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_第1页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_第2页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_第3页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_第4页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CodeforMultifunctionUtilizationTechnologyofPublicEmergencyShelterinWuhanCity(征求意见稿)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等2021年*月*日

目录前言 3目录 41总则 62术语 73规划设计 113.1总体要求 113.2场所选址 143.3责任区划分及规模 163.4总体布局原则 194建筑设计 214.1一般规定 214.2应急设施 234.3公园绿地兼避难场所设计 264.4人防兼避难场所设计 294.5中小学、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兼做避难场所设计 315结构设计 335.1一般规定 335.2场地条件 335.3抗震设防目标 345.4结构抗震设计 345.5防洪设计 355.6抗风设计和雪荷载取值 356机电设计 366.1 一般规定 366.2给水与排水 376.3电气与智能化 496.4 消防 526.5 空调与通风 537标识设计 557.1一般规定 557.2公园绿地兼避难场地标识设计 567.3人防兼避难场所标识设计 567.4中小学、体育场馆兼避难场所标识设计 57本标准用词说明 58引用标准名录 59

1总则1.0.1为了贯彻国家有关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推进武汉市2020年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的创建工作,使城市公共避难场所设计做到安全、绿色、协调、创新,促进我市公共避难场所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设计。1.0.3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湖北省、武汉市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2.1城市公共避难场所publicemergencyshelter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具有较高安全性和一定规模的场地和建筑。它既包括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避难场地,也包括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学校教室等避难建筑。2.2避难场地emergencyshelteringsites通过应急转换,可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它包括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2.3避难建筑emergencyshelteringbuildings通过应急转换,可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它包括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学校教室等建筑。2.4基本设施basicfacilities为保障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救灾帐篷、活动板屋、方舱等基本居住条件、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识等。2.5一般设施generalfacilities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应增设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街道级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功能介绍等。【2.6综合设施comprehensivefacilities为提高避难人员的生活条件,在已有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应增设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城市级应急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与分发、应急综合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设施。2.7I级应急避难场所FirstClassemergencyshelter为长期避难场所,或称为中心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2.8Ⅱ级应急应急避难场所SecondClassemergencyshelter为中短期避难场所,或称为固定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2.9Ⅲ级应急避难场所ThirdClassemergencyshelter为短期避难场所,或称为紧急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天以内,该场所应具有基本设施。用于避难人员紧急疏散或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Ⅱ级应急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2.10有效避难面积effectiveareafortentsandfacilities用于人员安全避难的宿住区及其应急配套设施的面积。不包含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占用的面积。2.11避难单元emergencyshelteringunit在公共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2.12避难场所出入口emergencyshelteringentrance满足疏散需要、保障进出安全的出入口。2.13应急标志emergencysign在公共避难场所内外设置的避难场所指示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分区标志的总称。2.14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公共避难场所civilairdefenceworksaspublicemergencyshelter在具备战时防护功能的同时,可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的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的人民防空工程。2.15应急休息区emergencyrest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避难人员临时避难及等候安置的场地。2.16应急棚宿区emergencytents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避难人员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住宿的场地。2.17应急医疗卫生区emergencymedicaltreatment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医疗卫生救护使用的场地。2.18应急垃圾储运区emergencygarbage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垃圾放置及中转的场地。2.19应急物资区emergencysupplies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应急物资发放的场地。2.20应急管理区emergencymanagement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具备管理指挥职能的场地。2.21应急停车场emergencyparking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应急车辆停放的场地。2.22专业救灾队伍场地professionaldisasterreliefteamsite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专业救灾队伍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和休息使用的场地。2.23应急直升机使用区emergencyhelicopterarea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救援直升机通达的场地。2.24应急通道emergencyroad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供应急车辆及人员通行的道路。

3规划设计3.1总体要求3.1.1防灾避难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平灾结合、易于通达、便于管理”的原则。3.1.2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除满足平时使用功能,还应在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设计,并应满足《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和本规范的有关要求。本标准所述灾害对象以地震为主,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等公共卫生事件时还应满足《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设计导则(2020年8月)》中的有关要求。3.1.3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应开展综合防灾评估,进行责任区设计、应急功能设计、场地空间设计和应急交通设计,并应符合消防集散和无障碍要求。3.1.4避难场所的用地和应急设施规模的核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城市级应急功能所要求的应急设施,应按其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核定;2对于责任区级应急功能所要求的应急设施,应按责任区内常住人口总数核定;3对于场所级应急功能所要求的应急设施,应按责任区内避难总人数核定。3.1.5避难场所的设计开放时间不宜超过表3.1.1规定的最长开放时间。表3.1.1避难场所的设计开放时间3.1.6避难场所应满足其责任区范围内避难人员的避难需求以及城市级应急功能配置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紧急、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应根据其避难容量确定,且其有效避难面积、避难疏散距离、短期避难容量、责任区建设用地和应急服务总人口等控制指标宜符合表3.1.2的规定;表3.1.2紧急、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的控制指标

2中心避难场所和中期及长期固定避难场所配置的城市级应急功能服务范围,宜按建设用地规模不大于30km2、服务总人口不大于30万人控制,并不应超过建设用地规模50km2、服务总人口50万人;

