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的家世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梦阮、芹溪,祖籍一说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其远祖于明末在辽阳、铁岭一带归入满洲正白旗,成为满洲皇室的“包衣”,其高祖随清军入关,身份由“包衣下贱”变为“从龙旧勋”,隶属内务府。曹雪芹塑像裕瑞《枣窗闲笔•红楼梦书后》:雪芹……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闻其尝作戏语云:“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曹家谱系曹锡远(五世祖)→曹振彦(高祖)→曹玺(曾祖,康熙二年1663年始任江宁织造,其夫人孙氏曾是康熙乳母)→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并兼两淮巡盐监察史。曹寅时代是曹家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曹顒(一说为曹寅侄子,继任江宁织造)→曹頫(曹寅继子,雪芹之父,继任江宁织造。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后,视曹家为政敌,以骚扰驿站、织造署亏空等理由,抄没了曹家)→曹雪芹康熙在曹寅奏章上的朱批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摺请旨。凡密摺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非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知道了,此事奏闻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摺来奏。知道了,已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摺来奏。雍正抄没曹家的圣旨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朕屡次施恩宽限,令其赔补。伊倘感激朕成全之恩,理应尽心效力;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有违朕恩,甚属可恶!著行文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家中之财产,亦著固封看守,俟新任织造官员绥赫德到彼之后办理。……钦此。曹雪芹卒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乾隆27年除夕,1764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脂批)第二节《红楼梦》的版本系统《红楼梦》现存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本系统(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刊本系统)

。一、脂评本(抄本)系统所谓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目前已知的脂本基本上都是五四时期以后为世人发现的,共有十二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甲戌本

此本第一回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话,故称之为甲戌本。甲戌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所以此本历来为红学家所重视。

甲戌本只有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乾隆竹纸抄成。

甲戌本原为清末藏书家刘铨福所藏,上有刘铨福跋语,青土、椿馀跋语。此本后为胡适购得,现藏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据周汝昌推断,此本可能是刘铨福的小妾马髣眉从娘家带来的,因为卷首有“髣眉”小印。

2、庚辰本

庚辰本是《红楼梦》(《石头记》)的一个重要版本,因上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的字样,所以被称为庚辰本。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原为徐祯祥所拥有,后归燕京大学图书馆,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庚辰本除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外,前八十回基本上是完整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均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3、己卯本:

己卯本,原由董康收藏,现归北京图书馆。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三十一至四十回的总目上,写有“己卯冬月定本”的字样。己卯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别人家是不可能这样避讳的。与《怡府书目》相对照,正相符合。因为(怡府书目)同样避“祥”、“晓”之讳。

4、戚序本

戚本,即卷首带有戚蓼生序的版本。戚蓼生对《红楼梦》十分称赏,戚蓼生这篇序文,当视为我国古典小说美学中的重要文献。戚蓼生字晓圹,浙江德清人,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举人。现存的戚本,有张开模藏本、泽存书库藏本、有正书局石印本(又分大字本、小字本)。有时戚本也专指有正本。有些本子,虽然没有戚序,但抄写形式、文字特征与戚本相似,也划入戚本的范围。

5、王府本:

王府本,系“清王府旧藏本”的简称,因内中有“柒爷王爷”字样,故称王府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王府本一百二十回,卷首有程伟元序,书口有“石头记”字样。此抄本字迹有十种,显为十人合力抄成。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字体有异。据研究,程氏序及后四十回,是后补上的,原书是八十回。五十七至六十二回,也是后补的。

王府本的文字特点,与已卯、庚辰本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相异之处,系后人改动所致。这些改动,有改得好的,也有改糟了的。王府本的脂砚斋批语,也被作了整理,还夹人了一些后人的批语。

6、梦稿本:

红楼梦稿本,原为杨继振所藏,书名为《红楼梦》,不再题作《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中有残佚,为后人所补,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收藏。抄本有多处改抹。曾有人认为,这是高鹗增补后四十回时的底稿,所以称为“梦稿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改抹后的文字,与程乙本相同。程乙本,是第二次印刷,若是高鹗底稿,应该和程甲本相同才对。所以,此本不是高鹗的底稿。

梦稿本是由多个底本拼凑而成,抄手抄得也很草率。从文字特征看,处于己卯、庚辰与王府本之间,是前者和后者的中间状态。此本后四十回基本上同程乙本;但也有一部分相当简略,当是抄手“偷工减料”而成。

