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_第1页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_第2页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_第3页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_第4页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第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游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第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一定的行为调控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发展;幼儿的个性逐渐形成;社会性进一步发展;整个幼儿期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学校的正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第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本章将从五个方面讨论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二、幼儿的游戏活动三、幼儿言语的发展四、幼儿认知的发展五、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结构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儿童出生后,其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末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3岁1011克——7岁1280克)(二)大脑皮层结构日益复杂化神经纤维增多增长、额叶面积增长、神经的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三)脑电波的变化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O-T-P-F线路)第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儿童从四岁起,内抑制蓬勃发展,皮质对皮下的控制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睡眠时间减少)。但是,幼儿的抑制机能还是较弱,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第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二节幼儿的游戏你还得童年的游戏吗?你怀念游戏的童年吗?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意义?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游戏的理论其二是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第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实验: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认知)第一组,儿童看成人表演如何操作棍子、夹子,最后取到粉笔;第二组,儿童只看成人解决问题的部分示范;第三组,儿童自己玩弄这些工具,成人不干涉,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第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游戏的理论(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复演说”习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彪勒“机能快乐说”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博伊千介克“成熟说”你赞同哪个观点?…第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复活快乐经验,修复精神创伤。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在游戏中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但是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第1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学习理论桑代克: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4、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第1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但是,游戏又跟劳动、学习这些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不完全一样,游戏不生产产品,游戏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第1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所以,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第1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品质(独立、勇敢、顽强、责任意识、合作、分享、竞争等)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第1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必须注意的是: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第1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游戏的实质与意义:1、具有社会性(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2、游戏是儿童想象和现实的独特结合,并非对现实的简单翻版3、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的、伴有积极愉悦情绪的活动4、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长5、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第1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游戏的种类

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

2、教学游戏

3、活动性游戏(二)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游戏的主题游戏的情节

2、游戏的形式

3、游戏的创造性

4、游戏的种类

5、游戏的时间

6、游戏的集体性第1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逐渐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学前儿童,在实践活动(游戏、学习、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跟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言语能力也随着更加发展起来。第1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音:,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2)词汇量: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3)语法:从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内部言语与书面言语: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并有可能掌握书面语言。第1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增加(表6-1)(二)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表6-2、6-3)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三)词类范围的扩大(6-4)(四)积极词汇增长第2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语法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由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言语发展,由对话言语向独白言语发展幼儿初期以情境言语为主,以后,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增加。3岁前-对话言语幼儿期-独白言语(讲故事)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第2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技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记忆与思维)第2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记忆是个体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也是学习的基本手段,是高级认知过程发展的基础。(一)记忆容量的增加(实验研究…)(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有意识的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陈千科的实验…)(三)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效果优于语词记忆一、记忆的发展

第2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记忆。(五)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1、记忆策略:5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记忆策略的,5-7岁是过渡时期,10岁以后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实验研究)如归类策略的应用,幼儿通常利用外部特征归类,学龄初期儿童可以按照事物的属性归类(动物、植物等)训练可以促进记忆策略的形成和发展2、元记忆的形成(有关记忆主体、记忆任务、记忆策略等知识)从4岁~12岁儿童元记忆的能力显著增长第2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幼儿记忆的一般特点1、是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记忆服从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和自身兴趣2、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逐步发展3、易记易忘4、记忆的精确性差第2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如何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2、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是形象的、记忆方法要有趣3、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材料,发展理解记忆4、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5、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第2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如何看待幼儿“说谎”的问题?小孩说谎的原因?记忆精确性差想象与现实混淆逃避惩罚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注意:不能随意指责幼儿“不诚实”第2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幼儿思维的发展主要内容: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幼儿概念的掌握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第2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幼儿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及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第2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萌芽(5~6岁)(实验)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行动的总结-伴随行动-行动的计划