3中心避难场所的城市级应急功能用地规模按总服务人口50万人不宜小于20hm2,按总服务人口30万人不宜小于15km2。承担固定避难任务的中心避难场所的控制指标尚宜满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的要求。3.1.7避难场所设计时,综合防灾评估应包括避难设计要求评估、现状条件分析评估和使用风险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设计要求评估应评估确定避难应对的突发灾害种类及相应灾害标准和不同应急阶段要求,避难功能设置要求,不同级别服务范围的人口数量及分布,责任区范围,责任区可利用避难资源和安全评估情况,不同灾害影响规模下和不同应急阶段的避难规模等;2现状条件分析评估应调查其环境条件和工程设施情况,评估场所内各类用地和设施的安全性和适宜性,确定可用于应急避难的用地范围和工程设施;3使用风险评估应针对避难场所维护管理过程中和启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致灾因素和可能影响进行评估,制定设计、建设和管理对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评估可能遭遇的突发灾害种类,确定各类应急设施的设防要求,明确相应的设计和管理对策;2)应评估场所内及周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划定安全防护范围,设置警告标志,制定防护措施;3)应评估场所内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坏的风险及倒塌或破坏的潜在影响区,按本标准附录C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告标志,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4)应划定场所内及周边古树、名木、文物和其他重要建筑的保护范围,不得用作应急避难,设置警告标志,并应采取保护措施;5)应评估划定各类灾害潜在影响区,设置警告标志,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3.2场所选址3.2.1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空气流通、具备一定基础设施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与设施,其周边应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与城镇外部有可靠交通连接、易于伤员转运和物资运送、并与周边避难场所有疏散道路联系的地段;

2固定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交通便利、有效避难面积充足、能与责任区内居住区建立安全避难联系、便于人员进入和疏散的地段;

3紧急避难场所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地和街头绿地等;

4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可利用相邻或相近的且抗灾设防标准高、抗灾能力好的各类公共设施如:学校、大型公建等,按充分发挥平灾结合效益的原则整合而成。3.2.2避难场地宜根据社区规划人口或常住人口数划分若干应急避难休息区,每个避难休息区人数不宜大于2000人,且每个避难休息区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3m的人行通道作为缓冲区进行分隔。3.2.3避难场地的应急医疗救护区、应急物资分发区和应急管理区宜设置在硬质地面上。3.2.4避难建筑宜为低层建筑。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合建时,避难休息室和医疗救护室应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并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3.2.5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符合所在城市居住区规划,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质稳定、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场地;

2、应避开周围的地质灾害隐患和易燃易爆危险源;

3、应选择利于人员和车辆进出的地段;

4、应选择便于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接入的地段。

3.3责任区划分及规模3.3.1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应以城市街道、社区、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为基本单元划分。每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模不宜超过15000人,当大于15000人时按指标要求分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3.2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远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800m。3.3.3应急避难场所应有两条及以上不同方向的安全通道与外部相通,通道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4m。3.3.4避难场所的避难场地与避难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2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指标表建设规模分类面积指标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其余各类避难场所避难场地面积(㎡)1.51.5~221避难建筑面积(㎡)22~331.53.3.5避难场地各功能区面积所占比例宜符合表4.3.3的规定。表3.3.3应急避难场地面积所占比例表(%)场地名称使用面积所占比例应急避难休息区90应急医疗救护区2应急物资分发区2应急管理区0.5应急厕所1.5应急垃圾收集区1应急供电区1.2应急供水区1.5合计100注:1表中避难场地面积指标为参考值,各区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总使用面积范围内适当调整。

2应急避难休息区包括每个避难休息区之间的人行通道面积。3.3.6避难建筑的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宜符合表3.3.4的规定。表3.3.4避难建筑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表(%)用房名称使用面积所占比例生活服务用房避难休息区41医疗救护室15物资储备室22辅助用房管理室7公共厕所15合计100注:表中避难建筑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所占比例为参考值,各区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总使用面积范围内适当调整,或根据实际需要减少用房类别。3.3.7避难场所责任区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评估责任区可能遭遇的灾害,确定避难场所的启用方案;

2分析避难场所启用和开放期间可能遭遇的灾害及其影响,制定应对方案;

3确定应急功能的保障要求;

4分析确定避难场所和外部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的衔接要求和设计方案;

5核定避难场所的责任区范围和避难人数;

6确定责任区内各疏散单元或社区通往避难场所的疏散路线。

3.4总体布局原则3.4.1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设计应结合各类用地和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评估结果,对应急功能区划分及分区控制指标,出入口位置、宽度和缓冲区设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模和布局,避难单元和避难建筑划分及控制技术要求,应急辅助设施的规模和设置要求,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3.4.2避难场所的应急功能区划分与避难单元划分应符合《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3.4.3避难场所内不宜设置架空设施;当必须设置架空设施时不应影响避难安全,并应设置警告标志。3.4.4避难场地可根据自然地形坡度,采用平坡、台阶或混合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8%时,可采用平坡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宜采用台阶式,且台阶高度宜为1.5m~3.0m,台阶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3.4.5避难场所内需要保证车辆和人员通行的应急通道与两侧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距,应大于建筑(构)筑物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加1m与相邻建筑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当有可靠抗灾设计保证建(构)筑物不会发生倒塌或破坏时,应大于两侧建筑防止坠落物安全距离之和加1m与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3.4.6避难场所内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宜通过计算分析确定。3.4.7当需确定承担应急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倒塌建筑堆积瓦砾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可能倒塌的建筑宜按四级耐火等级对待。当需确定承担应急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无灾后消防备用措施的一般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宜将一般建筑降低一级耐火等级对待,且当一般建筑耐火等级为四级时宜按倒塌对待。

