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11_第1页
路基路面工程11_第2页
路基路面工程11_第3页
路基路面工程11_第4页
路基路面工程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基路面工程》第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路面工程》

编著:邓学钧主讲教师:张志增

Tel:Email:

第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注意事项:1、期末成绩:开卷笔试(60%)+平时作业(15%)+课堂讨论和提问(15%)+考勤(10%)2、选修课:自学为主第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一章

总论第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一节

概述

第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道路的衍变道路的发展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一致的。从古到今,道路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供行人和牛马及其它兽类行走、驮运货物的阶段。此时期的道路通常称为小路或小径(Trail)。第二阶段:供蓄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大道(CartWay)阶段。尧舜时代,道路曾称作“康衢”;西周时人们将路分为三级:可并通行三辆马车的称为“路”、可并行两辆马车的称为“道”、仅能通行一辆马车的称为“途”,不能通行蓄力车辆而仅可供行人或骑马通过的称为“径”;秦朝时期则建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遍及全国的驰道;清朝对道路网进行了整顿,把驿路分为三等: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在欧洲的古罗马,道路非常发达,有“条条大道通罗马”之称。第三阶段:行驶汽车的公路(Highway)阶段。内燃机汽车是由德国人高特列希戴姆勒在1886年发明的,我国在1902年开始从国外引进汽车,1906年苏元春驻守广西时首建了龙州到镇南关的公路。第四阶段:以汽车分道高速度行驶为特征的高速公路阶段。也称为Freeway或Expressway。第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道路是供各种交通工具,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功能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机场跑道、厂矿道路、林区道路等。

分类干线公路:国家干线省干线公路县公路乡公路支线公路Road分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等级公路)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其它公路)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其它道路◆道路的分类第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是指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经交通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连接城市间、城乡间、乡间的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公共道路。城市道路,农牧场、厂矿、林区、港区、油田等内部供生产作业的道路,军事基地内部以及旅游观光点内部的道路等均不属于公路。城市道路是指修建于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其中,城市系指直辖市、市、镇及未设镇的县城。厂矿道路是指主要供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林区道路则是建在林区、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作业1: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城市道路的分类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及交通功能的不同分为四类:快速路:分向高速行驶、立体交叉、需控制出入,一般具有四车道以上、设中央分隔带。

主干道: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以解决区间交通联系及对外交通为主的道路。次干道:连接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干道。支路:是次干道与街道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解决地区交通。作业2:列举郑州市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名称(各5个)第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的技术等级

按照我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我国的公路根据其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不同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五个技术等级,各等级公路的具体功能及适应的交通量大小如下表所示。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第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技术等级含义适应的交通量(年平均辆/天)高速公路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各种汽车折合为小客车)>25000一级公路为联结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各种汽车折合为小客车)15000~30000二级公路为联结政治、经济中心或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公路(各种车辆折合为中型载重汽车)3000~7500三级公路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各种车辆折合为中型载重汽车)1000~4000四级公路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各种车辆折合为中型载重汽车)<1500第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的行政等级

我国的公路,按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和区域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使用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等五个行政等级,其各自的含义列示于下表。

第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行政等级含义国道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国家干线公路,它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联结首都与各省和自治区的首府及直辖市的公路,以及联结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省道指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的省级干线公路,包括联结省会与其卫星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区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的国际公路和省际间的重要公路。县道指具有全县(旗、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联结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生产与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乡道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专用公路指专线或主要供厂矿、林区、油田、农(牧)场、旅游区、军事要地等与外部联络的公路。第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路面工程

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的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与路面共同承受交通荷载的作用。作为路面的支承结构物,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堤是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的部分,其作用是支承路床、路面及其上传递下来的荷载,但一般俗指整个填方路基。路床是路面的基础,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0~30cm)及下路床(30~80cm)两层,不管是填方路基还是挖方路基,都必须进行路床填筑。路床以下的路堤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80~150c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层称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一、路基工程第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公路路面是直接承受交通荷载、大气温度及雨水作用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刚度,其表面还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因此,公路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公路等级、使用任务、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结合路基进行综合设计。各级公路的行车道、路缘带、匝道、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硬路肩和应急停车带等均应铺筑路面;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高级路面,二级公路应采用高级或次高级路面,三级公路宜采用次高级或中级路面,四级公路宜采用中级或低级路面。P25路面等级

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及垫层组成。(P24)二、路面工程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路基路面工程是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并针对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跑道等路基路面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材料、施工、养护、维护,管理技术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的学科。(其中桥梁工程涉及桥面铺装中的路面部分可参照一般公路并结合桥梁结构的变形特点进行考虑。)

路基和路面都是道路的主要工程结构物。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的设计线形、位置和设计横断面的几何尺寸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路面则是位于路基顶面并供车辆直接行驶的部分,它是由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坚强而又稳定的路基为路面结构能够长期承受汽车荷载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保证,而且路面结构层的存在又对路基具有保护作用,并使路基避免了直接经受车辆和大气的破坏作用,从而,为路基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创造了条件。

