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TOC\o"1-4"\h\z\u1.项目概况 1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2项目简介 31.2.1项目类型 41.2.2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 41.2.3项目范围 41.2.4项目规模 41.2.5项目工期 51.2.6项目任务目标 52.报告编制依据 52.1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52.2相关规划和技术资料 62.3行业技术标准 73.项目区概况 83.1自然条件 83.1.1地理位置 83.1.2地形地貌 83.1.3地质水文 83.1.4气候 93.1.5植被 93.1.6自然灾害 103.2自然资源 103.2.1光热资源 103.2.2水资源 113.2.3生物资源 113.3社会经济条件 113.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2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4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143.5.2交通状况 153.5.3林网建设状况 153.5.4电力设施状况 15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154.项目分析 16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6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16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164.1.3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164.2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7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74.3.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74.3.2项目区需水量预测 184.3.3项目区供水量估算 224.3.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244.4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44.5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254.6公众参与分析 26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75.1规划原则 275.2规划依据 275.2.1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 275.2.2规划依据及行业标准 285.2.3相关基础资料 295.3项目规划方案及总平面布置说明 295.3.1项目规划方案 295.3.2土地利用布局 315.3.3工程布局 345.4项目主要工程设计 365.4.1土地平整工程 365.4.2农田水利工程 375.4.3田间道路工程 395.4.4其它工程 39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 405.6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405.6.1工程施工条件 405.6.2工程施工技术 415.6.3工程进度计划 426.投资估算 436.1投资估算依据 43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比例 436.2.1项目规模 436.2.2投资估算 446.3项目资金筹措 456.4投资进度计划 457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457.1土地权属现状 457.2权属调整的原因与目的 457.3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和依据 467.4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477.5权属调整内容 47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488.1领导机构设置 488.2工程建设管理 498.2.1实行项目公告制度 498.2.2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 498.2.3实行项目招标和监理制度 508.2.4实行项目市场化管理 508.3项目资金使用管理 509效益分析 519.1社会效益分析 519.1.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519.1.2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519.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519.1.4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529.2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529.2.1降低洪涝威胁 529.2.2提高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污染 529.2.3提高土地垦殖率和植被覆盖率 539.3经济效益分析 539.3.1新增耕地的年净产值 539.3.2投入产出分析 5410结论与建议 5410.1可行性研究结论 5410.2问题与建议 56附表1、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备案申报表2、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测算表3、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备案审查表5、项目投资估算表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和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04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2009年土地整理备选项目申报指南》(国土资厅发〔2009〕1号)的通知等的精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实现土地开发整理偏重占补平衡和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转变,由项目布局零散向相对集中转变。XX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湖北省粮油生产重点县市和46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市行政区域面积2159平方公里,2004年末,全市耕地面积65106.67公顷(详查数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0000公顷,保护率87.55%。XX市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是生产水稻等粮棉油作物的最适宜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因此,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政策指导下,结合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区位于XX市中部的XX镇,包括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东边与育溶路相邻,南与河溶镇官当村相接,西以漳河为界,北与梨树湾水库接攘。