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教学备考策略第1页/共172页“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考”的问题;第2页/共172页“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四层考查目标,它回答的是“考什么”的问题;第3页/共172页“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的是“怎么考”的问题。第4页/共172页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第5页/共172页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第6页/共172页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第7页/共172页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考查和引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第8页/共172页第9页/共172页“知识能力须形成素养,须由素养来实现价值”。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素养”是当下考查的重点立意,也是当前一线教学的明确方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第10页/共172页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第11页/共172页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考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部考试中心核心价值层面第12页/共172页
在写作要求上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理性思辨,畅所欲言。----教育部考试中心关键能力层面第13页/共172页
如从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从“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批判性思维---导向教学第14页/共172页
接地气,落得实,注重价值引领的方式方法----教育部考试中心
语文命题理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在“责无旁贷”的使命上呈现出应有的担当。----《中国考试》第15页/共172页抓热点,顾大局,帮助青年人把握历史坐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考生传统当下未来第16页/共172页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第17页/共172页
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备考启发:必备知识---核心价值名篇默写---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第18页/共172页
文言文阅读中,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忠于职守、耿直磊落、忠于国家、勤政爱民;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备考启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读写结合文言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第19页/共172页
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了解。备考启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读写结合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第20页/共172页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第21页/共172页领会思想内涵,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间维度:古代近代现代内涵维度: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教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第22页/共172页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涵进行审视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第23页/共172页启发:备考中精选试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据《钱江晚报》报道,2006年内蒙古地区理科高考状元石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深造。读研期间拿到国家奖学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却最终成为网络游戏直播者,目前在某网络直播平台拥有109万的关注,新浪微博90万粉丝。回首自己的人生,她说导师的话坚定了她的信心。“他告诉我,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人生是跟随自己的灵感和直觉走出来的,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要扑灭你心里的小火苗。"“一个不设限的人生,真的是会从你跟随心声走的每一步里开出花来的。”你如何看待她的人生选择?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24页/共172页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古以来,教师被称为先生,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上述精选出来的十位民国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明。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向你的同班同学推介他(她)们的民族风骨或人格魅力。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25页/共172页
很多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可以尊称为“先生”。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上述十位先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使中华文明更加灿烂。请你任选其中两到三位,在以“先生”为主题的演讲会上,向同学介绍他(她)们,表达你的情感、评价或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26页/共172页
今年的语文命题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意义重大。第27页/共172页2017年试题命制的创新点第28页/共172页1.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创新点第29页/共172页
根据新的“考试大纲”,语文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为必做题,有小说(全国卷Ⅰ)有散文(全国卷Ⅱ、卷Ⅲ),有新闻有时评,实现了对考生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对思维方式有别、素养构成不同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均衡,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考生脱颖而出,也扭转了以往“重传记,轻文学”的倾向。创新点第30页/共172页
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实用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重视。
----教育部考试中心第31页/共172页
实用类文本,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题目也运用了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点第32页/共172页第33页/共172页
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写作命题增加“合理引用”名句的写作要求。这都是为了强化考查的全面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创新点第34页/共172页第35页/共172页
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考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第36页/共172页