4建筑设计4.1一般规定4.1.1灾害对象本标准所述灾害对象以地震灾害为主,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其选址和平面布局还应满足《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设计导则》《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设计导则》的有关要求。4.1.2场所要求应急避难场所按设计开放时间分及其设施设置:1、I级应急避难场所(或称为中心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2、Ⅱ级应急应急避难场所(或称为固定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Ⅲ级应急避难场所(或称为紧急避难场所。一般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4.1.3避难场所建设下列公共设施应根据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的要求,按避难场所建设:符合要求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m2的单建式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大型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学校教室等;避难场地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4.1.4基本要求选址:避难场所选址应按照本标准4.2节规定设置,除防洪避难建筑外,其他避难建筑宜为单层建筑,采用多层避难建筑时,避难人员宿住功能不应设在三层以上的楼层。当应急医疗卫生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等设施设置在避难建筑外时,相互之间的连接通道的应急功能保障级别不应低于Ⅱ级。2、消防与疏散:避难建筑应进行防火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关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有关规定。对于避难场所的防火疏散安全距离,当避难场所有可靠的应急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时,不应大于50m距离,其他情况不应大于40m。对于婴幼儿、高龄老人、残疾人和行动困难、需要卧床的伤者和病人等特定人员的专门避难区域,应分别不大于25m和20m。避难场所的外围四周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其宽度应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周边或内部林木分布较多的避难场所,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防止火灾的蔓延。避难场所内消防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取水平台,并应连接车道。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0m。应急避难场所内消防通道设置应符合GB51143中5.5.3的规定,且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8m×18m。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防火要求设置应急消防水源,配置消防设施。中心避难场所应按照不少于2次火灾、每次灭火用水量不低于10L/s、火灾持续时间不少于1小时设计;固定避难场所当宿住区的避难人数大于3.5万人时,消防用水量应按不少于2次火灾、每次灭火用水量不低于10L/s、火灾持续时间不少于1小时设置;其他情况应按消防用水量应按不少于1次火灾、每次灭火用水量不低于10L/s、火灾持续时间不少于1小时设置。避难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避难建筑应至少设2个安全疏散出口;多层避难建筑应至少设2个安全疏散楼梯。避难建筑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无障碍: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场地与避难建筑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标识:避难场所应建立完整的、明显的、适于辨认和易于引导的避难标识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避难场所主出入口处的显著位置应设置场所功能综合演示标识牌;危险建筑潜在倒塌影响区,古树、名木、文物和重要建筑的保护范围,灾害潜在危险区及其他可能影响受灾人员安全的地段,应设置警告标志。标识的制作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各类标识的具体尺寸、图形、高度、颜色应符合GB51143的规定。4.2应急设施4.2.1基本设施1、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管理用房或其他建筑物可用于设置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的,应设置固定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无管理用房或其他建筑物可用时,结合预留场地设置临时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2、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供水设施,灾时应利用原有的供水设施,增设供水管网到各功能分区,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体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应急供水系统与市政给水管网的接口不应小于两个,且两接口的距离不小于100m。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基本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可储备消防水带作为灾时临时供水管道。3、应急供电设施应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信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应配备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备。当条件许可时,灾时应利用原有的供电设施和设置在场所附近建筑的自备电源。4、应急排污设施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基本生活污水集水池、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不具备连接条件时,可设置独立排污系统。应急避难场所的污废水应采用自流排出。基本生活污水集水池的有效容积应大于应急避难场所开放3天产生的全部污水量的1.25倍。应急避难场所内现有的公共厕所作为应急厕所时,化粪池可采用比常规计算容量大一号的规格。应急排污系统应远离水源地和供水设施。5、应急厕所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固定式厕所或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紧急避难场所和固定避难场所的厕位数量不应小于核定避难人数的1%;中心避难场所的厕位数量不应小于核定避难人数的2%。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100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距离应急棚宿区30m~50m。暗坑式厕所应具备水冲能力,并单独设置化粪池,容量按每人每天1.2kg设计。男女厕位的比例应满足男:女=1:2。固定式厕所和暗坑式厕所应设置洗浴设施,供灾时使用。应急厕所应设置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排污、应急通道和应急标识设施。6、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设置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的处理量应不小于每人每天200g。7、应急通道设置要求:应依据各避难功能区的避难规模和功能要求,确定应急通道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分级道路,确定应急通道及其应急保障要求。应急出入口: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至少设置2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口;b)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应分开,应单独设置应急医疗垃圾出入口,洁污分流;c)主要出入口应与城市应急通道相衔接,衔接道路和桥梁应满足城市应急通道的应急功能保障级别;d)主要出入口位置应与灾害条件下城市应急交通与人员的走向、流量相适应,并根据避难人员数量、救灾活动的需要设置集散广场或缓冲区。在主要避难人员便捷进入的方向设置临时入口。应急道路:应急道路可按干道、支路和人行道分级设置,干道、支路应采用柔性路面,道路宽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宽度分级道路类别道路宽度(m)干道≥7.0支路≥4.0人行道≥1.5

