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_第1页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_第2页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_第3页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_第4页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他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核心:“仁”和“礼”内容:“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理解(内涵):A、“仁者爱人”,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即认为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认识:A、“仁”的思想在实质上是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B、“礼”的思想的实质是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这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逐渐走向灭亡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保守的一面。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A、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虽然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带有积极的影响。B、孔子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说明孔子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具有革新意识,这对后世的政治改革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他的“德政”思想之间是何关系?3.如何认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A、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对鬼神存在敬畏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B、但它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人本”精神。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有何区别与联系?联系:二者都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区别:A、德治的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后者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C、儒学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4.你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兴办私学。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进步。(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等教育观念,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4)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试分析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原因。(1)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上,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奴隶制度的日益没落,促使孔子改造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孔子是鲁国人,长期在鲁国做官。而鲁国在西周初是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长期在西周王朝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西周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对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6.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B、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归根结底,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背离。7.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A、老子的“道”的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道”是无形无迹,玄妙莫测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老子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这种观念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这就把人放在了被动的地位上,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8.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影响?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取得“无不为”的效果。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顺应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9.议一议: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同:(1)两者都产生于春秋末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走向崩溃;(2)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向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略;(3)两者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体现了“入世”的特征;(4)两者都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反对过份压迫百姓;(5)两者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异:(1)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社会性;而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重视人的自然性;(2)孔子主张统治者要有为,要因时改良,强调社会责任感;而老子主张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带有消极、保守的一面;(3)孔子重视对人的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老子主张“使民无知无欲”;(4)孔子以天为至高存在,而老子以道为至高存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面对这种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由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宣传自己的学说,批评其他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状况分不开的。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形成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方面: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结构变化,阶级关系日益复杂,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文化教育方面:私学的兴起和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归根结底,社会大变革是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二、百家争鸣的情况1、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1)孟子的思想: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他提出了什么主张?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评价:A、孟子的仁政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对历代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B、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统治者的一种策略。……(2)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评价:A、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对我国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它对于后世和今天的经济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同:A、孟子和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和礼治思想;B、孟子和荀子都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C、孟子和荀子都重视教育的功能,与孔子也是一致的。异:A、孟子将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继承了儒家仁礼思想,并提出“君舟民水”的主张;B、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C、天命观不同: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畏天命”;而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4、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内容: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B、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实质:要求建立和强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5.韩非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原因: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兼并战争不断,社会正经历着大变革,韩非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B、随着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史的必然,而韩非子的思想也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C、李悝、吴起、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的变法都推动了各国力量的增强。……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A、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也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C、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B)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西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什么是黄老之学?举出其基本内容及主张。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派中的两派,即黄帝的学说和老子的学说。它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这是根本原因。B、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是其直接原因。3、黄老之学在西汉产生的影响:A、黄老之学指导下的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为后来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B、黄老政治的实施也使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促使儒学等逐渐复兴。C、但同样在黄老之学的影响之下,西汉的中央集权和皇权受到严重威胁。4、想一想:黄老之学与早期道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①黄老之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②黄老之学吸收了法、儒、墨、阴阳等家的思想,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5、汉高祖以后的约70年时间里,黄老之学都居于支配地位。但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却丧失了统治地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客观方面:A、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B、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问题促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C、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主观方面:黄老之学宣扬无为而治,无法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6、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反映了儒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新儒学有何作用?背景:客观方面:A、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基础;B、在黄老统治之下,国家存在土地兼并、王国势力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主观方面:适应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改造。理论基础:天人感应(两层含义?)反映的趋势:儒家思想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神秘化的趋势。作用: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确立儒学主流地位;……7、汉武帝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客观原因:A、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基础;B、在黄老统治之下,国家存在土地兼并、王国势力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C、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主观目的: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8、汉武帝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何意义?举措:A、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B、政治上:任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C、教育上: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意义: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B、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第四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指的是什么?