第3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表象性思维,其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1、相对具体性:儿童是依赖表象进行认知,是一种表象性认知,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认知。2、不可逆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能进行逆运算。(“你的妹妹叫什么”“妞妞”“妞妞有姐姐吗?”“没有”)第3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自我中心性:儿童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理解事物4、刻板性:没有形成“守恒”概念,认识事物时,其注意只能集中在某一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另一方面。此时的幼儿还没有逻辑概念,只有日常概念或名称概念。第3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1、“三山测验”“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自我中心: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三个实验:…(p210)结果:多数6岁以下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是与自己的观察角度一致,不是玩娃娃的角度结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第3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博克的研究发现,3岁的儿童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博克认为,如果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是儿童容易理解的,幼儿是能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的。休斯的实验(警察与小孩)结果类似,显示了儿童的非自我中心。第3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守恒守恒: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液体守恒、物质守恒、数量守恒等等3-4岁:没有“守恒”概念5-6岁:“守恒”转折期8岁:达到“守恒”,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他们用同一性、补偿性或可逆性证明事物的逻辑关系。第3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类包含即一类物质及其子类的关系。(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的数量)“红花多还是花多?”(-红花多)“黑牛多还是牛多”(-25%正确)“黑牛多还是睡着的牛多?”(-48%正确)为什么?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对类包含的认识。此外,幼儿不能区分物体表面看起来向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第3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概括水平制约着掌握概念的特点。幼儿的概括特点:内容贫乏、外部特征、内涵不精确幼儿掌握的概念:实物概念-抽象概念第3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小班:马就是公园那匹马中班:马就是拿来骑的大班:马是跑得快的,长着四条腿的动物?实物概念是指儿童熟悉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能够概括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能够指出实物的自己熟悉的若干特征的总和,但不能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第3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最初的数概念数概念的掌握包括: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数的组成林崇德的研究…刘范的研究…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对实物的感知——对数的表象——数的概念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5岁左右第3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类概念的掌握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概念系统。维果斯基的研究:“链概念”皮亚杰的研究:主题分类儿童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主题分类-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分类发展的进程是:不能分类(4岁以下)-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依概念分类(4-6岁)第4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推理发展的实验研究1、演绎推理的发展2、类比推理的发展3、推理过程发展研究第4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幼儿判断推理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反应概念之间的联系,反应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1、判断的形式以直接判断为主,向间接判断发展3-6岁儿童根据感知特征进行判断,是直接判断是“李老师的小弟弟”还是“李老师的儿子”6、7岁儿童开始进行间接判断间接判断需要推理,反应事物间的因果、时空或条件联系等2、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应事物的表面联系,向反应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对“三条腿的椅子倒了”的解释,3-4岁儿童:风吹的5-6岁儿童:少一条腿,站不稳(球浮在水上和钉子沉到水下?)第4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判断推理的依据从自我中心的逻辑向客观逻辑发展对“三条腿的椅子倒了”的解释,

3-4岁儿童:他不乖,他不想我坐

5-6岁儿童:少一条腿,站不稳(为什么球浮能够在水上?为什么钉子会沉到水下?)4、判断推理的论据从不确定到逐渐明确(“今天不可以吃冰糕”…“奶奶说的”或“天气不热”)5、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岁不能进行推理

4岁开始发展

5岁大部分可以推理

6-7岁全部可以进行推理活动第4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如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1、给幼儿提供各种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何看待儿童“破坏”玩具?2、注意教学的具体性和形象性3、促进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方面注意教学中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儿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猜谜语活动第4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第4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性别社会化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第4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的发展是婴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我及其心理活动的觉知。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心理成分: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自尊)、自我控制、等等。关于自我的成分,心理学家们有各自的认识:第4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威廉·詹姆斯:主体我I,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体验着自己的身心关系,具有调控和组织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客体我ME,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与环境、他人之间运作中产生的,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认识的自我。库里“镜像自我”个体的自我产生于和他人的交往中导致对自我的认知。以镜子中自己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社会自我是在他人印象和自我印象之间相互交换、协调而产生。米德:主体我客体我客体我是社会自我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因此是社会的。第4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婴儿自我发展研究研究工具:镜子观察指标(产生和增加)自我指向行为研究揭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第4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迪克逊的研究

