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弹涂鱼的捕捞技术_第1页
浅谈大弹涂鱼的捕捞技术_第2页
浅谈大弹涂鱼的捕捞技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大弹涂鱼的捕捞技术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Linnaeus)俗称跳跳鱼,又名泥牛、花鱼,个体虽小,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目前市场售价约为50元/kg。大弹涂鱼的养殖在我国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早已盛行,在中国大陆人工养殖尚未进行,目前国内市场大弹涂鱼供应以笼捕自然资源为主,具有较大的养殖开发前景。

一、形态特征

大弹涂鱼个体小,成熟的个体长一般为80~90mm,体重为15~25g;大个体长可达120~150mm,体重达30~40g。体长为体高的5.9~7.1倍,为头长的3.7~4.3倍;头长为吻长的4.6~5.9倍,为眼径的5.4~7.1倍,为眼间隔的13.0~19.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0.7倍。体侧扁,背缘平直,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吻长大于眼径,眼在头的前半部;鼻孔每侧2个,间距较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各有1行;梨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舌宽圆;体及头部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颇高,基部短,有5根鳍棘延长丝状;第二背鳍鳍条较低,倒后伸达尾鳍基;腹鳍短;胸鳍、尾鳍均为尖圆形。体蓝褐色或灰棕色,体侧上部沿背鳍基部有6~7条灰黑色的横纹,体侧及头部散布许多亮蓝色小点,腹部白色,第一背鳍深蓝色,第二背鳍蓝灰色,腹部浅黄色,尾鳍灰黑色。

二、习性与食性

大弹涂鱼为温热带沿岸的小型鱼类,分布于马来西亚、朝鲜、**、中国的南海及东海;在广东主要分布于拓林湾、珠江口两侧沿岸、广海湾、镇海湾、雷州湾等地。大弹涂鱼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滩涂处或底质烂泥的低潮区,对恶劣环境的水质耐受力强。广盐性,喜穴居,穴一般为"Y"字形,由孔道、正孔口和后孔口构成。正孔口用于进出,后孔口用于换气和畅通水流;孔道用于栖息和逃避敌害及外界环境恶化时的避难所,亦是产卵室。大弹涂鱼依靠胸鳍柄在水面上、沙滩、岩石上爬行或跳跃;匍匐于泥涂上觅食,食物以底栖硅藻、蓝绿藻为多,也食少量桡足类及有机质。

三、繁殖与生长

大弹涂鱼繁殖季节为每年4-9月,通常4初发现孕卵,每尾亲鱼可产卵近1万粒,卵粒呈球形,有粘性,呈黄色。夏季和秋季可看到大量鱼苗出现在海水比重1.015以下的河口地带。其生长速度较侵,从幼苗到成色一般需1-2年时间。

四、养殖与捕捞

中国的南海及东海沿海有大量滩涂,自然条件好,大弹涂鱼种苗来源足,生命力强,适于进行长途运输,存在发展养殖前景。据有关资料及分折:大弹涂鱼养殖池的结构与虱目鱼池大致相同,池底一般应高出低潮线而且必须平坦,池和四周留出水沟,连接水闸以便排注水;底质以粘土为佳。鱼池面积以1公顷以下为宜,一般以0.5公顷为佳;池内水深以5-15cm较适当,过深不利于生长;池水盐度为1.01-1.02之间;水温以24~30℃时生长较快;鱼苗投放前,必须晒坪消毒、施放基肥、驱除杂鱼和敌害(敌害主要有海鲢、海鳗、小螃蟹、海螺等),然后注水培养底藻。鱼苗放养时间一般为6-9月,每公顷放养量通常为30000(种苗以自然采捕为主要来源)。大弹涂鱼的生长速度与池塘环境、底藻状况及管理技术等因素有关。若发现底藻减少或消失,可排干池水(只留水沟水),晒坪3~6d,再施放有机肥,1~2d后注水培养底藻,增加饵料。捕捞收成时间为1~2年。大弹涂鱼的捕捞可用手捉法、笼捕法和吊网法等。手捉法是捕者找到鱼穴后,直接用手沿孔道捉取,其缺点是渔获或成活率较低。笼捕法是捕者找到鱼穴后,用泥土封住后孔口,用鱼笼口插入正孔口,待其从正孔口出来进入鱼笼而捕获。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