路基和路面相辅相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三、路基路面工程第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相关的研究成果i)公路自然区划ii)土的工程分类iii)软土地基处理iv)路基支挡及减重v)路基施工技术vi)路面结构理论与设计方法vii)路面使用性能与养护维修第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分三级进行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然后根据水热平衡及不同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温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和高寒7个大区。1区-北部多年冻土区;2区-东部温润季冻区3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4区-东南湿热区5区—西南潮暖区;6区—西北干旱区7区-青藏高寒区二级区划是在每个一级区内,再以潮湿系数为依据,分为六个等级。潮湿系数K为年降雨量R与年蒸发量Z之比。P2P14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面的分层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的,按照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通常按照各个层位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面层、基层和垫层,基层有时包括底基层。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一般包括路面底基层、路面基层和路面面层: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用高质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称做路面基层,简称基层;在路面基层下铺筑的次要承重层称做路面底基层,简称底基层;用沥青作为胶结材料铺筑于基层上的结构层称为沥青面层。沥青面层包括沥青下面层、沥青中面层和沥青上面层。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面各层的功能特点面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雨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它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较好的水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且应耐磨、不透水,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与平整度。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垂直力并将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及土基,因此,它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并应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受大气影响较面层小,但仍可能受地下水及面层渗入雨水的浸湿,故也应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同时,为保证面层平整,它还应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垫层:垫层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它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使面层与基层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的不良影响或保护土基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可扩散基层传递的荷载应力、减小土基的应力与变形,并可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面的等级与面层类型通常按照路面面层的使用品质、材料组成类型以及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将路面分为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等四个等级,各等级对应的面层类型材料如下表所示。

路面等级面层材料类型适用的技术等级高级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高速、一级、二级次高级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整齐石块或条石二级、三级中级碎、砾石(泥结或级配),半整齐块石,其它粒料

三级、四级低级粒料加固土,其它当地材料加固或改善土,不整齐石块四级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面的分类

路面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但一般都按照面层所用的材料来划分。如: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砂石路面等等。但是在工程设计中,主要从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设计方法的相似性出发,将路面划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三类。P26

柔性路面的总体结构刚度较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拉强度较低,传递给土基的单位压力也较大,它主要包括各种未经处理的粒料基层和各类沥青面层、碎(砾)石面层或块石面层组成的路面结构。

刚性路面主要指用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其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处于板体工作状态,其竖向弯沉较小,通过板体的扩散分布作用,传递给基础上的单位压力较柔性路面小得多。半刚性路面一般是由半刚性基层和铺筑其上的沥青面层组成的路面结构。也有改善沥青(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使其呈现半刚性特性的半刚性路面。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补充介绍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一、我国建国以来的交通发展(一)我国建国初期的交通运输总体情况现代交通运输在中国的兴起以1872年招商局购置第一艘蒸汽机船为标志,时间上比西方落后65年。此后,1876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1902年进口了第一辆汽车,1906年修建了第一条公路,1929年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起步。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069台、3987辆和46487辆;公路8.07万公里,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旅客周转量155.0亿人公里,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公里。同西方已基本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相比,中国交通运输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国土和众多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辰星。◆我国的交通运输概况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建国五十年来的交通发展变化1)数量规模迅速扩展:基础设施方面,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公里,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公里,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公里和2.49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39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826个,比1957年增长67倍。运输装备与运输总量方面也得到了同样发展。2)质量水平大幅提高:仅公路运输方面,到1999年底,公路总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已占12.5%,高级、次高级路面已占40.9%,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1605公里,仅用10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年才走完的路程。3)运输结构明显改善:建国初期我国客货运输是铁路为主,铁路客、货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总周转量的84%和71%,公路旅客周转量仅占5%,水路货物周转量仅占25%;而到1999年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上升到55%,水路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上升到53%,而铁路客、货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36%和31%。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我国目前的交通发展总体情况项目“八五”末“九五”末(至1999年底)增减(%)一、公路建设

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16.83其中:高速公路(公里)214111605442.04一级公路(公里)95801771684.93二级公路(公里)8491013995764.83全国公路桥梁(座)19641623077817.49(延米)27.50二、港口和航道建设

全国主要港口生产泊位(个)6187921848.99其中:深水泊位(个)43854223.74一米以上水深航道里程(公里)6432360156改为等级航道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全国民用汽车

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1040.001452.9439.70其中:客车(万辆)471.90740.2356.86货车(万辆)585.43676.9515.63四、全国民用运输轮驳船

轮驳船艘数(万艘)35.824.2-32.40净载重(万吨)50394789-4.96五、公路运输

客运量(万人)21.92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88.8091.102.30货运量(万吨)9403879904445.32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76.2076.800.60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4603.16199.234.67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51.1055.304.20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4694.95724.321.93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13.1014.201.10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六、水路运输

客运量(万人)2392419151-19.95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2.001.40-0.60货运量(万吨)1131941146081.25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9.208.90-0.30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171.8107.3-37.54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1.901.00-0.90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7552.221262.821.14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49.1052.803.70七、港口

