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_第1页
2014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_第2页
2014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_第3页
2014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_第4页
2014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ɡāokǎo)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资料第一页,共56页。【命题揭秘】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比兴、渲染、衬托、用典,也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高考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xíngshì):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根底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第二页,共56页。【例如1】(201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答复以下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rìluò)寒鸦起,却望柴荆单独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真题回放(huífànɡ)运用了衬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huánjìng)的衬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衬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考点分解三鉴赏表现手法第三页,共56页。【例如2】(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ránhòu)答复以下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假设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①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考点(kǎodiǎn)分解三鉴赏表现手法真题回放(huífànɡ)第四页,共56页。解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suōyī)时振玉花空〞两句中,“箬笠〞“蓑衣(suōyī)〞是钓翁的典型装束,“冰散响〞“玉花空〞写出了雪天垂钓的特点,“冰散响〞也是以声衬静,既写环境之寂静,又写人物之宁静;“时振玉花空〞写钓翁的动作,显其淡定。这两句诗借助声音与动作的描写勾勒出独特的钓翁形象,再配以“雪天〞的特殊环境,很有意境。答案“箬笠〞、“蓑衣(suōyī)〞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第五页,共56页。【答题步骤(bùzhòu)】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说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第六页,共56页。1.衬托 就是利用其它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作为(zuòwéi)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古代(gǔdài)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第七页,共56页。[A、正衬]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那么(nàme)景乐,情哀那么(nàme)景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qiāngǔ)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zuìhòu)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衬托第八页,共56页。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gǔngǔn)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fēiniǎo)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第九页,共56页。[B、反衬(fǎnchèn)]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fǎnchèn)〕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绝句〔杜甫(dùf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kèguān)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第十页,共56页。【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yìqiě)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第十一页,共56页。解析这首诗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光景融和的春天。次句叙事,写吏民为他饯行。第三、四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冲动的心情以坦然自假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答案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yuèěr),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舍和难受。这种以喜相送反衬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第十二页,共56页。2.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任务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cóngér)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rúhé)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第十三页,共56页。解析前两句诗情画意(shīqínghuàyì)、生机无限,读者以相似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重点却在后两句。笔势顺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黄的杨柳已不堪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意蕴深邃。冯浩评论说:“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沉着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玉溪生年谱会笺?)评论很有见地,也道出了在“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的作品鉴赏中,相似联想不失为探求艺术美的一个途径。答案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shēnshì)的生动写照。第十四页,共56页。3.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chángcháng)连用。【例3】阅读?关雎?的开头局部,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解析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对其主旨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描写青年男子对理想爱人的追求。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情真意专,形影不离。答案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zhènɡshì)自己理想的佳偶。(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第十五页,共56页。4.渲染(xuànrǎn) “渲染(xuànrǎn)〞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衬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例4】阅读(yuèdú)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第十六页,共56页。解析上阕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阕那么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结句的“闲愁〞,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假设(jiǎshè)有假设(jiǎshè)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堪比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xíngxiàng),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第十七页,共56页。夜归·周密〔宋〕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诗人以〞冷鳞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tiánchéng)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fāwèn)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第十八页,共56页。5.衬托 与渲染不同,衬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tūchū)的事物更加鲜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guìhuā)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衬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第十九页,共56页。【例5】阅读下面的唐诗(节选),然后答复以下问题。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lěnɡsè)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过程的描写,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运用(yùnyòng)了什么样的手法?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tīngzhòng)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衬托的表现手法。第二十页,共56页。6.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语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说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语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cùshǐ)人联想而寓意于言外。例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忆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挖苦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xíngjìng),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例2:“过春风(chūnfēng)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比照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第二十一页,共56页。【例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答复(dáfù)以下问题。庆全庵桃花谢枋得①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十二页,共56页。解析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但诗人也有担忧,在家种植桃树,营构自己的“桃花源〞,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shījù)。作者身逢改朝换代,眼见异族入侵,江山易主,无力回天,只好沉潜隐居,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正流露了作者这种重名节、弃荣华的高洁情怀。答案(dáàn)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通过用典表现自己不与元朝合作的决绝态度。第二十三页,共56页。7.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表达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例7】阅读下面(xiàmian)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第二十四页,共56页。解析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屡次发生战争。因此,广阔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能过上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huángyīng)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huángyīng)儿〞?是因为不让黄莺(huángyīng)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huángyīng)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huángyīng)“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第二十五页,共56页。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消除了。四句小诗,依次相承相因,句句作解,犹如(yóurú)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思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阔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第二十六页,共56页。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xīyáng)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xīngshuāi),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以小见大(yǐxiǎojiàndà)第二十七页,共56页。8.卒章显志诗人往往(wǎngwǎng)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例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第二十八页,共56页。解析诗歌开篇四句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中间四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而此间想到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和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再四句那么写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盘旋以后(yǐhòu),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此可谓:卒章显志,云开日出。答案此两句在全篇中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诗歌四个层次跌宕起伏,弥散着失意困顿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但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那么显得高昂乐观,境界顿开,表达对未来的期望(qīwàng),实现理想的向往。第二十九页,共56页。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chíchěng)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chángfēngpòlàng)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卒章显志(xiǎnzhì)第三十页,共56页。临洞庭湖赠张丞相(chéngxiàng)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景情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xīwàng)张丞相引荐之意。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jiēyǐn)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卒章显志第三十一页,共56页。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báitóu)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物志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zònɡlùn)天下大事,得罪了武那么天,蒙冤下狱后作。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yuánjiù)、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第三十二页,共56页。9.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chuándá)、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根底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例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参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第三十三页,共56页。解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gǎnqíng)。“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谁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gǎnqíng)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第三十四页,共56页。结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xiànshí)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第三十五页,共56页。10.欲抑先扬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对象,而起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反之就叫欲抑先扬。表达效果: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bōlán)。【例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第三十六页,共56页。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假设渴,虚怀假设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qīngtīng),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第三十七页,共56页。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挖苦极辛辣,感慨(gǎnkǎi)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第三十八页,共56页。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qīngtái)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第三十九页,共56页。解析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首联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颔联用长满青苔的台阶,白鸟的徘徊不去,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意。尾联用热闹的扬州来陪衬。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答案(dáàn)反衬。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第四十页,共56页。问题诊断——架空分析,不能结合具体诗句。【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shīgē),答复以下问题。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通“影〞。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4分)第四十一页,共56页。阅卷现场采样阅卷点评

抽样能够答对两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根本答出修辞的效果,但是(dànshì)没有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第四十二页,共56页。规范答案增分指导

①比照,以“有声〞与“无影〞比照,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fēngfù),或层次清楚),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解答此题,应从诗歌的修辞手法(比照、对偶)及描写角度、感觉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fēnxī)。分析(fēnxī)重点是第5、6句,有比照,有对偶,分析(fēnxī)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第四十三页,共56页。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蝶恋花·送春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zěnyàng)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四十四页,共56页。解析本词上片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诚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kànkàn)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答案拟人。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第四十五页,共56页。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wèntí)。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第四十六页,共56页。解析先总的概括景物特点,然后再具体结合诗句描述景象,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意境,如“千山〞“月午〞“一壑〞“泉鸣〞等。这两句诗很显然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动静结合。答案第三(dìsān)、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层峦叠嶂中皓月的清光把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风雨交至的萧瑟秋声。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第四十七页,共56页。古诗鉴赏不畏难,意境初解识诗章。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鱼传尺素鸿雁(hóngyàn)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