被试:4~12个月婴儿,5名

工具:镜子

观察指标:婴儿的微笑、语声、触摸

婴儿对自己、妈妈、另一儿童的镜像比较据此,把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0~4个月为“妈妈阶段”。对妈妈的镜像微笑、点头、发出叫声,而不是对自己的镜像感爱好。5~6个月为“同伴阶段”。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另一个同伴对待,有时伸手到镜子后面去镜中找人7~12个月为“伴随行动”。看见镜像中自己张嘴的动作,也跟着学。1岁以后为熟悉“自我阶段”或“主体我”。会对着镜像中的自己指眼睛、鼻子,对自己发生爱好。12~15个月能够把自己所做的动作和别人的动作分开,能从照片中认出自己。第5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阿姆斯特丹的研究:

研究方法:“红点子”方法(在婴儿鼻子上点红)

被试:88名3~24个月婴儿,追踪研究其中2名12个月大婴儿

观察指标:是否触摸鼻子

研究发现:13~24个月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20~24个月婴儿对着镜子触摸鼻子和观看自己的身体。这是婴儿出现有意识自我认知的标志。刘易斯的研究:“红点子”研究试图揭示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如何获得的研究发现:9~24个月婴儿都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指向行为(对镜子微笑、抚摸身体、发出语音)15个月的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鼻子的行为。结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第5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哈特对大量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后,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客体我的发展模式(5个阶段)前三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1、5~8个月,对镜像有兴趣,但是无区别2、9~12个月,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认识,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产生的初步的主体我。3、12~15个月,区别由自己所做的活动与由他人所做活动,对自己的镜像与自己的活动之间的关联有清楚的觉知。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第5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4、15~18个月,把客体特征(“红鼻子”)与主体特征联系起来了,把自己作为客体来加以认识。5、18~24个月,具有了用语言来标示自我的能力(“我”“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从客体中认识自己,这表明婴儿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客体自我。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的。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婴儿处理自己与外界、与他人的关系更加符合社会交往准则。

婴儿的自我意识和言语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和标志。第5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包括:生理自我(8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青春期)、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幼儿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外部(生理)自我的认识: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爱好的活动等第5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3岁-基本不能进行自我评价3.5~4岁-是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年龄5岁-大多数幼儿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从轻信成人-自己独立评价从对外部行为-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细致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初步的客观性评价开始以道德行为准则进行评价但是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5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3岁:不明显…4岁:转折…5~6岁:情绪体验在大多数幼儿中有所表现幼儿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的特点:A.生理性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羞愧自尊)B.易受暗示C.儿童在三岁左右出现自尊感(自尊是个体在关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自我体验,是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的萌芽(羞愧感的产生)自尊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自尊与儿童的能力及其对能力的认知、父母的教养方式,重要他人的评价有关第5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自我控制的发展3、4岁-基本不能进行自我控制4~5岁-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5岁-大多数幼儿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行为上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性。科普的观点p225儿童早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经历五个重要阶段第5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种自我控制(麦科比,1980)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知活动抑制(冲动型-熟虑型)4、延缓满足自我控制对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第5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品德?品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婴儿已经具有道德感的萌芽,有初步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害羞等。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品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内化的过程。第5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研究的内容: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对公正的认识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研究的结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此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阶段第6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对偶故事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把一只杯子弄掉在地上碎了。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第6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1、前道德阶段儿童既不是道德的,又不是非道德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2、他律道德阶段(幼儿期)幼儿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规则是权威给予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行为的好坏取决于行为的结果,不根据主观动机具有从他性、情境性赞同严厉的惩罚第6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规则是协商的,不再是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判断行为时能考虑动机。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第6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所使用的伦理困境(两难问题)是“海因茨在欧洲偷药”一位妇女罹患某种癌症,快要死去。医生认为有一种药可能会拯救她。这是一种镭制剂,本市的药剂师最近刚刚发明出来。这种药的制作成本很高,但药剂师的要价是制作成本的10倍。他买镭花了200美元,但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那位生病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到每一个认识的人那里借钱,但是一共只借到了1000美元,只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先赊帐,稍迟再付款。但是药剂师说:“不,我发明了这种药,要靠这种药给我挣钱。”于是绝望的海因茨闯进药店偷走了这种药。海因茨应该为妻子闯进药店偷走这种药吗?为什么?第6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6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前习俗水平(0~9岁):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来自权威)。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谓他成了一个坏人。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00美元,是药剂师要价太高,海因茨曾经提出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第6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二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或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服从规则避免惩罚,遵从习惯获得奖赏。(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狱的时候。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如果他的妻子获救,就会活得更快乐,即使他被捕入狱服刑。)第6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习俗水平(9~15岁):道德价值来自于多数人认可的是非与正误标准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坏事,而他不是一名罪犯;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做了好丈夫该做的事。)

