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
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
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2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速率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里,是矢
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避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题的运动方向无方向
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m/sm/s2m/s
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O、a、t
决定a不是由v、Av、世
决定的,而是由F和
m决定。由v与vO决定,
而且,也
由a与M决定
方向与位移x或"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3方向一致由或
决定方向
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幽
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率
③x-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V—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一时间关系式:
(2)位移一时间关系式:
(3)位移一速度关系式:
三个空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随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速里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天色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线地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1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理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V—t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
速度)
②表示物体静止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表示物体向叵立包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O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O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的位移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⑥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建,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
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
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7“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
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姬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蝇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
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
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
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
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b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V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
体卜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
两物体球画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她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
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三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
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
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2)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理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也逶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少史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上座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慢隹,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楚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蛆,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
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
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
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
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
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件敢,另一个是反作用
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r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
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
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
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
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量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期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
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
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
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教
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
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
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一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
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
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
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
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
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
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设计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相应的质点、参考系的知识,本节主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路,
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章节知识。因此,本章节主要采取举例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的
联系。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视频,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
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卜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这些场景中哪些物体是
在运动的?在物理学中,什么叫做机械运动?举例说明。
2.对学生的举例分析给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机械运动的概念。
?3.指导学生分析视频资料,指出: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
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诗人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
礴的瀑布,画家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那么,我们怎样描绘物体的机械运
动呢?即怎样地描述物体上各点的位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呢?1.学生尝试回忆九年级学过的《运
动的描述》,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机械运动?如:老师走下讲台(老师对讲桌位置改变),汽车驶过学
校(汽车对学校位置改变)等。
2.回答:物理学上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3.听讲,理解什么是位置变化,进一步体会机械运动,做记录。?
(-)物体和质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和形状,在运
动中物体的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说来是不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是一
件简单的事情。(多媒体展示三幅图),在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图片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注意地
球同时又在自转,所以地球的各部分离太阳的远近在不断变化。
?
2.分析: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800km,与太阳相距1.5x108km,也就是说地球
直径约是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当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时怎么看待地球?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3.指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采用科学抽象的
方法,即不考虑物体各部分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为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或者说用一个有质量
的点来代替物体。
?
4.可见,引入质点是为了使物体的位置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使物体的复杂运动转化成点的运动。
?5.总结得出①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即没有形状、大小、体积而
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②质点是人们为了使实际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
化模型。引入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尽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
上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一科学抽象。
?6.进一步说明: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必须从实际出发,撇开不考虑的(只能是与当前考
察无关的因素),和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1.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研究地球公转
时,由于地球的大小而引起的地球各个部分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可以忽略地球
的大小,把它视为一个点。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地球看作一个点时,能够忽略地球质量吗?
听讲,记录,认真体会,理解引入质点的意义。
?3.讨论①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
②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
③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关于质点简化的条
件
一个物体能否抽象成质点,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大小,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做平动的物体,由于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用一个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在这种
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形状就无关紧要了,可以把整个物体当质点。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
研究它的运动的时候,就可以把汽车当作质点。当然,假如我们需要研究汽车轮胎的运动,由于
轮胎上各部分运动情况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了。
?要注意的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看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一列火车从北京开
到上海,研究火车的运行的时间,可将火车看成质点,而火车过桥时,计算火车过桥的时间,不
可以将火车看成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把地球看作质点。
?③物体的形状、大小可忽略
?再如:乒乓球旋转对球的运动的较大的影响,运动员在发球、击球时都要考虑,就不能把乒乓
球简单看作质点。?
(三)参考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
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2.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
①得出什么结论?②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
?
小结
?
①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一个物体一旦被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
止的。在选定参考系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参照物中去观察物体的运动,即“参考系上长着观察者的眼
睛:;
?
②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照系,比较才有意义。
?
③在运动学中,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
则。在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例如,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
相对于地面而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1.思考课本P12图1.1-3,1.1-4。并思考观
察结果为什么不同?
?
2.认真听老师的分析讲解。
?
3.练习课本P13练习2。
4.讨论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
②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
系的。?(四)坐标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实例:多媒体播放视频刘翔的110m栏。)
?
1.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人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
2.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X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
因素。
?
3.总结:①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坐
标系是在参考系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
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
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
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坐标
系。
?
①一维坐标:描述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即物体做一维运动时,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
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如图1-1-1所示,若某一物体运动到A点,
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A=3m,若它运动到B点,则此时它的坐标XB=-2m(表示沿X轴负方
向卜
?
图1—1—1
?
?
②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描述物体在一平面内运动,即二维运动时,需采用两个坐标确定它
的位置。
?
③三维坐标:立体坐标系,描述物体在空间的运动。
?
4.进一步强调要注意以下几点:
?
①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
②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
③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
④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思考。
?