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干道应与主通道连通。应急避难场所的人员疏散和进出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a)避难场所内部道路应连通各避难功能区、避难建筑和主要设施;b)避难场所内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道路有无出入口干道距离设施(m)支路距离设施(m)有出入口53无出入口328、应急标识标识的布置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示标识。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识。应急避难场所内主要通道路口应设置应急设施的指示标识。应急避难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识。9、应急洗浴设施应急洗浴设施应结合厕所设置。4.2.2一般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根据避难人员数量,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内的场地、建(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的防火措施,设置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期间应急棚宿区应配置灭火工具或其他消防器材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21734—2008中6.2.2的规定。可结合现有构筑物或设置一定数量的构筑物做临时物资储备设施,每处应不小于20m2。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用房面积可按60m2~100m2建筑使用面积设置。应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广播及监控系统应与建筑原有广播及监控系统相结合。广播系统应覆盖应急避难场所。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休息区、应急棚宿区和应急道路。通信网络应与所在地应急避难救援指挥中心连接。4.2.3综合设施应急停机坪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应设置供直升机起降的应急停机坪。应急停机坪地面应平坦硬质,周边无高大建(构)筑物,保证直升机有升空平行安全角度。应急功能介绍设施应设置功能介绍图板和功能介绍牌等非电子类设施。入口处应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4.3公园绿地兼避难场所设计4.3.1基本要求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4.3.2功能分区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可分为应急休息区、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垃圾储运区、应急物资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停车场、专业救灾队伍场地和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分区设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应急休息区●●●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垃圾储运区●●●应急物资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停车场-●●专业救灾队伍场地--●应急直升机使用区--●注:“●”表示应设;“-”表示不需要设置。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物资区和应急管理区应避开排水困难、地基软弱的地段以及挖填的交界处。1、应急休息区应急休息区可结合应急管理区布置。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0.15m2确定。应急休息区应设置座椅等供避难人员临时休息的设施。2、应急棚宿区应急棚宿区应设置在场所内受外部干扰较少的区域。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小于1.5m2确定。应急棚宿区按防火要求,用地面积分为四级,具体要求见表2。表2应急棚宿区分级及间距要求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用地面积(㎡)≤1000≤4000≤12000≤25000间距要求(m)241019应急棚宿区应设置防火分区,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应根据帐篷等材料的耐火性能确定,但不应大于1000m2,边长不应大于60m。当应急棚宿区具有充足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时,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可放宽到1.2倍。应急棚宿区应预留供水、供电设施接口。应急棚宿区应具备消防车通达条件。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3、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医疗卫生区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周边,可结合应急棚宿区设置;也可利用避难场所周边的医院及医疗卫生设施进行设置,其与避难场所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应急医疗卫生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小于0.02m2确定。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满足救护车辆出入和停放要求。应急医疗卫生区应单独设置卫生间,应设开水间,应预留供水、供电设施接口。单独设置医疗垃圾应急储运设施及出入口。4、应急垃圾储运区应急垃圾储运区距离应急棚宿区应大于15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应急垃圾储运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及储运设施规模,按每人不小于0.015m2确定。5、应急物资区应急物资区应设置在应急管理区附近。应急物资区应储备满足2天发放要求的应急生活物资,其他物资的储备应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应急物资区用地面积应根据核定避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小于0.02m2确定。6、应急管理区避难场所应设置应急管理区,可结合公园管理用房或临时设施进行综合设置。应急管理区应设置在避难场所入口处,按50m2~200m2用地面积预留设置。应急管理区应设置人员登记处。7、应急停车场应急停车场应设置在场所入口处。固定避难场所的应急停车场面积不应小于500m2。中心避难场所的应急停车场面积不应小于3600m2;用地紧张地区停车场面积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1800m2。公园停车场可兼做应急停车场使用。8、专业救灾队伍场地专业救灾队伍场地不应设置在应急棚宿区附近,应设置在适于车辆出入的区域且有道路连接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专业救灾队伍场地用地面积应根据救灾车辆及人员数量确定,且不应小于3000m2;救灾车辆及人员单位用地面积要求见表3。专业救灾队伍场地应预留供水、供电设施接口。表3救灾车辆及人员单位用地面积要求类别面积要求车辆小型车30m2/台~40m2/台轻型车41m2/台~50m2/台中型车51m2/台~80m2/台大型车81m2/台~120m2/台人员3m2/人9、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应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应考虑需要起降的直升机型号、数量等要求,按照MH5013—2014、GJB3502—1998、GB50009—2012的要求进行设置。应急直升机使用区周边的障碍物和建筑工程限高应满足直升机安全起降的要求。4.3.3绿化种植1、应急避难场所的植物种植应在满足其场所避难功能的基础上,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并满足观赏性的要求。植物应抗风、耐火、防尘、抗污染、无毒、无刺、含水率高、含油率低、遮阴性好,并具有良好观赏性。2、固定避难场所及中心避难场所绿地周边应结合防火要求设置宽度不低于10m的防护林带。公园内建(构)筑物周边应根据其建筑结构形式和高度,设置3m~5m宽的防护林带,以防止建筑物倒塌和高层坠物造成的伤害。3、应急停机坪安全起降范围内不得种植乔木和灌木,停机坪内草坪选用耐踩耐压、容易养护的品种。应急避难场所的绿化种植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还应符合GB51192—2016的规定。4.4人防兼避难场所设计4.4.1基本要求1、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人均使用面积可按5m2~7m2取值。2、规模较大的人民防空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划分避难单元。每个避难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4000m2。各避难单元的应急避难设施应自成系统。相邻避难单元间应用防火墙、防火卷帘分隔并相互通达,连通口应设甲级防火门。4.4.2功能分区1、每个避难单元应具备指挥、生活、医疗、物资储备、通风、供水、供电、排污等功能,各分区间应采用不燃材料分隔。2、避难单元内应设指挥区,指挥区可结合广播、通信、监控室统筹设置,建筑面积可按8m2~12m2确定。避难单元内应设生活区并进行分区。每个生活区不应超过1000m2。相邻生活区之间应设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宽度不小于2m。避难单元内应设物资储备区,物资储备区建筑面积可按35m2~70m2确定。避难单元内应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建筑面积可按15m2~20m2确定。避难单元内应设饮水处,数量为每250人一处。每个饮水处的建筑面积可按5m2~10m2确定。3、人防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设水冲厕所或在地面上设移动式厕所,并应满足下列规定:当在避难单元内设置厕所时,应为水冲厕所。厕所应设在排风口附近,并宜单独设置局部排风设施。当在地面上设移动式厕所时,移动式厕所应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且不小于5m,厕所与避难场所进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0米。厕位数量不宜少于避难人数的2%。分男女设置时,女厕位数量不宜低于男厕位数量的1.5倍;混合设置时,专用女厕位不宜低于总厕位数量的20%。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垃圾储存间或在地面上设垃圾收集点,并应满足下列规定:当在避难单元内设置垃圾储存间时,垃圾储存间建筑面积可按5m2~10m2确定,并宜布置在排风口附近。当在地面上设垃圾收集点时,垃圾收集点应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且不小于5m。5、其他未详述功能分区参照本标准5.3.1条执行。4.4.3出入口人防设施避难单元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每个避难单元应设置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并应至少有一个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且不小于5m,各出入口应设置成不同朝向。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1.2m。每个避难单元出入口和通道总净宽应按避难人数计算,疏散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地下室底板建筑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大于10m的避难单元,疏散宽度指标应为每100人不小于0.75m;地下室底板建筑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避难单元,疏散宽度指标应为每100人不小于1m。战时出入口作为避难单元出入口使用时,其人员通过的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应采用无槛门。4.5中小学、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兼做避难场所设计4.5.1基本要求利用中小学、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的室外场地兼做避难场所,应符合本标准4.2、4.3节中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的有关要求。4.5.2功能分区避难建筑应结合建筑的平时功能、现状条件,根据避难人数对避难宿住、出入口、安全疏散通道、医务室、集中供水处、食品供应处、更衣间、垃圾收集处和管理服务站等设施的位置与规模进行设计。避难建筑的配套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管理室,并宜设置在主要出入口处;2、宜设置公共活动室,且总建筑面积不宜小于200m2;3、应设置应急医疗卫生救护服务设施,且应急医疗卫生所建筑面积不宜小于40m2;4、宜分层设置应急管理和应急物资分发用房,其用房面积均不宜小于40m2。5、其他未详述功能分区参照本标准5.3.1条执行。4.5.3建筑设计1、当避难房间内设计避难宿住人数超过50人时,宜分区,且区内每人睡眠宽度不宜小于0.55m,通道宽度不宜小于0.65m。避难宿住房间室内地面应满足防水、防潮、防虫等要求。2、当避难建筑室外台阶踏步总高度超过0.70m且侧面临空时,应设防护设施。室内楼梯应设防护设施,楼梯踏步应防滑。3、避难建筑室外坡道坡度应满足无障碍坡道要求。避难建筑的出入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易于从内部打开,防火安全出口数量、宽度和总宽度应根据避难人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防火安全出口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1m;安全出口不应设置门槛;避难建筑通往周边场地防火疏散的安全出口的总净宽度和疏散通道的总净宽度按所有使用人员计算不应小于每百人0.65m。