全国主要港口吞吐量(万吨)11156414501929.9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万吨)329194259129.38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我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交通部在组织各方面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从“瓶颈”制约、全面紧张走向“两个明显”(即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有明显缓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有明显改善),这个目标在短期内达到;第二个阶段从“两个明显”到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目标到2020年左右达到;第三个阶段从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到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为实现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是到2020年前后要努力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即“三主一支持”系统的建设。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三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一)公路主骨架公路主骨架是根据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并考虑其它相关因素确定的。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它贯通首都和直辖市及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大城市的93%连接在一起,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公路主骨架是全国公路网的主动脉,也是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快“五纵七横”国家道路主干线系统建设,可使公路交通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城市间快速旅客和货物运输的需求,满足全国统一开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并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国道主干线按照规划的标准要求建成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安全保障、通讯信息和综合管理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车辆行驶速度可以比现有国道平均车速提高一倍以上。大中城市间、省际间和区域间将形成现代化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全国公路网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将有很大的提高。公路运输运距在400—500公里的可以当日往返,800--1000公里的可以当日到达。作业3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水运主通道按照我国生产力布局和水资源“T”形分布的特点,重点建设贯通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海上运输大通道和主要通航河流的内河航道。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航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四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1.5万公里左右。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5个经济特区。水运主通道是国家级航道,是全国水运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等级的航运基础设施、先进的运输工具、完善的安全保障及后勤服务系统的综合体。其主要功能是,提供通畅、高效、优质的运输条件,现代化的运输管理,舒适的运输环境和综合性的服务设施。水运主通道建设,以提高航道等级、改善通航条件为重点,同时还要使运输船舶及港口、水运工业、安全监督、通信导航等配套设施与之相适应,各环节同步建设,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港站主枢纽

重点建设在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及与铁路和航空干线交汇处的水运主枢纽港口、公路主枢纽站场。这些港口和站场是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客货集散中心和综合运输组织服务中心。全国主枢纽港口的布局规划是发展43个主枢纽,其中沿海港口20个,内河港口23个,覆盖了沿海14个开放城市、4个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的省会以及水运主通道上全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的66%。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完善的、以水运为主的集装箱联合运输系统,既有集装箱枢纽港,又有干线港和支线港,并形成我国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建成现代化的以水运为中心的金属矿石、煤炭、石油、粮食等大宗能源、原材料联合运输系统;形成便捷的滚装运输和陆岛交通体系。全国公路主枢纽站的布局规划是发展45个客货主枢纽站。这45个公路主枢纽站覆盖了全国30个省会城市、人口在l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80.6%和工业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城市的73.3%。到2010年,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站基本建成,并完善相应的软硬件配套服务和管理设施。同时建设干线公路场站和支线公路站点,逐步形成以公路主枢纽站为中心、以干线公路站场和支线公路站点为支撑的多层次的公路运输站场体系,基本满足中长途旅客运输及集装箱和零担快件货物运输等的要求。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四)交通支持保障系统

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包括车辆船舶、安全监督、通信导航、救助打捞、公安消防、信息服务、交通教育、科技进步等部分。

随着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和港站主枢纽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公路、水路运输将基本达到畅通、安全、高效的目标,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我国的公路概况

公路工程是道路工程的一个方面,它和城市道路工程、机场工程以及其它的专用公路等同属于道路工程的不同分支。公路由路基路面体、边坡及防护、排水系统、防撞栏栅、交通标志标线及控制管理设备、通讯缆线、桥梁隧道等组成,它同其他道路工程一样都包括路线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不同的工程内容,并与地基及基础工程、环境工程等密切相关。一、公路工程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我国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一)我国建国初期的公路建设总体情况

我国最早的几条公路出现在1904~1914年间,由旧时的驿道、商道以及官马大道等改筑而成。随后,应公路交通发展的需要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公路,但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能通车的公路也才仅有8.07万公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公路密度仅有0.8公里/百平方公里,而且公路的技术等级十分低下,状况非常差。(二)我国建国以来的公路建设发展情况1978年以前的30年,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9.3公里/百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年份总

计合

计等

路等外公路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990741104522261743376169756524833287244199176466857428974772947802453544427646819927869356523575547761849905429422697721993822133114546336331619356755947226134319948614001603633472389200738580336256421199591075421419580849102072826068412462551996946418342211779969902166196176082393711997997496477114637111564230787635737228909199887331527712524525794766204120923119991160517716139957269078718380194955全国公路总里程(按技术等级分)单位:公里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全国公路桥梁、隧道、渡口数量年

份桥

梁隧

道渡

计永

性危

桥座米座米座米处米处19901685431625244046114770——62619911730831672604196131562——62519921772391715824025129423——5961993184215178698400713240368213552458019941895961840614140139623726156120571199519641619096141891424677971834765551996202371197951402213932585822170153919972108222057074109143358957270939518199822000121500537971345821096340080505199923077822549944511604911217406747517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我国公路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一、长期滞后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

五、六十年代,公路建设基本上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在进军途中边行军边施工的“急造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3.7万公里,县乡公路58.6万公里,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公里,但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思考?二、逐步紧张阶段(从1978年至1985年):