7、列藏本:列藏本又称“脂亚本”,即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所藏抄本《石头记》。抄本无书前题页,各回所题书名作《石头记》,当是正名;另有一些回的回首或回末则题作《红楼梦》,可见此名当时亦已通用。存七十八回,中缺第五、第六两回。抄本用薄竹纸抄写,在收藏者加以修补装订时,将清高宗《御制诗》反折起来作为页间衬纸,说明原收藏者颇有藐视封建朝廷的勇气。书是四种不同笔迹抄写的,从我们所见到的几页书影来看,抄写得还相当不错。第一页背面有“-·库尔梁德采夫”褪色墨水字迹,并有一个写得拙劣的汉字“洪”,当系其所用之“中国姓”。该人于一八三零年至一八三二年随侵华沙俄宗教使团来我国,抄本即被他回俄时携走。至今未公之于世。

8、靖本:

即“靖应鹇家藏本“的简称。六十年代初,南京有一个读者,用钢笔抄了一些批语,寄给北京的几位红学家。这些批语与甲戌本等其它本子的批语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批语,颇能“解决问题”。

此本保存了很多不见于他本的朱墨批,其中有些极为重要。如二十二回畸笏叟所加的“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的批语,廓清了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自己,脂砚斋与畸笏叟同是一人、脂砚斋即小说中的史湘云等等的错误说法。第十三回的批语,使我们知道那个命作者把初稿中写秦可卿丑事的文字删去的人就是畸笏叟。此外,批语还提供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八十回之后的佚稿情节。如妙玉流落瓜洲渡口,屈从于人;刘姥姥与在狱神庙的凤姐相逢,巧姐因而得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贾芸仗义探庵;黛玉之死回目叫《证前缘》,后来宝玉曾写过象《芙蓉诔》那样的“诸文”来悼念她等等,对研究曹雪芹的创作思想都极有价值。9、郑本:

郑本是“郑振铎藏本”的简称。此本仅存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回,内文题“《石头记》XX回”,而书口却作《红楼梦》。二十三回听曲文一段,比它本少270多字。二十四回小红的出场叙述,也与它本不同。贾蔷又作贾义,贾芹之母周氏,此本作袁氏,等等。10、梦觉本(甲辰本):

梦觉本,即“梦觉主人序本”,因此序作于乾隆甲辰年,又称“甲辰本”。由于此本在山西发现,又称为“脂晋本。”

梦觉本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有少量脂批。

梦觉本的正文表现为删节、简化。某些“叙述人”的语言,被抄成双行小字,与正文相区分。这些特点,全部为程甲本所继承。被抄成双行小字的叙述语,在程甲本中全部被删去。这证明,程甲本的底本是梦觉本。

二、程高本(刊本)系统书商程伟元和文士高鹗合作,续写《红楼梦》,并于乾隆五十六年在苏州萃文书屋用木活字排印《绣像红楼梦》,世称程高本。1、程甲本:

程甲本,全称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木活字本”,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回首、中缝都有“红楼”字样。全书一百二十回,首程伟元、高鹗序,次为人物、场景插图共24页。程甲本的文字,基本上属于脂本系统。

2、程乙本:

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与程甲本相比,有改得好的,也有越改越糟的地方。如尤三姐,被改得十分“纯洁”,如王熙凤,被改得有些“淫荡”等等。建国后出版的《红楼梦》,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程乙本作底本的。

关于后四十回《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之目,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乃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程伟元《红楼梦》程甲本卷首)第三节《红楼梦》的研究流派一、评点派(脂砚斋、王希廉、张新之)二、索隐派(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三、考证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四、批评派(王国维: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一、评点派

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等等。

比起现在的评论文章,评点显得零碎,不成系统,但评点也有个好处,文笔自由,生动,趣味性强,和小说本文联系紧密。故这种批评方式至今还有人在沿用。为《红楼梦》作评点者,统被称为“评点派”。

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他与畸笏叟是一人或二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脂评是与《红楼梦》的创作同时进行的。脂评有以下作用:

1.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2.披露了作者的情况。

3.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评注相当精彩。

4.披露了此书的素材来源情况.

