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抗组胺药_第1页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_第2页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_第3页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_第4页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第一页,共42页。一、组胺histamine和组胺受体组胺(histamine)是广泛存在人体的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它是由组胺酸经脱羧酶的作用脱羧而成,新合成的组胺立即与肝素和蛋白质结合,以无活性的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其中以肺,皮肤粘膜、支气管粘膜、胃粘膜和胃壁细胞含量较高.组胺的来源前体:组氨酸(脱羧酶)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当变应原或理化刺激损伤这些细胞时,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伴有组胺释放,组胺立即与邻近的靶细胞不同亚型的H1、H2、H3组胺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反应。二、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凡与组胺竞争同一受体,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叫组胺受体阻断药,根据其对组胺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又分为H1、H2、H3受体阻断药。第十二章抗组胺药第二页,共42页。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H1受体内皮细胞和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及呼吸道阻力刺激皮肤神经:痒鼻黏膜分泌增加:流鼻涕增强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的趋化性:炎症代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定、特非那定、氯雷他定组胺受体亚型:H1、H2、H3第三页,共42页。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H2受体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气道阻力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胃酸分泌增加刺激CD+8T细胞功能: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抑制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的趋化性。代表药物: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第四页,共42页。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H3受体调节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H4受体: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第五页,共42页。组胺受体分布与效应受体类型分布效应H1支气管、胃肠、子宫平滑肌收缩皮肤血管扩张心房、房室结收缩增强、传导减慢H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血管扩张心室、窦房结收缩增强、心率加快H3中枢与外周神经末梢负反馈性调节组胺合成释放

第六页,共42页。H1受体阻断药1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且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但因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口服2~4次/d,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其中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5-羟色胺的作用。第七页,共42页。H1受体阻断药2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

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一代的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而产生的,大多不具有脂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此类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口服1或2次/d,给患者服用带来方便,但具有心脏毒性的不良反应。其代表药有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3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自从发现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定和诺司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其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第八页,共42页。H1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2.中枢抑制作用:阻断中枢H1受体所致镇静、嗜睡等第一代有中枢抑制作用苯海拉明、异丙嗪最强第二代无中枢抑制作用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无此作用3.抗胆碱作用:苯海拉明、异丙嗪最强4.抗α受体作用:异丙嗪体位性低血压、鼻塞5.其他作用:有抗乙酰胆碱、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样作用。第九页,共42页。【临床应用】1.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黏膜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效佳

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效果较好。对药疹、接触性皮炎及昆虫咬伤引起皮肤瘙痒和水肿有一定的疗效。对输血或输液引起的过敏性反应有防治作用。

对过敏性哮喘疗效较差,对过敏性休克疗效更差。H1受体阻断药第十页,共42页。H1受体阻断药2.失眠:尤其适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烦躁、失眠。3.晕动病、呕吐及耳性眩晕症:苯海拉明、异丙嗪较强

对乘车、船等引起的晕动病、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有效。应于乘坐车船30min前服用。复方制剂:茶苯海拉明

对耳性眩晕症有较好疗效,可用于梅尼埃病和其他迷路内耳眩晕症的治疗。4.其他:冬眠合剂、复方镇咳祛痰药组分第十一页,共42页。H1受体阻断药【不良反应】中枢抑制现象:镇静、嗜睡、乏力等。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船和高空作业不宜饮酒,不宜与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消化道反应:

畏食、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应嘱病人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其他反应第十二页,共42页。过量中毒:

先见中枢抑制,继而出现兴奋,最后又转入抑制,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致死.呼吸抑制时应进行人工呼吸,惊厥时静脉注射地西泮解救

新生儿和早产儿、孕妇及哺乳妇女禁用,儿童不宜服用。H1受体阻断药第十三页,共42页。第十三章糖皮质激素类药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类

(adrenocorticalhormones)-甾体类化合物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去氧皮质酮等)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性激素—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外内肾上腺皮质第十四页,共42页。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基本结构为甾核C3的酮基C4-5的双键C20的羰基肾上腺皮质激素基本结构及维持生理功能必需基团第十五页,共42页。一、分类类别代表药物抗炎作用(比值)半衰期(min)水盐代谢(比值)皮质功能抑制短效氢化可的松190+++中效泼尼松4>200+++长效地塞米松30>300-+++外用氟轻松40+++第十六页,共42页。二、生理效应