项目区涉及XX镇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等四个村。项目区是湖北省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重大工程的备选片项目之一。项目区属丘陵地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属类冲田地貌。项目区总面积1183.12公顷,建设规模998.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8.30公顷。区内部分田块零碎、田坎面积大,地块高差起伏较大,零星地物多,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由于区内地势复杂,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且毁坏严重,很难实现田块的自流灌排,田块水源得不到保证,排水不畅;道路泥泞、路面狭窄、高低起伏、弯曲不平;基础设施相对缺少,现有部分水利、电力、交通设施没有配套或老化严重;土地利用重用轻养,投入不断减少,土地肥力逐渐下降。因此,对该区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和综合规划,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山、田、水、路、林得到统一整治,将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为农业办实事的重要举措。项目实施后,一是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XX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经考察论证,该项目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31.30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13%;二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优化配置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利用,实现种植业规划目标;三是可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改善种植条件,为地方财政和农民增收拓宽新的源泉;四是本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投资进行土地整理,能对当地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成为XX市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基地;五是项目的选址得到区内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满足了农民对改变项目区内落后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愿望。1.2项目简介XX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西、沮漳河中下游,荆山山脉以南,东与荆门市接壤;东南与江陵相邻;南抵枝江;西与宜昌相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东经111°32'—112°04'、北纬30°31'—31°11'之间。下辖7个镇,3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48.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5.8万人,土地总面积21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10390亩,占总面积的31.20%;林业总面积1309479亩,占总面积的40.43%;牧草面积144276亩,占总面积的4.46%;非农业用地面积524724亩,占总面积的16.20%;水域面积249631亩,占总面积的7.71%。每人平均占地为7.36亩,构成地势地利优越,人地比例较高的特点,以农业为主,全面开发林、特、牧、渔多种经济,具备很大潜力。XX市是湖北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个粮食产业大县(市)和全省46个粮食主产区及国家专用粮基地之一,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2003-2010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03]80号),将XX市确定为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全市人均占有粮食956公斤,优质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单位耕地供养人口数为0.50人/亩。2004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厅领导对口联系的24个县(市)和省政府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的10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XX镇位于XX市东部地区,是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XX市主要粮油生产基地,现有耕地143100亩,辖区23个村,总人口55018人,人均耕地2.60亩。项目区总人口9581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550元,居XX市中等收入水平。1.2.1项目类型本次申报的省级投资湖北省XX市XX镇胶东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属省级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重点项目。1.2.2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项目名称: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性质:该项目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1.2.3项目范围项目区涉及XX镇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东边与育溶路相邻,南与河溶镇官当村相接,西以漳河为界,北与梨树湾水库接攘。涉及图幅为H-49-44-(31)、H-49-44-(32)、H-49-44-(39)、H-49-44-(40),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15.6″-111°57′53.6″,北纬30°49′05.6″-30°52′33.3″之间。1.2.4项目规模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183.12公顷,根据国土资厅发[2003]96号文件要求,项目区中有不动工的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坟地等,不应计入建设规模面积,经分析计算不动工面积184.55公顷(2768.25亩),扣除不动工面积后,建设规模998.57公顷(14978.50亩)。