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讲座_第1页
高考生物考前讲座_第2页
高考生物考前讲座_第3页
高考生物考前讲座_第4页
高考生物考前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考前讲座第1页/共168页考试必读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做题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2、⑴若按学科顺序做题应参考以下做题时间:物理<60分钟,化学<50分钟,生物<40分钟。记住:评价你理综的是总分,你要学会严格控制每一学科的做题时间,这是理综成败的关键!不要造成一科独秀而整体失败。⑵若按题型顺序做题应参考以下做题时间:

I卷选择题<50分钟,II卷必考题<55分钟,II卷选考题<40分钟。

3、发下试卷后,至少要用5分钟的时间通览全卷,大致区分试卷题目的难易,为你确定做题的顺序提供可靠的依据。第2页/共168页4、对于任何一个同学来说,选择题的正确率非常重要。尤其对排名靠后些的同学尤为重要,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哪怕多用点时间也要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5、遇到不会做的题或某道将要耗去大量时间的题目,请你学会放弃!要学会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容易得分的题目上。

6、当遇到慌乱的时候继续做有一定思维难度题往往会有很大损失!你先要停下,保持冷静!或者你也可以采取先跳过面临的难题去做思维难度小的题目的做法,待心情平静后再回头做思维难度大的题目。相信自己有实力!

7、审题要慢,做题要快。不在审题上下功夫,永远不会获得好成绩。

8、祝大家在每次理综训练中都有有价值的收获!

第3页/共168页2007—2011年新课程高考理综生物试卷特点分析把握2012年高考命题脉膊第4页/共168页选择题非选择题必修选修2007年6道2道(28ⅠⅡ、29、)1道2008年6道2道(28ⅠⅡ、29Ⅰ、Ⅱ)1道2009年6道4道(29、30、31、32)1道2010年6道4道(29、30、31、32)1道2011年6道4道(29、30、31、32)1道

近五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结构的变化第5页/共168页

近五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内容的变化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200734(38%)14(16%)27(29%)15(17%)200834(38%)16(17%)25(28%)15(17%)200925(27%)18(20%)32(36%)15(17%)201024(27%)19(21%)32(35%)15(17%)201143(48%)8(9%)24(26%)15(17%)第6页/共168页20072008200920102011细胞有丝分裂癌变分化凋亡跨膜运输有丝分裂、生物膜、原核细胞

生物膜代谢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物质的运输、光合作用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免疫神经调节、免疫遗传变异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转录过程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群落第7页/共168页选修内容选修120072008200920102011专题2专题6专题2专题6专题2第8页/共168页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试题难度较为平稳。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考查整合生物学科信息及用生物学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基础知识更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注重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一个题目中涉及不同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增加知识的覆盖面。非选择题使用填空简答题型,大论述题较少,减少了文字的书写量。题干立意鲜明、起点较低、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新课程高考试题特点2011年试题特点:必修1考查比例较高;遗传试题难度增大;实验以教材实验考查为主第9页/共168页将具体知识能力化,将学科问题综合化,将实际问题学科化,将大学内容初等化;考核内容本质前沿,试卷结构稳定开放,命题手段科学创新,答题要求重想轻写。来自高考命题专家的声音2012第10页/共168页考前复习策略及应试指导第11页/共168页2)整体知识结构不完善3)方法与技能有欠缺4)做题表现出“六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知识应用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现阶段同学们存在的主要问题1)知识上存在缺陷理解不到位原理没记住专业术语不习惯用第12页/共168页1、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网络

2、重视高考主干知识的复习3、多思精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4、错题再看,查缺补漏复习策略代谢、调节遗传、生态实验第13页/共168页

要以熟悉教材、整理知识、巩固概念、规范表达、打牢基础为复习目标要求,不能求快求深。(教材中的本节聚集和本章小结)1、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附:生物基础高三生物200道判断题林祖荣特级教师(B4打印版).doc知识200问第14页/共168页内环境外环境无机环境信息物质能量信息物质能量细胞个体生物群落对模块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第15页/共168页分子与细胞第16页/共168页遗传与进化第17页/共168页稳态与环境体系构成稳态与环境细胞层次个体水平种群、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免疫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二者关系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保护第18页/共168页