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开始着力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公路建设事业也给予了相应重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联合颁布了国道网规划,确定首都放射线12条、北南纵线28条、东西横线30条共70条国道,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公路建设事业,如允许省、市、自治区调整养路费收费费率,增加用于公路的改造,此阶段末期国家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修建国际标准高速公路,允许利用贷款、集资修路收取车辆通行费偿还贷款等政策。至“六五”结束时,公路通车总里程增长到94.24万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22公里,四级及等外公路79.23万公里。“六五”期间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1.1万公里。第四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交通瓶颈阶段(为“七五”时期):

此阶段,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大,车辆技术水平差异大,大量农用拖拉机、牲畜车上路运输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专用公路的概念,国家开始较大规模地建设汽车专用公路,建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嘉定等共约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由于汽车专用公路单位造价较以往公路改造单价明显要高,由此引发了关于高速公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大讨论,此阶段高速公路建设停留在试点的规模上。“七五”期末,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0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公里,一级公路2617公里,四级及等外公路61.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1.7万公里。四、逐步缓解阶段(为“八五”以来):

此阶段公路建设的特点是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迅速,在一些大经济区域内已经或正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济南、青岛等环渤海湾地区,武汉、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九五”期间,集中力量建设了“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联络道路(即同三线,京珠线,渝湛线,连霍线,沪成线,京沪路,京沈路),除部分路段外,基本以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贯通,五年新增通车里程近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已形成规模效益,东部地区干线公路拥挤状况明显缓解,中西部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边防公路得以加强。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三、我国的公路建设目标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重视从路网规划着手,根据政治、经济及国防等需要进行路网的规划与布设,这为更好的发挥公路作用做好了充分考虑。从全国范围考虑的公路网被称为国家干线公路网,简称国道网;国道网中,经济意义特别重大、交通运输特别繁忙、技术标准较高并在国家公路运输网中起主骨架、主通道作用的公路,称为国家主干线公路,简称国道主干线。九十年代,交通部在参考国外公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后于“八五”之初提出了“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我国建设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格局以及加强国防建设需要相适应,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以汽车专用公路为主组成的国道主干线系统”的宏远规划,即“中国快速通道计划”。该国道主干线系统的总规模为3.5万公里左右,以专供汽车行驶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主组成,总体布局上可分为五纵七横共十二条路线,这将可连接全国43%的城市,连接全国所有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五十万以上的大城市,使全国七大经济区域基本上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线布设特征数量编号范围总长(Km)首都(北京)放射线12条101至1122.3万北-南(经)线28条201至2283.7万东-西(纬)线30条301至3304.7万

国道网规划路线布设及编号(Gxxx)

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国道主干线系统路线情况表

主走向路线名称主要控制点里程(Km)纵向同江—三亚线(含珲春—长春支线)同江-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深圳-广州-湛江-海安-海口-三亚,珲春-延吉-吉林-长春5700北京-福州线(含天津—塘沽及泰安—淮阴支线)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合肥-南昌-福州,天津-塘沽,泰安-新沂-淮阴2600北京—珠海线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珠海2400二连浩特—河口线二连浩特-集宁-大同-太原-西安-成都-昆明-河口3700重庆—湛江线重庆-贵阳-南宁-湛江1500横向绥芬河—满洲里线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1300丹东—拉萨线(含唐山—天津支线)丹东-沈阳-唐山-北京-集宁-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唐山-天津4600青岛—银川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1700连云港—霍尔果斯线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霍尔果斯4000上海—成都线(含万县—成都支线)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万县-南充-成都3000上海—畹町线(含宁波—南京支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畹町,宁波-杭州-南京4100衡阳—昆明线(含南宁—友谊关支线)衡阳-南宁-昆明,南宁-友谊关2000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四、我国的公路管理(一)我国公路管理的阶段

我国的公路管理工作分为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阶段,其各阶段的具体管理内容如下图所示。当规划阶段路网层次的投资决策和计划安排解决好之后也就进入了具体工程项目的管理阶段,需要经历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开始到使用管理和养护维修为止的数个具体的项目管理阶段,而使用管理和养护维修阶段不仅要进行路况调查和病害监控,保持道路良好的服务水平和正常有序的使用,而且要进行交通情况和公路路况技术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实现养护方案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为路网层次的公路建设规划提供依据。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研究数据库

规划:

评价路网的不足,提出需改善或新建的项目;建立改善或新建项目的优先排序;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设计:

采集材料、交通、气候、环境、费用等数据;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分析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和优化

施工:

拟订施工须知和招标文件;编制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质量;采集和处理数据以输入数据库

养护:

拟订养护须知;编制养护计划和安排日期;采集和处理数据以输入数据库监测和评价:

确定控制或评价路段;定期监测路况变化;数据处理并输入数据库公路工程管理的阶段及其管理内容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使用阶段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进行项目评估一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工程项目后评估使用管理和养护维修三阶段设计公路工程项目层次的建设阶段及内容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我国的公路管理及其内容公路管理是一种国家行政行为,它是根据法律、法规或公路主管部门的授权,由公路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公路的修建、养护、使用等工作与行为,履行组织、领导、决策、调整、监督、检查、处置等行政职责的活动。没有管理的科学化,就不可能有公路的现代化。公路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对所有从事公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知识和技能、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管理的内容从宏观上广义的讲,包括公路立法,公路建设(包括规划、计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公路养护管理,公路路政管理,公路交通管理,公路规费征收与使用管理,以及公路人事行政、教育、科研、材料和装备管理等。从宏观上狭义的讲,公路管理则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以后的管理,即特指现有公路的使用管理,包括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交通管理和规费管理等。即便从微观上看,公路管理的任务也还是相当庞杂的,除了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归公安部门负责外,组织、计划、技术、装备、材料、财务、劳动工资管理,以及教育、科研、党团工青妇幼等工作的管理都由公路管理部门本身在进行。第五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使用管理的基本任务

管理分类基本内容公路养护管理公路及其设施养护工程管理(包括小修保养、中修、大修、改善工程等)、养护技术管理(包括交通情况调查、路况登记、工程检查验收、路况质量检查评定、基层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等)、渡口设备管理、沿线设施管理、实施GBM工程(包括公路的标准化、美化和管理规范化)、公路绿化、砂石料场及沥青库管理、养护装备管理等交通服务超限运输、渡口经营、抗洪抢险、抗震保通、清除冰雪、应急救助、标志标线、护栏信号、通信情报、交通监控、问询服务及路旁休息区经营等公路规费管理公路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过隧费、过渡费的征收及使用管理公路路政管理负责管理和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设施;依法查处各种违章利用、侵占、污染、毁坏路产的行为;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审理跨越公路的其他设施建筑事宜;核批公路的特殊利用、占用和超限运输;维持公路渡口和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的正常秩序;保护公路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征收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设施特殊利用、占用费及有关索赔、罚没收入,以及涉及路产安全、影响公路完好的路障管理等其他包括公路人事行政、公路材料与装备、公路信息系统、公路教育与培训、公路科研等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省级交通厅(交委、局)省级公路管理局市(地)交通局(交委)市(地)公路管理总段(分局)有关直属单位县(市)公路管理段有关直属单位有关直属单位县(市)交通局乡、镇人民政府乡公路管理站养护道班桥(隧)工班渡班(所)机械养护工区大、中修工程队征稽站(所)公路派出所其他基层组织高等级公路管理公司各市域公路管理处监控管理中心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收费管理我国各级公路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五、我国的高速公路(一)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过程我国的高速公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兴建,第一条是上海的沪嘉高速公路(上海浦桃工业区—嘉定县),从1984年开始破土动工,1988年竣工,全长18Km。我国的高速公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从1988~1996年,建成37条,包括89年的广佛(16Km)、90年的沈大(375Km)、西临(16Km)、莘松(20Km)、呼和浩特—包头(150.4Km)、92年的合宁(92Km)、93年的广深(123Km)、济青(318Km)、首都机场高速(18Km)、94年的京石(270Km)、京津塘(143Km)等,总计通车里程3422Km。1997年以后,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力度,到2000年底,建成高速公路一百多条,通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已经开始形成地区性的高速公路网。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序号名称起止点通车时间长度(Km)1沪嘉高速公路上海—嘉定198819.02广佛高速公路广州—佛山198916.03沈大高速公路沈阳—大连1990375.04西临高速公路西安—临潼199016.05莘松高速公路上海—松江199020.06呼包高速公路呼和浩特—包头1990150.47合宁高速公路合肥—南京199292.08广深高速公路广州—深圳1993123.09济青高速公路济南—青岛1993318.010首都机场高速北京—首都机场199318.011京石高速公路北京—石家庄1994270.012京津塘高速公路北京-天津-塘沽1994143.013武江高速公路武汉—江陵1994180.0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14开郑高速公路开封—郑州199481.015沈抚高速公路沈阳—抚顺199413.016沈阳环城高速沈阳市199581.017青黄高速公路青岛—黄岛199568.018开洛高速公路开封—洛阳1995201.019宜黄高速公路宜昌—黄石1995350.020西宝高速公路西安—宝鸡1995155.021成渝高速公路成都—重庆1995340.022京哈高速长春段北京—哈尔滨199550.023合巢芜高速公路合肥-巢湖-芜湖199588.024海南东线高速海南1995251.025太旧高速公路太原—旧关1996144.026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南京1996274.0等等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二)我国几条典型高速公路简介1、沈大高速公路:从沈阳出发,连接辽阳、鞍山、营口,到大连,全长375Km,上下行四车道,设计时速100~120Km/h,日通行能力5万辆次。工程从1984年6月动工,1990年8月20日竣工通车,总投资22亿元,平均公里造价586万元。该路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第一条较长的高速公路,为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京津塘高速公路:该路从北京起,通过天津市到塘沽新港止,全长142.69Km,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Km/h。工程从1988年开工,到1993年9月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条从世界银行贷款完全按国际惯例进行前期论证、国际招投标、根据FIDIC条款实施工程监理的高速公路,它为全国学习国外建设高速公路先进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成熟阶段的分界点。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3、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高速从上海出发,连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重要城市,到南京止,全长274Km,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Km/h,设计通行能力4.78万辆/日。工程自1992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到1996年9月建成,总投资近70亿元,平均每公里成本大约2500万元。沪宁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南京—合肥、上海—杭州高速公路联成地区网络,构建起长江三角洲的黄金通道,经济地位非常明显,政治地位也十分重要。沪宁高速公路是在我国水网地区修筑的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它在软土地基处理、沥青路面施工、桥头跳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水网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提供了新的经验,它的高质量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从设计、施工到管理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二节