糖代谢升高血糖(糖原合成)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淋巴和皮肤等组织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抑制)脂肪代谢促进分解,抑制合成---血胆固醇,脂肪重新分布水电解质代谢潴钠排钾;利尿;低血钙核酸代谢诱导特殊mRNA合成---转录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摄取第十七页,共42页。三、药理作用第十八页,共42页。1.抗炎作用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炎症(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炎症初期红、肿、热、痛症状减轻;炎症后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瘢痕形成但同时可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导致感染扩散、阻碍创口愈合第十九页,共42页。抗炎作用机制

基本机制:糖皮质激素(GCS)与靶细胞胞浆内的受体(GC-R)结合,影响了参予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炎作用

。(基因效应)抗炎作用特点:作用强大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抑制炎症全过程抗炎不抗菌第二十页,共42页。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机制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与处理抑制淋巴母细胞的增殖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减少治疗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对抗免疫反应所致炎症反应抗过敏作用机制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第二十一页,共42页。3.抗毒作用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内热原的敏感性不能中和内毒素,对外毒素损害亦无保护作用第二十二页,共42页。4.抗休克作用(超大剂量)扩张痉挛血管和加强心肌收缩力抑制某些炎性因子产生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形成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第二十三页,共42页。5.对血液与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血小板增多,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提高中性白细胞数量,但其功能下降;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第二十四页,共42页。6.其他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中枢兴奋性淋巴组织抑制作用消化系统大剂量可诱发或加重溃疡骨骼骨质脱钙,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对活性物质的反应

第二十五页,共42页。四、临床应用替代疗法: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肾上腺危象)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肾上腺次全切除严重感染或炎症(合用足量抗生素)严重急性感染,伴毒血症;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第二十六页,共42页。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枯草热、血清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疾病四、临床应用第二十七页,共42页。抗休克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合用足量抗生素),及早、短时、大剂量突击治疗;过敏性休克为次选药,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心源性休克,须结合病因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补液补电解质等效果不佳时,合用超大剂量皮质激素

血液病:急淋、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等

局部应用皮肤病:皮炎、湿疹,肛门瘙痒等眼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四、临床应用第二十八页,共42页。五、禁忌症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角膜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霉菌感染等第二十九页,共42页。六、给药方法用法及疗程

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氢化可的松首次剂量可静脉滴注200~300mg,一日量可达1g以上,疗程不超过3天。对于休克有人主张用超大剂量,每次静脉注射1g,一日4~6次。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用于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支气管哮喘、中心性视网膜炎、各种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一般开始时用泼尼松口服10~20mg或相应剂量的其他皮质激素制剂,每日3次,产生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持续数月。

第三十页,共42页。六、给药方法小剂量替代疗法

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及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术后。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25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0mg。隔日疗法

利用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长期疗法中对某些慢性病采用隔日一次给药法,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此时正值激素正常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较小。,隔日服药以用泼尼松、泼尼松龙等中效制剂较好。第三十一页,共42页。七、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精神失常第三十二页,共42页。其他:负氮平衡;骨质疏松;食欲增加;低血钾;高血糖倾向;消化性溃疡;欣快(有时出现抑制及情绪不稳定)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后的不良反应示意图

七、不良反应第三十三页,共42页。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萎缩(缓慢减量,减低维持量或隔日给药,停药后应激情况下补充给药)反跳现象:原病复发或加重(加大剂量给药,控制症状后逐渐减量、停药)。第三十四页,共42页。第十四章免疫调节药第三十五页,共42页。第十四章免疫调节药免疫调节药物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agents,ISA)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ingagents,IPA)第三十六页,共42页。第一节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特点:作用缺乏选择性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再次免疫应答的抑制较弱。药效与用药时间相关只能控制症状临床应用:脏器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首选)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感染致癌生殖畸形第三十七页,共42页。是1970年从多孢木霉菌和柱孢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得。1978年开始用于临床,1980年化学合成成功。环孢素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