近年来高考试题在关注基础知识的考查之外,更注重对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遗传规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与环境这四个部分的知识是重中之重。2、重视高考主干知识的复习第19页/共168页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第20页/共168页①葡萄糖②丙酮酸③少量能量④6H2O⑤6CO2⑥少量能量⑦6O2⑧12H2O⑨大量能量⑩乳酸⑾酒精⑩⑾+CO2考点一:细胞呼吸的过程第21页/共168页C6H12O62丙酮酸酶6CO24[H]能量能量酶6H2O20[H]12H2O6O2酶大量能量线粒体细胞质基质ⅡⅠⅢ2C3H6O3+能量2C2H5OH+2CO2+能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第22页/共168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能供氢酶供能还原多种酶参加催化(CH2O)ADP+Pi酶ATP2C3C5固定CO2水在光下裂解光反应暗反应H2OO2[H]第23页/共168页联系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只在光下进行条件活细胞叶绿体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实质化学能→ATP、热能(放能)光能→化学能(储能)能量变化有机物无机物无机物有机物物质变化分解作用(或异化作用)合成作用(或同化作用)代谢类型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第24页/共168页黑暗弱光强光第25页/共168页(2)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①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织测得的数值为呼吸速率。②绿色植物组织在光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③用图解的形式呈现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第26页/共168页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联系图第27页/共168页来龙去脉第28页/共168页20.下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1、S2、S3表示所在部位的面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B.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C.若土壤中缺Mg,则B点右移,D点左移D.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D第29页/共168页第30页/共168页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关系(1)物质变化:思考:(1)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什么阶段?答案:光反应阶段。(2)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的ATP最多的阶段是什么阶段?答案:细胞有氧呼吸阶段Ⅲ。(2)能量变化:第31页/共168页(3)[H]和ATP的来源、去向分析光合作用有氧呼吸[H]来源H2O光解产生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去向还原C3用于第三阶段还原O2ATP来源光反应阶段产生三个阶段都产生去向用于C3还原供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植物的C3还原除外)第32页/共168页光合、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探究(1)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如右图)①NaHCO3溶液的作用:玻璃瓶中的NaHCO3溶液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②植物光合速率指标: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净光合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心堂亮

第33页/共168页第34页/共168页(2)呼吸速率的测定(如上图)①上图同样可以用于呼吸速率的测定,但要把NaHCO3溶液换成NaOH溶液,吸收植物细胞呼吸释放的CO2。②植物细胞呼吸的指标:植物细胞呼吸吸收氧气,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是呼吸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第35页/共168页影响细胞呼吸的外部因素及应用(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二

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及相关图像分析考试说明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外界因素图

示原

理应

用温度细胞呼吸是由酶催化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①_____,但超过最适温度后,细胞呼吸将逐渐减弱,直至停止大棚蔬菜的种植,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或阴天适当②____,有利于增产加快降温1.第36页/共168页外界因素图

示原

理应

用氧气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升高而③_____;氧气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作物栽培中,采取中耕松土等措施防止板结,保证根细胞正常呼吸,以促进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增大第37页/共168页第38页/共168页续表CO2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CO2浓度增大,呼吸速率④____在果蔬保存中,如增加CO2浓度,以减弱细胞呼吸,降低其代谢强度,达到保鲜目的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升高而⑤____,随含水量的减少而⑥____作物种子的储藏,需风干,以减弱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下降加强减弱第39页/共168页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1)内部因素(见下表)内部因素图

示应

用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光能利用能力由图示看出,阴生植物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均⑦_____阳生植物,即B⑧__B′,C⑨___C′。因此当图中光照大于C点所对应的强度时,