1.2.5项目工期项目计划建设工期为1年,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1.2.6项目任务目标项目整理任务完成后,要求达到如下任务目标:①通过土地整理,可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1.30公顷,占土地整理总面积的3.13%;②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坎、林进行综合整治,合理配置灌溉沟渠、田间道路和防护林带,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带、沟渠配套和旱涝保收”的高质量基本农田的标准;③通过对农田的整理、改造,提高农田集约化与机械化作业水平,耕地机械耕种率达80%左右,农业水利化水平达80%以上,为进一步推广实施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打下基础;④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可持续利用,形成一整套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⑤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各村组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的稳定;=6\*GB3⑥在项目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示范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报告编制依据2.1相关法律法规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7)《关于开展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4号)(8)《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36号)(9)《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1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国土财[2001]41号)(12)《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13)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2009年土地整理备选项目申报指南》(国土资厅发〔2009〕1号)2.2相关规划和技术资料(1)《XX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湖北省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3)《XX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3年)(4)2004年XX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4年)(5)《2008XX市年鉴》(6)项目区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斑图(7)项目区1:2000实测土地利用现状图(8)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2001-2010)相关规划2.3行业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GB/T15774-1995)(6)《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7)《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2002)(8)《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部2002)(9)《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水利部2002)(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XX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项目区涉及XX镇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等四个村。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183.12公顷,其中建设规模998.57公顷,四至:东边与育溶路相邻,南与河溶镇官当村相接,西以漳河为界,北与梨树湾水库接攘。涉及图幅为H-49-44-(31)、H-49-44-(32)、H-49-44-(39)、H-49-44-(40).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15.6″-111°57′53.6″,北纬30°49′05.6″-30°52′33.3″之间。3.1.2地形地貌XX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项目区地处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丘陵地貌,是具有代表性的农田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过渡带,海拔高度在45-80米,丘、旁、冲分布均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平缓,一般都在15度以下,平均自然坡度5-7度。项目区属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倾斜,最高点在刘河村中部,海拔77.868米,最低点位于勤丰村西部,漳河旁边,海拔48.43米,相对高差达22.26米,除漳河附近的地区海拔小于50米以外,一般海在拔50.0米以3.1.3地质水文项目区内成土母质主要有第三系紫色粉砂岩、第四纪黄褐色粘土,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灰紫色土、中性紫色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等。土层深厚,一般在150cm以上,疏松易翻耕,土壤多呈酸性。PH值一般呈5.6-6.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含氮量中等,含全磷及速效磷较低,全钾含量一般,速效钾较为丰富。微量元素钼、硼、锌、铜、锰分布不均匀。项目区降水丰富,地势适中,年均降水量高于年均径流量,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7-18米,降深2米,均为砂卵石孔隙微承压水,水量较少,单位涌水量42.7吨/昼夜。水资源较丰富,大气降水可保障补给项目内灌溉蓄水水源的水量,灌溉蓄水水源有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梨树湾水库和众多大小堰塘,总蓄水量达198万立方米,完全能够保证项目优越的水资源有利于项目的开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项目区内灌溉水系地势复杂,很难实现田块的自流灌排,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为该区带来了频繁的防汛、防涝等自然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可持续发展。3.1.4气候项目区位于鄂西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土质较肥沃,耕作层厚。气候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兼有南北气候特征。一是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891小时,年辐射总量在102-108千卡/平方厘米之间,且分布合理;二是气候温和,无霜期长达268天,大于10℃的积温5421℃;三是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906-3.1.5植被地带性顶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目前该地的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为主。丘陵岗地以人工林及自然生杂灌木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金水柑和碰柑等品种的柑桔为主。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花生、芝麻、蔬菜、西瓜等。