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金句积累_第1页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金句积累_第2页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金句积累_第3页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金句积累_第4页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评论+金句积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景材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顾诵芬、王大中2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64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些科技之星的成果有哪些特点,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3年高考满分作文助力。【时评文章1】成就不凡:自立自强结硕果如果科技发展有气质,自立自强一定是“中国创新”的底色。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新中国建立初期航空工业举步维艰,从一张白纸干出中国的先进飞机,顾诵芬一生就坚持干好飞机设计这一件事。球形核燃料元件是核能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技术。王大中坚持“啃最硬的骨头”搞自主研发,于是有了领先世界的中国高温气冷堆。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杰出典范——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这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既是对两位心有大我、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行动自觉,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激励。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创新大国纷纷加大前沿科技布局,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反复表明,只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才能应对风险挑战;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金句积累1.如果科技发展有气质,自立自强一定是“中国创新”的底色。2.

只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才能应对风险挑战;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评文章2】探索不止:激发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等奖更是难得地产生“双子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最佳注脚。化工和能源生产中,催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催化反应过程和催化作用机理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黑匣子”。解密这个“黑匣子”,才能让化学反应更加节能环保、更加精准高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创建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打开了一扇认识催化过程、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大门。介孔材料在能源、健康、信息等众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高分子和碳能否实现“造孔”,长期以来是国际研究的空白。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被国际同行认为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发展。凭借上述成果,包信和院士团队、赵东元院士团队双双“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数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今连续8年产生得主。此外,“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机制”研究成果加速了我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基础研究“多点开花”,从获奖成果中可见一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原创导向,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大幅提升。面对科研“无人区”,基础研究更需要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在‘纳米限域催化’这条研究道路上,团队坐了20多年的‘冷板凳’。”包信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基础研究领域,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赶超,但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多点开花’是必然的,更多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不断涌现。”赵东元说。金句积累1.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2.

面对科研“无人区”,基础研究更需要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3.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时评文章3】奋斗不息:科技让国家更强盛、让生活更美好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科技是强盛之基。民族复兴,要看创新。小到一粒粮、一颗药,大到中国路、中国桥,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91岁奋斗不息,70载航空报国。顾诵芬院士用他的一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设计领军人才,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坚持为国为民,矢志科技报国。王大中院士带领团队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发展之路。顶天立地间,中国的科学家们奋斗拼搏出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不朽功勋。——为人民增添福祉。健康是1,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维护人民健康,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必须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从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到药物“绿色制造”,从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诊、治,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规范……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我国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为14亿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不断添砖加瓦。——用精神激励更多人才。不凡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奖励大会展现的累累硕果,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昭示着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有作为。1月6日,工作人员在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包装车间内工作。“将毕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顾诵芬表示,我们将以身许国,不辱使命,继续奔腾在科研一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金句积累1.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2.

民族复兴,要看创新。小到一粒粮、一颗药,大到中国路、中国桥,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3.

将毕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时评文章4】知难而进

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我国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建立在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上,就像我们盖大楼一样,基础越雄厚,楼盖得越高,“今天,总理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持续激励基础研究,正是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一大亮点。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有些聚焦基础研究,如数学在现代数论的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也有些瞄准应用基础研究或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如“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加速了我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我们的科研团队正是在多年奋斗中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精神。同时,还要心无旁骛,专注、勤奋,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韧性。”王大中回忆道,建设高温气冷堆历时40多年,没有一批耐得住寂寞的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坚持,是不可能完成的。金句积累1.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2.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建立在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上,就像我们盖大楼一样,基础越雄厚,楼盖得越高。3.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4.我们的科研团队正是在多年奋斗中形成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精神。同时,还要心无旁骛,专注、勤奋,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时评文章5】探索无止境

阔步迈向科技强国瞄准未来,再度起航,这是获奖者的共同心声。“今天领导人为‘嫦娥四号’颁发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家对探月工程、对中国航天的褒奖,我和团队都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手捧获奖证书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兴奋地说。目前,“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经工作了两年多,这是世界上在月球工作最长的航天器。吴伟仁坦言,获奖只是新的起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没有止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激动之余倍感压力,“获奖只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总书记向我表示祝贺,还念出了我的名字,我非常感动。”北京大学高文院士走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代表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研发团队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证书,心中感慨万千:国家这么重视、支持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幸事,一定会继续努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周乾从事的是中国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此次他和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亲自为我们呐喊助威,这给予我们莫大的动力,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也会更加努力,为迈向科技强国而做出更大贡献。”金句积累1.瞄准未来,再度起航,这是获奖者的共同心声。2.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3.获奖只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4.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亲自为我们呐喊助威,这给予我们莫大的动力,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也会更加努力,为迈向科技强国而做出更大贡献。【时评文章6】松绑减负

让科研人员有更大自主权“在参与核能领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勇于挑战‘无人区’,越是艰险越向前。”王大中表示。创新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需要定力和耐心,更需要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轻装上阵。李克强指出,要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下放的权责接得住、管得好。在薛其坤看来,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把自主权下放给真正战斗在一线的科学家,科技体制的改革或者改进,都必须围绕科研人员展开,以人为本。“回顾60多年的科研经历,建堆报国、建堆育人,始终是支撑我奋力前行的动力源泉。在我看来,能够一辈子为国家核能事业做些事情是幸运的,也是值得自豪的。”王大中的话语回荡在人民大会堂。获奖者代表、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政策点赞的同时,也表示知识分子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做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的人,要解决天空地遥感智能处理面临的难题,为老百姓提供快速、灵活、准确的智能服务。”金句积累1.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勇于挑战“无人区”,越是艰险越向前。2.创新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需要定力和耐心,更需要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轻装上阵。3.回顾60多年的科研经历,建堆报国、建堆育人,始终是支撑我奋力前行的动力源泉。【时评文章7】原创研究硕果累累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直致力于奖励基础研究。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部由化学领域研究成果摘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并成功实践,为催化过程和催化剂设计走向“精准”奠定了理论基础,引领和推动了催化学科的发展。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软模板合成介孔材料思想,首次将功能介孔材料从无机骨架扩展到有机高分子材料,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一些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聚焦前沿、蜚声国际。数论被高思誉为数学的皇冠。中国科学院的数学家田野,在重要数论问题上做出了原创突破,以“同余数问题与L-函数的算术”项目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的徐烨团队,探索银河二十年,开创了三角视差测量的新纪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银河系旋臂,诞生了获广泛认可的新的银河系旋臂图像,颠覆了人类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徐烨也堪称励志典范,他年轻时曾在煤矿工作19年,34岁才以初中学历自学考取上海天文台研究生。还有一些获奖团队关注民生领域重大问题并取得突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团队完成的“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项目,为麻风的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奠定基础,加速了我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清华大学完成的“河流动力学及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项目,提出了非恒定河流动力学理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建立起水利工程泥沙调控的新机制。金句积累1.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2.一些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聚焦前沿、蜚声国际。3.数论被高思誉为数学的皇冠。【时评文章8】长跑项目功力深厚国家科学技术奖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三年以上。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为38.9%。深受大众关注的钟南山院士此次也榜上有名,“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殊荣。该团队1979年就已经建立,40多年来深入研究“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