5结构设计5.1一般规定5.1.1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共建筑和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必须符合抗震、抗风雪和防洪的设计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技术鉴定、采取加固措施之后方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5.1.2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地下工程部分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5.2场地条件5.2.1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区域;

2场地地形较平坦,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3与重大危险源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4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5避开相邻非避难建筑的倒塌范围;6远离城市重要经济目标;7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避难时,还应符合相应的疫情防控要求。5.2.2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还应符合以下的要求:1避开发震断裂,且避让距离不应小于500m;2当建筑场地内存在液化土时,应按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液化判别,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3不应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5.3抗震设防目标5.3.1避难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有关抗震规范的设计要求,当采用性能设计时,其抗震性能目标不低于C级。5.4结构抗震设计5.4.1避难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建筑宜采用多道防线的抗震结构体系;8度时,亦可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体系;2建筑形体规则,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的布置宜规则对称,结构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宜均匀分布,不规则项一般不超过3项,不得采用严重不规则项的结构。3计算避难建筑的地震作用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取值,场地特征周期不提高。其余地震动参数,以提高之后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依据,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值。4避难建筑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高1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5避难建筑的楼梯间应采取加强的抗震措施。6对于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加强连接或柔性连接的措施,达到与避难建筑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5.5防洪设计5.5.1避难建筑的出入口应采取有效的防洪措施。抗浮设计时,临江建筑应计入长江历史最大洪水水位的影响。5.5.2位于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避难场所的防御标准应高于当地防洪标准所规定的淹没水位,且避难场地的应急避难区的地面标高应按该地区的历史最大洪水水位确定,且安全超高不低于0.5m。5.6抗风设计和雪荷载取值5.6.1避难建筑的风荷载值应取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5.6.2避难建筑的雪荷载值应取100年重现期的雪压值。

