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环保法培训_第1页
2014新环保法培训_第2页
2014新环保法培训_第3页
2014新环保法培训_第4页
2014新环保法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新环保法培训第一页,共121页。讲师:许立平电话:E-mail:

253282383@第二页,共1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4年4月24日第三页,共121页。第四页,共121页。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第五页,共121页。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4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草案)》进入第四次审议。据悉,近日在京就环境保护修订草案召开的评估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环保执法人员、专家、律师、法官、企业、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等有关方面的15位代表参加会议。第六页,共121页。2014年4月24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在20个月中,草案经历4次审议,最终定稿。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责任和处罚力度,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第七页,共121页。修订后的环保法加大惩治力度: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第八页,共121页。新环保法还明确:—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第九页,共121页。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第十页,共121页。从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

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第十一页,共121页。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闭幕,会议以151条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修正到修订,这部新环境保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二页,共121页。一、新举措—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第十三页,共121页。二、新制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四页,共121页。三、新主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新法第五十八条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五页,共121页。四、新标准—按日计罚无上限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修订后的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十六页,共121页。五、新职责——明确政府管理新修订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七页,共121页。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处罚措施。第六十九条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第十八页,共121页。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十九页,共121页。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二十页,共121页。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增加了湿地保护第二十一页,共121页。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十二页,共121页。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第二十三页,共121页。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二十四页,共121页。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十五页,共121页。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二十六页,共121页。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新增条款)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旧第八条)第二十七页,共121页。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十八页,共121页。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旧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页,共121页。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第三十页,共121页。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第三十一页,共121页。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第三十二页,共121页。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全新增)第三十三页,共121页。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旧第十一条修订)第三十四页,共121页。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第三十五页,共121页。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三十六页,共121页。第二十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旧法第十五条修订补充而来)

第二十一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新增)第三十七页,共121页。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新增)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第三十八页,共121页。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旧法第十四条修订)

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三十九页,共121页。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第四十页,共121页。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旧第十六条修订)第四十一页,共121页。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旧法第十七条修订)第四十二页,共121页。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旧法第十九条)第四十三页,共121页。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旧法第十八条修订)第三十二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第四十四页,共121页。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旧法第二十条修订)第四十五页,共121页。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旧二十一条修)

第三十五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旧二十二及二十三条修订)第四十六页,共121页。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第三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第三十八条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以上三条全新增加内容)第四十七页,共121页。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新增)

第四十八页,共121页。第四十条

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旧法第二十四条修订)

第四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旧法第二十六条修)第四十九页,共121页。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旧法第二十五条修\增)第五十页,共121页。第四十三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旧法第二十七条修)第五十一页,共121页。第四十四条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旧法第第二十八条修订)第五十二页,共121页。第四十五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旧法第二十九条修订)第五十三页,共121页。第四十六条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旧法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修订)第五十四页,共121页。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旧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修订)第五十五页,共121页。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旧法第三十三条修订)第五十六页,共121页。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新增加条)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第五十七页,共121页。第五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第五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以上三条为新增内容)第五十八页,共121页。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新增)第五十九页,共121页。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新增加条)第六十页,共121页。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全新增内容)第五十六条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新增加)第六十一页,共121页。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第六十二页,共121页。第五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十三页,共121页。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第六十四页,共121页。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旧法第三十五条修)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第六十五页,共121页。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第六十六页,共121页。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旧第三十七条修)第六十七页,共121页。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旧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修增)(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第六十八页,共121页。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旧第四十条修)第六十九页,共121页。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第六十七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旧第四十一条修订)第七十页,共121页。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第七十一页,共121页。第六十八条(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旧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修订)第七十二页,共121页。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增加)第七十三页,共121页。第七十条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七十四页,共121页。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新法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第七十五页,共121页。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境基准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第七十六页,共121页。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七十七页,共121页。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第七十八页,共121页。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新法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第七十九页,共121页。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一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环境。二是增加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规定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四是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应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增加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第八十页,共121页。

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第八十一页,共121页。

逃避监管排污适用行政拘留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第八十二页,共121页。第八十三页,共121页。世界化石能源储量分布第八十四页,共121页。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比例第八十五页,共121页。各国的能源结构特点:

以煤为主要能源:南非78.4%;中国70.6%;波兰58.4%;印度52.4%以石油为主要能源:意大利46.0%;日本42.6%;德国39.3%;美国38.6%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伊朗57.9%;俄罗斯55.2%核能比例高的国家:法国38.4%;乌克兰16.5%;韩国14.0%;日本13.4%;水电比例高的国家:巴西39.2%;加拿大28.2%第八十六页,共121页。我国化石能源可采储量(摘自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资料):煤—7140亿吨,可采200年以上;石油—23亿吨,可采11.5年;天然气—8240亿立方米,可采16.5年。2010年我国化石能源产量:

原煤产量—33亿吨;原油自产—2.03亿吨,进口2.1亿吨;天然气—946亿m3。第八十七页,共121页。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很高,特别是煤和石油,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0%60%SO2DustNOxCO28570608540%20%80%100%燃煤污染在总污染排放中的比例第八十八页,共121页。我国能源面临的问题: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煤炭需求量增长过快,不能持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压力加大,环境保护日益严峻;能源需求仍处于刚性增长期。第八十九页,共121页。主要工业用户:电力、石化、化工、有色、钢铁、建材、造纸、纺织等七大能耗行业是主要耗煤用户。2009年,这七大行业共消耗88%的工业用煤,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84%。产量和进口量: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35亿吨,占当年世界煤炭生产的48.3%。在世界前十个产煤国中,我国煤炭年产量相当于另外9个国家的煤炭产量之和。2011年我国煤炭净进口量上升至1.68亿吨,净进口规模同比增长14.1%。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煤炭资源第九十页,共121页。我国煤炭的贡献总体贡献: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一直占2/3以上。随着国家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煤炭生产总量快速增长,弥补了历年能源供需缺口,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区域贡献:煤炭为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晋陕蒙宁甘区域是我国目前主要煤炭生产区和调出区,全区GDP煤炭能源贡献率达到80.7%,为全国最高。经济发达的华东区为煤炭调入区,该区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消费强度高,全区GDP煤炭能源贡献率达到70.8%,居全国第二。第九十一页,共121页。煤炭利用的几个问题大规模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安全问题:水资源损失:中西部富煤地区多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晋陕蒙宁煤炭资源富集区探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7%,但水资源仅全国水资源的3.7%。西部甘肃、青海和新疆的水资源总量也只占全国的7.7%。开采1亿吨煤要破坏7亿吨水资源。地表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已达40万公顷,每年以4万公顷速度递增。煤矸石堆积量累计60亿吨,占地7万公顷以上;国有煤矿共有1500余座矸石山,其中长期自燃的389座,严重影响周边环境;水土流失,沙漠化蔓延。开采1亿吨煤水土流失影响面积245平方千米。煤矿安全整体状况虽有较大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由2.81下降到0.749,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全国煤矿事故起数仍高达1403起,死亡人数为2433人,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4倍。第九十二页,共121页。煤炭运输的瓶颈问题:主产地-“三西”—山西、陕西和蒙西,今后还将西移;2011铁路运煤22.7亿吨,占铁路总货运量62%,平均运距642千米;公路运煤量4.2亿吨。西部的晋陕蒙宁甘、新青区集中着我国90%的煤炭资源。该地区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深浅、水及瓦斯灾害小,但区域内水资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远离煤炭消费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就地加工转化。2010年西部晋陕蒙宁甘区生产的煤炭已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7.25%,还在继续增长;新青区年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30%,随着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未来产量将有大幅度增长。煤炭利用的几个问题第九十三页,共121页。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燃煤锅炉:全国约有燃煤工业锅炉57万台,实际运行热效率在60%左右,比先进国家低15%~20%,年耗煤量5-6亿吨,约占全国年耗煤总量的20%,耗煤总量居第二位。传统煤化工:以电石、合成氨等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技术水平差、能效低,节能增效潜力大。燃煤发电:电力燃煤效率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2010年电力耗煤约18亿吨,燃烧方式以煤粉燃烧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主。发电及供热平均综合利用效率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煤炭利用的几个问题第九十四页,共121页。利用过程带来的污染问题:我国大气主要污染源:燃煤排放的SO2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0%,排放的NOx占75%;排放的总悬浮颗粒(TSP)占60%。排放的CO2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4。动力煤质量低下和大量煤炭低效燃烧是引起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汞污染值得重视: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气中汞的年均沉降量大于70微克/平方米。据UNEP的计算,2005年我国的人为源大气汞排放量825t,居世界第一。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两大主要排放源,分别占40%和47%。贵阳采暖期空气汞含量最高达到565.8ng/m3,降水中汞含量0.10ug/L。生活饮用水汞含量超过卫生标准1-3倍,作物可食用部分汞含量超标几十到几百倍。苯并芘的污染:2007年12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苯并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兰州、太原和邯郸,其浓度比伦敦高出100倍。它通常在PM2.5上富集,故危害很大。煤炭利用的几个问题第九十五页,共121页。(1)直接利用(一次能源)

