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_第1页
影视艺术概论_第2页
影视艺术概论_第3页
影视艺术概论_第4页
影视艺术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一页,共63页。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制作(1905——1949)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制作(1949——1976)第三节后30年中国电影制作(1976——)第四节香港电影第五节台湾电影第二页,共63页。

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一、萌芽与初创:《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诞生第三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电影在中国的出现条件包括:技术特征:光学发展、视觉暂留、连续摄影商业特征:1896年8月上海徐园“西洋影戏”娱乐特性:电影是以赢取观众为目的。《定军山》戏曲记录式第四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一、萌芽与初创:《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短片(郑正秋、张石川)(第一部具备情节的故事短片,有事先写好的故事剧本并有专人指导)第一批长故事片《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第五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二、20年代电影艺术发展20年代是中国无声电影积累经验、熟悉电影规律、掌握艺术技巧、形成自有传统的尝试与摸索期。前期:“社会问题片”“家庭伦理片”占据主题——“教化”功能《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后期:“武侠”“古装”“神怪”

张石川《火山红莲寺》注重技术特效:停机再拍、模型接顶、倒拍、多次曝光、叠印等第六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第七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三、30年代电影艺术成就(一)总体状况: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在电影形态上,跨过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阶段,在无声片和有声片发展的时期内,无声电影达到成熟第八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二)成就标志:与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1、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2、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3、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4、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三)代表作品《神女》、《马路天使》第九页,共63页。30年代默片的成熟夏衍《春蚕》田汉《母性之光》孙瑜《小玩意》蔡楚生《渔光曲》吴永刚《神女》费穆《城市之夜》

第十页,共63页。30年代有声片的繁荣1931年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郑正秋《姊妹花》应云卫《桃李劫》史东山《青年进行曲》袁牧之《马路天使》赵丹周旋主演,新现实主义电影先驱第十一页,共63页。第十二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四、全面抗战时期电影

低潮抗战初期:新闻纪录片为主要代表作品《卢沟桥事变》武汉时期:故事片《八百壮士》重庆时期:抗战故事兴盛《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第十三页,共63页。第一节: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五、中国战后电影——成熟与厚重的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史诗悲剧《乌鸦与麻雀》——讽刺喜剧的犀利表现《万家灯火》——冷峻现实《小城之春》——人文情感和民族传统《太太万岁》——风俗喜剧第十四页,共63页。第十五页,共63页。第二节

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第十六页,共63页。

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一)建国初期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十七年战争影片的艺术代表《南征北战》人物表现十足的《我这一辈子》第十七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

《南征北战》开创了新中国宏阔战争片的先例。《南征北战》初次扭转了银幕上对反面人物漫画化,小丑化的创作倾向。在电影视听语言上的成功运用是《南征北战》最大的特色。《南征北战》在题材样式上不同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电影,它是一部高视点的宏观角度对战争进行全景式把握的史诗电影。

第十八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1(二)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是英雄歌颂时期。新中国第一部出色故事片《祝福》,反映革命战士成长的故事片《董存瑞》,战争题材影片《渡江侦查记》、《上甘岭》、《平原游击队》第十九页,共63页。第二十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主要成就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除了继续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外,也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现实生活和建设现实生活反映出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和文学名著也开始被搬上荧幕。艺术上大胆的突破:将英雄人物的行为,成长,内心世界,优点和缺点都成为丰富人物的心理的内容,并且敢于大胆的表现人性。影片的风格逐渐多样化第二十一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

(三)1959年经典确立时期为迎接建国10周年,再次激起了创作的热情。19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都是彩色片。1959年共拍摄影片80部,达到50年代最高峰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都突破了故去的水平,向前跳跃了一大步。第二十二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值得重视的影片:《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林家铺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春之歌》《红旗谱》第二十三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