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丘岗、渠堤和田坎上,主要有马鞭草、绊根草等。3.1.6自然灾害干旱是该区的主要农业自然灾害,不同强度,不同季节的干旱平均一年两遇。春旱为十年三、四遇,伏旱为十年八、九遇,比较严重的伏旱每隔三、四年即有一次,是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最大灾害,秋冬干旱十年七遇。涝渍最早始于4月上旬,最晚止于9月下旬,主要出现在6-7月的梅雨期内,夏汛约十年五遇,秋汛约十年二遇。低温冷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主要原因是北方冷空气南下,气温急剧下降而引起的。春季低温常导致早、中稻烂秧、僵苗迟发,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机率约十年四遇;秋季低温主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秋寒出现最早为9月10日,最迟为3.2自然资源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兼有南北气候特征。一是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891小时,年辐射总量在102-108千卡/平方厘米之间,且分布合理;二是气候温和,无霜期长达268天,大于10℃的积温54213.2.2水资源项目区降水丰富,地势适中,年均降水量高于年均径流量,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7-18米,降深2米,均为砂卵石孔隙微承压水,水量较少,单位涌水量42.7吨/昼夜。水资源较丰富,大气降水可保障补给项目内灌溉蓄水水源的水量,灌溉蓄水水源有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梨树湾水库和众多大小堰塘,总蓄水量达3.2.3生物资源地带性顶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目前该地的原生植被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为主。丘陵岗地以人工林及自然生杂灌木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金水柑和碰柑等品种的柑桔为主。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花生、芝麻、蔬菜、西瓜等。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丘岗、渠堤和田坎上,主要有马鞭草、绊根草等。3.3社会经济条件XX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下辖7个镇,3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48.55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6.2948万人,土地总面积21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资源94.5万亩。全市人均占有粮食956公斤,优质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单位耕地供养人口数为0.5人/亩。2004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厅领导对口联系的24个县(市)和省政府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的10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XX镇位于XX市东部地区,是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XX市主要粮油生产基地,现有耕地143100亩,辖区23个村,总人口55018人,人均耕地2.60亩。项目区总人口9581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550元,居XX市中等收入水平。本项目区涉及XX镇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等四个村。3.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涉及XX镇刘河村、林河村、勤丰村、脚东村等四个村。项目区属丘陵地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类冲田地貌。项目区建设规模998.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8.30公顷,占86.96%,坑塘水面47.94公顷,占4.80%,河流水面面积为36.38公顷,占3.64%,沟渠19.31公顷,占1.93%,农村道路用地24.46公顷,占2.45%,农村宅基地0.47公顷,占0.05%,荒草地1.70公顷,占0.17%,殡葬用地0.02公顷,占0.00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见下表XX市XX镇XX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面积结构表单位:公顷地类耕地(01)草地(04)住宅用地(07)特殊用地(09)交通运输用地(1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合计乡镇村名小计水田(011)旱地(013)小计其他草地(043)小计农村宅基地(072)小计殡葬用地(095)小计农村道路(104)小计坑塘水面(114)河流水面(118)沟渠(117)XX镇脚东村41.9736.875.110.000.000.000.000.000.001.761.766.202.472.391.3449.94林河村61.2061.200.001.701.700.000.000.000.000.650.653.912.400.001.5167.45刘河村359.47318.1141.370.000.000.170.170.010.0110.2810.2859.3124.4625.569.29429.23勤丰村405.65278.78126.860.000.000.310.310.010.0111.7711.7734.2018.628.427.17451.94合计868.30694.96173.341.701.700.470.470.020.0224.4624.46103.6247.9436.3819.31998.57注:项目区总面积1183.12公顷,其中建设规模998.57公顷;不动工面积184.55公顷,其中园地12.73公顷、林地11.2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06.5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6.07公顷,公路用地28.67公顷,坟地1.75公顷,水域用地17.65公顷。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的主体水系来源于辖区内的漳河、一干渠、梨树湾水库、一干渠白庙支渠和众多塘堰蓄水,水源有保障。骨干排水沟、田间排水沟网、泄水沟系也较完整,大排大灌基本解决。但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沟渠与支体水系不相通,水利配套设施陈旧老化,有的沟渠淤塞严重,利用率低下。项目区内水源基本可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但农田内部水利设施老化,硬化沟渠极少,大部分土质沟渠淤塞严重,灌排不畅。项目区内地势复杂,渠系很难实现自流灌排。因此,构筑项目区内水利排灌系统的网络,对损坏或失去功能的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或进行沟渠改造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的当务之急。(1)项目区内原有泵站五座,但年久失修,可利用价值不高,很多泵站的电机都已损坏,需重新配置电机方可使用。沟渠多为土质,且冲刷和淤塞严重,直接影响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涝畅通。