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

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路面路基和路面是道路的主要工程结构物。路基是在天然地表按照道路的设计线形(位置)和设计横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路面是在路基顶面的形车部分,是由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一、路线长、路基路面工程数量大。二、沿线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质、地貌、气象特征多变。三、沿线城镇经济发达程度与交通状况不一,因此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是十分复杂而且多变的。P5

……◆路基路面的工程特点第六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路面应满足的要求

一、全天候畅通二、高速三、安全四、舒适五、经济

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路基路面应具备的基本性能

一、足够承载能力(强度与刚度)二、稳定性(边坡)三、耐久性四、路面还特别要求表面平整、抗滑、低扬尘和全天候畅通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强度刚度强度:抵抗由于车轮荷载而引起的路基或路面各个部位的各种应力(如压应力,拉应力,剪应力等)从而保证路基或路面不发生压碎,拉断或剪切等各种破坏的能力。刚度:路基或路面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结构层所具有的抵抗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发生过量变形的能力。从而,保证路基路面不发生车辙,沉陷或波浪等各种病害。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三节

影响路基路面

稳定的因素

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地理条件一、地形地貌二、海拔高度三、路线与地势地貌的结合程度

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地质条件一、岩石或土的种类与成因二、地质体走向与层理三、有无软弱层或软弱夹层四、有无地震、泥石流或岩溶等不良地质情况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气候条件一、气温(季节性与地形性)二、降水三、日照四、风力风向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的水文条件1、地表积水水位与存水时间2、地表水的排泄3、河流的常水位与洪水水位4、河流的河岸及河床的淤积二、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的移动规律2、地质体内的层间水、裂隙水、泉水的存在情况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土的类别一、土的不同颗粒组成形成不同的材料强度机理二、不同类别的土受水温影响的程度不同三、不同的土类有不同的工程特征与性质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

路基路面的影响第七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温度对路基路面的影响一、温度造成路基体的膨胀与收缩,甚至引起路基的冻胀二、温度造成水泥砼路面的温度应力及条块分割三、温度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塑性变形累积及低温开裂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湿度对路基路面的影响

一、湿度对路基的影响:湿软、冰冻及整体不稳定,需设置良好的排水设施,并控制路基的干湿类型二、湿度对路面的影响:水分积蓄于路基路面体内,降低路基路面的强度与刚度,造成路面破坏,并可进一步加剧路面透水性

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五节

路基土的分类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土的粒组分类标准不同粒组的划分界限及范围详见表1-1,P8其中以0.075mm作为细粒组与粗粒组的分界,以60mm作为粗粒组与巨粒组的分界,而2mm是粗粒组中砾与砂粒的区分界限碎石在土类中的位置碎石是人工开采的土类,一般与砾相近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土的种类土的分类标准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性指标和土中有机质存在的情况进行土类划分土的种类共有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四类计11种,详见图1-1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各种土类的区分一般以主成分粒组进行定义,控制主成分粒组的比例在50%以上,而特殊土则分为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和盐渍土,前三者按特殊土塑性图上的位置定名,盐渍土按含盐百分率分类。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各种土的工程性质

认识清楚路基及路面底基层用土的工程性质,则可根据不同的土类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P12)1、级配良好的砾石混合料是良好的路基路面材料,巨粒土是良好的路基材料,砂性土是施工效果最优的路基建材;2、粘性土是较常见、效果也较好的路基路面建材;3、粉性土属于不良材料,最容易引起路基病害;4、特殊土用于路基时必须采取技术措施加以处理。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六节

公路自然区划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一、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二、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三、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我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级:一级区划按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及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考虑冰冻、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分为冻土、温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等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再以潮湿系数为依据分为过湿、中湿、润湿、润干、中干和过干等六个等级,结合各区的地理、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二级区和二级副区的划分;三级区划则是二级区划的具体化。第八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区划与路基路面设计的相关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公路建设关系密切

路基路面与地势地貌、地质、水文、水热及土质等不同区划特征紧密相关各区划的设计注意点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七节

路基的水温状况

与干湿类型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的水温状况一、路基水的来源

原始土具有的自然含水量;大气降水;地面水;地下水;毛细上升水;水蒸汽凝结水;薄膜移动水……二、路基水温状况及其变化地下水与温度共同作用造成路基湿度的变化,最典型的是路基冻胀与翻浆现象。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的干湿类型一、路基的干湿状态

路基存在四种干湿状态: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二、路基路面要求的干湿状态一般要求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三、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指标以分界稠度c1、c2、c3作为划分指标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四、路基干湿类型的划分标准