6机电设计一般规定6.1.1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给水、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工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配置给水、排水及消防设施,并设置无废水处理设施。6.1.2给水排水管道穿越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内有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区域的围护结构处应设可靠的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的严密性应能满足所在区域的严密性要求。6.1.3给水、排水管道不应从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内洁净室、强电和弱电机房,以及重要医疗设备用房的室内通过,必须通过时应采取防漏措施。6.1.4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内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应不渗漏、耐温、耐腐蚀,且应有足够的清洁、维护和维修明露管道的空间。6.1.5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内的给水排水系统运行的噪声和振动等不得影响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6.1.6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病区使用时,应满足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消防安全;当作为传染病区使用时,应满足《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中有关给排水专业的有关要求。6.1.7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新建、改建项目,应进行应急避难专项设计。6.1.8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内的设施和设备在启用前应进行应急转换并设置到位。6.1.9根据给排水设施类型和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将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应急设施分为永久设施、需储备或定时更换的设备和设施、灾时紧急转换的设施、灾时引入设备和设施。进行分类管理。6.1.10公共避难场所的通风空调设计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和武汉市当地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满足平时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具备“平难”转换功能。6.1.11公共避难场所应根据其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确定“平难”转换的通风、空调设计方案。6.2给水与排水Ⅰ给水6.2.1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6.2.2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属地水质设置净水设备,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6.2.3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宜采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或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区域内水源供水。有条件时,可采用自备内水源或自备外水源供水。6.2.4城市公共避难场所自备水源的取水构筑物宜用管井。自备内水源取水构筑物应设于清洁区内。在自备内水源与外部水源(如城市市政给水管网)的连接处,应设置有效的隔断措施。自备水源的供水管道严禁与城镇给水管道直接连接。6.2.5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平时用水量定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6.2.6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人员饮用水量按3~10L/人·日,生活用水量按10L/人·日选用。6.2.7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人员生活用水、饮用水的贮水时间应根据水源情况确定。无可靠城市市政给水管网或自备内水源时,生活饮用水的贮水时间不宜小于15天,生活用水的贮水时间宜为7~14天。6.2.8自备内水源的饮用水的贮水池(箱)宜单独设置。若与生活用水贮存在同一贮水池(箱)中,应有饮用水不被挪用的措施。6.2.9自备内水源的生活用水、饮用水的供给,可采用气压给水装置、变频给水设备或高位水池(箱)。应急状态时电源无保证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应有保证供水的措施。6.2.10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生活饮用水应设有防止管道内产生虹吸回流、背压回流等污染的措施。给水管道上设置的倒流防止器应设置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其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装置宜设置在清洁辅助工作区内。6.2.11作为病区使用时,生活饮用水管道应避开污染区,当条件限制不能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2.12室内给水配水干管、支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6.2.13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可按每100人一个水龙头,每250人一处饮水处设置。6.2.14给水管与卫生器具及设备的连接应有空气隔断或倒流防止器,不应直接相连。6.2.15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传染病区使用时,在污染区给水主管入口应设置消毒剂投加接口,并配置消毒剂投加及计量设备。6.2.16室外给水管道与雨、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雨、污水管道上面,且接口不应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设置钢套管,钢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6.2.17生活给水系统的涉水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规定。Ⅱ热水与饮用水供应6.2.18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生活热水的原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规定。热水供应系统应满足使用要求的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6.2.19热水系统采用的管材和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管道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得大于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许用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热水系统所采用的设备、设施、阀门、管道、附件等应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用。6.2.20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工作人员热水用水量定额按40L/人·日,其他避难人员热水用水量定额按5L/人·日选用。6.2.21生活热水系统不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设备出水温度应为60℃~65℃;系统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器出水温度不应低于60℃。生活热水系统回水温度不应低于50℃。6.2.22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加热设备出水温度不能满足不低于50℃的要求时,应设置消灭致病菌的设施或采取消灭致病菌的措施。6.2.23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6.2.24热水系统与冷水系统的供水压力应平衡。医院热水系统的换热设备不应少于2台,当一台检修时,其余设备应能供应60%的设计用水量。6.2.25室内外热水的配水干管、支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6.2.26热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管材,可采用薄壁不锈钢管、薄壁铜管、塑料热水管、复合热水管等。当采用塑料热水管或塑料和金属复合热水管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道的工作压力应按相应温度下的许用工作压力选择;2设备机房内的管道不应采用塑料热水管。6.2.27热水管道系统应采取补偿管道热胀冷缩的措施。6.2.28配水干管和立管最高点应设置排气装置。系统最低点应设置泄水装置,宜设在工作人员的清洁区内。6.2.29下行上给式系统回水立管可在最高配水点以下与配水立管连接。上行下给式系统可将循环管道与各立管连接。6.2.30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应设置生活饮用水供应设施。开水系统也可采用瓶装水饮水机。6.2.31生活饮水定额工作人员按3L/人·日,其他避难人员生活饮水定额按2L/人·日选用。6.2.32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传染病区使用时,每个护理单元应单独设置饮用水供水点。当采用电加热时,每护理单元应单独设置电开水器。Ⅲ生活排水6.2.33城市公共避难场所的应急厕所可为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并应符合如下要求:1暗坑式厕所按每80~100人一个坑位设置,应设为水冲式,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容量按1.2kg/人·日设计。