内阁)不过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大学士充任皇帝的秘书而已。”其所述的中国古代内阁制最早出现于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5.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 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 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6.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7.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
)A.大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抗击了倭寇对沿海的骚扰C.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D.耀兵异域抵御了西方侵略8.有学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期间,每抵达一国,主动传授农作方法,分送耕具教他们耕耘,帮助他们掘井汲水。在占城国停留期间,郑和还教会了他们一年三收的种稻技术,亲自指导他们把缓山坡开成梯田种植稻、麦、茶。这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于周边国家 B.明朝外交的“不征”“共享”理念C.为了把西洋地区纳入明朝版图 D.明王朝制定了开放的海洋发展国策9.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溢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 B.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质疑嫡长子继承制10.从内阁建立之日起,明成祖朱棣就规定:“内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衙门),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向内阁大学士请教意见)。”这表明,明成祖时的内阁A.权力有限 B.独立处理政务 C.品秩较低 D.不能参与决策11.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12.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防御匈奴贵族的进攻而修筑的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C.生活在明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鞑靼、瓦剌等D.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1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1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此王朝是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15.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16.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西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钢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A.汉族与其它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B.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C.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D.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17.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某官员上书提出造船三千,载兵六万,渡海攻入敌方腹地之策,抵御清军入侵。皇帝批复后,此事在内阁、工部、兵部、地方督抚、船厂主事间反复推诿,直至第二年清军撤退后不了了之。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相权分散导致效率低下 B.皇权集中导致效率低下C.官僚主义影响政府决策 D.地方制度缺陷难阻入侵18.明朝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骗我。这一故事说明A.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 B.明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C.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 D.宋濂仅仅是皇帝的奴仆19.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单是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据此可知,明末A.农业经济无力支撑国家发展 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C.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不断暴露 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20.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朝廷决定任命韩雍为总督,开府梧州,统管两广,“三司皆长跪白事”。总督的设立旨在A.提高地方的政务处置效率 B.分化事权以实现相互牵制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调整地方体制以强化皇权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300年,正是新的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之时。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这种朝贡贸易关系从16世纪起开始不断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挤压,处于衰落之中。明中后期开海贸易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面临着与西方殖民商人的竞争。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道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这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政府对新的海上贸易的反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三、论述题22.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对图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23.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宋元、明清)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形势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参考答案:1.D【详解】第一手史料最可信,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当地的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故D正确;ABC是第二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可靠依据”,联系所学史料的分类及作用分析解答。2.C【分析】【详解】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丞相,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排除A;北宋实行二府三省司制,众设宰相,排除B;清朝没有丞相,但晚于明朝,排除D。故选C。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在明朝时期出现的,因此C正确,AB排除;清朝时期出现的机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军机处等,D排除。故选C。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职责是“听旨定夺”,表明内阁只是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A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错误。6.A【详解】根据材料“目的:扩大政治影响,彰显大国强盛。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朝贡外交的典范,以炫耀国威为目的,“厚往薄来”,这促进中外交流,但也加重了财政负担,所以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是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故C项错误;“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是工业革命等的影响,故D项错误。7.C【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排除A项;戚继光抗击了倭寇对沿海的骚扰,排除B项;冯子材援越抗法是耀兵异域抵御了西方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期间,每抵达一国,主动传授农作方法亲自指导他们把缓山坡开成梯田种植稻、麦、茶”及所学知识,可得知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示中国富强,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明朝外交的“不征”“共享”理念,B项正确;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于周边国家是材料展现的表象,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朝外交理念,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示中国富强,反映了明朝外交的“不征”“共享”理念,而不是为了把西洋地区纳入明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明王朝制定了开放的海洋发展国策,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材料中仅仅列举出两位皇帝追谥的做法,并不能说明全部不尊重史实,“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惠宗让皇帝”“代宗”等追谥的做法,是明显掩盖自己所做之事,即维护君主的神圣性,是对史实的曲笔和对自己的回护,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前代也有类似的修史做法,并没有改变前代的修史传统,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嫡长子”,故D项排除。10.A【详解】从“内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衙门),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向内阁大学士请教意见)。”可以看出,内阁只是一个临时性的顾问机构,没有实权,不能制约皇权,A项正确;内阁不能独立处理政务,排除B;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11.B【详解】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故B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击的日寇并非世界头号殖民强国,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12.A【详解】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3.A【详解】依据题干“明朝末年……催征如故。”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排除BCD。14.D【详解】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他负责,独揽大权,与材料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符合,答案为D;唐朝时三省六部制、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由中书省下辖六部,与材料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不符,排除ABC。1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官钱宰的诗表明明朝的官员早早起床去午门参加朝会,生怕去晚了,会被皇帝怪罪,这应该是皇权专制下官员的一种压力和危机感的体现,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从善如流、与官场腐败,也没有文人崇尚自然的志趣,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6.C【详解】根据材料“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忠孝坝”“忠孝堂”等信息可知,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体现了明朝土司家族的国家认同感,将治下的地区、衙署改名,可看出明朝土司家族的文化认同感,即体现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C项正确;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看出土司家族对明朝的贡献,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间联系的加强,A项错误;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确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B项错误;材料可看出朝廷与土司家族联系加强,并无法看出朝廷是否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D项错误。1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中央政府的御敌策略,由于内阁、工部、兵部、地方督抚、船厂主事等各级官员的“反复推诿”最后“不了了之”,反映出官僚主义影响政府决策,C项正确;明代初年已废除了丞相制度,明末决策效率低下与相权分散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由于皇权集中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B项错误;“地方制度缺陷难阻入侵”与“清军撤退”等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18.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因此,题干中的这一故事说明明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对大臣的监视,而非宋濂对明太祖的忠心以及君臣关系的和睦,ACD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19.C【详解】材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导致中央财政背负沉重负担,其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反映国家财政收入状况下降,故A、D错误;明代地方藩王和宗室并非地方割据,无法体现对中央集权的威故B项错误。20.A【详解】总督地位在三司、巡抚之上,总揽地方权力,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快速地处理地方事务,A项正确;总督将三司之权集中,并没有制约总督的机构,排除B项;实行三司是为了打击地方割据,设置总督容易形成割据,排除C项;总督的设立是地方体制的调整,皇权强化涉及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21.(1)反应:继续推行朝贡贸易;限制西方人来华贸易;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不保护中国商民的海外商贸活动。(2)演变: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世界贸易格局;中国丧失世界贸易主动权;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详解】(1)反应:根据材料“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可知继续推行朝贡贸易;根据材料“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可知限制西方人来华贸易;根据材料“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可知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根据材料“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道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可知不保护中国商民的海外商贸活动。(2)演变:根据材料“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可知中国丧失世界贸易主动权;根据材料“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欧洲开始主导世界贸易格局。22.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是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但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趋势:皇权与相权长期存在矛盾,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取消。【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就设立了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是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但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相权长期存在矛盾,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等方面阐释。【点睛】23.图一:汉族的北部兴起了突厥、西部有吐蕃、东北有黑水靺鞨。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液化气供应合同
- 医疗器械销售合同甲方
- 建筑业企业用工劳动合同
- 承包摄制电影合同
- 协议里出现合同
- 种子采购协议合同
- 山东库房出租合同协议
- 电铺转让合同协议书
- 饿了么外卖合作合同协议
- 延期合同变更协议
- 2025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2025-2030中国电子支付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PCR扩增仪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数学全等三角形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LBT 235-2022绿色食品设施甜樱桃生产操作规程
- 编织老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03月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选聘本土人才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2025-2030巴基斯坦基础建设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湖南常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