燃烧:热能、灰渣(用作建筑材料和过滤材料)

发电:电能、灰渣(用作建筑材料和过滤材料)(2)转化利用(主要热化学转化)

热解(焦化、快速热解):固体、液体、气体气化:固体、液体、气体液化:固体、液体、气体第九十六页,共121页。(1)煤焦化路线

煤焦油可以生产轻油、杂酚油、萘、蒽和沥青等。粗苯可以生产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煤气可以生产氨、甲醇和天然气等(2)煤-电石-乙炔路线

由乙炔可以生产醋酸乙烯、氯乙烯、1,4-丁二醇(BDO)、乙醛/醋酸等(3)煤-合成气-化工产品路线

煤气化制合成气,生产甲醇、氨等,进而生产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醋酸、甲基丙烯酸甲酯、MTBE和各种氯化溶剂,甲醇制乙烯和丙烯等第九十七页,共121页。(4)煤-合成气-燃料(间接液化)路线煤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制取甲醇、二甲醚、以及汽柴油等燃料,也可以制取乙烯、丙烯等(5)煤-合成气-发电(IGCC)及化工产品联产路线视原料、工艺及产品不同有多种选择(6)煤-直接-间接液化联合路线合成气、油品、芳烃等第九十八页,共121页。范畴:煤焦化工、电石化工为主粗放式加工:以焦炭、煤气为主要产品,为冶金和化工(化肥、芳烃、乙炔)提供原料;虽称煤化工,但缺少化工特色本质是热加工,基本不用催化剂和反应器,采用高温加热的焦炉和煤气炉工艺技术落后,水平低,劳动条件较差规模小,增值少,污染重第九十九页,共121页。2010年数据:—焦炭产量3.87亿吨,占世界60%以上;—煤焦油产量约1000万吨;—合成氨产量5000万吨,近80%来自煤;—电石产量1430万吨,世界第一,电石法PVC占PVC总量72%。我国传统煤化工规模世界第一:—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煤-电石-乙炔以中国为主,占世界1/3以上—对全国GDP贡献约3%第一百页,共121页。以煤气化为龙头,采用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的多联产工艺,以煤制油和煤-甲醇-烯烃为主攻方向,实现煤炭大规模、高效、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第一百零一页,共121页。为什么煤气化是龙头技术:—可以高效率大型化;—可以在过程中解决煤的污染问题;—可以在过程中分离CO2,部分解决碳排放问题;—产品合成气有多种用途,下游产品多第一百零二页,共121页。对煤气化技术的要求对煤种有广泛的适应性碳转化率高,合成气有效成分高,气化效率高气化强度高,生产能力大压力高,有利于节能(等压合成)环境污染少投资少,寿命长,操作安全、稳定第一百零三页,共121页。煤气化技术选择的“5项”基本原则(1)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原则

—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选择气化技术时应该充分调研工艺技术的现状,把握发展趋势,选择先进技术,以保证气化技术配套项目的产品竞争力。

—技术的先进性还体现在产品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等方面。现代化学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大型化、单系列。煤气化技术也不例外,大型化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大型化角度,气流床有优势,从气流床本身的大型化看,多喷嘴比单喷嘴有优势。第一百零四页,共121页。煤气化技术选择的“5项”基本原则(2)原料和配套产品的适应性原则