(2)项目区内的灌水和排水不能进行有效节制和调配,需水的地方没水,不需水的地方渍水,同时,洪涝灾害严重,外来水不能进行有效抵御,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3)项目区内大灌大排没有形成统一的布局规划,导致农民各自为站,临时抽水站林立,既造成重复投资又使得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3.5.2交通状况项目区内交通条件便利,硬化道路纵贯其中,项目区自北向南育溶公路经过,各种机耕道与骨干公路道路相连,形成了良好的交通网络。但项目区内地势复杂,现有道路大部分为土路,部分为碎石路面,大多数道路破碎严重,弯多路窄,坑洼不齐,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或受雨水冲刷严重,给机耕和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路段年久失修,许多沟渠与路相交处没有修建人行桥和机耕桥,农民耕作出行相对困难。因此,项目区内道路交通亟待本次项目进行整改和完善。3.5.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带,水热条件适宜林木生长,项目区内现有林地11.22公顷,仅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1.08%,但是大多林地较为集中,不能均匀的分布在项目区内;区内防护林带不够健全,田间防护林、沟渠、道路两旁树木部分地段已被毁坏,不利于沟渠、道路的维护与水土保持,所以林网也有待建设。3.5.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已经过农网改造,所有的行政村均有10KVA变压器,电力能满足村庄及项目区用电的需要,农业用电富足有余,农田灌溉及项目区实施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得到保证。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区内生产、生活缺乏统一组织、统一规划设计,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项工作不能有序正常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最佳效果,需进一步改善。4.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在《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根据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扩大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开发、复垦与整理增加耕地,并对田、水、路、林、村及各业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同时项目区属于湖北省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备选片。因此,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符合《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是《XX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2000-2010年)》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2009年省级投资湖北省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4.1.3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建设规划对项目的要求2004年,湖北省政府划定了46个粮食主产区,XX市名列其中。按照省政府高产农田建设要求,XX市通过实地调查编制了《XX市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规划(2004-2010年)》,分为四个区域,其中项目区所在属于其中四个区域之一。因此本项目符合XX市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建设规划的要求。4.2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少,现有部分的水利、电力和交通设施没有配套且年久失修,部分农田存在旱无提水灌溉设备的局面,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道路泥泞,路面狭窄,高低不平,布局零乱;2)项目区土地利用重用轻养,农业投入减少,地力逐渐下降;耕作方式单一,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农田产出效率相对低下;因此需要经过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潜力。3)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尚足,但开发资金短缺。项目区内田坎系数较大,可以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并有较多废弃坑塘均可开发成耕地,但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开发利用,只能依靠国家投资重点建设。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降水丰富,地势适中,年均降水量高于年均径流量,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7-18米,降深2米,均为砂卵石孔隙微承压水,水量较少,单位涌水量42.7吨/昼夜。水资源较丰富,大气降水可保障补给项目内灌溉蓄水水源的水量,年均降雨量在906.0-1272.9mm之间。降水集中在4-10月份,雨热同步,占全年70%以上,以七月出现最多,六月次之。全年各季降水量分配是:春季占31.0%,夏季占40.9%,秋季占21.1%,冬季占7.0%。年蒸发量平均为13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灌溉蓄水水源有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梨树湾水库和众多大小堰塘,总蓄水量项目区内水源充足,但灌排渠系不完善,原有泵站五座,且年久失修,可利用价值不高。项目区内主要灌溉水系为绵延项目区西部的章江,贯穿项目区东西的一干渠和一干渠白庙支渠、和项目区以北的梨树湾水库,水源丰富,满足项目区内灌溉水量要求。同时项目区内有部分塘堰,参与水系在项目区内的调节分配。区内主干沟渠纵横交错,基本能满足区内耕地的需水量,但沟渠老化、淤积严重,灌排保证率低。因此,项目区内灌排水系亟待本次项目进行整改和完善。4.3.2项目区需水量预测1)项目区作物及种植比例根据实地调查和种植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水田可发展水稻(早稻和晚稻)、旱地作物(油菜、棉花和其它作物),实行一年两熟。规划项目区经过开发整理后的耕地面积为899.60公顷,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比例,见表4-1。表4-1作物种植比例规划表种植作物早稻晚稻油菜棉花其他小计规划种植面积(公顷)372.43332.3597.8778.6518.3899.6种植比例(%)41.40%36.94%10.88%8.74%2.03%100.00%注:项目区规划耕地面积899.60公顷,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约为2.00。2)作物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种类、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和灌溉措施等因素而制订的灌溉方案。它是指作物播种前(或者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是规划和设计灌溉工程的基本资料,是制订和执行灌区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1\*GB3①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内无工业用水,本设计只需考虑农业用水需求和生活用水需求。