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日期:

内容摘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加强监测,强化培训,准确指导,科学防治。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措施,针对芦笋木蠹蛾、茎枯病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在病虫防治中的作用,确保芦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区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5%,指导防治面积达100%,挽回病虫危害损失15%,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面积占到防治面积的100%,平均亩减少用药3次,防效提高11%,作物被害率平均控制在3.1%。2、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2.1项目实施的背景及意义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多样化、品牌化日益显露,绿色安全消费成为时尚,质量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世界各国政府和市场组织机构对各种农产品做出了严格的农药残留限制要求,质量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技术壁垒”。但我国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分散经营和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素质较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概念淡薄,生产盲目性、随意性大,农产品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如何应对国际市场限制?农业部从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技术规程,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措施。随着各大中城市逐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将作为强制性措施在全国范围实施。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法律依据。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示范项目,是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2.1项目实施是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永济市芦笋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在国际、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全球有“世界芦笋在中国,中国芦笋看永济”的说法。就永济而言,芦笋产业的深入持续发展,对增加当地笋农收入乃至推动区域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芦笋生产、加工基地。但是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何进一步提高芦笋产量、质量与产业整体效益、改善芦笋产地环境、提高笋农的经济收入、加大芦笋出口创汇能力和芦笋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永济芦笋产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2.2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迫在眉睫加入WTO后,一方面世贸一体化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芦笋进口国已连续提出越来越严格的农残检测要求,某些公司2008、2010年连续派出农学专家对中国芦笋进行广泛的农残调查。而经过对永济芦笋调查证实,目前芦笋生产基地产地环境脆弱,严格规范芦笋生产的无公害标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品种,按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操作,是永济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农民还没有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生产还没有走向规范化,迫切需要从提高质量、数量入手,提高笋农整体素质,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监测手段,实行跟踪检测,提高产量,确保质量。建设芦笋标准化示范基地,是提升芦笋产业的唯一出路,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2.2.3进行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研究是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芦笋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不仅要改变目前粗放的栽培方式,而且要从环境质量、生产过程、产品出售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做到源头控制、生产监管和产品市场监管相结合。