由于有上述作用,所以脂评历来为红学界人所看重,甚至有“脂学”之称。脂砚斋以后,尚有“护花主人”王希廉评,“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大某山民”姚燮评,“桐花凤阁”评等等。

二、索隐派

索隐派是本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真故事”。该派根据一些历史资料、野史杂记,来探究《红楼梦》素材的来源。代表人物及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

王梦阮、沈瓶庵说:“然则书中果记何人何事乎?请试言之。盖尝闻之京师故老云,是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也。相传世祖临宇十八年,实未崩殂,因所眷董鄂妃卒,悼伤过甚,遁迹五台不返,卒以成佛。当时讳言其事,故为发丧。世传世祖临终罪己沼,实即驾临五台诸臣劝归不返时所作。语语罪己,其仟悔之意深矣。……父老相传,言之凿凿,虽不见于诸家载记,而传者孔多,决非虚妄。情僧之说,有由来矣。”

《红楼梦索隐》还说黛玉就是董小宛,其论证方法如下:

“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书名每去玉旁专书宛,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名玉,平分各半之意也......小宛爱梅,故黛玉爱竹。小宛善曲,故黛玉善琴。小宛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宛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宛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且黛玉之父名海,母名敏。海去水旁,敏去文旁,加以林之单木,均为梅字。小宛生平爱梅,庭中左右植梅殆遍,故有影梅庵之号,书中凡言梅者,皆指宛也。”

这就是“索隐”,介乎似与不似之间,有理无理之间。初看似无理,细思则有些道理,再想则又无理。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关乎政治的: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即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并赞同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的看法。因为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而“汉”是水旁,满人亦称“達達”,而“達”字起笔为“土”。

在蔡元培看来,书中少女都是影射当时的“名士”。如林黛玉影射朱竹喍垞,薛宝钗影射高江村,探春影射徐健庵等等。又说:“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又说:“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烟脂,言拾汉人唾余也!”

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明清兴亡史”。他说,此书“原本为国变沧桑之感,在曹雪芹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悲。隐然言之,绝非假托。书中以甄指明,以贾指清,正统也,伪朝也。”曹雪芹增删五次,是指清代“祟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朝史”。“书中之宝玉、黛玉,皇帝与后妃也。”“林黛玉非他,乾隆之原配嫡后,由正福晋进位,后谱孝贤皇后之富察氏也。”

索隐派有时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但有时求之过深,反而不易为人理解。书中的素材来源,是多渠道的,但索隐派不会表述,只好一会儿说一个人物是现实中的某某,在另一个地方又说这个人物是现实中的另一人。读者自然如坠五里雾中。但无论如何索隐派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三、考证派

所谓考证,就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论,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但《红楼梦》的考证派指的是一种方法,即偏重于史料的发掘、整理、推论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说“考证派”的所有结论都是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红楼梦》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开其端,尔后周汝昌、冯其庸、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等人也在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考证派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处:

1.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研究。如《红楼梦》作者是谁?后四十回作者是谁?曹雪芹祖籍何处?曹雪芹生卒年等,此等研究又被称为“曹学”。

2.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各版本间的源流、异同,以及何种版本最接近原著风貌?又称版本学

3.对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

4.根据脂批或其它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情节的探求,又称探佚学。

5.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资料的评价、整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章制度、饮食服饰的研究等等。

《红楼梦》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开其端,尔后周汝昌、冯其庸、吴思裕、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等人,也在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四、批评派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最大贡献是运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即第一次将西方美学批评理论引人到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衡定《红楼梦》艺术价值的人。这不仅在红学史上,在学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一个的欧洲。周汝昌评《红楼梦》:《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张爱玲评《红楼梦》:

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评《红楼梦》:(《红楼梦》命意)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走进《红楼梦》“凡例”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三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红楼梦作者自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胭斋评语: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荣、宁二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显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的布局结构: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从侧面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及其贾府的主要人物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主体部分:第一部分(6—34回),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黛玉题帕定情。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浓春。第二部分(34—55回)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也是贾府安富尊荣的享受期。大观园女儿们结社吟诗、贾母等女眷们宴饮游乐、繁华背后也矛盾重重。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火红而烦躁的盛夏。

第三部分(56—104回)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第四部分(105—120回)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寿终,贾府败亡。“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衰败而凄冷的严冬。贾演-贾代化贾敷贾敬贾珍贾惜春秦可卿贾源-贾代善史太君贾母

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巧姐贾迎春贾政王夫人贾珠李纨贾兰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赵姨娘生)贾敏林如海林黛玉宁国公荣国公贾蓉尤氏第四节《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贾宝玉