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在85%~95%,考虑项目区为丘陵地区,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专家的意见,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5%。=2\*GB3②典型年份选取根据XX市气象局1984年到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然后排序进行经验频率计算(表4-2)。经验频率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经验频率(%);m——序号;n——序号总数。通过表4-2可知:经验频率约在85%的年份是1996年,年蒸发量为1129.6mm,其经验频率为85.71%。经试算配线,得其理论频率曲线,其中计算得参数CV=0.15,曲线拟合得CS/CV=3.29,在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上查得85%的理论频率对应年蒸发量为1132.4mm,其对应年份为1996年(蒸发量为1129.6mm),选取水利年1996年为设计典型年。表4-21984-2003年蒸发量排频分析表序号年份年蒸发量(mm)频率P(%)序号年份年蒸发量(mm)频率P(%)120011474.24.761119971198.652.38219931452.59.521219881195.357014.291320021182.761.90419861378.319.051419921155.266.67520001369.823.811519941149.671.43619891356.928.571619871143.576.19720031340.833.331719911139.480.95819851316.438.101819961129.685.71919901305.742.861919841129.490.481019951286.247.622019991129.195.24(数据来源:XX市气象局1984年到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等有关。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也是错综复杂的,目前尚难从理论上对作物需水量进行精确的计算。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种为经验公式法,即从作物田间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中建立某种经验关系。另一类方法为能量平衡法,即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推求作物田间蒸发消耗的能量,由此再换算为相应的作物田间需水量。由于缺乏作物能量消耗数据,因此本计算采用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气温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β值法”),另一种为以水面蒸发为参数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这两种方法又以第二种方法较准确。因此,本次计算最终确定用α值法。其公式为:其中:——需水系数;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毫米计,—般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需水系数为经验系数,其中旱地为0.4-0.7,水田为0.8-1.2。本次水量平衡分析需水系数旱地α取0.4、水田α取0.8。表4-3典型年(1996)月平均蒸发量E0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199640.962.658.1117.3129.5137.2130.6134.2127.597.736.357.71129.6(数据来源:XX市气象局1984年到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表4-4典型年作物需水量典型年(1996)需水量(mm)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早稻93.84103.6109.7669.65376.85晚稻104.48107.3610239.08352.92油菜16.3625.0423.2446.9219.5414.5223.08168.7棉花51.854.8852.2453.6851263.6其他46.9251.854.8852.2453.6851310.52(数据来源:XX市气象局1984年到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根据前述分析得知典型年为1996年,该年月平均蒸发量见表4-3;通过对项目区实地调查,确定早稻的播种日期为4月1日,收割日期为7月20日;晚稻的播种日期为7月1,收割日期为10月15日;油菜的播种日期为前年10月15日,收割日期为次年4月30日;棉花的播种日期为5月1日,收割日期为9月30日;其他作物的播种日期为4月1日,收割日期为9月30日。利用α值法计算公式和表4-3的数据计算各作物典型年需水量(表4-4)。根据项目区的灌溉面积、作物种类及灌溉保证率为85%的作物需水量,计算得到典型年灌溉总用水量(表4-5)。表4—5典型年灌溉总用水量种植作物早稻晚稻油菜棉花其他作物小计种植面积(公顷)372.43332.3597.8778.6518.3899.6作物需水量(mm)376.85352.92168.7263.6310.521472.59灌溉用水量(104m3)140.35117.2916.5120.735.68300.564)工业用水预测项目区内无工业设施,工业用水为0。5)人畜生活用水项目区现有人口5307人,现有牲畜4803头,考虑到将来会有部分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故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牲畜也维持现状不变。农村人均用水定额采用30L/人·天,牲畜采用10L/头·天。则人畜年用水总量为75.65万m3。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项目区总需水量:376.21万m3。4.3.3项目区供水量估算1)有效降雨量估算根据XX市气象局提供的1984年至2003年历年各月降雨量,通过经验频率计算,通过表4-6可知:经验频率在85%的年份是1996年,年降雨量为1289.5mm,其经验频率为85.71%。经试算配线,得其理论频率曲线,计算得参数CV=0.19,曲线拟合得CS在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上查得85%的理论频率对应年蒸发量为1275.3mm,其对应年份为1996年(降雨量为1289.5mm),选取水利年1996年为设计典型年。表4-61984-2003年降雨量排频分析表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序号年份年降雨量(mm)频率P(%)120022059.24.761120031650.952.38219922012.39.521219931623.857114.291319941582.361.90419911975.219.051419861444.766.67519971968.323.811520001319.671.43619881895.728.571619901310.576.19719991839.133.331719891306.380.95819871812.638.101819961289.585.71919951805.442.861920011204.490.481019841743.647.622019851199.595.24(数据来源:XX市气象局1984年到2003年历年各月蒸发量资料)项目区典型年降水量合计1289.5mm,项目区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在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的情况之下利用较低,但经水利设施配套后,其利用系数可达到40%。