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 论文_第1页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 论文_第2页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 论文_第3页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 论文_第4页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言素养摘要:文言文承载着丰厚而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文言文教学却是提升文学素养比较薄弱的环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字字熟识又句句陌生,学生很难跨越时空的巨大鸿沟去感知文言词汇背后的思想内涵。因此如何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言文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视野,深度学习,文言素养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选文上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学好文言文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立足文本,在文言文中来回穿梭形成迁移能力,才能完成文本的深度阅读,才能最终走向群文的深度整合。一、立足文本,探究文体意义“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都会因体而异,因此,辨体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统编教材文言文文体选择丰富,如“书”“说”“铭”“记”“序”等。在教学文言文中,我们会根据不同文体的文言文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其文体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1.文体反映了独特的言语形式以“记”体为例,初中文言文中“记”体文章为数不少,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些“记”体文章不单是山水游记,而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目的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叙事、写景来传达了特定环境下的情感需求。 如柳宗元写作《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了排解内心的压抑愤懑之情,常常在永州探山访水,开辟幽远,伐竹取道,文中通过对“悄怆幽邃”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同样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文中重点对桃源的环境、风土人情等进行了具体描绘,以此来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借众人苦寻不得来反映这样的美好境地在当时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文体的选择大多是由特定环境下的情感需求来决定的。2.文体实现了作者的言语目的每篇文章的作者为了表达写作意图的需要,会选择合适的文体来呈现文章内容。比如,“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受到当地知县的百般刁难,遂愤笔题写《陋室铭》一文,请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门前,以此来表达自己志趣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再如“书”这种文体,随着六朝骈文的兴起,文人竞相崇尚辞藻的华丽,追求雅致的文学性书札,书信体文章随之应运而生,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寄寓了作者的山水情怀。二、探究字源,形成迁移能力所谓字源,是指汉字的起源和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再到现代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巧妙渗透字源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掌握文言字词的音、义,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各个时代的风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探究字源,有利于理解文言字词的本义 《醉翁亭记》一文中“泉香而酒洌”中的“洌”,篆书写作“”,左边像一道水流,表示水清。因此,“洌”有“清”的意思。《小石潭记》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篆书写作“”,表示寒冷,右边是“利刃”,中间为“歹”,指骨肉分解后残留的动物骨架,左边的字形像“冰”,冰有“寒冷”之意。所以“冽”有“寒冷”的意思。再如《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中的“采”,甲骨文字形为“”,上面的“”表示“用手摘”,下面的“”是一棵树,“采”的本义就是“用手去摘果实”。通过对“采”本义的解析,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依靠采摘获取事物的早期农业文明的萌芽。2.探究字源,有利于理解文本的古今异义 针对文言文中大量古今异义词。教学中,教师能适当引入字源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中的“去”,金文写作“”,上半部分形似大人的形状,下面类似于一个坑、洞、陷阱之类的东西。整个字看上去就是一个人离开了陷阱,因此“去”有“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去”是“到,前往”意思,古今词义明显不同。再如《湖心亭看雪》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读到“白”时,大部分人会感觉到莫名其妙,“白”的甲骨文“”类似于酒杯,做名词用,一般是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所以“白”在句中的意思为“酒杯”,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白”的几种意思也各不相同。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句话告诉我们,通向作者内心的唯有“文”,读者只有通过作者的“文字”,明晓作者的“思路”,才能和作者建立起“彼此”的沟通。探究字源,分析记忆文言文重点实词的翻译,直观形象,充满趣味,会使文言文学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用好字源杠杆,对汉字寻根问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够厚实他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三、阅读群文,走向深度整合整合是深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群文阅读是整合思想指引下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体裁丰富多样,对于其中主题相似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整合点,所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走向文本的深度整合。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1.多元探究觅共性写作时间的共性。《岳阳楼记》中提到“庆历四年春”“越明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醉翁亭记》的阅读提示里写到“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就是写于这一时期”。由此推断,两篇“记”应是写于同一时期。据史书记载,范仲淹是宋仁宗年间庆历新政的推行者之一,欧阳修也是范仲淹的支持者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二人分别贬到邓州和滁州。由此分析,两篇记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大体是一致的。创作主题的共性。范仲淹借《岳阳楼记》高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体现了他虽然被贬仍然忧国忧民的旷达胸襟,这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展现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忧国忧民”这一点可以作为这两篇“记”主题上的共性。2.立足写法论差异两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但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范仲淹受滕子京之托,为重修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虽未置身楼中观景,却用第一人称写成了气势恢宏的《岳阳楼记》,让人叹为观止;而欧阳修当时虽在滁州城中,自己亲眼目睹了环滁美景,造就了百姓们的和乐生活,采用的却是第三人称。阅读文本可知,范仲淹当时并不在巴陵郡,也未登楼观景,却能使自己置身景中,仿佛亲眼所见,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这里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谓高明至极。作为当事人的欧阳修选择把自己置身在旁观者角度来叙事、写景、抒情,以“太守”的视角来展现自己的功绩和与民同乐的情怀,用低调的手法高调地夸赞了自己的政绩,也可谓高妙之举。就表达效果来看,《岳阳楼记》写景状物,气势恢宏,有壮美之感;《醉翁亭记》写景叙事,充满乐趣。两篇文章同中有异。钟启泉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靠的不是记忆、重复的机械学习方式,而是深度学习。因此,深度学习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文言文教学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主动参与到“文”“言”的学习活动中,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琐碎走向整合,由浅层走向深度。四、结语汪曾祺先生说:“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不能把作品的语言和它所表现的内容撕开。”宏观视野下的文言文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紧密相连的。不论是文体意义的探讨,还是字源历史的探究或是群文阅读深度的整合,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拓展阅读视野,去感受到言语形式所带来的审美享受,深入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感悟经典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