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语文教材六下第四单元“理想和信念”的第二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之际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本文巧用照应、对比烘托等方法,通过父亲的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描写,让父亲李大钊这个形象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李大钊,作为父亲,对家人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面对危险安定、沉着。作者把这件十六年前的事件写得真切又感人,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峻、僻、瞅、靴”等15个生字,会写“严峻、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的选择与信仰,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作业题

学生:课本、铅笔盒、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了解人物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车牌号为1949的那辆车吗?那辆车虽然空载,但实则满满当当地载着无数的革命先烈!因为他们,新中国成立了,因为他们,新中国站起来了!如今,我们缅怀先烈,想让他们看见:江山未改、国泰民安,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在1943年他遇难16周年之际写的一篇回忆录。相信六年级的你已经按要求预习课文了,也已经查找过李大钊的资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

3.同学们,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回忆,去看看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

(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比较长,有33个自然段。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你可以打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第3大题的第2小题。

2.交流:同学们,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工作,我们简单地概括为两点:烧文件和书籍;被捕时父亲面对危险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作业提示用两个字概括:被捕;按照这个形式我们可以把后面两部分概括为:被审、被害。

3.出示:

4.你写对了吗?有错误的同学请马上修正。

5.同学们,借助这幅思维导图我们梳理了2-3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6.出示:

7.同学们,“被难日”是什么意思?对,就是“遇难日”,是牺牲的日子。“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那一天。“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至亲之人的突然离去,作者“永远忘不了”,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即使过了16年也难以磨灭。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字词,分类识记

1.同学们,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面我们细细地来学习生字和课文。先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2.出示:

2.同学们,你肯定发现了,第一行生字的特点,对,前三个字是口字旁,要注意“哼”的右边部分,下面是“了”。后两个字是目字旁,都是表示看的词语,你这样的词还有:瞧、盯、瞄、瞟、瞥、望等。

3.第二行词语中有两个字很像,对,就是“避免”的“避”和“僻静”的“僻”,他们偏旁不同。

4.“严峻”这个生词在文中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它们所在的句子吗?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5.(出示生词:严峻)这就是“严峻”所在的两个句子,请你读一遍。

6.瞧,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关于“严峻”的解释,有两种,“严峻态度”选第1种意思,意思是态度严肃;“形势越来越严峻”选第2种解释,意思是局势越来越严重。跟你想的一样吗?像这样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重点关注,这样,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好。

(四)以词引文,理解“选择”

1.父亲被捕前,局势越来越严峻,他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请你按下暂停键,读一读课文2——6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划出来。

2.对了,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提到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第6自然里提到“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还有,“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越来越危险。

3.还有第5自然段我心中的疑惑,也可以感受到局势越来越严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这时候的父亲心情是很复杂的,当时局势这么严峻,自己的工作情况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告诉家人,同时这也是对家人的保护啊!“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这样的回答显得轻描淡写,同时又有点严肃,和平时“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课堂作业本》上的资料袋刚好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6.同学们,军阀割据时间,各帝国主义担心中国取得独立地位后,在华利益遭到损失,转而向军阀提供经济、技术上的支持,帝国主义在华分赃不均直接表现为不同军阀的战争,导致中国内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文中的大沽口位于天津东部、海河口南岸,是天津的海上第一门户,日本军舰只能从这里登陆入天津,而后走陆路到北京。因此,大沽口的防务直接关系到北京城的安危。李大钊率众游行,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所以段祺瑞政府更把李大钊视作眼中钉,再三发出通缉令。

7.出示:

8.从父亲的话里,你读出了什么?一个“坚决”,两个“反问句”,看出了李大钊留在北京的决心,即使城里到处贴着关于他的通缉令,他也不会独自离开,为了工作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李大钊说话的语气,感受他的坚决。

9.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处境也越来起危险。作为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的负责人,他依然坚守在北京,处理文件和书籍,处理工作,有他这个主心骨在,北京的同志就会多一分安全,多一分勇气,多一分希望。

10.请你按下暂停键,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聚焦“被捕”,体会“无畏”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父亲被一大群反动派团团围住。请你按下暂停键,默读8——18自然段,画出被捕时父亲表现的句子,跟你的家人或者自己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父亲的什么品格?一起来看看,你们是否也划出了这几句。

2.出示:

(1)在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抓捕父亲的时候,父亲很清楚即将面临的危险,对流血牺牲已经作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当我“瞪着眼睛问父亲”,“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的时候,他却安慰我“没有什么,不要怕”,还“不慌不忙”地往外走,这是怕女儿受到惊吓呀。短短几句话,这不仅是位勇敢的革命者,也是深爱女儿的父亲啊!