《林家铺子》标志着中国电影严谨现实主义的高峰影片于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十四页,共63页。第二十五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四)1962年左右的融汇贯通时期奴隶投身革命的《红色娘子军》,表现民族抗争英勇无畏的《甲午风云》,表现现代女性爽朗无私的喜剧《李双双》,艺术抒情诗意电影《早春二月》,反映儿童成长优秀影片《小兵张嘎》,黑白影像造型杰作《农奴》第二十六页,共63页。第二十七页,共63页。第二十八页,共63页。第二节: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影创作批评“劫难时期”“文革”故事电影的关键问题是:一、电影艺术规律遭到践踏,违反艺术规律的所谓原则严重束缚、损害了艺术的创造力。二、是现实主义被歪曲,无线夸张,虚假情节充斥屏幕,电影的艺术本质受到根本性的损害。----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第二十九页,共63页。第三十页,共63页。第三十一页,共63页。第三十二页,共63页。第三节后30年中国电影创作第三十三页,共63页。一、新时期中国电影分类1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艺术复苏期(1976-1978):观念转化——艺术探索器(1979-1980)2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纪实美学期(1981——1984);文化批评——影像美学期(1984——1987)3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艺术分化期(1987——1989)4产业经济发展期:(1989——)第三十四页,共63页。(一)恢复期1、政治反思——艺术复苏期《青春》《大河向东流》2、观念转化——艺术探索期以战争退居后线而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揭露“四人帮”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第三十五页,共63页。(二)收获期1、现实主义回归——纪实美学期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而非技巧模仿上达到了新的阶段。2、文化批评——影像美学期以五代导演及其代表作品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像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五代耳目一新的创作开始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的辉煌局面。《黄土地》《黄高粱》等为中国电影新时代新高潮的到来奉献了力量。第三十六页,共63页。(三)分化期1988年至90年代是分化与多元化时期。从娱乐化倡导招致普遍反对,到电影不得不面对市场抉择,以及电影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艺术进入多元艺术碰撞的时期,艺术嘈杂、主旋律提倡、娱乐因素增强、新生代电影浮现等成为关注的现象。第三十七页,共63页。(四)产业经济发展期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radipisicingelit.第三十八页,共63页。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高潮创作

《小花》《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黄土地》《红高粱》第三十九页,共63页。三、20世纪90年代电影艺术潮流变化1主旋律影片努力创新2市场化带来艺术倾向变化3合拍片冲击电影概念4都市片占据主导位置5喜剧娱乐片的发展喜剧娱乐片的发展6农村题材创作面貌改观790年代的一些新生代导演断断续续浮上水面第四十页,共63页。四、21世纪中国电影的多样变化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电影市场意识的显在体现,艺术观念的本土特色被遮蔽,西方式的大片成为新宠,内地港台合拍、中外合拍影片日渐增多,多样态的电影参差出现,喧闹、娱乐成为主导。民族化第四十一页,共63页。

香港电影第四节第四十二页,共63页。一、萌芽发展(一)早期爱迪生于丰顺梁少坡(偷烧鸭)

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庄子试妻)(二)有声时期——美学潮流和技术阶段《孟姜女》《蝴蝶夫人》《锦绣天堂》邵氏天一第四十三页,共63页。(一)国语片国语片是这一时期香港电影最高创作水准的典型代表,产生状况空前繁荣。“长城”、“凤凰”和“邵氏”三大公司是当时国语片生产的中流砥柱,涌现出了《一板之隔》、《梁山伯与祝英台》、《寸草心》、《不了情》等优秀影片,掀起了香港电影的喜剧、黄梅调、爱情片等潮流。二、空前繁荣第四十四页,共63页。(二)粤语片这一时期粤语片的创作势头迅猛,居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基础上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本土粤语文化因素。胡鹏——《黄飞鸿传》(“黄飞鸿电影之父”)李晨——文艺电影、擅改编名著(巴金《春》、张恨水《金粉世家》、金庸《书剑恩仇录》)第四十五页,共63页。三、娱乐转型(一)动作片兴旺1、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香港武侠正式国际化)2、南派少林(《黄飞鸿》《永拳与永春》)3、古龙小说《天涯明月刀》(二)喜剧性表达(风月喜剧、鬼怪喜剧、市民喜剧)第四十六页,共63页。四、多元化格局动作新潮A新派喜剧B文艺新浪C鬼魅形象D第四十七页,共63页。LOREM动作新潮