也可设为旱厕。2应急厕所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距离人员住宿区距离宜为30~50m。6.2.34室内生活排水管道系统的设备选择、管材配件连接和布置不得造成泄漏、冒泡、返溢,不得污染室内空气、食物、原料等。6.2.35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非传染病区使用时,室内生活排水管道应以良好水力条件连接,并以管线最短、转弯最少为原则,应按重力流直接排至室外检查井;当不能自流排水或会发生倒灌时,应采用机械提升排水。6.2.36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传染病区使用时,室内生活排水管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传染病医院的污废水应与非病区污废水分流排放,现有传染病医院改建、扩建时,污废水应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传染病区如门诊、病房等与非病区的卫生器具和装置的污废水与排水通气系统应独立设置,污废水应各自独立排到污水处理装置。呼吸道发热门(急)诊内应设独立卫生间,排水管及通气管不宜与其他区域的管道连接,排水管应单独排出。细菌、病毒检验科应设专用洗涤设施,并应在消毒灭菌后再排放到室外排水管网,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排水管道宜采用防腐蚀的管道。用于收集具有严重传染病病毒的排水管,在穿越的地方应用不收缩、不燃烧、不起尘材料密封。空调冷凝水应集中收集,并应排人污水处理站处理。急救车辆停放处,宜设冲洗和消毒设施。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系统与雨水排水系统应分流,生活排水在进行预消毒前,应封闭排水。传染病区与非病区的卫生器具和装置的污废水应在室外分别设置管道收集,各自独立排到预消毒处理装置。室内生活排水应按重力流直接排至室外排水管道;室外污水排水系统应采用无检查井的管道进行连接,并设置通气管,间距不应大于50m,清扫口的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排水系统上的通气管口应单独设置,不应接人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管道。上至屋面的排水通气管中废气应集中收集处理。6.2.37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6.2.38当2根或2根以上排水立管的通气管汇合连接时,汇合通气管的断面积应为最大一根排水立管的通气管的断面积加其余排水立管的通气管断面积之和的1/4。6.2.39排水横管直径应比设计一值大1级,污物洗涤池和污水盆的排水管管径不得小于75mm。6.2.40卫生器具的材质和技术要求,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卫生陶瓷》GB6952和《非陶瓷类卫生洁具》JC/T211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大、小便器均选择构造内有存水弯的卫生器具,大便器宜选用冲洗效果好、污物不易黏附在便槽内且回流少的器具;洗手盆不采用盆塞;卫生器具选型应能挂式安装。除了需要地面排水的部位,如污洗间、卫生间、浴室、空调机房等应设置地漏外,其它房间不应设地漏。地漏应设置在易溅水的器具或冲洗水嘴附近,且应在地面的最低处。6.2.41地漏宜采用带过滤网的无水封地漏加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不得小于50mm,且不得大于75mm。严禁采用活动机械活瓣替代水封,严禁采用钟式结构地漏。6.2.42下列设施与生活污废水排水管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或无水封的地漏;其他设备的排水口或排水沟的排水口。6.2.43病区与非病区的卫生器具不得共用存水弯;卫生器具排水管段上不得重复设置水封。6.2.44生活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当生活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人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生活排水泵站。6.2.45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非传染病区使用时,室外生活排水管道下列位置应设置检查井:在管道转弯和连接处;在管道的管径、坡度改变、跌水处;检查井井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6.2.46生活排水管的检查井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连接处的水流转角不得小于90°;当排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且跌落差大于0.3m时,可不受角度的限制;室外排水管除有水流跌落差以外,管顶宜平接;排出管管顶标高不得低于室外接户管管顶标高;排出管与市政管渠衔接处,排出管的设计水位不应低于市政管渠的设计水位。6.2.47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最大小时排水流量计算,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排水流量应按住宅生活给水最大小时流量与公共建筑生活给水最大小时流量之和的85%~95%确定;生活排水定额和小时变化系数应与其相应生活给水用水定额和小时变化系数相同,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第3.2.2条确定。6.2.48室外埋地生活排水管道最小管径、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生活污水单独排至化粪池的室外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当管径为160mm时,最小设计坡度宜为0.010~0.012;当管径为200mm时.最小设计坡度宜为0.010。6.2.49室外生活排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和塑料污水排水检查井。6.2.50检查井的内径应根据所连接的管道管径、数量和埋设深度确定。生活排水管道的检查井内应有导流槽或顺水构造;当井内径大于或等于600mm时,应采取防堕落措施。6.2.51小于或等于150mm的排水管道,当敷设于室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层时,可用清扫口替代检查井,清扫口宜设在井室内。Ⅳ雨水6.2.52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应根据建筑物屋面特点等,合理确定系统形式、计算方法、设计参数、排水管材和设备,在设计重现期降雨量时不得造成屋面积水、泛溢。6.2.53屋面雨水排水管道工程设计重现期不宜小于5年。建筑的雨水排水管道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排水能力不应小于10a重现期的雨水量。6.2.54建筑物内设置的雨水管道系统应密闭。有埋地排出管的屋面雨水排出管系,在底层立管上宜设检查口。建筑屋面各汇水范围内,雨水排水立管不宜少于2根。6.2.55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中长度大于15m的雨水悬吊管,应设检查口,其间距不宜大于20m,且应布置在便于维修操作处。6.2.56室外应采用雨污分流制,当城市市政无雨水管道时,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也应采用单独雨水管道系统,不宜采用地面径流或明沟排放雨水。6.2.57室外雨水管网的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土质特征、建筑物位置设置。下列部位宜布置雨水口:道路交汇处和路面最低点;坡度人口处。6.2.58室外雨水检查井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雨水管、雨水沟管径、坡度、流向改变时.应设雨水检查井连接;雨水管在检查井连接,除有水流跌落差以外,宜采取管顶平接;连接处的水流转角不得小于90°;当雨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且跌落差大于0.3m时,可不受角度的限制;小区排出管与市政管道连接时,小区排出管管顶标高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的管顶标高;雨水管道向景观水体、河道排水时,管内水位不宜低于水体的设计水位。6.2.59室外雨水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宜小于3a。6.2.60室外雨水排水系统宜选用埋地塑料管和塑料雨水排水检查井。Ⅴ污水、污物处理6.2.61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一般人员应急避难场所时,生活排水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时,应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有关规定。6.2.62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普通医院使用时,医疗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当医疗污水排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城市排水管道时,应采用消毒处理工艺;当医疗污水直接或间接排人自然水体时,应采用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医疗污水不得作为中水水源。6.2.63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传染病医院使用时,医疗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污水、废水应先排人预消毒池,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排入化粪池,再进人医院污水处理站,并应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后再排人城市污水管道。污、废水消毒灭菌处理装置可采用化学消毒或高温灭菌方式。消毒可采用的消毒方法有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污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应按两组并联设计,设计水量应在实测或测算的基础上留有设计裕量,设计裕量宜取实测值或测算值的10%~20%。