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1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2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户数是比较精确的,而口数则常常少到荒谬。3政权交接时人口出现大滑坡。4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5、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一第一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关于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一个估计:"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广,能出兵百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约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约有人口三百五十至四百万。齐和魏差不多。秦、赵相当,都能出兵四十至六十万,合计人口约有五六百万。韩、燕不相上下,韩兵三十万,两国合计也在三百万人以上。七国人口没有详细数字,约计超出二千万。"而近年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万以上。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生动概括。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估计仅约2000余万。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甚至更少。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后又经笔者反复对证,可靠的数据是1300万左右较为准确。二第二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西汉末(6000万~2100万)65%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国内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也迈上新台阶。《汉书》记载西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数超过1200万,人口5900多万。王莽统治初期,社会尚未开始大动乱,人口依然是在缓慢的增长。以元始二年汉朝人口5800到5900万计,公元13年左右的中国人口当在六千多万。东汉初期中元年的官方统计人口约为2100万,口户比约为5,再与王莽以后刘秀进行了统一战争这一事实联系,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漏洞,这是数据的误差应该不大。三第三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东汉末(5700万~1660万)下降71%引《后汉书》资料,东汉的人口极盛时期当在桓帝在位期间。此时汉朝治下人口大约同于西汉巅峰时期,即,5400万到5700万。则此时的口户比约为5.2。东汉末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乱世。经过黄巾兵乱后又遇群雄割据的混战,曾经繁华的黄河流域竟然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录。每当人祸酷烈、民不聊生之际,必然又是天灾肆虐、疫疠流行之时。东汉末年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几乎年年有灾,且愈演愈烈。“大疫”的蔓延使“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中原大地沦为人间地狱。经过多年混战和兼并,3世纪初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时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有系统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即魏国504万人,蜀国128万人,吴国256万人,合计868万人。考虑到战乱时期必有大量逃亡、隐匿和缺漏,上述官方统计必有所偏低,估计三国初期全国实有人口在2500万人左右,与东汉最高人口数相比减少了65%以上,在前后两千多年的历次动乱中降幅最大。在地理分布上,魏国约占全国人口的1/2,蜀国占1/6,吴国占1/3。与过去相比,黄河流域的比重又有减少。西晋统一以后的数据,太康三年的1660万常为各种相关专家著述所引用,应无太值得商榷之处。也就是说,当时中国人口少于两千万,这是自东周以后人口的最低谷。考虑到两汉一度达到6000万的峰值,汉末动乱的惨烈也真是骇人了。四第四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八王之乱后(4000万~1200万)下降70%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中后期,人口开始自低谷回升。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统一全国,又采取了一系列较为积极的经济措施,不久人口就恢复到4000万人左右。但好景不长,从公元290年“八王之乱”起,国家又陷于动乱,人口在1200万左右。人口过多的沉重压力。汉族在历史上被北方游牧民族屠杀了几个亿?某些人造谣说,蒙古族屠杀了5千万汉族,最近这个行情又有所上涨,认为汉族在历史上被北方游牧民族屠杀了几个亿。所以说游牧民族是“夷狄禽兽”。看来,漫骂还是很得理的。我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怎么读历史的,怎么统计出来的,让我们分析分析吧。黄叶、ZT2、赵丰年(从文风上看像是一个)等人不知道处于什么心理,反复歪曲历史说蒙古族屠杀了5千万汉族。并说是根据对比宋元人口数据得来的。按照他的逻辑,根据我《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的不完全统计宋末以外的政权6次就屠杀了18000万人,屠10万人的县城需要1800个。蒙古族军队共12.9万人。镇守30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就算专门抽调2万人搞屠杀,其中一万对付汉族。从每人抓来5000人,在让他们排队挨宰,再到每杀1000人换口刀(共需要50000口刀),最后在挖5000个万人坑。试问,能从信史中举出蒙古族屠杀10万人口的县城500个,而且是精光的证据来吗。照顾情绪,举出100个也行,当数据一定要详实,出处一要是信史,一顶是《张献忠屠川史》那样证据确凿的文章。揭露元朝黑暗是好的,应当鼓励,但几近疯狂的大肆造谣或说出些实在离谱的话,还没完没了地反复张贴,这只能适得其反,话语失去了公信度,只能让人讨厌了。