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首先,贾宝玉否定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对女儿一视同仁,不仅爱黛玉,也爱他身边的那些女仆。其次,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再次,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害死他和凤姐。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最后,宝玉更是不走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贾宝玉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是格格不入的。林黛玉形象分析一、美丽聪慧,任性率真。初进荣国府的言谈举止。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诗社中的魁首,在元春面前的表现。三、孤高自许,尖酸刻薄。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从不刻意讨好别人。四、孤僻敏感,楚楚可怜。送宫花事件,对宝玉玩笑话的误解。薛宝钗薛宝钗形象1、容貌丰美,才华出众。2、豁达大度,随分圆滑。过生日专点贾母爱吃的菜,爱看的戏,金钏投井一事中的表现。3、装愚守拙,城府深。“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王熙凤语)与探春协理大观园,宝钗扑蝶,等事件的处理。4、忠实地信奉封建教条和传统礼教。劝林黛玉不要看《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闲书,贾宝玉对她的评价:“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王熙凤1、能说会道,豪爽泼辣。2、精明能干,雷厉风行。三次出场描写: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13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3、心狠手辣,富有心机第12回毒设相思局(贾瑞)第15回弄权铁槛寺(张金哥)第68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第69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尤二姐)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窠臼,众多的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社会内蕴的。这些形象虽然不是实有,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某种人物的真实写照。大致用了这些方法:①人各一面,不仅不同身份、境遇的人物,即使身份、境遇相同相近的人物,也各有自己的性情,行事中表现不同的价值趋向和人生态度。如元、迎、探、惜四春。②塑造人物避免人物类型类型化、性格简单化,主要人物性格是多个侧面,乃至美丑互渗,成为小说中的“圆形人物”。如王熙凤③人物之间相互映照,互为补充,同中求异,犯中求避。如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同是以亲戚关系寄居贾府的。她们的生活起居、学识教养是基本类似的。论“诗才”,不相上下;论容姿,都是“艳冠群芳”。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把这两个人物写成了异常分明的对立形象。④情景交融。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如潇湘馆之于林黛玉,蘅芜苑之于薛宝钗⑤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咏絮词》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後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潇湘馆”的象征性:“潇湘妃子”暗示林黛玉的不幸命运;“竹子”象征林黛玉独立的文人气质,有气节;“水”喻女性,有灵性。大观园的院子里有水的只有潇湘馆,作者是把林黛玉比作最优秀的代表;而水很小,又暗示她生命力的脆弱。蘅芜苑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蘅芜苑”的象征性:“蘅芜苑”就是“恨无缘”,“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钗有两件象征物:一是“金锁”,一是“插天的玲珑山石”,都象征她处处禁闭自己,掩饰自己;充当一个有“德”的八面玲珑的好人;也象征她的冷漠(对金钏之死、柳湘莲出走的态度等)。⑥以心理描写展示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五节《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写实的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诗化的手段:1、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如黛玉葬花、湘云眠芍、龄官画蔷等2、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如观念象征、整体象征、情绪象征等3、诗词的运用。二、总体结构艺术

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主线:宝黛钗之间爱情婚姻的产生发展到结局;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主线之外,又有多条副线(如一僧一道、甄士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写法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伏下了金陵十二金钗等人的命运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串连了许多人,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如宝钗的不爱花,黛玉的多疑尖刻;又伏下了人物命运,如香菱的身世,惜春的出家。四、几个大关节、大事件穿针引线、波澜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红楼梦,经外人之口对贾府及其人物预作介绍;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典型环境,第一次使贾府的主要人物亮相,第一次写宝黛相会;第十七回元春省亲表面上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预示着“盛筵必散”;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既是先前贾宝玉身上集结了许多矛盾(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宝玉诉肺腑、蒋玉菡赠茜香罗、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的必然结果,之后又引起了黛、钗二人对宝玉挨打的不同反应、袭人进谗言、晴雯送手帕、黛玉题诗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以及嫡庶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主奴之间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生活场景的转换。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使贾府内部深藏的矛盾的一次大暴露,预示了贾府走向衰败的趋势;五、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同为少妇语言,秦可卿温柔和婉,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第六节《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搂梦》至少描写了三种悲剧。即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贵族青年不被世俗社会理解,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精神悲剧;一群小才微善的青年女子,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悲剧;一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由于坐吃山空、箕裘颓堕而趋衰败的历史悲剧。三种主要悲剧在作品中不能互相包孕,互相取代,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个自然浑成、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刘敬圻《〈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一、家庭和社会的悲剧欲写其衰,先写其盛:刘姥姥初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