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一)思想文化方面: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的思考和探索(二)政治方面A、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B、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三)经济方面两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也冲击着原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巩固专制统治。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为什么会动摇?唐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动摇原因:A、时代发展,社会进步;B、社会动荡不安;C、受到道、佛教的冲击D、汉代儒学自身的局限:如粗糙的天命思想“三教合一”的原因:第一,儒、佛、道三家的理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第二,唐朝建立以后,儒、佛、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教之间的交流密切;第三,统治者鼓吹三教调和之风,以利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巩固政治统治。二、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1、两宋时期兴起;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三、理学的代表及其思想主张(一)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是开创者;南宋时期的朱熹是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A、理是世界的本原;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C、“存天理,灭人欲”。材料:《朱子文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一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观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实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就是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材料:《朱子语类》:“事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概括这一材料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观点:“格物致知”含义: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3、“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句话体现了理学家怎样的主张?你如何评价此观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评价:A、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维护纲常伦纪,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这一观点严重摧残了人性,给封建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妇女的生命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也给后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4、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内容上,格物致知是要求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从而去获得“理”;而实践出真知则是要求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发现规律,所获得的理或真知并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性质上,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实践出真知是唯物主义。如何认识程朱理学的实质和影响?A、程朱理学的实质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就是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B、在我国古代社会,程朱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的才智的发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C、程朱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及著作:2、思想主张:A、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认为只要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以获得“理”。B、王守仁: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王阳明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陆王心学?原因:A、明初,程朱理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丧失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B、明中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社会动荡,明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王阳明等学者认为社会的动荡是因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私欲横流,必须以心学来去除人们心中的私欲。评价:A、陆王心学强调要获得“天理”,实质也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有巨大的束缚作用;C、但它强调人的自我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着积极的作用。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同:A、两者都是“三教合一”潮流下的产物,受佛教和道教影响;B、两者都是儒家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子的仁和礼;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C、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护专制统治;D、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E、两者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消极影响,但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异:A、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而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在认知事物的方法方面,程朱理学认为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和“致良知”的方法,强调内心的反省和自我的主动作用。四、理学的地位和影响地位: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一分为二地看(任何影响都要一分为二)消极影响:理学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五、宋明理学中包含了哪些积极的精神?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如,它强调以理统情,自我克制。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如,它要求人们发奋立志。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六、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程朱理学都以儒学为基础,同时渗透了佛教、道教的思想;B、程朱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取代了以前儒学以“天”为核心的思想,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总结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随着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唐宋儒家学者吸纳佛教、道教哲学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更新,形成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儒学从西汉时候的神学化演变成为哲学化的发展趋势。理学在北宋时开始兴起,自明初开始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频繁;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激起了人们的反对;西学东渐中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表现(一)李贽的“异端”思想1、产生的背景A、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B、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C、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穴,要求追求个性。2、思想主张A、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学术上)B、肯定拜金逐利思想,提倡个性自由发展,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伦理上)C、主张男女平等;(政治上)D、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哲学上)3、你如何评价李贽的思想?A、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色彩;B、其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秩序;C、其思想动摇了传统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1、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是什么?A、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B、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使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明末农民战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的批判;C、思想上,明朝晚期李贽等人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西学东渐下西方科技的传入。2、“经世致用”的含义是什么?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含义:指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原因:A、客观方面,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情况B、主观方面,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A、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考证学术之风气。B、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3、明清进步思想有何特点?A、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的“异端”思想。B、反封建专制。如黄宗羲的君主批判。C、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工商皆本”。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批判,有何表现?A、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C、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5儒学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重点,自行归纳,使语言更精简)(1)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王道之治、重民、“民贵君轻”的主张;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主张“性善论”。荀子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并用,但以王道为主。(2)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儒学日益神秘化;(3)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佛两教的合理成分,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儒学日益哲学化。(4)南宋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明朝的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获得新生。(6)近代,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作为被专制统治者曲解和异化了的儒学,逐步退出了其在政治舞台中的主体地位。6、中国古代史上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原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助于实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时代,其主张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守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以遭到压制。(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受“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儒学的发展呈现出危机。原因:政治上,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5)宋明时期,儒学重新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原因: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儒学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被确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作用。积极作用:A、“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B、“仁”“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C、“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D、儒家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E、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F、“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己安人”“见利思义”等道德准则对于人格的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消极作用:A、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强调群体忽视个体,形成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B、儒家思想崇老尚古,形成因循守旧的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巨大的原因是什么?A、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动力;B、政府的大力重视:经济上,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政治上,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C、广大人民的智慧。2、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天文学革命?(1)主观方面:A、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是以实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