2.强化阅读,突出考查重点,聚焦阅读“关键能力”。
创新点第37页/共172页
今年语文试卷阅读量增加8%左右,客观题数量、分值较往年有所增加,单选增加了3题,多项选择增加了1题,总分增加了14分。试题的区分度增强,语文学科更为师生们所重视。创新点第38页/共172页各种文本价值取向彰显:论述文类文本,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准化阅读;文学类文本,基于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速读为基础的信息性整合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为基础的疏通性阅读;古诗词阅读,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创新点第39页/共172页3.语言和思维并举,开放和可控结合。
创新点第40页/共172页
今年的写作题尤其注重考查思维力。全国卷Ⅰ的“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采取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搭建,可以主题式关联,可以创意组合。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思维力不足难以胜任或只能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来找共性,思维力强的考生,必能创意组合而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创新点第41页/共172页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42页/共172页对日常教学和备考的启发第43页/共172页1.继续加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力度。第44页/共172页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日常生活的观察、体悟,热点时事的关注、思考,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等,都应该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第45页/共172页课堂教学,因为是班级化教学,学习本身的需要(教师指导、同学合作)和学习的实际环境,都要合作学习。但是,出发点(提高个体素质)和结果的考查(高考),都需要加强自主性学习。表现:在生活和考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面对文本、独立思考(认识、分析、鉴赏)、独立得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研究学生,有效备考第46页/共172页第47页/共172页第48页/共172页第49页/共172页第50页/共172页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第51页/共172页
语文四项核心素养——语言、思维、文化、审美中,思维是核心,是纽带,是语文能力的关键。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应用等五大能力层都离不开思维力。第52页/共172页
不读书、不思考、不关心现实、价值观逼仄、一心刷题的考生将难以应对新高考。改变人、提高人,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学生认识提高、思想境界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育才能见实效,高考成绩才会更加突出。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第53页/共172页
思维能力训练应该贯穿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文审题立意构思环节,是不是由材料出发,紧扣要求;在阐释、深度论述自己的看法时论证逻辑、思维推进是否严密有痕,能否让人清楚地看出来。想清楚后说出来,说清楚后写下来,写下来再反思。严谨训练,养成习惯,如此写作思维力才会有效提高。第54页/共172页
思维平面化、狭隘化、粗糙化严重制约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导致考生答题不深入,不全面,不准确。从阅卷来看,阅读尤其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失分非常严重,许多考生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把握欠缺,只能把握表层。学生的大问题第55页/共172页
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行;蚂蚁家族内部拥有着严密的分工,相互配合;羚羊成群结队,在草原上迁徙。他们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纽带。纽带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拥有纽带,可以使人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拥有纽带,可以凝聚人心,大家团结协作,促进社会的发展。第56页/共172页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第57页/共172页第58页/共172页第59页/共172页第60页/共172页第61页/共172页
3.语文复习需要投入时间,备考要精细。第62页/共172页(1)周测月考要精于“算计”。
(2)作文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3)资料选择要一题多用。第63页/共172页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第64页/共172页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第65页/共172页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第66页/共172页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第67页/共172页托尔斯泰的忧郁
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第68页/共172页高树鸣蝉
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第69页/共172页
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70页/共172页关于备考的几个建议第71页/共172页1、高考备考要有元问题意识第72页/共172页命题者听谁的?第73页/共172页
语文高考要求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并表现为六个层级。第74页/共172页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区别与联系,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第75页/共172页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第76页/共172页语言形象情感第77页/共172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第78页/共172页阳关古道苍凉美(节选)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答:
第79页/共172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考点,在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中没有设题,主要在小说阅读或人物传记阅读中考查。如问“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答题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揭示等三个角度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第80页/共172页比如诗歌鉴赏的问题,我们首先一定要研究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歌。比如写作,我们也一定要问,为什么要写作?第81页/共172页比如关联词语,我们也要问,为什么要使用关联词语。比如文言实词,我们也一定要问,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第82页/共172页2、高考备考要有元方法意识第83页/共172页今夫水非火则无以济非木则无以屯非金则无以节非土则无以比是故夫智不丽乎仁则察而刻不丽乎礼则慧而轻不丽乎义则巧而术不丽乎信则变而谲俱无所丽则浮荡而炫其孤明第84页/共172页系统要素第85页/共172页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第86页/共172页要想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他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认知逻辑:片面、偏狭),才能改变他的结论。第87页/共172页文