*********************************************本人专门做了一次有趣的统计,中国历史上,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所以刘国凯先生的外族伤害最甚论不能成立。同时,所谓屠杀5000万汉族论,和其他6次人口锐减一样,不都是屠杀造成的。而宋末的人口锐减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参与战争的国家就有4家之多,全部说成是蒙古军队的罪责完全是错误的。请看汉族学者的分析。下面是元代人口史专家对元代人口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一些有关元代社会的最基本的事实目前尚无定论,仍在讨论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还无法确定中国人口的数字及其分布。本章后一部分将说明,为了社会管理这一目标,元政府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政府都更重视对其属民按地位与职业进行分类统计。但是,户口、人口实际统计数字并没有像其他中原王朝那样与财政制度直接挂钩;而且元朝负责人口、赋税、土地登记的行政系统并不十分有效。因此,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历史人口统计学家认为,忽必烈朝晚期1290年的那次统计,是元代历次统计中最可靠的。按照《元史》的说法,①在籍的有1319万户,计58834711人。但是历史学家们指出,这里既没有包括新征服的云南行省,也不包括一些分散在边疆地区的州县级行政单位以及住在山区、沼泽和其他边远地区的人口,另外,有几个较大的类别,如僧道、兵士和属于投下的户口都不在其内。征服南宋后元朝所作的仅有的另一次全国性的人口统计是在1330年,这次新统计的数字表明人口仅有微不足道的增长,所以,很可能其中大部分数字取自1290年的统计结果,并非新的人口统计数字。据1290年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约4.5人,似乎低于实际,但也不是不可能。假设13世纪70年代征服南宋后不久元代中国的人口约6500万,这似乎是可以讲得通的。明初1393年的统计数字为10652789户,60545812人,这与1290年的数字是能吻合的,每户平均人口为5.68人,总人口6050万,跟一个世纪以前元朝的数字很接近。有一部长期以来令人信服的著作认为1393年的实际人口要更多一些,这部书还指出在进行人口登记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财政收入,所以不交税的儿童、寡妇与年老体弱者是不必计算在内的(若都计算在内,每户平均人口就会多一点儿)。这样,元朝1290年的数字似乎从明朝早期也就是1393年的数字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对这些数字的相信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挑战:中国的人口在宋代要比这多得多。1109年北宋政府登记了2000万户(人口总数应超过1亿)。1200年前后,金与南宋的人口总和超过1亿。很难相信到了13世纪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半,而元朝灭亡之后经过1/4世纪的恢复,到14世纪末人口还是那么少。可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行政管理的松散,也就是说政府没有能力进行彻底的统计,还有一部分有意的漏报,比如分给蒙古贵族投下的驱口户等,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1290年的数字如此之低。1393年当明朝的行政能力加强,有可能进行较全面的统计时,明初的统计数字应有显著增加,至少户的数字应该是接近实际的,即使由于仅考虑财政收入而使人口数字发生了偏差。不料,这些数字却与1290年的数字很接近。尽管这些数字没有一个能看作是努力对全国人口进行全面统计的结果,尽管这些统计是出于财政管理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纯粹人口学的研究,但这些数字显示出来的人口增减及人口分布的总趋势很可能还是反映现实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1200年到1400年之间中国人口曾发生灾难性的锐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极端情况。如果进一步仔细研究这些数字,更显得以上设想是可能的。1207年主要领土在淮河以北的金朝的人口统计为840万户,5350万人(每户平均6.63人);1223年南宋在籍的有1260万户,以每户5口计算(宋朝的统计无人口数字,不管怎样,每户5人的比率并不算高),假定为6300万人。1215年蒙古人入侵北部中国,而1215年中国人口总数就可以由以上两组数字相加之和得出,约在1.1亿人到1.2亿人之间。如果我们看一下1290年元朝在籍人口的分布,我们会看到华北平原人口损失最为严重。1215年至1234年蒙古—女真之间的战争;1235年直到1260年忽必烈登基这几十年松弛的管理所导致的混乱;以及忽必烈朝初期河北、山东军阀的反叛,所有这些都对这一地区起了严重破坏作用。1290年人口统计中与河北、山东大致相当的行政区划的数字,可以拿来与1207年、50000441_0708_01393年在这一地区注册的统计数字相比较。“元代版图辽阔,统治地域之广,远远超过它的前代——宋、金对峙时期两国的封疆。但是,元代的户口见于记载的最高数仅一千四百万户、六千余口,大大低于它的前代宋、金两国的户口数字。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本文试图对元代户口变化的情况作一番探索,并对元代户口的实际数字作粗略的估计。”而全文最后得出的四点结论中,第一条是“蒙古国时期户口统计很不完整,蒙古统治者括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封,因此,官方公布的户口数与实际相差非常大”;第二条是“忽必烈即位后,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与诸王勋贵、官僚豪强展开争夺户口的斗争,对他们作了限制,因此,忽必烈以后的户口数与实际相差已大大缩小了”。按照《刍议》的论述内容,第一条“蒙古国时期户口统计很不完整”的原因,就是“权贵势要之家控制的人口不在少数”,沦为汉地帅臣和蒙古贵族的奴隶;而第二条“忽必烈以后的户口数与实际相差已大大缩小”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时的分封户数所占之比已经大大地缩小”,国家控制的户口增多,尽管仍未包括“可以统计的所有户、口”。在分析了蒙哥以后分封户数在总人口中所占之比下降的状况之后,讨论了某些户种未列入统计范围的问题,最终得出以下的五个结论:其一,“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