⑩_____光照强度对阳生植物更有利小于<<提高2.第40页/共168页第41页/共168页续表自身叶面积指数、叶片生长状况对光能利用能力酶及色素的含量由甲图知,无论是栽培农作物,还是植树、养花,种植的密度都应当合理。由乙图知,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都是根据该图原理,降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第42页/共168页第43页/共168页(2)外部因素(单因子)(见下表)因素原理图像应用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及[H]的产生,进而制约⑪_______欲使植物生长,必须使光照强度⑫____光补偿点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因此种植阴生植物应避免过强光照暗反应大于第44页/共168页因素原理图像应用CO2浓度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⑬___生成大气CO2浓度过低时(OA段)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a.大田中增加空气流动,以增大CO2浓度b.温室中应增大CO2浓度,即增施气肥c.增施有机肥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主要制约暗反应)植物光合作用在最适温度时效率最高,温度过低、过高均不利于植物生长a.大田中适时播种b.温室栽培应用:冬天适当增温,夏天适当降温;白天调到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晚上降温,以降低⑭_________,保证有机物积累C3细胞呼吸第45页/共168页因素原理图像应用无机盐离子无机盐离子可通过参与构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重要化合物对光合作用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如K+可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在一定范围内无机盐离子越丰富,光合作用速率越⑮__,但超过饱和点后,光合作用将不再⑯_____,甚至可能会造成危害合理施肥促进叶面积增大,提高酶合成速率,增加光合作用速率。施用有机肥,微生物分解后既可补充CO2又可提供各种无机盐离子快增加第46页/共168页续表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水时可导致叶气孔关闭,致使CO2供应不足而影响光合速率保障水的供应,不仅满足光合作用原料需求,而且可使枝叶挺立、气孔开放,有利于接受光照及⑰____进入为保障植物光合作用,应适时适量进行合理灌溉CO2(3)多因子影响(见下表)多因子图像第47页/共168页第48页/共168页多因子含义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适当提高图示的其他因子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可适当⑱_____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增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提高第49页/共168页光合作用过程中,光照和CO2发生改变时,对[H]、ATP、C3、C5、(CH2O)的影响(见下表)条

件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突然光照(CO2供应不变)停止CO2供应(光照不变)适当增加CO2供应(光照不变)C3含量⑲____减少减少增加C5含量减少⑳____增加减少[H]和ATP含量减少增加____减少葡萄糖的合成减少或没有增加减少或没有____增加增加增加增加3.第50页/共168页27.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1)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

,提取该物质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

。(2)过程②和③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囊状结构的薄膜上防止叶绿体中的色素被破坏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ATP?O2?第51页/共168页27.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时,既要接受

释放的能量,又要被

还原。(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

;假如该植物从光下移到暗处,e量的变化是

。e增加减少c第52页/共168页28.图1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真正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图3代表阳生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光照强度低高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p和g(1)图1中,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2)图2中,de段的限制因子是

;e点与d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填“高”、“低”、“基本一致”);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填“高”、“低”、“基本一致”)。(3)图3中,在光照强度较强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的去路有

(填字母)。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第53页/共168页遗传规律第54页/共168页1、孟德尔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a.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关系分离规律:同源染色体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自由组合规律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第55页/共168页b.性染色体的特殊表现决定性别:雌性:XX雄性:XY伴性遗传:同源段非同源段第56页/共168页非同源段上基因的遗传:伴X显性遗传:雌多雄少后代雄若显,亲子代雌必显伴X隐性遗传:雄多雌少后代雌若隐,亲子代雄必隐伴Y隐性遗传:无论显隐只在雄性中表现第57页/共168页雌性同源段上基因的遗传:XBXBXBXbXbXb雄性XBYBXBYbXbYBXbYb总结:雄性杂合体有两种:XBYb、XbYB,若分别与雌性

XBXb、XbXb

交配,后代雌雄显隐比例与常染色体表现不同同源段上具有相同的基因或等位基因第58页/共168页

例: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

片段。

Ⅱ-2

第59页/共168页(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

Ⅱ-1

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第60页/共168页c.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基因互作P:YYRR×yyrr(YYrr×yyRR)F1:YyRrF2:Y_R_Y_yyyyR_yyrr表现型: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性状分离比:9:3:3:1第61页/共168页双显显隐隐显双隐

9331全纯前杂后纯全杂前纯后杂1YYRR1YYrr1yyRR1yyrr4YyRr2YyRR2Yyrr2YYRr2yyRr9:79:3:412:3:19:6:112:415:113:3F2:Y_R_Y_yyyyR_yyrr第62页/共168页

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BBtt的雌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F1自交,F2的性别为______,分离比为_______.BbTt雌雄同株异花

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9:3:4基因型B和T同时存在(B_T_)T存在,B不存在(bbT_)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例:第63页/共168页

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2)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雄株。(3)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和雌株,且分离比为1:1。bbTTbbttbbTt

bbtt基因型B和T同时存在(B_T_)T存在,B不存在(bbT_)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例:第64页/共168页