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项目区芦笋生产农户进行建档管理和跟踪监测,才能确保所生产的芦笋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实现芦笋优质、高效和安全生产是永济市芦笋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芦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永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区,全市辖7镇3个街道,262个村,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国土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83.1万亩,另有黄河滩涂开发面积30万亩,总耕地面积为113.1万亩,种植结构以粮食、棉花、芦笋、水果、蔬菜为主,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我市黄河滩涂面积大,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细绵,光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空气、土壤、水质环境优良,被西班牙芦笋专家称为“金子般的地方”,是芦笋生产最佳地域。我市从1986年开始种植芦笋,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市黄河滩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现拥有12个加工企业,基地年生产鲜笋4万吨,年加工出口白芦笋罐头、绿芦笋罐头、速冻、保鲜等四大类3.5万吨,主要销往欧洲和日本等四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最大的芦笋出口创汇基地,占到世界白芦笋贸易总量24%,是国内芦笋出口的1/2,产量和种植面积中国第一,在国际、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3.1生态条件情况永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出“冬长寒冷而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天多日照时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3.5℃,≥10℃有效积温433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04.7毫米3.2空气质量状况永济市芦笋标准化示范项目基地选点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区域内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较小,空气质量良好,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氟化物7(ug/m3)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含量均未超标,项目区芦笋基地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3.3水资源及水质状况永济市系山西省的浅水富水区,地下水总贮量2.6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00立方米/年,农业可利用水为0.6亿立方米/年。本市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流向常随地形而变化,蒲州镇属河滩阶地浅水区,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水资源供给保障有余,项目区共有配套水井200多眼,同时项目区也是引黄干渠受益区,井水和黄河水双灌。目前基本能满足芦笋生产的需要。2011年,我们进行了芦笋生态环境调查与质量评价,通过定量指标对芦笋产地灌溉水进行了评价,参评因子有10个,分为严控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两大类,铅、镉、汞、砷、铬为严控指标,pH、铜、锌、COD、氟化物为一般控制指标。评价标准采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各污染因素均未超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3.4土壤质地状况项目区土壤属于沙壤土和黄垆土,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50厘米,耕层厚度大于30厘米,土体构型为通体壤土。2011年,我们进行了土壤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我们通过设立指标对芦笋产地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参评因子有8个,除土壤pH值外,将其余7个因子分为严控指标(镉、汞、砷、铬)和一般控制指标(铅、六六六、DDT)两大类,评价标准采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永济芦笋生产基地共选取了31个土壤点位进行采样,其中26个点位为土壤一级,其余5个点为2、3级,符合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本项目所选区域均在此范围内。3.5交通运输条件项目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境内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陇海线接轨。运风高速、大西高铁贯穿全境,运风高速西与连霍高速想接,可通向全国各地,是运城市进入西北、华南、西南的交通出入口之一,也是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