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
3.小结: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此时可以用(x,y)表示物体的位置。
?
4.学生阅读教材“科学漫步”栏目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三.课堂小结及课外研究性课题布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
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知识;
?
组织各小组成员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
教师对该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评价。按照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
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回顾本节知识;
?
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做好书面总结;
?
听老师总结,补充修改自己的书面总结。四、作业
1.观察与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
2.常见的坐标系有哪些。
【板书设计】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
1.质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2)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即没有形状、大小、体积而具有质量的
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
(3)质点简化的条件性
?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作质点;
②有转动但转动为次要因素;
③物体的形状、大小可忽略。
2.参考系
(1)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
(2)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3)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照系;
(4)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
3.坐标系
(1)一维坐标;
(2)二维坐标;
(3)三维坐标;
4.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的
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充分说明了将物体简
化成质点的条件性,质点的两大基本属性。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科书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
位置,极坐标,用Ax=x1-x2表示质点的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变化时,实际上是我们以前
都在使用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的符号,学生更
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
是本书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于以后的学习
会有好处。下一节中,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
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
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
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
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
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2)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
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
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所以采取类比方式进行相关教学。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是在什么时候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候
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要想清楚的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仅仅只是用上节所学的内容是不
够的,还有必要学习一些新的物理量。
二、新课内容
1、时间与时刻
在开始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而学生在路上所用的
就是时间,即时间间隔,它是指两个时刻之差。
提问:那么对于高中物理中时间与时刻中说到的第几秒、第几秒初、第几秒末、第几秒内、前几
秒、前几秒内意义分别应该怎样理解呢?
回答:=1\*GB2⑴、第几秒,一般使用是指“时刻”,但也可以是指“时间间隔”(特指1秒种),
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含有“第几秒时”的意思,则指“时刻”;如果有“第几秒内”、“第
几秒中”、“第几秒间”的意思,则是指具体某一秒钟的“时间间隔”。如“到达第5秒”,是指“第5秒
时”、“第5秒末”这一时刻点;如“在第5秒中”,是指这一秒的时间间隔。可以用“第几秒时刻”和
“第几秒时间”做区分。
\*GB2⑵、第几秒初、第几秒末指的是“时刻”,与点有关。“第几秒初”和“第几秒末”是指
具体某一秒的前后端点(时刻卜第5秒初指的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开始的那一点,
等同于第4秒末。同样,第5秒末就是第5秒(时间间隔)这一秒钟的最后一点,等同于第6秒
初。
3\*GB2⑶、第几秒内、前几秒、前几秒内指的是“时间间隔”,与长度有关。“第5秒内”
是第4秒时刻到第5秒时刻之间,时间间隔为1秒;“前3秒内”是0到第3秒(时刻),时间间
隔为3秒。“前几秒”和“前几秒内”一样。
说明:“时刻”相当于坐标点,“时间间隔”相当于线段长度,“时刻”就是这线段的端点——用坐标来
解释更易理解。“时间间隔”即为常说的“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见下图所示:
(关于时间与时刻的本质概念问题有专门的论著,见下面所列资料)
2、路程与位移
学生活动:1、在教室内任意选择两个位置作为起始点和终点,请一位学生沿不同的路径从起始
点走到终点,然后让其他学生思考回答这位同学在刚才的活动中的位置的变化。
2、根据图1.2-2,让学生指出由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哪几种交通路线,这些路线有哪些不同点,
有什么相同点。
3、指导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思考归纳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师小结:
如下图片,质点从空间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它的位置变化叫做质点在这一运动
过程中的位移。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其大小
与路径无关,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它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它是一个有大
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而路程则是指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只有大小没有
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标量。位移只与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运动的轨迹无关。如果质
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到原处,那么,路程不为零而位移则为零。可见位移与路程是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大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在国际单位制(SI)中,位移的主单位为:米。此外还有:厘米、千米等。
3、矢量和标量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P13课文内容了解矢量和标量,知道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
2、探究P13思考与讨论问题,试着总结一下矢量的运算法则。
教师归纳: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大小和方向性的问题上,而且它们所遵循的运算法则也
是不同的。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师生互动:1、直线运动的位置表示:坐标,如物体先处于A位置,后处于B位置
⑴试在图中画出物体的位移;
⑵指出位移的大小与方向;
如物体先处于B位置,后处于A位置,结果又如何?