(1)PbbTT×BBttF1BbTtF2B_T_:bbT_:B_tt:bbtt=9:3:3:1

9雌雄同株3雄株4雌株

(2)P:雄株bbT_×雌株__ttF:全雄株bbT_亲本:bbTT、bbtt

(3)P:雄株bbT_×雌株__ttF:雄株bbT_:雌株__tt=1:1

亲本为bbTt和bbtt分析方法:第65页/共168页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1)已知基因的显隐性:

方法:选择显性雄性个体与隐性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若后代中的所有雌性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或均表现出显隐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探究基因所在的位置(2)已知雌雄个体均为纯合子:方法;正交和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若后代的表现型一致,与性别无关,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的表现型不一致,与性别明显相关,说明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66页/共168页

例: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中,出现一只黑身雄果蝇,假如已知黑身是隐性性状,请设计实验,探究黑身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该实验只给了一只黑身雄果蝇,故不能用正交、反交法进行判断。

步骤:(1)让这只黑身雄果蝇与灰身雌果蝇交配,得到子一代

(2)让子一代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

(3)观察子二代中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预测结果及结论:

若子二代中雌果蝇全为灰身,则黑身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二代中雌果蝇有黑身也有灰身,则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XbY×XAXAbb×AAF1XAXbXAYF1Aa

(雌雄全为灰身)(雌雄全为灰身)F1XAXb×XAYAa×AaF2XAXA、XAXa、XAY、XaYF2AA、Aa、aa

雌全为灰身雄有灰有黑身雌雄有灰有黑身第67页/共168页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方法:选择纯合显性雄性个体与隐性雌性个体进行交配。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第68页/共168页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案例: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刚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刚毛雄果蝇可表示为XBYB或XBYb或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只能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遗传图解,并简要说明推断过程。用截刚毛的雌果蝇与纯种刚毛雄果蝇杂交,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刚毛,则此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截刚毛,则此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第69页/共168页探究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方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动物让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若F2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9∶3∶3∶1,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某两个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则可能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用测交,F2出现1:1:1:1第70页/共168页探究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案例:实验室中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长翅灰体和残翅黑檀体的果蝇。已知长翅和残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欲利用以上两种果蝇研究有关果蝇灰体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特点(说明:控制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繁殖存活)。请设计一套杂交方案,研究控制果蝇灰体、黑檀体的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第Ⅱ号同源染色体上,并作出判断。答案:(1)杂交方案: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F1→F2(2)推断及结论:如果F2出现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控制灰体、黑檀体的这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第二号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则可能是位于第二号同源染色体上。第71页/共168页总之,设计实验判断基因位置,解题时分析思路总结如下;①已知基因的显隐性应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进行交配或已知雌雄个体均为纯合子,用正反交法,根据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某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②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进行交配,根据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第72页/共168页生命活动调节第73页/共168页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归纳(如下表)

——更清晰考点一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知识整合考试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Ⅱ)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①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②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③_______淋巴中混悬着的淋巴细胞淋巴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组织液第74页/共168页第75页/共168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图解(2)注意问题①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交换物质,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②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更系统第76页/共168页③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⑤内环境中含有经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及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同时还含有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血浆蛋白等成分。⑥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虽来自体液,但已不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而应属于机体的外环境。第77页/共168页1.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分析比较(如下表)

考点二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整合考试说明

(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2)人脑的高级功能(Ⅰ)(3)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兴奋传导反射弧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布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无①____主要在皮肤感觉器官、内脏等处感觉第78页/共168页兴奋传导反射弧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布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②_________无感觉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里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在③________系统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④______有感觉无效应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里神经中枢效应器神经中枢第79页/共168页兴奋传导反射弧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分布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⑤____

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有感觉无效应主要在肌肉、腺体等处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⑥_______腺体完整性第80页/共168页第81页/共168页2.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传导过程比较(如下表)过

程特

点神经纤维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未兴奋区⑦____传导神经元间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突触前膜―→⑧

―→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单向传递双向突触间隙第82页/共168页3.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比较(如下表)比较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结构基础神经纤维突触传导形式以电信号传导电信号―→⑨

―→电信号传导方向双向传导⑩

传递传导速度迅速⑪____传导效果使未兴奋部位兴奋使下一个神经元⑫___________化学信号单向较慢兴奋或抑制第83页/共168页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①如图,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如图,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第84页/共168页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2)在神经元之间①如图,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如图,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第85页/共168页动物激素的种类及功能(*为重点识记内容)(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三动物的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整合考试说明