要通道之一。永济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0公里,距运城机场60公里。2014年开通大西高铁到西安只需最多一个小时。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4、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国外研究中已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抗病性鉴定方法、抗病遗传学、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寄主的抗病机制及病害的防治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虽然我国的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对芦笋重大病虫害的鉴定和防治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国针对当前的生产实际和研究现状,首先,在加强芦笋茎枯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抗病等级的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品种资源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包括鉴定方法的研究、抗病等级的标准化等方面,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建立技术平台。其次,积极引进芦笋优异抗病品种资源,广泛收集近缘种、野生种,扩大田间发病调查范围,挖掘并利用各种抗病种质资源,通过人工杂交或回交转育等手段将抗病资源的抗病性不断转入优质栽培品种中,创造出优异的抗病品种。最后,从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层面上开展芦笋抗病遗传学的研究。一方面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抗病性的基本遗传规律;另一方面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抗源材料进行筛选和鉴定,增强抗病基因的选择力度,定位、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病性的分子遗传规律,并利用细胞工程、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将抗病性状或抗病基因导入栽培品种,获得具有多基因抗性的高抗品种,为芦笋抗病育种遗传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改善现有栽培方法和栽培措施,如改进轮作制度、合理灌溉、及时清理田间病残株等,最大程度减少田间病原及其转播、侵染的环境条件,只有将选用抗病品种和采用综合管理生产措施相结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我国芦笋产业持续稳定发展。5、保障措施5.1建立健全项目组织机构为了把项目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同时组建了技术指导组,由市科技局负责项目实施,局长郝水利(法人代表)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负总责。项目建设领导组及技术指导组主要成员如下: 5.2明确责任,规范管理领导组负责协调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和制度,并在技术依托单位的指导下,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项目组织管理本着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的原则,严格落实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分工负责,明确任务,严格考核,按照项目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5.3完善培训制度,确保技术措施落实聘请中国芦笋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实施单位制定标准化技术方案,技术依托单位完善后确定,再由实施单位组织农户实施。培训采取三级负责制,由专家培训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扩散到项目区培训镇村两级技术人员,镇村两级技术人员分区包片,联系项目区农户,确保项目高水平、成规模的良性运作。6、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关键技术6.1研究内容6.1.1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通过大量的生产调查与研究,阐明芦笋标准化耕作制度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适宜永济市生态环境下芦笋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6.1.2茎枯病病原菌种群动态监测与抗病新品种鉴定与筛选:以芦笋茎枯病、木蠹蛾等主要病虫害种群动态监测为主,鉴定筛选适宜本生态区的抗病虫品种和抗原材料。6.1.3病虫害防治新药剂及其使用技术:筛选和推广农药新品种及其使用技术,减缓因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抗药性问题,保证药剂使用效果。6.1.4集成全国各生态区芦笋主要病虫害防控新模式:研究和开发芦笋茎枯病、木蠹蛾防治措施,利用生物多样性、田间管理、水肥调节等技术对各种病虫害的控制效果,实现安全生产。6.2项目创新点:6.2.1建立适合我市芦笋茎枯病、木蠹蛾监测与预警系统及防控新模式2个;6.2.2筛选推广新型换代农药2-3种,形成病虫害应急防控新技术1-2套;6.2.3在栲栳镇示范园核心示范区建立1个综合防治样板,示范区内因病虫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比对照区降低10%以上;6.2.4筛选出一批抗茎枯病、木蠹蛾等芦笋重要病虫害的芦笋品种与新抗原材料;6.2.5上述技术在2个综合试验站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机推广部门推广应用。7、关键技术方案7.1芦笋茎枯病防治技术方案7.1.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笋茎和分枝。初发病时病斑呈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病斑容易扩大,病斑相互连接后呈片状,中心部位凹陷,呈赤褐色。以后病斑中央变为浅灰褐色至黄白色,并密生小黑点。当病斑继续扩大绕茎一周时,其上部茎叶枯死。7.1.2发生原因①选用品种不当。②选地不适宜。③清园不彻底。④间套不合理。⑤施肥不科学,偏施氮肥,造成植株抗病性差。⑥延长采笋时间,进行掠夺性采笋。⑦雨季高温高湿和停采后生长期没有及时喷药。7.1.3防治技术7.1.3.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优质、丰产的品种,以荷兰杂交品种和美国F1品种为最好。