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高中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bìxiū)1解析第一页,共98页。烛之武退秦师战国风云(fēngyún)说客与时并起外交辞令退秦口舌生辉第二页,共98页。?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suǒyǐ)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关于(guānyú)?左传?第三页,共98页。鲁之君子左丘明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yībù)叙事详细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yībù)国别体史书?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第四页,共98页。?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gāodù)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关于(guānyú)?左传?第五页,共98页。?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表达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婉而有致(yǒuzh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guānyú)?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假设云月(yúnyuè),高深假设山海。——朱彝尊?经文考?第六页,共98页。名句背诵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4.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6.居安思危,思那么(nàme)有备,有备无患。(?左传?)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第七页,共98页。春秋时期形势(xíngshì)图第八页,共98页。秦晋(qínjìn)围郑形势图秦晋军:驻军(zhùjūn)〔名作动〕郑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第九页,共98页。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gàozhōng)。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gùshì)背景链接(liànjiē)第十页,共98页。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suǒyǐ),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gùshì)背景第十一页,共98页。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晋军秦军第十二页,共98页。无能(wúnéng)为()也矣共()其乏困(fákùn)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bùjí)此wéifÚgōngyuèfÚ佚之狐〔〕fán
zhuìjué秦军氾()南假设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yìshù预习检测第十三页,共98页。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chénglóu)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第十四页,共98页。郑秦晋函陵氾南秦军晋军带有侵略(qīnlüè)性质的战争大国夹击(jiājī),郑国随时可能灭亡。第十五页,共98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wúlǐ)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退师的原因(yuányīn)----晋、秦围郑以:因为(yīnwèi)无礼于晋=于晋无礼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军:驻军。名→动翻译第十六页,共98页。秦国和晋国出兵(chūbīng)攻打郑国的理由:1以其无理(wúlǐ)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lǐyù)接待他〕〔郑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秦郑无矛盾冲突,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第十七页,共98页。退师的原因---郑伯躬请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guǎrén)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师:军队(jūnduì)辞:推辞(tuīcí)翻译用:重用子:您而:才是:这过:过错补充省略句第十八页,共98页。退师经过---关键的文言(wényán)知识〔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意动翻译(fānyì)敢以〔这事〕烦……鄙:把…当作(dānɡzuò)边邑焉:什么用:因为陪:增加第十九页,共98页。〔二〕假设(jiǎshè)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以为(yǐwéi):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dàolù)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翻译为:给〔晋君〕许君焦、瑕济:渡河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厌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十页,共98页。〔四〕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jiǎshè)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结果〔一〕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jiāngjiè)。使动肆:扩张(kuòzhāng)。阙:削减焉:哪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戍:守卫翻译第二十一页,共98页。郑秦晋函陵氾南秦军晋军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sāndiǎn)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wǎnglái),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jiǎshè)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第二十二页,共98页。亡郑无利有害对秦舍郑无害(wúhài)有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外表(wàibiǎo)为秦-----实质为郑第二十三页,共98页。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qīngxī)----“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巧妙(qiǎomiào)游说的艺术:
古人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gōngxīnwèishàng),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第二十四页,共98页。结果(jiēguǒ)(二)重点文言知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没有(méiyǒu)夫人(fūrén):那人及:到达因:依靠敝: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那么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句末助词翻译第二十五页,共98页。问: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那点最重要(zhòngyào)?为什么?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上有什么(shénme)作用?结果(jiēguǒ)二----晋师撤离第二十六页,共98页。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zhǐshì)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zuòyòng):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第二十七页,共98页。叙事(xùshì)结构秦晋(qínjìn)围郑临危受命(línwēishòumìng)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第二十八页,共98页。临危受命(línwēishòumìng):臣之壮也,犹不如(bùrú)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第二十九页,共98页。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guǎrén)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第三十页,共98页。事件(shìjiàn)情节(qíngjié)开展郑危佚之狐举荐(jǔjiàn)郑伯请人烛辞郑伯自责夜缒说秦郑知亡飞地难治亡郑陪邻舍郑有益过河拆桥晋国扩张秦退晋攻晋退第三十一页,共98页。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君撤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全文共4段,可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写秦、晋两国围攻郑国。主要写了秦、晋依仗强大武力的咄咄逼人之势,以及郑国面临强敌危如累卵(wēirúlěiluǎn)的危急形势。第三十二页,共98页。第二部分写佚之狐出谋献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游说秦伯的重任。第三部分写烛之武说退秦师。主要表现烛之武的外交才能。第四部分写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撤军。