(1)动物激素的调节(Ⅱ)(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性质激

素体内来源主要功能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①

、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增强心脏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②

糖原分解,使血糖③_____新陈代谢促进升高第86页/共168页性质激

素体内来源主要功能肽和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影响代谢胰岛素*胰岛(B细胞)促进血糖合成糖原,④

血糖分解,⑤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⑥_____促甲状腺激素*垂体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⑦____促进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下丘脑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⑧

和血压上升加速降低升高垂体减少第87页/共168页性质激

素体内来源主要功能固醇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控制糖类和无机盐等的代谢,增强机体防御能力醛固酮肾上腺皮质促进肾脏的⑨

对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K+排出,有保Na+排K+的作用性激素雄性激素*主要是⑩____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雌性激素*主要是卵巢孕激素卵巢促使受精卵植入和乳腺成熟,为泌乳准备条件睾丸肾小管和集合管第88页/共168页人和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分泌部位及关系(见下图)——更系统第89页/共168页激素间的关系(1)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如下图所示)。注: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心堂亮

第90页/共168页(2)横向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①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②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第91页/共168页神经调节与体液(激素)调节比较(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四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考试说明(1)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项

目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信号形式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调节方式激素一般进入①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反射传递途径体液传送②______作用对象特定细胞(靶细胞)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作用时效缓慢而持久一般③_______血液较迅速反射弧第92页/共168页1.血糖平衡的调节(见下图)——更系统第93页/共168页(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也有神经调节。(2)下丘脑在血糖调节时直接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3)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激素调节。体温调节机制(见下图)2.第94页/共168页(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只有神经调节。(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第95页/共168页水盐调节(见下图)第96页/共168页(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生命活动调节模型解读4.(1)若右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第97页/共168页(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则a为胰岛,b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第98页/共168页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位于脑的腹面,大脑之后,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下丘脑又是调节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下图所示。第99页/共168页(1)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2)分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它们对垂体促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同时,相关腺体激素的分泌也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3)调节:下丘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等,但其兴奋性也受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4)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第100页/共168页1.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的比较(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五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整合考试说明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卫抗感染或防御其他抗原异物入侵①

反应免疫缺陷病,如②______清除清除③

、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免疫病监控消灭异常细胞肿瘤形成衰老过敏艾滋病第101页/共168页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见下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来源生来就有后天形成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防线第④

道第三道基础皮肤、黏膜、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免疫器官⑤________免疫活性物质实例皮肤阻挡、吞噬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体液免疫⑥

免疫一、二免疫细胞细胞第102页/共168页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源头B细胞T细胞作用物质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淋巴因子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过程第103页/共168页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第104页/共168页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联系对于外毒素,⑨

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

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体液免疫细胞第105页/共168页4.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归纳(见下表)细胞类型来源功能吞噬细胞⑪___________识别、处理、呈递抗原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⑫

和记忆(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⑬____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⑭__________和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⑮____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分泌⑯________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浆细胞造血干细胞胸腺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第106页/共168页——更系统第107页/共168页

——更清晰考点六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整合1.生长素的发现史(见下表)考试说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Ⅰ)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达尔文(1)a和b对照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①____有关;由此推断:②

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单侧光照射下会影响下部的生长(2)a与c对照说明:尖端可能产生的促进生长的影响与③

无关(3)c、d与a对照说明:感光部位在④____________,而向光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⑤

的一段尖端尖端光照胚芽鞘的尖端下面第108页/共168页科学家是谁第109页/共168页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鲍森·詹森胚芽鞘⑥

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的分布不均匀温特e与f对照说明:⑦

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⑧

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顶尖尖端向下第110页/共168页人工方法第111页/共168页2.人工实验方法归类(见下表)方法图示与现象暗盒开孔类云母片插入类切割移植类d直立生长;e⑪

生长;f、h:a=b+c,b>c(a、b、c为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锡纸遮盖类向左弯曲第112页/共168页方法图示与现象旋转类分析离心力与向心力,及放置的位置:中心与边缘也必须认真区别对待①由于装置做匀速圆周运动,小花盆中的小麦幼苗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幼苗体内的生长素在外侧分布较⑬