7.1.3.2育苗育苗地要求沙质壤土,土层深厚,地势较高,排灌良好,前茬不是林地、果园、桑园及薯类地。播种前土壤要消毒处理(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喷洒)。芦笋种子要经过消毒处理(用8%腐钠合剂50倍液浸泡24~48小时)。幼苗嫩茎长出12~15厘米时,用腐钠合剂250倍液喷洒1次,以后每隔8~10天1次,连喷3次,可起到防病促长效果。7.1.3.3定植定植地的选择与育苗地相同,定植时苗根要消毒,用腐钠合剂200倍液喷洒苗根或拉泥条,或用300倍液灌穴,每穴0.5千克。在开沟定植时,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及过磷酸钙100千克,与土壤混匀,填人沟穴。嫩茎长12~15厘米时,及时用甲基托布津30倍液或多菌灵30倍液涂茎1次,以后每8~10天用杀菌剂喷洒1次,连喷3次。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可选用2-3种杀菌剂交替使用。定植当年可间套低矮蔬菜或矮秆农作物,不能间套棉花、玉米或易感病的番茄等高秆作物。7.1.4采笋田的管理7.1.4.1清园。每年霜降后芦笋叶慢慢发黄枯干,隆冬或早春要对笋田地上茎枝残叶彻底清除,带出笋田焚烧。7.1.4.2清园后根盘和行间要进行土壤消毒,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腐钠合剂300倍液等杀菌剂常规消毒处理。7.1.4.3合理掌握采笋期,一般第1年笋田采笋期为25~30天,以后笋龄每增加1年,采笋期延长10~15天。判断芦笋停采期要视采收嫩茎的粗细及日产量变化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停采期,可以保证停采后抽出的嫩茎健壮、抗病性强。掠夺性地超时限、超长度采笋都易使芦笋感染茎枯病和根腐病,造成笋田的毁坏。7.1.4.4停采撒垄后要晒根盘,伤口要用300倍腐钠合剂或农抗120喷洒或灌穴,以利伤口愈合。7.1.4.5停采后新抽生的嫩茎长至12~15厘米时,开始药剂涂茎,用大生W-45或壮笋灵加少量粘着剂、水,比例为1:0.1:30,配成药液,用毛刷或棉球涂于嫩茎基部。以后再用12.5%禾果利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3次。7.1.4.6秋季管理。7~9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是茎枯病发病高峰期,要对新抽生的嫩茎喷洒杀菌剂重点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3次。这时多数芦笋田长势旺盛,已密闭封垄,要注意用动力喷雾器喷洒,喷洒的重点是下部茎秆的嫩茎部分。同时,还要注意疏茎,对过密、病残、衰老、畸形、细弱、枯死茎拔除或疏剪,每穴留健壮茎10个左右,以利通风透光,更利于秋茎的抽发,同时也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7.1.4.7留母茎采笋管理。未成年笋田留母茎采笋不仅可以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延长采笋期,而且可以避免茎枯病的发生。对留母茎管理要格外精心,除按上述⑤的办法加强药剂涂茎、喷洒外,还应采用打木桩拉铁丝防止母茎倒伏等技术措施。7.1.4.8施肥管理。停采撒垄,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30千克,饼肥25~50千克。立秋前后还要亩施芦笋专用肥50~80千克。7.2芦笋木蠹蛾防治技术方案芦笋木蠹蛾属鳞翅目,为地下蛀食性害虫,主要取食芦笋的贮藏根,被害植株表现出提早干枯死亡。芦笋木蠹蛾在我市主要危害1—3年生的笋田,危害轻者死苗率20—30%,重者死苗率达60—70%,甚至毁种,极大地挫伤的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过室内培养、田间系统观察和大田普查,对芦笋木蠹蛾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套综合防治芦笋木蠹蛾的技术方案。7.2.1木蠹蛾生活史及习性木蠹蛾在我市一年只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30厘米以下越冬,越冬期间幼虫不呈休眠状态,仅生活力减弱。一般幼虫11月中旬基本停止取食,第2年3月下旬—4月上旬当地温达15℃以上时幼虫陆续上升到表土4-10厘米处作茧化蛹,茧内化蛹一般需10天,蛹经25—30天左右开始羽化,历时35—40天。从近3年的调查情况来看,芦笋木蠹蛾在我市的发育极不整齐,最早羽化始期出现在4月14日,最晚出现5月4日,羽化高峰一般在5月上中旬,羽化结束时间也不集中,95%以上6月上旬羽化结束,但也有个别发育缓慢的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成虫晚上羽化出土,刚出茧的成虫先趴在地上两翅紧并,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开始飞翔,然后交配、产卵,雌蛾将卵产在芦笋根茎附近1-2厘米处的土里,也有产在芦笋的茎基部,所产卵为块状,雌蛾可多次产卵,一般一次产10粒左右,一生可产60-80粒,最多可产100粒,成虫寿命10天左右。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作物叶片背面、草丛中、土缝或其他隐蔽处,一天中有两次活动高峰期,早晨5-7时和晚上7-10时,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尤其对糖醋气味敏感。卵平均经25天孵化后随即钻入芦笋嫩茎中取食,低龄幼虫将嫩茎髓部取食完后再潜入贮藏根中危害。一般茎杆髓部被吃空后并不表现危害状,只有根部被蛀食后才表现出枯萎症状。被害植株茎部呈空管状,根部呈空管状和破碎状,地上植株提早干枯死亡。7.2.2防治技术防治芦笋木囊蛾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保障,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防治,基本可以控制其发生与危害。7.2.2.1农业措施地膜覆盖新栽芦笋可于芦笋沟壕上覆盖宽80公分的地膜,破膜放苗,然后把地膜紧贴沟壕压紧压实,在笋株周围用辛硫磷等药剂拌成毒土封闭,毒土失效后要及时补充药剂,保持毒土效果。7.2.2.2成虫诱杀:4月5日6月中旬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芦笋木蠹蛾成虫,每台灯控制60亩,依电线杆布放,悬挂高度1.82.2米。