—一是对原料的适应性。我国地域辽阔,煤种千差万别。应根据所在地煤资源状况或来源途径、煤的品质(水分、灰分、灰熔点、热值等)、辅助原料的来源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化技术。可以说,原料煤的性质不仅是选择气化技术时的最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气化装置能否稳定、高效、长周期运行的关键。

—二是与下游装置配套产品的配套性。从下游产品看,生产合成氨、甲醇、煤间接液化、制氢、发电等不同的工艺,对气化产生的合成气有不同要求。合成氨和制氢时需要对合成气进行全部变换,这时激冷流程就优于废锅流程;甲醇和间接液化需要部分变换,废锅与激冷结合的流程更为合理;IGCC发电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能量,这时废锅流程又优于激冷流程。总之,在选择气化技术时,应从规划生产的产品和规模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气化技术。第一百零五页,共121页。(3)气化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的体现是气化装置能够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没有长周期、满负荷、稳定运行,先进的工艺指标无从谈起,稳定、可靠应是选择气化技术的重要条件。一般应该采用已经充分验证并有商业化运行业绩的技术。

—当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也要在充分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但前提是对可能的风险要经过预先分析并有应对措施。对于尚在试验阶段的新工艺、新设备等要采取积极和慎重的态度。煤气化技术选择的“5项”基本原则第一百零六页,共121页。(4)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性原则

—煤的固有特性决定了煤气化过程必然会产生废渣、废水和废气,有些处理难度比较大,如固定床气化过程中的含酚废水,再如汞、铬等微量重金属元素等。在选择气化技术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如水资源、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等),选择清洁高效的煤气化技术,保证清洁生产。(5)知识产权的安全性原则

—要注意保护工艺技术来源和所有者的权益。对于专利技术要研究其产权问题,包括其使用范围和有效期限。不要为了贪图小利,而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上述原则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不能割裂开来煤气化技术选择的“5项”基本原则第一百零七页,共121页。煤气化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要问题:大型化迫切问题: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与合理回收复杂问题:提高煤种适应性新问题:掌握煤气化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实现煤气化技术的近零排放第一百零八页,共121页。我国现代煤化工面临的问题(1)技术密集难度大:固体输送(气固相,液固相);大规模气化炉(1400℃左右的温度,3.0MPa压力煤的适应性,灰渣分离,气体净化等);新型催化剂(种类多、活性、选择性、寿命、价格);复杂反应器和机泵(压力、温度、腐蚀、磨蚀、内部结构、放大)等等。(2)缺少工程化和工业实践经验:工业发达国家虽开发了现代煤化工技术,除个别外,大多尚未建工业化装置,工程放大和能否长期运行有风险。(3)煤炭转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煤中的有害元素—常量的有硫和氮;微量的有汞、砷、氟、氯、铅、铬、镉、硒、锗、铀和稀土等;热解产生的重芳烃和沥青等复杂有机化合物;燃烧产生的固体烟尘和灰渣等。(4)经济性:直接受油价波动,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第一百零九页,共121页。煤炭低碳化利用—必然性低碳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世界能源发展已进入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面临着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8.27)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3.5)第一百一十页,共121页。—低碳能源技术范畴

实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从广义上讲,所有可以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技术都属于低碳技术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是其重要组成煤炭低碳化利用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21页。—加强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洁净煤技术”: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是使煤作为一种能源达到最大限度利用潜能和最低水平排放污染,实现煤的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煤的洁净开采技术煤利用前的预处理技术煤利用的环境控制技术新型煤燃烧技术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煤系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

CO2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煤炭低碳化利用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21页。—2011.03.23,发改产2011【635】(1)2006年以来国家关于调控煤化工发展的文件回顾2006年7月7日,发改2006【1350】:《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通知》2008年8月4日,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08【1752】:《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9月26日,国发2009【38号】:《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10年6月,发改能源2010【1205】:《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09【38号】文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21页。(2)《通知》内容高度重视煤化工盲目发展带来的问题—加大产业风险:片面强调煤炭转化比例,部分项目重复引进未经验证的技术,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巨额资金投入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盲目上马,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