章赏
析秋声起处是故乡题目即讲明全文的行文思路,从“秋声”写起,归结到“故乡”上。①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两个“最”字,对比中突出故乡之秋声最为陶醉,回扣题目。第88页/共172页赏
析②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由故乡的地理位置写到一年四季的声音,进而指出“故乡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回应上文故乡秋声陶醉之表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一语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先曰“遐想”再说“启迪”,先感性再理性,提示文脉。第89页/共172页③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总体景色描写,极尽写景绘色之能事,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故乡之陶醉。作者描写故乡五色斑斓、荞麦花香等充满生机的秋景,指出故乡的秋声声势浩大、神秘美妙等特点,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意境,旨在引发作者对秋声的遐思。第90页/共172页④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特写镜头,细腻感人。聆听一词颇有深情,又是“遐思”的开始。“上苍的赐予”与后文“天籁”,意思相同哦。第91页/共172页⑤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秋声神秘、纯净、迷人。回应上文“天籁”之语。遐思其一,角度为植物。第92页/共172页⑥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的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秋声和谐。昆虫叫声,引发遐思其二,角度为动物。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而意趣横生,颇具感染力;第93页/共172页⑦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遐思”之生华,关键词出现:“无忧无虑的梦之乡”,“自然”。“无忧无虑”的原因是什么?第94页/共172页⑧带着故乡的秋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故乡的天籁一遍遍回响在心头,即使在喧嚣尘世中,当我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谛听,仿佛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宁,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谈故乡秋声对我的滋养和慰藉。“启迪”: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宁,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故乡的秋声消除了作者的烦恼,让作者无忧无虑,抚慰作者疲惫的心灵。第95页/共172页⑨这才是天籁的真意。
单独列段,醒目,真意应在上文⑩一个人想要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那些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之中的人,是无缘于天籁的。懂天籁的前提为何?看小,看淡,看轻,此说振聋发聩。第96页/共172页⑾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古代那些真正的隐士,无一不与天籁相伴。老子骑牛出关,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空灵的天籁。由故乡到陶渊明,故乡的含义在悄然变化,由实实在在的故乡变为精神家园了。“天籁”为关键词。这里的天籁与前文的天籁含义一样吗?作者认为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是因为他有如天籁般宁静而淡泊的心灵。这个“无”字内蕴丰富,无争无斗、无欲无求、无私忘我,达到内心淡泊宁静、和谐空灵的境界第97页/共172页⑿然而,天籁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能自已。天籁与智者相伴,不与狂徒为友。能够聆听天籁的人,一定多有善举而无恶习。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那么光明定能驱走黑暗,正义定能战胜邪恶,天籁就会与你相伴。
反面谈“天籁”的重要性,亦抨击时弊,彰显文章之现实意义。故乡的秋声给作者无限的人生启迪。研究学生,有效备考第98页/共172页⒀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我们”的“故乡”,我们系谁?“故乡”又是何意?文章主旨之所在也!题目中的“故乡”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曾经养育了作者的家乡,也指给予作者心灵滋养和灵魂抚慰的精神家园。第99页/共172页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研究学生,有效备考第100页/共172页各种文本价值取向彰显:论述文类文本,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准化阅读;文学类文本,基于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速读为基础的信息性整合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为基础的疏通性阅读;古诗词阅读,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第101页/共172页3.读写一体是素材积累的方法第102页/共172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第103页/共172页[题目]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备考再延伸示例]
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我一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第104页/共172页
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第105页/共172页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第106页/共172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第107页/共172页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第108页/共172页
闲敲棋子落灯花
北京一考生第109页/共172页
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莫言一语中的,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一切变得快速而又便捷。人们不用再鸿雁传书,有了手机,问候便在顷刻之间到达;人们不用再案牍劳形,有了手机,汗牛充栋只是字典中的故事;人们不用再千里相聚,有了手机,彼此间的交流便在朋友圈中流淌。生活如此便捷,如同快餐般迅速满足需求。可是在果腹后,人们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怅然若失?是的,手机带给我们便捷,可是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享受。第110页/共172页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是千百年前的闲适生活,如今的我们,在行色匆匆中,早已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只专注于屏幕的方寸之间,任凭时光流转,夏秋冬春,已然无福亦无心享受这有张有弛的慢生活。如果我们是赵师秀,在等待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梅子黄时雨。蛙声遍雨中,只会专注于微信、微博的刷新、留言,或者恐怕早已一通电话过去质问对方的爽约。现代生活容不得等待,更体会不到等待时的一点点期盼、一阵阵焦急和那一丝丝失落。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迅速得偿所望,却最终留给我们荒芜的内心。第111页/共172页
还记得余光中的《催魂铃》吗?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它高亢而密集,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我们卷来,摄人心魄。我们就如同《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一样,被机器控制,成了机器的奴隶。人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所奴役,这便是“异化”。我们发明了机器、工具,我们又常常被他们所束缚,迷失了自心。第112页/共172页材料备考与思维备考的辩证关系:
从材料备考到思维备考,
再从思维备考回归材料备考。(重点在于“材料与思维的关系”)准度、广度、深度、热度第113页/共172页3、高三一年的作文训练序列第114页/共172页现实类材料作文——文化热点事件话题作文——思维的收束与发散关系型作文——思维的强度训练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与阅读材料相勾连的作文题目围绕模拟题的综合训练第115页/共172页对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再认识试题变化趋势:贴近现实辨证思考虚实转化——思维优化对思维的要求更高了第116页/共172页
除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外,考场作文常见的思维类型主要有: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认识换位;由个及类,多维解析;由果溯因,深度生发;等等。近年来又增强了比较思辨、批判性思维以及今年的“关联”思维的考查。第117页/共172页4、重视表达。第118页/共172页例说一轮复习的操作流程---论述文第119页/共172页1、近三年考情要对点掌握第120页/共172页题号年度卷别题干及考点选文
题干考点选篇题材第1题2017Ⅰ、Ⅱ、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7卷Ⅰ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环境
2016Ⅰ、Ⅱ、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卷Ⅱ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工艺
2015Ⅰ、Ⅱ
卷Ⅲ陆邵明《留住乡愁》人文第121页/共172页第122页/共172页第123页/共172页2、生成对考向和复习策略的整体把握第124页/共172页总览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选文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优秀文化,导向语文教育;二是三个选项实现覆盖考纲明示的考点,选项内容设置覆盖全文,突出考察考生信息筛选与整合、逻辑分析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论述类文本的文本价值取向为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确化阅读。在备考中,注意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先读懂、读准,再读快,先整体把握,再局部分析。另外,注意选文的内容和主题的涵养和教化作用。第125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立论文立论文指某个问题直接指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意见的论述类文本。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标题就鲜明地摆出了作者的观点。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立论文。驳论文
驳论文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论述类文本。如马南邨《不求甚解》,先树起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做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张。反驳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第126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第127页/共172页论点论据论证引论本轮结论并列式层进式
对比式总分式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归谬法
必备知识梳理第128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钱钟书《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第129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层层推进,从而论证“‘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第130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马南邨《不求甚解》,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这样,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第131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第132页/共172页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类比)第133页/共172页如韩愈在《讳辩》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必备知识梳理要结合所学,温故知新第134页/共172页3、复习论述文要在学理上有较为明确的理解第135页/共172页学理探究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即“文寻其脉”,是阅读的基础和关键。论述类文本的文本价值取向为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确化阅读。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首先要基于文章整体,精准把握论点,筛选整合论据信息,理解论证过程及方法,领会常见的命题技巧,然后在精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答题准度。
另外,选文一般文质兼美,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分析研究论证过程,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关键能力,体现考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第136页/共172页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第137页/共172页(3)修饰、限制性词语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第138页/共172页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第139页/共172页2、提取要点,整体把握(1).梳思路,明结构。(2).会文意,释观点。(3).理材料,定意图。第140页/共172页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第141页/共172页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第142页/共172页第143页/共172页第144页/共172页第145页/共172页第146页/共172页第147页/共172页关键能力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从而迷惑考生。第148页/共172页例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题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原文选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而不是“明代社会”,此处属于偷换概念。关键能力第149页/共172页张冠李戴例2(2017.天津卷第5题A项)“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原文选段: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 2021红楼梦读书心得1000字以上
- 名著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 困难职工申请书
- 《全球通史》的小学五年级读书笔记
- 办公室文员的辞职报告模板五篇
- 医院的实习报告范文集锦5篇
- 物流专业实习报告集锦15篇
- 云计算项目概述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巴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YYT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
- 《钢筋保护层检测》课件
- 合伙人协议书决策机制
- 西藏畜牧兽医知识培训课件
- 初中家庭教育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 我的家乡武汉
- 眼镜制造业灌胶机市场前景与机遇分析
- 期末《电子商务概论》机考试题与答案(国开第四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