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史33
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主讲人:刘
曼中国工艺美术史目录目录目录1概述2陶瓷工艺3印染织绣工艺及服饰4金属工艺5家具工艺宋辽金其他工艺6总结与思考7第二节陶瓷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二、陶瓷工艺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的繁荣,各种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宋代制瓷业空前发展,产量和制造技术均比前朝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瓷窑遍及全国,而且各地瓷窑的器物造型、花纹及釉色设计均各具特色,形成
富有个性的宋瓷风格。不仅有专供贵族使用的豪华瓷器,还大量生产供普通民户使用的日用瓷器。青釉瓷达到新的高度外,黑釉瓷、青白瓷及釉上彩等多种釉、彩装饰层出不穷。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陶瓷史上比较出色的制瓷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此外,山东、山西、安徽、甘肃、四川、广东和云南等省份,在宋代皆普遍生产陶瓷器,其品种、质量各有千秋。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瓷器不仅在烧制技术上超越前代,且釉色出现了创新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影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汝窑青瓷的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如(图1)。图1哥窑青釉瓷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钧窑釉色,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如(图2),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图2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如(图3),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青釉还原焰烧造技术达到相当的水准,色泽的美妙己经达到最高峰。图3耀州窑青瓷罐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彩瓷,有着自然天成的美学韵味,这是采用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瓷的品类及适用面较前代大为拓展,随宋代经济的复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瓷器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为满足王公贵族装点居室和收藏玩赏的高档瓷器在质量和造型设计上不断更新,甚至超过了“唐三彩”的水平,另一方面,民间日用陶瓷品种式样也不断翻新。此外、宋代时东南亚的香料大量输人,为适应妇女盛放化妆品的需要,用瓷料制作的香料盒,脂粉盒等也随处可见,宋代茶人对于茶具的审美是赋予了“器”的文化品格,文人的饮茶风俗,使得瓷器在茶具上有很大的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当时风行“斗茶”游戏,使茶碗需求量大增,名贵瓷器不断涌现,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例如。龙泉窑运用不同的受热系膨胀系数烧成“白圾碎”弟窑的产品有“粉青”定窑的有莹白,甜白,牙白,和绣花、刻花,印花,官窑和哥窑有“紫口铁色,磁州窑有黑釉刻花以及杂彩瓷器,景德镇有月白(影青)如(图4),图4影青花瓷枕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建窑有鹤鸽斑盏、兔毫盏、毫变盏以及油滴如(图5)、砒猖等品种”都是极负盛名的珍品。图5建窑油滴黑瓷碗宋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的瓷器还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品种。宋代钧瓷这种色釉的制成,主要采用了三分相瓷釉技术。即在烧制过程中,当釉料熔融时,使种液一分为一,即两种不相溶的玻璃形成的球形,由于表面张力不同,形成液相分离的状态。故钧瓷釉那种光照内烁,五彩渗化的迷人外观,就是釉层中的分相液滴形成的视觉效果。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建窑和吉州窑烧制的天日瓷制品,呈现出天然浑成的艺术格调,即烧制过程中通过渗透、扩散,析品、液相分离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冷却后就在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色调,多变的各种斑点和流纹,美的动人,妙不可言。而且其艺术设计的水准也堪称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尤其表现在造型和装饰设计的处理上十分突出。从总体上看,宋瓷极大的受到南禅宗思想的影响,“不立文字”,提倡顿悟,追求简约的风格,造型以简练为主,各部位比例和尺寸都恰到好处。达到了融会完美的地步。即使是异形瓷器,也都具有时代特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全国各地名窑林立,竞展所长,生产得到普遍发展。由于地域和传统工艺的差异,宋瓷有南北地域之分,又有官窑、民窑之分,形成了多种瓷窑体系,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兴盛景象。根据各瓷窑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差别,大致分为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洗,瓷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系等6个体系。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瓷诸窑设计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幽雅,无与伦比,犹如宋瓷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瓷器样式之多样,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以壶为例如(图6),多为长流,流与柄与壶口几成平行,壶身往往成瓜菱形,还有常见的内管壶。瓶的式样,各显异彩,常见者有梅瓶,玉壶春等。图6耀州窑刻花长流瓷壶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碗的形状有瓜菱形,葵花形等,而斗笠形最为流行,此外,还有流行于当时作焚香之用的斗状炉,龙爪炉,做卧枕之用的孩儿枕等如(图7),也用陶瓷制作。这些陶瓷的造型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有所创新,并为后代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7宋孩儿枕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瓷的釉色也丰富多彩。有定窑,景德镇窑的白瓷,有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有建窑、吉州窑的黑瓷、有钧窑的彩瓷等。此外还有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又称影青)如(图8)即宋三彩等。图8