因此,项目区总有效降雨量为P0=1289.5×0.001×998.5664×10000×40%=515.06万m3。2)江、河、湖可供水量项目区水资源丰富,章江河位于项目区西部、一干渠位于纵横项目区北部,每年可通过原有与规划泵站从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内取水,年取水量为100.09万立方米。3)水库、坑塘蓄水量紧挨项目区北部有梨树湾水库,蓄水量90万立方米,主要通过机泵站和闸从外引入;同时通过一定的坑塘调节区内水的分布。项目区经规划后有坑塘面积23.75公顷,按平均蓄水深度1.5米计算,可蓄水35.63万立方米。4)地下水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因此本项目中不考虑地下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项目区总供水量:740.78万m3。4.3.4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项目区在85%的设计灌溉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具体见表4-7。表4-7水资源供需平衡表名称需水量供水量水量净余数量(104376.21629.66310.50故此,项目区85%的设计灌溉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水量,水资源供给量能满足规划种植作物用水需求,本设计在水源保证方面完全可行,水源充足,但由于地势复杂,难以实现自流灌溉,干旱季节需提水灌溉。4.4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区内建设规模面积为998.5664公顷,通过整理将原有耕地面积868.30公顷,增加到899.60公顷,增加31.30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13%。项目区内新增耕地31.30公顷,主要来源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区原有废坑塘水面进行填埋平整后可新增耕地41.87公顷,6.08公顷的坑塘水面进行清淤处理;其余坑塘未进行任何处理。(2)项目区进行了沟渠的废弃、修复、取值和新建。整理完成以后沟渠占25.56公顷,占用耕地6.25公顷。(4)项目区零星分布的荒草地,进行土地整理后可变为耕性良好的耕地,经规划分析可新增耕地1.70公顷。(5)项目区有少量居民点废弃、破烂不堪,经户主同意,可拆迁居民点面积为0.48公顷,整理后可增加耕地0.48公顷。(6)项目区内道路进行取直、修复和新建,整理完成后道路用地30.95公顷,占用耕地6.50公顷。综上所述,项目区内可净增耕地31.30公顷。4.5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对项目区内待整理的土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对作物生长的适宜性和开发改造方向的过程。表4-8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表水田旱地菜地土壤类型中壤—重壤轻壤—重壤轻壤—中壤覆土厚度60—100cm30—6080—100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好,旱涝保收有灌溉设施以雨养农业为主能灌能排、渠系畅通相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菜地交通条件一般一般便利,与村庄或主干公路较近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高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灌溉、土壤属性等为主导因子,其评价指标见表4-8。经调查,项目区现有水田分布较广,灌溉条件好,土层深厚,水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条件都符合,因此基本保持现状利用。现有旱地分布偏离主要排灌设施,灌溉条件较差,土壤为棕泥土或赤红土,母质层深厚,棉花等旱地作物种植的适宜性较好。荒草地主要为第四纪红土赤红壤(赤红土),母质层深厚,质地较粘重,可以开垦为耕地,但受其位置和本底肥力的影响,开发整理后需要加强培肥管理,多施有机肥,配套水利基础设施,通过1-3年就可以达到普通耕地的水平。总体而言,区内土地基本可以全部利用。如把旱地或荒草地规划成水田或旱地,经土地开发整理、改良等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施用磷钾肥;施用石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排灌、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将得以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提高,适宜性也将大大增强,水稻、蔬菜和油菜等水、旱地作物均可种植。4.6公众参与分析项目经过XX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单位论证后,又通过与群众座谈,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搜集当地干部群众意见,项目区群众一致认为该项目可行,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造福于民,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好事,是群众多年的夙愿,愿意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支持。专家、群众、政府及相关部门都认为该地区是该市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最大意义的示范地区,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潜力很大,效益可观,开发整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并就项目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和可行的建议。通过各方面的参与,从而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4)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5)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工程技术可行、经济运行合理的原则;7)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8)政府决策与公众参入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XX市和乡镇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项目区农民的意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9)与相关规划相协调。首先,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各类用地布局;其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农业、水利、环保、交通、村镇等部门规划相协调。