P18的表1-8五、路基干湿类型的确定方法

老路:求算平均稠度,查表确定干湿类型新路:以路基临界高度为判别标准

路基临界高度: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距地下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H1、H2、H3)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八节

土基的力学强度特性

p40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土基的受力状态路基内任一点处的垂直应力包括由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z和由土基自重引起的垂直压应力B1、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2、土基自重引起的垂直压应力:B=z

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工作区定义:路基z=(1/10~1/5)B的Za以上的路基范围。路基工作区的意义:1、路基工作区范围内的路基,受车轮荷载的影响较大。2、当Za>H时,不仅填筑方受荷载作用,天然地基也受影响。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土的应力应变特性1、路基土的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2、弹性变形为恢复部分弹性变形过大易造成路面材料疲劳开裂3、塑性变形为恢复的差值

塑性变形不可恢复,造成变形累积4、回弹弯沉及回弹模量的测定p45*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重复荷载对路基土的影响1、造成结构材料疲劳破坏。2、造成土塑性变形累积,有两种结果:1)颗粒靠拢,越来越密实,塑性变形越来越微量,直至稳定2)剪切变形发展,土体破坏,剪切变形造成剪裂面,土体失稳3、主要影响因素:1)土的性质与状态(包括土的类型、含水量、密实度、结构状态)2)重复荷载应力级位(即重复荷载同一次静载下极限强度之比)3)重复荷载作用的性质,如施加速度、每次施加时间、作用频率等4、重复荷载的临界值(区分压密或者剪切)第九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九节

土基的承载能力

*p44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十节

路基的病害及防治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常见的病害及其起因

路基的病害多由于土质本身原因或压实不足并在水的作用下产生的,常见的病害有:土基沉陷,翻浆与冻胀,路肩车辙或坍塌,边坡坍塌,挡墙或护坡裂缝、断裂、鼓肚、沉陷等。1)土基沉陷:由于路基土质松软和压实不足,在水分、自重和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基身逐渐压密所致,其沉陷量同压实程度和填土高度等有关,并且不同的土质其沉陷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2)冰胀与翻浆:一般是冻敏土在水和低温温差的影响下形成毛细现象积聚冰棱镜所致,这种现象发生于季节性冰冻地区,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反复变化时,由于负温度的坡差影响会将路基内的水分以毛细吸管的形式积聚到上部冻结隆起,从而使路基隆起和路面开裂,发生冰胀;而到了春融季节,路基上层土首先化冻,水分无法排出或下渗,这时在行车作用下泥浆就会沿路面裂逢冒出,形成翻浆。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3)路肩车辙或坍塌:路肩车辙是由于路肩的密实度较差,特别当土处于过分潮湿时候,车轮在其上作用使得部分土被压实而形成沿路面边缘的路肩出现凹槽,使路肩表面形成车辙变形。路肩的坍塌一般则是由于坡体产生滑坡而产生的。4)边坡坍塌和溜坡:边坡坍塌一般是由于边坡坡度太陡或坡脚受水流冲淘,在路基排水不良或粘土质边坡表土被饱和等情况下而使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失支平衡所致;而溜坡则是由于坡体长期受水浸湿或下部支撑软弱而使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软弱面呈整体向下缓慢而长期的滑动现象。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5)挡土墙或护坡的裂缝、断裂、鼓肚或沉陷:

裂缝:基础处理不当而造成砌体产生沉陷或施工处理与养护不当而使砌体产生过度收缩或膨胀等都会引起砌体的裂缝。

断裂、倾斜或鼓肚:一般是由于砌体后土的侧向压力增大或基础的不均匀沉陷所致,多由水的作用或冰冻作用而引起。

沉陷:由于基础土质松软或压实不足所致。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病害的工程防治1、路肩的养护(GBM工程要求土路肩应硬化,该部分内容划归路面工程管理)1)路肩土松散: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路肩或撒铺石屑及其他粒料进行养护维修;2)路肩外侧边缘松动:用块石或砼预制板块铺砌护肩带;3)路肩与路面接缝处碎裂:铺路缘石或修硬路肩;4)路肩凸凹或横坡不适:雨后土壤潮湿时铲平成理想横坡或分层填铺成理想横坡;5)路肩扬尘:铺硬路肩或块石、碎砾石等材料或种植草皮。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2、边坡的养护1)土路堑边坡有冲沟:及时用粘土填塞捣实,有潜流涌水时可开沟隔源将水引至路基之外;2)土路堤因雨水冲刷形成冲沟、缺口:及时用粘结性良好的土修补拍实,冲沟和缺口较大时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形,然后分层填筑压实(对路堤用轻质材料填筑时尤其要注意加强边坡的养护,防止影响路基整体强度与稳定性,甚至造成环境破坏。);3)土质不良易出现少量坍塌的路堑、路堤边坡:可采用种草、铺草皮办法进行护坡加固;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4)河滩、河岸的路堤边坡:宜采用植树等办法进行护坡加固;