2、物体由A运动到B,通过计算说明: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方法归纳:下图中△x=?(由A运动到B)
体会并记忆:“初-末”or“末-初”?比如上图中
三.课堂小结及课外研究性课题布置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为质
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
(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
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
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表示。求位移时必
须回答方向。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
两者大小不会相等。
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四、作业
1、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
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
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
2、书面完成P16"问题与练习”第4题(参看教材P15图125卜
【板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
1.时间
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
上对应于一段
2.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
3位移
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改变,是矢量,与运动路径无关,只由
初末位置决定
4潞程
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取决于物体运动路径
5.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6.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
7.位置
用坐标表示位置
8.位移
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9.坐标系
(1)一维坐标;
(2)二维坐标;
(3)三维坐标;
10.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位移、路程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
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位移的矢量性、画法及简单的一维运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
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3运动快慢的描述一速度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
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教学
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
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节速度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安
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
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
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
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
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知
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
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2)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设计思想】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
行驶010100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问题
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
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
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卜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o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卜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
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
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
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
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
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
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一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
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
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
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
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
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
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
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
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
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
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均错。
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
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
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o
?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二为总位移尺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
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
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
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四、作业
1.学生尝试课本P.116中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3、速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u=s/t3.
3.单位:?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符号)m/s
常用单位:厘米/秒(符号)cm/s?
千米/时(符号)km/h?
单位之间关系:1m/s=3.6km/h
4.测量:
5.应用:0
【教学反思】
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
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4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
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教学
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
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打点计时器是高中一个重要的计时仪器,计时的同时还能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对高一新生来
说是全新的。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了解,掌握其使用方法。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用极限的思想,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加强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拉近物理与生活、模
型与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的素养和学生的发散思维。用图像表示物理量
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在过去教材中“用平滑曲线把点
连起来'改换为“根据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即将验证性实验
换为探究性实验,思路不一样、逻辑线索不一样。此外,让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关系时
的优越性。本节内容从知识到能力要求均很高,特别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有难度,更具有吸引
力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会用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
(3)理解速度一时间图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体会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2)感受计时器的发展历程,了解极限思想在处理模型和实际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物理逻辑之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
善于交流、勇与修正自己错误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会用打点计时器打点,并用纸袋测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采用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
从实验入手,真正的从感兴趣变成自己动手明白的程度。
【教学环节】
-.课题的引入
?问:同学们能说一下你知道有哪些计时仪器吗?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指出人类对计时的研究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进
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展示:古代日骞、漏滴、手表(钟表1秒表、原子钟、视频片段007
用脉波,结合对车速的估计和身体倾斜方向估测被绑架后方位,渗透打点计时器的原理。
二.新课内容
1、打点计时器
我这有两个秒表,请三位同学上来共同做一个实验测平均速度,一个同学用手握隹直尺自
由落体(短时间),另两位同学分别用秒表计时,计算平均速度对比展示。
?问:谁能说一下造成结果差别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回答总结:精确度小,人反应有快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一个新的计时仪器一打点计时器。
2.原理及构造(动画演示)从初中学生熟悉的电磁铁介绍其工作原理。
3.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同时分别选几条无点、点密、不在一直线上等有代表性的纸带,
用展台展示。
问: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回答。
问:纸带都记录和反映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记录运动的时间和相应位移,反映物体的运动的快慢。
?问:你能总结一下使用打点计时器应注意哪些事项吗?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总结: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和复写纸的顺序等。
问:我们能否根据纸带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试计算。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问:同学们计算出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能否计算打某点的瞬时速度?
结合以下三个提示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
A.匀速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相等。
B.盆中的水面是平的而海平面是弯曲的。
C.教材第二十三页第一段及旁批
问:你是怎样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关系的?
?学生回答,老师进一步解释极限思想(例如可认为人的身高在一天内是不变的),渗透学习
物理模型的意义。
?
问: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求出连续8个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中。
时刻????????速度?????????3、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
(2)将纸带从左侧穿过限位孔。?
(3)启动电源,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留下一行小点。随后关闭电源。
三、v—t图像
?
如果我们以纵轴代表速度,横轴为时间,请同学们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入坐标纸上,参照教材
第二十四页第二段,处理这些点。
?
?
问:同学们能从v-t图像得到哪些信息?
?
学生讨论总结:能直观反映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能反映物体运动的方向。让学
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时的直观性。渐渐培养学生从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作业
1、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实验及测量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而且有时误差大,有时误差小。通过学生描点画图,
说明图象意义,使学生明确描点画图象的一般方法步骤;通过设疑提问、有效诱导,学会用拟合
法画图的思想方法。提高6?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发现、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
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
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托儿所服务的亲子关怀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方式考核试卷
- 衡阳课件效果教学课件
- DB11T 934-2012 儿童福利机构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技术规范
- DB11∕T 1812-2020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 孔雀妆课件教学课件
- 服装店铺新员工培训计划方案
- 走进丽江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机械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附试卷分析
- 教育机构线上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达标作业
- 第02讲:内容概括(讲解)-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原卷版
- 2024年高考政治考试题海南卷及参考答案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考核试卷
- 2024年电工作业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180题)
- 英语冠词讲解
- 2024-2030年中国浓缩果汁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 广告宣传物料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国际国际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