5.2规划依据 5.2.1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39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5)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5号)(6)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89号)(7)《关于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耕发[2000]007号)(8)《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2001]64号)(9)《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10)《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11)《关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3]96号)5.2.2规划依据及行业标准(1)《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XX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0~2010年)》;(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6)《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9)《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1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5.2.3相关基础资料(1)《XX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XX市统计年鉴(2000~2004)》;(3)《XX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4)《XX市水资源公报(2004)》;(5)《XX市农村经济情况年报表(1999-2004年)》;(6)XX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规划;(7)《XX市土壤志》;(8)项目区土地权属证明资料;(9)农业水利资料;(10)农业气象资料;(11)项目区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图斑图;(12)项目区1:2000实测土地利用现状图。5.3项目规划方案及总平面布置说明5.3.1项目规划方案5.3.1.1土地平整方案选择为保证规划区域耕地面积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田土地平整工程必须与道路工程、灌排水工程综合考虑。从项目区地形条件、当地传统种植习惯、项目区采用的灌溉方式及保护农田耕作层四个方面考虑。本规划设计中,项目区的土地平整工程为丘陵地区土地平整。考虑到本项目区内地形为丘陵,地势较为复杂,田块存在一定的高差,个别地块的高差较大,因此,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的前提下,在进行土地平整时,采取以格田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土方平整方案。另外,项目区现有一些废弃的坑塘、废弃的沟的填埋、清淤,也属于土地平整工程。废沟及废坑塘既无经济利用价值,又不利于生态保护,并且破坏了现有田块的整体性,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规划时进行了适当的填埋,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坑塘进行清淤处理。5.3.1.2灌溉水源选择项目区水源为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梨树湾水库,原有灌排设施不完善,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满足项目区用水需求,需新建和维修部分沟渠及泵站。章江河、一干渠、一干渠白庙支渠仍是重要灌溉水源。5.3.1.3灌排方式选择主要说明沟渠路的布置方式:相邻、相间还是其它方式。项目区在地貌上属丘陵,沟路渠布置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沟路渠相邻布置,沟排一侧水,渠灌一侧水。其优点是:灌水排水都方便;缺点是:沟占地较多。方案二:路沟相邻布置,沟排两侧水。其优点是节省耕地;缺点是过路涵管较多。方案三:路沟渠相间分布,排水沟布置在耕作田块中间,排两面水,路布置在耕作田块一侧。其优点是:有利于排水;缺点是:沟路占地多。综合项目区地形地势和现有水利设施考虑,因地制宜,项目区主要采用第一种相邻布置的方案,少数采用相间布置。5.3.2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应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改善农田排灌和交通条件,满足新增耕地比例的要求,使项目区达到“坡地田块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平缓地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灌排分设,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整理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其他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整理后耕地达到899.60公顷,新增耕地31.30公顷,新增耕地率3.13%,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整理后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整理前后各类用地面积对照见表5-1。XX市XX镇XX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面积对比表单位:公顷地类耕地(01)草地(04)住宅用地(07)特殊用地(09)交通运输用地(1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合计项目水田(011)旱地(013)其他草地(043)农村宅基地(072)殡葬用地(095)农村道路(104)坑塘水面(114)河流水面(118)沟渠(117)整理前面积694.9549173.34211.69670.47400.019024.455847.940136.376219.3077998.5664整理前比例69.5953%17.3591%0.1699%0.0475%0.0019%2.4491%4.8009%3.6428%1.9335%100.0000%整理后面积807.153992.44360.00000.00000.000030.95106.084436.376225.5573998.5664整理后比例80.8313%9.2576%0.0000%0.0000%0.0000%3.0995%0.6093%3.6428%2.5594%100.0000%面积增减比例-11.2360%8.1015%0.1699%0.0475%0.0019%-0.6505%4.1916%0.0000%-0.6259%0.0000%注:项目区总面积1183.12公顷,其中建设规模998.57公顷;不动工面积184.55公顷,其中园地12.73公顷、林地11.2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06.5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6.07公顷,公路用地28.67公顷,坟地1.75公顷,水域用地17.65公顷。5.3.3工程布局5.3.3.1田块布局田块规格内容主要包括:田块形状、田块长度、田块宽度、田块方向和田块高程。依据项目区地形条件、灌排沟渠布局条件、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同时满足机械化耕作的要求,田块规格布局尽量利用现状,在当地的强烈要求下和根据实际需要,对小的田块进行合并,丘陵地区田块宽度一般为250米,长度420米,格田长度一般为30m在进行土地平整前,先把平整范围内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淋溶层(即20厘米厚的熟化土)推到不平整的地方,待平整完工后,再将土壤淋溶层推平至土地平整范围内,这样对恢复土地的地力有积极促进的因素。对项目区各片的土地集并田块,增加耕地面积,小块并大块,便于机械化耕作,改善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建设基本稳产农田。通过对田坎面积大、零碎地块多的耕地进行平整集并;掩埋废弃的自然坑塘和低产鱼塘等,净增耕地31.30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