徐克《梁祝》《刀马旦》《青蛇》《笑傲吴宇森《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变脸》喜剧新派刘镇伟

“周星驰”《赌神》《唐伯虎点秋香》文艺新浪

许鞍华《倾城之恋》《半生缘》陈可辛《甜蜜蜜》鬼魅电影

洪金宝《鬼打鬼》刘观伟《僵尸先生》程晓东《倩女幽魂》第四十八页,共63页。第五节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是中国电影也是华语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曾取得过出色的成就,获得世界电影节不少奖项。新世纪前后,台湾电影在生存发展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第四十九页,共63页。台湾电影六大时期日据时期重整时期黄金时期严峻时期新电影时期新新电影时期第五十页,共63页。一、日据时期(1895~194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抗日战争结束第五十一页,共63页。一、日据时期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当然也不能幸免,期间台湾人民一直通过武装起义、文化斗争进行着坚强的反抗,形成了日本力量和本土意识相持的状态。日本政府凭借强权剥夺华语文化,将殖民化的电影活动硬生生地书写入早期台湾电影的发展史中,而且日本力量似乎主导和渗入了台湾电影行进中的每一步。(最早的电影巡回放映活动、最早的电影院芳乃馆、第一部纪录片《台湾实况介绍》、第一部故事片《大佛的瞳孔》)第五十二页,共63页。二、重整时期(1945~1962)(一)光复背景早期台湾电影殖民化的历史,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宣告结束。光复之后的台湾电影开始进入复苏重整时期,时间一直延续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首先利用权力掌握电影生产权,然后加强了电影“反共意识形态”的控制。在电影审查方面,反共意识日趋明显。第五十三页,共63页。二、重整时期反共影片成为了主要的电影创作。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台湾电影是三家公营电影公司,即“中影”、“中制”、“台制”拍摄的反共类电影。1950年,宗由导演了根据反动小说《女匪干》改编的第一部反共故事片《噩梦初醒》,讲述一个反共产党思想影响的女青年变节吸毒、最后暴毙路边的故事,极尽歪曲污蔑之能事。之后反映农村减租减息的影片《春满人间》以及《永不分离》、《皆大欢喜》、《军中芳草》等影片,还有1954年袁丛美导演的《罂粟花》,都赤裸裸地宣扬反共,成为了台湾当局“反共复国”制片路线的典型代表。第五十四页,共63页。三、黄金时期(1963~1969)60年代,一方面美国正式将台湾纳入西方世界安全体系,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大陆又爆发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于是台湾获得了休养生息的好机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影文化逐渐走向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第五十五页,共63页。三、黄金时期(二)民营创作虽然国营机构率先发声,但是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实际上是由民营制片机构主体打造的。这时期的重要导演有李行,胡金铨、李翰祥和后期脱离中影公司的白景瑞等,而他们基本都出自民营制片公司。(三)琼瑶电影“琼瑶电影”特指的是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上述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为“琼瑶文艺片”。这类影片集体制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爱情奇幻梦境,曾经掀起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潮。尤其在七十年代,琼瑶电影达到鼎盛时期,以琼瑶小说改编的文艺片一度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主流。第五十六页,共63页。四、严峻时期(二)商业追求商业电影因为市场和观众的需求相对多元化。这一时期除了琼瑶式爱情片持续升温,同时受香港李小龙功夫片的影响,武侠电影在台湾也进入了创作旺盛期。据统计,自1971年到1977年,武侠片共生产了548部,占总数的42%,最出名的创作者有武侠小说家兼编剧古龙和导演郭南宏。第五十七页,共63页。五、新电影时期(1980~1990)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1、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外国电影进入台湾,初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观众。3、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4/1979年初,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引进大量电影书刊,举办国际电影观展致力于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人。5、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念。6、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影响。7、“学苑影展”将国片推广到大专院校。8、影评人宣传电影变革。第五十八页,共63页。五、新电影时期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州,1948年移居台湾,台湾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台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在这部影片中,他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他的电影的标识。1986年,发行过个人音乐专辑《太阳》。

1989年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西阿克特别奖和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凭借《戏梦人生》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7年,侯孝贤获第6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