每台灯每天可诱杀1524头成虫,减少虫量10%--20%左右。不通电的地块,可用糖醋液诱杀,糖、醋、水比例为1:2:3,每亩放5—7碗或盆,每天清理一次残虫,5—7天换一次糖醋液。7.2.2.3人工拾蛾(茧):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1)、利用刚羽化出土的木蠹蛾成虫原地不动的习性,每天傍晚(日落以后)和清晨(日出以前)进行人工拾蛾(茧),集中消灭,可极大地降低田间虫量。实践证明,晚上拾蛾比清晨效果更明显。(2)、利用木蠹蛾幼虫上升到地表作茧化蛹的习性,每天用铁耙进行人工扒茧灭虫,每亩地可扒茧10斤以上的虫茧。7.2.2.4药剂防治:4月下旬--7月上旬药剂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木蠹蛾产卵和低龄幼虫防治。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幼虫3龄以前,此时幼虫食量小,抗药性差,药剂击倒力强。一旦成为老熟幼虫,药剂防治则事倍功半。(1)定时巡视:幼虫蛀食笋茎造成萎焉(幼虫在茎杆内)或枯死(幼虫已到根部),发现症状后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杀灭植株内幼虫。(2)药剂灌根:a:4月下旬—6月下旬,此时木蠹蛾开始产卵,其产卵部位在笋株地表处,可将喷雾器喷片去掉,用辛硫磷、敌百虫或敌敌畏加配功夫、高效氯氰等菊酯类药剂和增效剂配成800—1000倍,顺笋株淋药或用水壶等容器于笋株两侧20公分处开沟,每穴灌施800--1000倍辛硫磷液2--3斤,10—15天一次,灌根3--4次可杀灭90%以上的幼虫,并兼治其他地下害虫。此种用药方式主要解决杀灭卵及低龄幼虫,时间上一定要注意宜早不宜迟,最迟为6月15—20日前(幼虫3龄前)b:受害严重的植株,可用直径约1公分的铁棍在受害笋株周围打孔5—7个,深至根盘2公分处,从孔洞灌药,并覆土封口。选用药剂同上,但药量应加大,每穴3—4斤药液,7—10天一次,连灌2—3次。8、资金预算与筹措8.1资金预算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8.1.1芦笋病虫害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52万元。建设2个试验观测站,每个20万元,计40万元;试验观测经费10万元;测控灯10台,每台0.2万元,计2万元。8.1.2建设5000亩芦笋核心试验示范区30万元。园区道路硬化2公里,每公里10万元,计20万元;建设田间灌渠5公里,每公里2万元,计10万元。8.1.3技术资料及印刷费10万元。8.1.4完善芦笋病虫害预警与防控制度8万元。建立系统数据库5万元,技术人员差旅费3万元。8.2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5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50万元。9、项目进度按照项目建设内容,2012年各项进度安排如下:时间项目2013年2013年2014年2014年2015年2015年1-67-121-67-121-67-12项目前期主要工程建设、试验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培训验收交付使用10、效益分析10.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将会产生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经济效益。项目区2万亩芦笋,亩年产量由目前的400公斤提高到460公斤,亩增产60公斤,按照近三年平均价格6元/公斤计算,亩效益由目前的2400元增加到2760元,亩增效360元,项目区年总增产120万公斤,增收720万元。10.2社会效益作为芦笋病虫害预警与防控示范项目,其带动作用与示范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重大的,同时本项目核心示范区农民年均增收可达1600多元。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的绿色产品,对芦笋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处本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示范样板,其社会效益十分可观。10.3生态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提高当地宜耕地的生产率和资源效率,芦笋为多年生植物,可防风固沙、培肥地力,项目的生态效益也非常明显。10.4环境影响评价芦笋生产属多年生植物,芦笋根系发达,适应性、抗旱能力极强,可利用芦笋改造沙丘荒地,防风固沙;实践证明长年种植芦笋的地块,其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会逐年上升,芦笋用地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由于露地种植采收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生长繁茂的植株覆盖于地面,可预防扬尘污染。总之种植芦笋有利于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且生态效益显著。目录第一章总论 31.1概述 31.2编制依据和原则 31.3企业概况 41.4项目提出的背景 51.5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 61.6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 7第二章现有营销模式及网络分布情况 82.1康芝药业目前销售模式 82.2康芝药业营销中心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112.3康芝药业目前营销网络分布情况 15第三章营销网络扩建的必要性 163.1响应国家政策环境的需要 163.2满足第三终端市场的需要 193.3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 223.4满足儿童用药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 243.5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28第四章营销网络扩建具体措施及组织架构 324.1营销网络扩建及营销架构调整考虑的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