5)路堤边坡常年受水淹和风浪袭击,堤脚易淘空时;可采用抛石、石笼、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板等护坡加固手段;6)对水流冲刷严重的边坡或经常有浮石或土块坍落的路堑高边坡;可采用混凝土挡土墙或砖砌挡土墙或砌石挡土墙等挡墙加固手段。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3、排水设施的养护1)对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急流槽等地面排水设施,在春融前,特别是讯前应全面检查、疏通,雨中还必须上路巡查,及时疏通排堵,保持水流畅通,防止冲刷路基,雨后也应重点检查,清堵修毁。尤其应重视土质边沟的纵坡及排水能力;2)对于明沟、暗沟、渗沟、盲沟、有管渗沟、洞式渗沟以及防水隔离层等地下排水设施也应重视清除杂草等堵塞和细小颗粒的阻渗;3)应注意养护用土的挖取远离路基防止积水浸蚀路基;4)对挖方边坡较高易发生水毁坍方地段应在坡口5米以外设置截水沟。第一百页,共一百三十二页。4、挡土墙和护坡的养护1)裂缝、断裂并且已停止发展,可将缝隙凿毛,清渣填浆,也可用环氧树脂粘合;2)挡墙表面风化剥落,应将风化表层凿除,喷涂水泥砂浆保护层,当风化剥落严重时,应将风化部分拆除重砌;3)泄水孔应保持畅通,要及时疏通,不行时开挖增设泄水孔或在墙背后沿挡墙增做墙后排水设施;4)对倾斜、鼓肚、滑动或下沉的挡土墙应选择适宜的加固措施进行加固维修,其方法有锚固法、套墙加固法、增建支撑墙加固法以及拆除重建法等。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5、路基翻浆的养护1)经常保持路拱适度、路面平整,及时处理各种病害和冬季积雪,减少雨水下渗,防止翻浆发生;2)保持排水系统畅通,或增设隔水垫层,减少水分影响;3)对翻浆路段应采取根治措施:(i)加深边沟,降低水位,(ii)用透水性的土提高路基,(iii)换土,(iv)设粗粒料透水隔离层,(v)在路面下设隔温层,(vi)设置盲沟降低地下水位。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6、软土地区养护1)采用轻质材料铺筑路堤,减少自重;2)路基两侧开挖沟渠,降低水位;3)修筑反压护道;4)将软土换填成强度高、渗透性好的材料;5)抛石挤淤(水塘等层厚较薄处);6)用木排桩、板桩等纵向结构限制软土侧向挤出的侧向压缩;7)用石灰桩、砂桩、塑料排水板、土工织物等改善排水条件进行治理;8)用碎石桩、粉喷桩等进行地基加固。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第二章

一般路基设计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一节

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一般路基的概念

▸一般路基:通常是指在良好的地质与水文条件下,填方高度或挖方深度不大的路基,它可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情况直接选用典型断面或设计规定而不需进行个别论证与验算。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1、根据路线平、纵、横设计进行路基布置2、在荷载应力作用区内部分应进行严格碾压施工(特别是路床部分),与路面设计一起进行综合考虑。3、必须有确保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附属设施,包括路基排水、路基防护与加固、取土坑、弃土堆、护坡道等。4、对于一般路基,可结合当地情况选用典型断面图或设计规定,不必进行论证和演算,对于高填、深挖路基及地质和水文条件特殊的路基,须进行个别设计和验算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二节

路基的类型与构造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基横断面的典型型式1、填方路基——路堤(典型断面,多见于平原微丘区)2、挖方路基——路堑(典型断面,多见于丘陵区及山区)3、半填半挖路基——填挖结合路基(多见于丘陵区及山区)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堤的类型与构造要求1、路堤的常见横断面型式(见图3-1)1)路堤按填高分,有:矮路堤(H<1.0~1.5m)高路堤(H>18~20m)一般路堤2)路堤按所处条件和加固类型分,有:浸水路堤护脚路堤挖沟填筑路堤等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2、一般路堤和矮路堤的构造要求:1)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2)因工作区可能涉及到天然地面,除填方路堤须满足施工要求外,天然地基也必须进行压实,必要时须换土或进行加固;3)可结合两侧排水沟渠进行挖土填筑路基,可在路基两侧设置护坡道;4)对地面纵、横坡较陡处必须挖台阶再填筑,从而保证路基不沿坡向有滑动可能性;5)必要时可设置石砌护脚进行路基防护。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二页。3、高路堤及浸水路堤的构造要求:1)必须进行个别设计;2)边坡可采用上陡下缓的折线形式或台阶形式;3)边坡表面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或加固措施。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二页。◆路堑的类型与构造要求1、路堑的常见横断面型式(见图3-2)全挖式、台口式、半山洞式2、路堑的构造要求:1)边坡可设置为直线或折线;2)挖方边坡坡脚处须设置边沟;3)路堑上方应设置截水沟;4)边坡面易风化时须采取防护措施,并设碎落台;5)挖方路基下天然地基必须人工压实,必要时应翻挖重填、换土或进行加固处理。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二页。◆半填半挖路基的类型与构造要求1、半填半挖路基的常见横断面型式(图3-3)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