文章的总体思路:为什么要退秦师?怎样退秦师?结果怎样?第三十三页,共98页。讨论:如何(rúhé)看待古人的劝谏艺术?讨论烛之武的形象?第三十四页,共98页。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bùmiào),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转第四段第三十五页,共98页。志士·勇士·辩士——烛之武形象分析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饱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
一、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kěndìng)。“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第三十六页,共98页。二、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开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wēixiǎn),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第三十七页,共98页。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shìjiàn)是什么?明确:课文题目即是。人物是“烛之武〞,事件(shìjiàn)是“退秦师〞。第三十八页,共98页。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明确(míngquè):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第三十九页,共98页。3.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的良好品行。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guójiā)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第四十页,共98页。4.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明确:第一步:欲扬先抑(yùyángxiānyì),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说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第四十一页,共98页。5.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明确: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chùchù)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第四十二页,共98页。6.本文刻画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jīngshén),有着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中可以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第四十三页,共98页。主题2:高超的叙事艺术1.本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试举例分析一下。明确: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shìqing)有了转机。第四十四页,共98页。2.本文结构严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表达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máodùn)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而耐人寻味。第四十五页,共98页。一、重要实词:(同学们只记录义项,不记录例句)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词(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那么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那么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chóngfù)。(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附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第四十六页,共98页。2、鄙①遥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ròushízhěbǐ),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第四十七页,共98页。3、许①准许(zhǔnxǔ)。(同现代汉语)②容许,听从。(例:“许之。〞、)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第四十八页,共98页。4、微①细小,轻微(qīngwēi)(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第四十九页,共98页。5、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shuāibài)。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二题。第五十页,共98页。二、虚词(xūcí)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第五十一页,共98页。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shùnchénɡ))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shùnchénɡ),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第五十二页,共98页。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dàicí),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dàicí),之)⑥永之人争奔波焉(兼词,于此)第五十三页,共98页。词类(cílèi)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méngyuē);建立同盟〕唯君图之〔方案,考虑〕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名词(míngcí)→动词第五十四页,共98页。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dānɡwǎn)〕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míngcí)→状语词类(cílèi)活用第五十五页,共98页。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ēnhuì),好处〕君亦无所害〔害处〕动词(dòngcí)→名词词类(cílèi)活用第五十六页,共98页。形容词→名词(míngcí)臣之壮也〔壮年(zhuàngnián)〕越国以鄙远〔远方,遥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cílèi)活用第五十七页,共98页。形容词→动词(dòngcí)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kuòzhāng)、延伸〕词类(cílèi)活用第五十八页,共98页。使动用(dòngyòng)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假设(jiǎshè)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假设(jiǎshè)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词类(cílèi)活用第五十九页,共98页。〔烛之武〕许之〔主语(zhǔyǔ)〕〔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zhǔyǔ)〕〔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zhǔyǔ)〕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tèshū)句式第六十页,共98页。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附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bīnyǔ)前置〕倒装句特殊(tèshū)句式第六十一页,共98页。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pànduàn)〕以乱易整,不武。〔否认判断(pànduàn)句〕是寡人之过也。〔“是〞为“这〞〕特殊(tèshū)句式第六十二页,共98页。特殊(tèshū)句式固定(gùdìng)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夫晋,何厌之有?〔…,怎么…。〕君之所知也〔所+动词(dòngcí),表示动作的对象〕第六十三页,共98页。无能(wúnéng)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假设不阙秦〔缺〕通假字第六十四页,共98页。〔古/今〕贰于楚也〔附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wùpǐn)〕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越国以鄙远〔遥远的地方/粗俗、低下〕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ɡǔjīn)异义第六十五页,共98页。1、对以下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附属(fùshǔ)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陪邻〔陪:增加〕A本课验收(yànshōu)第六十六页,共98页。2、以下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ròushízhěbǐ),未能远谋阙秦阙秦以利晋D本课验收(yànshōu)第六十七页,共98页。3、以下“其〞字意义(yìyì)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本课验收(yànshōu)第六十八页,共98页。4、与“许之〞句式相同(xiānɡtónɡ)的一项为哪一项〔〕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C本课验收(yànshōu)第六十九页,共98页。5、以下解释(jiěsh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快乐,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C本课验收(yànshōu)第七十页,共98页。6、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xùshì)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本课验收(yànshōu)左传(zuǒchuán)编年公羊传谷梁传第七十一页,共98页。7、本文故事情节开展(kāizhǎn)的四个阶段是:
①;②;③;④。本课验收(yànshōu)秦晋(qínjìn)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第七十二页,共98页。、对以下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词。B、既东封郑封:疆界(jiāngjiè)。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jiāngjiè)〞。C、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D、越国以鄙远鄙:边疆、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第七十三页,共98页。文中“许之〞的主语是〔〕A、郑伯B、烛之武C、秦伯D、佚之狐与“何厌之有〞句式(jùshì)同类的一项为哪一项〔〕A、令以责之里正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D、求人可使报秦者第七十四页,共98页。以下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越国以鄙远鄙远:鄙视遥远(yáoyuǎn)地区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C、共其乏困共:供给D、假设不阙秦阙:缺少答案(dáàn):CA把遥远的地方作为边邑。意动用法。B增加Djue削减。第七十五页,共98页。分别比较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无能(wúnéng)为也已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郑即知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第七十六页,共98页。“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请客(qǐngkè)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qǐngkè)的主人使者第七十七页,共98页。选出12~17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bèipàn)了晋国。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bèipàn)了晋国第七十八页,共98页。13、①敢以烦执事②唯君图之〔〕A、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方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只有(zhǐyǒu)您能对付得了他B、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方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C、①那就请您劳累(一番来把郑国灭亡)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D、①那就请您劳累(一番来把郑国灭亡)②只有(zhǐyǒu)您能对付得了他第七十九页,共98页。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guòcuò)。B、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guòcuò)。C、我不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guòcuò)。D、我未能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guòcuò)。第八十页,共98页。15、邻之厚,君之薄也。〔〕A、邻国国势增强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了。B、邻国国势增强,就等于您的国家力量削弱(xuēruò)了。C、邻国如果强盛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D、邻国如果强盛了,就等于您的国家力量削弱(xuēruò)了。第八十一页,共98页。1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A、郑国来往(láiwǎng)运送行李,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B、秦国来往(láiwǎng)运送行李,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第八十二页,共98页。17、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A、如果(rúguǒ)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B、(晋)如果(rúguǒ)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C、(秦)如果(rúguǒ)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D、如果(rúguǒ)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第八十三页,共98页。以下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qǐngqiú)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第八十四页,共98页。?周易(zhōuyì)??尚书(shàngshū)??诗经(shījīnɡ)??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返回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聚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第八十五页,共98页。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jiéméng)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jiéméng)。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容许了。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六页,共98页。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dōnɡbù)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设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返回(fǎnhuí)第八十七页,共98页。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容许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hǎohǎo)掂量掂量吧!〞秦伯快乐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返回(fǎnhuí)第八十八页,共98页。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xiàlìng)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设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返回(fǎnhuí)第八十九页,共98页。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huòzhě)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⑥,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③离,同“罹〞(lí),遭受(zāoshòu)。④靖,安定。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⑥侪(chái):类。?左传(zuǒchuán)·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翻译返回第九十页,共98页。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兴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推广主管笔试题目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案例研究在考试中作用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的教育政策解析试题及答案
- 药师在医疗中的角色试题及答案
- 母猪季节性护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新颖试题及答案解读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中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方法试题及答案
- 医学基础知识合作方式试题及答案
- 药物生物利用度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9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2新人教版
- 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传教育课件
- 中小学无人机基础知识
- 2025年安徽淮北市建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通风空调施工培训
- 2025年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审定规则》
- 2024年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
- 中国汽车用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森马服饰公司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数据图表论文】》11000字
- 外墙真石漆采购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