(2)他面对的是“像魔鬼一样”的“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是一群荷枪实弹的“残暴的匪徒”,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指着他们的枪口,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严峻”中,有李大钊对革命的坚定,对敌人的蔑视,对局势对家人的担忧。父亲“严峻的态度”让十六年后的李星华依然记忆犹新。

(3)这一部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我的“紧张、恐惧”反衬父亲的“不慌不忙”,而“敌人的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心虚残暴、凶神恶煞与父亲的泰然自若、大义凛然、处变不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同学们让我们再去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你也可以跟你家人分角色朗读,看看是不是能很好地诠释人物形象。请你按下暂停键朗读吧。

(四)布置作业,触发思考

1.同学们父亲被捕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呢?从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请你在课后仔细阅读“被审”和“被害”两部分,并在给你触动的地方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和心中的感悟。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资料试着解决。

2.同学们,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就上到这儿。今天的另一项作业:抄写生字抄写本,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夯实积累

1.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下面先来听写本课词语。

2.请同学们校对,错的订正3遍。

(二)复习导入,铺垫感情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父亲被捕前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为了党的工作,拒绝了母亲和他的朋友们的劝说,坚决留在北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写父亲被捕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我的“紧张、恐惧”反衬父亲的“不慌不忙”,而“敌人的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心虚残暴、凶神恶煞与父亲的泰然自若、大义凛然、处变不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出示: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部分,再次走近李大钊。在课后的自主阅读中,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部分呢?相信很多同学对我们跟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印象深刻。

(三)解读“眼神”,感受“力量”

1.父亲被捕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他,有一天,我们正在啃窝窝头的时候,警察提审了我们。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2.出示:

(1)请你细细地读这两句话,你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李大钊?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

很多同学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李大钊的坚强、无畏,很显然这是他在狱中备受折磨的结果。看过抗战篇的同学,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共产党员在狱中被施以酷刑的画面,相信有些同学也去查过网上的资料了,据说,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电椅、老虎凳…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3)“平静而慈祥”

“平静”这个词中看出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不但没有被打挎,反而平静而慈祥,可见,敌人的残暴也摧毁不了革命者的意志。

看着父亲慈祥的脸,即使他没戴眼镜,即使他的头发乱蓬蓬的,但他还是那个慈祥的父亲: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4)看到疼我爱我的父亲饱受折磨,我、母亲、妹妹难受极了,母亲和妹妹都哭了。父亲呢?请你划出写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的句子。

(5)出示:

(6)这两段描写父亲的话里,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瞅”“望”,你能读出这两个词语背后父亲的想法吗?

(7)出示:

(8)瞅: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面对妻子和女儿的哭喊没有忧伤,反而想用自己的“安定”和“沉着”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夫人、孩子,不要哭,要坚强,与黑恶势力作斗争总会有人牺牲的,我对于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你们也要有信心。革命者的意志是催不毁的!)

(9)“望”:这一“望”,包含了对女儿机智和勇敢的赞许,同时也传递了他对“我们”的关爱和不舍。(好孩子,爸爸平时的教导你都记在心里了。希望你们能坚强,继承我未完成的工作。这应该是爸爸跟你们的最后一面了,爸爸舍不得你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活下去!)

虽然父亲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但是作者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父亲的深情和牵挂。

(10)同学们,通过父亲的眼神,我们看到了一个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李大钊,感受到他内心伟大的力量。让我们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与怀念,按下暂停键,读一读这两段话。

(11)同学们,狱中的李大钊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一文,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钊实当负其全责,体现了一个革命领导人勇于担当、爱护青年的大义!请你按下暂停键读一读。

李大钊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在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谛,老师虽然没有亲耳听到你们的朗读,但我相信,此时的你一定是像李大钊一样的大无畏!

(四)回顾全文,梳理写法

1.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反动派以所谓“通俄卖国罪”处以绞刑。父亲被害以后,我们全家悲痛欲绝,舅老爷是哭着从街上回来的,我昏倒在床上,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她要我们铭记父亲被害的日子,1927年4月28日。我也会时刻铭记那一天,1927年4月28日。所以,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2.出示:

(1)请你看看这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就形成了首尾呼应。这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文中还有这样的照应,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照应的地方划出来。

(4)文中多处照应,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叙述周密,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