污水处理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废气处理系统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二级消毒处理等单元。污水在化粪池中的停留时间不宜少于36h。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应采取防腐蚀、防渗漏等技术措施,各种构筑物宜加盖密闭,并设通气装置,将通气管中废气集中收集处理。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废渣的堆放应符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HJ/T177-2005及HJ/T276-2006的有关规定。渗出液、沥下液应收集并返回调节池。污水应在预消毒后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二级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工艺。污废水在进行预消毒前,不应在地面敞开,应封闭;含氯消毒剂消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含氯消毒剂消毒系统应参照GB50014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预消毒接触消毒池消毒时间应不小于120min;接触消毒池的容积应满足接触时间和污泥沉积的要求。污水处理站尾水接触消毒时间不宜小于2.0h。预消毒处理工艺的参考加氯量(以有效氯计)一般为30~50mg/L。院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出水的参考加氯量一般为15~25mg/L。运行中应根据余氯量和实际水质、水量实验确定氯投加量。加药设备至少为2套,1用1备。液氯消毒适用于处理出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的污水处理系统。当污水处理出水排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氯消毒。液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及小规模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的规模较大(≥1000床)、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污水消毒处理。电解法、化学法二氧化氯消毒及电解法次氯酸钠消毒适用于各种规模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污水的消毒处理,但要求管理水平较高。漂粉精、漂白粉适用于规模≤300床的远城区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污水处理消毒系统。当用液氯消毒时,必须采用真空加氯机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加氯机宜设置两套,其中一套备用。污泥消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污泥在贮泥池中进行消毒,贮泥池有效容积应不小于处理系统24h产泥量,且不宜小于1m3。贮泥池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利于污泥加药消毒。污泥消毒一般采用化学消毒方式。常用的消毒药剂为石灰和漂白粉。采用石灰消毒,石灰投量约为30g/L污泥,使pH为11~12,搅拌均匀接触90~120min,并存放7天以上。采用漂白粉消毒,漂白粉投加量约为泥量的10~15%。条件允许,可采用紫外线辐照消毒。污泥脱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污泥脱水宜采用离心式脱水机。离心分离前的污泥调质一般采用有机或无机药剂进行化学调质,脱水污泥含水率应小于80%。脱水过程必须考虑密封和气体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应密闭封装、运输。污泥应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要求,由具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置。污水处理工程包括接触消毒池、化粪池及污水处理构筑物等均应封闭,并设置通气管,污水处理工程应设应急事故池,以贮存处理系统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时医院污水。应急事故池容积不小于日排放量的100%。6.2.64当改造的城市公共避难场所项目污水处理无法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二级生化处理的有关规定时,污水处理应采用强化消毒处理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1污水处理应在化粪池前设置预消毒工艺,预消毒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1h;污水处理站的二级消毒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应小于2h;2污水处理从预消毒池至二级消毒池的水力停留总时间不应小于48h;3化粪池和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回流至化粪池后总的清掏周期不应小于360d;4消毒剂的投加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pH值不应大于6.5。Ⅵ排水系统废气处理6.2.65生活排水管道系统应根据排水系统的类型,管道布置、长度,卫生器具设置数量等因素设置通气管。生活排水管道的立管顶端应设置伸顶通气管。城市公共避难场所作为传染病医院使用时,污水处理池应密闭,尾气应统一收集消毒处理后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上至屋面伸顶的排水通气管四周应有良好的通风,通气管中废气集中收集进行处理。排水系统通气管口应设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靠的消毒装置。室外污废水排水管道、化粪池及接触消毒池应设置上至屋面的伸顶通气管,通气管中废气集中收集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工程各构筑物的通气管中的废气应集中收集,进行处理后排放,不应直接排放。污水处理工程的废气处理可在通气管口处设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靠的消毒装置,并采用臭氧活性炭吸附、二氧化氯酸洗、紫外线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措施。生活污水处理间(站)应有良好通风(气)和采取卫生防护措施。污水处理工程通风机宜选用离心式,排气高度应不小于15m。6.3电气与智能化6.3.1对复合利用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及场所,应按平时和应急避难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电气及智能化系统设计和建设,要求如下:1同时满足平时和应急避难时对负荷分级、供电电源、变压器容量等的要求。2配电柜(箱)的设计,应根据平时和应急避难时需要,预留充裕的出线开关容量、馈电回路数,并预留必要的控制保护和监测元器件。3结合应急避难时需要,平时将应急避难时所需的线管、线槽、桥架等先期预留、预埋到位,但不应影响平时正常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建筑观感。6.3.2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备应选用便于安装、更换和防潮性能好的定型产品,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备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6.3.3应急避难场所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设备和装置的固定螺栓或焊接强度应满足抗震要求。6.3.4应急避难场所用电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并符合下列要求:1消防设备及应急照明、应急通信设备、应急广播设备、应急发电机组配套的附属设备、医疗救护房间的设备和照明等用电为一级负荷;2应急供水设备、抢险救灾设备、正常照明等用电为二级负荷;3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6.3.5应急避难场所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级负荷应采用市电双重电源供电,并应设置自备应急电源;2二级负荷宜采用市电双重电源供电,并应设置自备应急电源;3三级负荷可采用一路市电电源供电;4自备应急电源可为固定式或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5对于恢复供电时间要求0.5s以下的设备还应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6利用人防工程兼做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当设有战时电站时,至少1台发电机组平时应安装到位,且其供电容量应同时满足应急避难时一、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7利用中小学、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公共建筑兼做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若平时未设置发电机组,则应预留临时移动发电机组安装位置及接入条件;8利用公园绿地兼做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应预留临时移动发电机组安装位置及接入条件。室外电气设备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器,并应采取人身电击防护和雷击防护措施。6.3.6应急避难场所的配电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避难单元应引接电力系统电源,并应预留引接临时电源的条件,电源回路均应设置进线总开关和两种电源转换开关;2每个避难单元应设置电源配电柜或配电箱;3通信、防灾报警、照明、动力等负荷应分别设置独立供电回路;4各供电系统电源和应急发电机组应分列运行;5不同等级的电力负荷应各有独立回路。6.3.7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6.3.8宜利用平时火灾自动报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