。对于茎来说,由于外侧的生长素浓度较⑭

,故外侧生长得比内侧快,所以茎向内侧生长;而对于根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根外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而根的内侧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却促进其生长,所以根的内侧比外侧长得快,根向外侧生长,如图中的B所示。高多第113页/共168页第114页/共168页方法图示与现象旋转类②单侧光的作用导致a、b、c、d的生长素浓度为a>c=d>b。幼苗横置类生长素浓度a<b,c<d。失重类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而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负向重力性第115页/共168页与生长素相关的实验问题(1)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2)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受单侧光与不受单侧光,有尖端与无尖端,琼脂块接触与不接触胚芽鞘尖端等,均形成了一一对照。(3)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心堂亮

1.2.第116页/共168页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曲线分析(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第117页/共168页(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第118页/共168页(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5)不要将AA′、BB′、CC′段理解为抑制阶段,这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第119页/共168页生长素的双重作用曲线分析(1)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3.(2)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3)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第120页/共168页3.(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为g。(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所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使生长受抑制,此即所谓的“高浓度”。第121页/共168页1.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七五类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整合考试说明

(1)其他植物激素(Ⅰ)/(2)植物激素的应用(Ⅱ)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生长素幼根、①____及发育的种子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萘乙酸、2,4­D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b.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c.农业除草剂幼芽第122页/共168页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赤霉素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a.促进细胞②

,引起植株长高;b.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③____赤霉素a.促进植物茎秆伸长;b.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④

,提早用来播种细胞分裂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的根尖)a.促进细胞⑤____和组织分化;b.延缓衰老青鲜素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⑥____贮存时间伸长成熟休眠分裂延长第123页/共168页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乙烯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⑦____

乙烯利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⑧

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矮壮素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成熟抑制第124页/共168页2.几种无籽果实形成原因的比较(见下表)操作方法原理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⑰

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蕊生长素可促进⑱

发育成果实无籽西瓜用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的方法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三倍体细胞减数分裂时⑲___________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而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香蕉天然⑳

倍体子房中生长素多,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生长素子房同源染色体三第125页/共168页植物激素间的关系图解下图是某果实在发育及衰老等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这是受植物基因组控制的,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是相互促进,有的是相互拮抗的,正是由于各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心堂亮

第126页/共168页生态第127页/共168页1.“S”型曲线与“J”型曲线比较(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一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整合考试说明(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第128页/共168页“S”型曲线“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K值有K值,①

时增长速率最大无K值,增长率保持②____

曲线形成原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不变第129页/共168页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1)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规律方法: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在上述曲线中,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K值。第130页/共168页规律方法: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在上述曲线中,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K值。第131页/共168页灭鼠捕鱼K值(环境容纳量)⑤

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增加回升降低第132页/共168页4.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见下表)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

点举

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第133页/共168页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

点举

例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甲;生存能力相当,则如图乙。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第134页/共168页5.群落结构的类型(见下表)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

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

因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

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数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第135页/共168页6.群落演替的类型(见下表)类

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

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⑥

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⑦______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

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时

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⑧___速

度缓慢⑨_____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

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彻底消灭繁殖体短较快第136页/共168页1.种群、群落及其关系(见下图)——更系统第137页/共168页2.种群特征关系(见下图)特别提示:(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第138页/共168页1.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见下图)(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心堂亮

第139页/共168页(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5)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2.第140页/共168页1.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见下表)——更清晰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试说明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成

分归

类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

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必需成分第141页/共168页成

分归

类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

位生产者①______生物(1)绿色植物;(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铁细菌、硝化细菌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必需的主要成分(基石)消费者②______生物(1)绝大多数动物;(2)寄生生物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最活跃的成分(非必需成分)自养型异养型第142页/共168页成

分归

类各成分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地

位分解者异养型生物(1)腐生细菌和真菌;(2)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③_______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必需成分)联系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机物第143页/共168页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见下表)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④

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⑤______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⑥______自养分解者消费者第144页/共168页3.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见下表)项目区别联系来源途

径特点范围能量流动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⑦

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反复利用,⑧____流动,全球性生物圈信息传递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环境多种途径信息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单向循环第145页/共168页——更系统第146页/共168页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见下图)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下一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及被分解者分解量。——心堂亮

第147页/共168页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具有全球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2)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只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形式反复循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但机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3.第148页/共168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见下表)

——更清晰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考试说明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项

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本

质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①

的能力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因素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②____,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③___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稳定性④_____原状复杂越高高第149页/共168页项

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