青白瓷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由于上层社会对青釉瓷器一如继往的迷恋和偏爱,青瓷釉色浑厚华润、犹如美玉和翡翠般的风韵,这是官窑和龙泉窑匠师们的特技”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代官窑和哥窑的陶工,还在胎体中加人适量的富含氧化铁的紫金土,以致形成灰黑色的胎体,映衬出柔和与莹澈的釉面,同时,借助于煅烧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使釉层较薄的器口成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颇具魅力的“紫口铁足”,从而使整个青釉器显得更加古朴深沉,庄重凝厚。如(图9)莲花式温碗,汝窑烧造的瓷器,以青釉瓷最为珍贵。图9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汝窑瓷器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俗称“香灰胎”。汝窑瓷器最主要的特点是不以装饰纹样为重,而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由于胎釉中元素含量恰到好处,以及烧造时还原火焰的控制适度,致使汝窑青瓷的釉色达到理想境界,最著名的是纯正的天青色,据传其釉色之美曾被赞如“雨过天青云破处”。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瓷的装饰技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又创造了毛笔加绘及刀钻剔刮等新方法。前者多为官窑产品,表现清幽、优玄等风格,颇受一些士大夫们的欣赏,后者为民窑所强调,受民间普遍的喜爱。印花,利用刻有花纹的陶模,木范、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宋瓷一般多为模压阳纹,有花纹部分,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在白器上面,可以产生微妙的光度深浅变化,印花装饰图案中,有寓意吉祥的牡丹、莲花、菊花、石榴等,如图定窑印花瓷盘(图10)。图10
定窑印花瓷盘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印花,让人感到秀丽精巧,喜气祥和,印花装饰反映了宋瓷刻模,脱模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如(图10)磁州窑黑釉剔花罐。此外,瓷器表面的黑釉装饰,影青与釉上彩绘等均代表着宋代瓷器的卓越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刻花,所用工具主要是竹木片或刀。竹木片所刻线条较宽,而刀刻则较细,纹样多为莲花、牡丹等。线条洗练流畅,线刻处往往呈现深浅不同的斜面,使纹样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平面装饰亦能显现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如(图11)刻花白瓷罐、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大量运用这种技法。图11
刻花白瓷罐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划花,运用梳栉状工具,在瓷面上划出花纹,俗称“竹丝刷纹”纹样多为鱼纹、水纹、线条整齐自然,刻画的水浪宛若波状起伏,表现叶脉的有如舒卷曲伸之态,栩栩如生,有较强的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唐代就已流行,到宋代时发展到顶峰,定瓷是这方面的代表,如(图12)划花纹碗,纹饰简洁富有变化。图12划花纹碗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剔花,用工具踢去花纹之外的空间,即在敷有深色化妆土的坯体上绘出花纹,然后用刀将花纹以外的空间或花纹本身部分的化妆土剔去,露出胎色,再施透明釉烧成。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形式,如(图13)磁州窑黑釉剔花罐。图13
磁州窑黑釉剔花罐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贴花,即范印贴花。先用印范印出带有浮雕状纹样的坯片、然后将其粘贴在陶瓷的坯体上。瓷器贴花一般在施釉前进行,也有在施釉后进行,烧成后贴花部分露出胎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镂花,即镂雕,亦称镂空或透雕。按设计好的花纹,将瓷胎镂成浮雕状或将花纹外的空间镂通雕透。这种技法在宋代各窑被普遍采用如(图14)。图14
龙泉窑舟形水注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弦纹,早期瓷器多为划刻弦纹,宋代出现了以彩绘为主(用黑褐彩,青花料,金银等)的弦纹,大多装饰在器物的颈、肩、腹、足等部位。例如春字纹,在白釉瓷枕上书有与“春”有关的词,如“媚日”、“景迟”、“微风”、“和扇”等,这种以字代画的艺术构思,别有情趣。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珍珠地划花,是在主题纹样空隙处划饰又细又密的珍珠纹,这是瓷州窑系装饰方法之一。宋代中期以后,陶瓷装饰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往往采用综合手法,如在刻花或印花的花纹上,用梳栉状工具划出线条,或表示叶脉,或表示水波。在瓷器纹饰处理上,除传统纹饰外,又发展了多种辅助纹饰,有直立和斜行的莲瓣、蕉叶、葵瓣;有旋涡或回纹;有折线式的桂花边;有接圆式的如意云头;还有各种散点、波纹线等式样。像边脚纹,装饰在器物口边和脚部,呈二方连续。又如曲带纹,由S形连续成曲带纹,一般作器物的边饰或花纹之间的装饰。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六章融合发展——宋辽金的工艺美术第二节陶瓷工艺
磁州窑、吉州窑的瓶、罐、碗、盒、扁壶、枕等,皆大量使用这种纹饰。再有把莲纹,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如图(6-2-15),通常以莲花、荷叶、慈菇叶四五枝系为一束,磁州窑、耀州窑瓷器首开此种纹饰之先河。此外花鸟纹饰以磁州窑白地黑花制品最具特色,像有的瓷枕表面描绘有深秋景致,野塘芦鸭、残荷败草、大雁南飞等等。还有竹雀图、小鸟啄果、鹊闹枝头、草花飞燕等题材,均各有特色。鱼藻纹、卷草纹、牡丹纹、海水纹、鸭纹、鸳鸯纹、鹿纹、鼓钉纹、鹤纹、钱纹等亦十分流行。由于多种辅助纹饰的应用,使宋瓷图案更趋丰富,异彩纷呈。图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