第6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法律禁止偷窃,这是非法的。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为了他的妻子但仍然必须为所犯的罪行接受惩罚,并将自己所有的付给药剂师。)第6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道德价值来自普遍的原则与个人内在的良知

)第五阶段(人权):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第7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六阶段:普遍的人类伦理或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拯救生命的价值高于尊重他人的财产权。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其他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也要考虑他们生命的价值。)第7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P229研究支持了皮亚杰等人的理论。但是,中国儿童从不成熟判断转向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早于皮亚杰等的提出的转折年龄。第7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一)侵犯行为幼儿园时受过欺负吗?你有没有欺负过他人?什么叫做侵犯行为?人类为什么会有侵犯行为?能否控制侵犯行为?第7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侵犯行为的理论精神分析:由求死本能生态学理论:侵犯本能是进化的结果新行为主义:挫折反应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过观察学习的结果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的作用第74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2、侵犯行为的发展

2岁左右起:有利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而产生

4岁:开始出现指向特殊人的侵犯行为

5岁后:侵犯行为开始是减少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4、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有哪些?5、如何控制侵犯行为?第75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倾向。亲社会行为是后天的还是先天的?1、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社会生物学观点:“族内适宜性”,遗传性弗洛伊德: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把利他内化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和强化的结果认知发展理论:认知技能的发展会影响儿童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动机第76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开始于婴儿期,1岁开始有安慰人的行为1.5~2岁,能主动提供帮助6~12岁显著增加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第77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何时知道自己是男是女?男孩和女孩的差别?男孩应该…?女孩应该…?是什么使得男女有别?性别角色的发展在儿童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78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性别理解。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坚定性及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2、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第79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4、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二)性别化的发展性别化:个体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第80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性别认同的发展(1)使用性别标签2-3岁(2)性别的稳定性(男孩长大成父亲)4-5岁(3)性别的坚定性(恒常性)5-7岁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父母的性别角色标准、鼓励或制止某些行为从2.5岁起,儿童就知道男孩和女孩应该从事不同的活动。在正确使用性别标签不久,就获得了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第81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3、性别化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性别的偏爱首先表现对在玩具的的偏爱上(14-22个月)在幼儿期,男孩女孩常常分组玩耍,从事与其性别相符的活动或中性的活动。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的压力>女孩的压力在社会化过程中,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不断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即男孩或女孩的特征)。在生物因素、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会等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儿童完成了性别化,成为男孩会女孩。第82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性别化理论社会生物学:性激素的作用精神分析: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认知理论:认知的发展第83页,共9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性别的双性化一个人能否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心理学界已有人提出了“男女双性化”概念,认为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第84页,共95页,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