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3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4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重要)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很重要)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太阳系(很重要)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很重要)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重要)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很重要)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重要)(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很重要)自 转公 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绕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相关轨道赤道(大圆)黄道(椭圆)运动周期真正周期1恒星日=23564秒1恒星年=3656910秒假性周期1太阳日=24小时1回归年=36554846秒运动速度角速度处处相等,15°/小时。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7月初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相互关系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66.5°不变;黄赤交角23.5°的大小不变。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计算过程为:360°/24小时=15°/小时。除极点外,处处相等。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计算公式为:v=2πR/24小时=1670cosφ(R-地球半径,φ-纬度)记住: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地转偏向力:(很重要)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1°,地方时相差4分钟。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16分。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区时: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2区和西12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121144分。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180°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东早西晚。910129920时。②920125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ABC A.9月20日12时05分、B.9月19日12时05分、C.9211205分。二、地球公转(很重要)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近快远慢。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18(很重要)(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12)和(≤90°H=90°–∣φ–δH=90°–∣φ–δ∣

(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

а=∣φ–δ∣

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l)的关系:l=h·ctanHl=h·ctanH(很重要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或向直射点方向递增)(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很重要)(2)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划分:3、4、5——春;6、7、8——夏;9、10、11——秋;12、1、2——冬。(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很重要)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地球自转赤道面四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地球公转黄赤交角黄道面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五带昼夜长短纬度变化(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温带——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地球自转赤道面四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地球公转黄赤交角黄道面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五带昼夜长短纬度变化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17km(33km6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深度约410km处)(很重要)=+上地幔顶部(很重要)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17km。33km,6km。硅铝层、硅镁层氢、其他。(不连续分布、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2900km)以下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要)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水圈++岩石圈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5(弃暗(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矿物(了解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重要)(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2金属矿②非金属()(二)岩石(很重要)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放射→能机械(了解)(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③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② (很重要)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

C沉积岩

② B岩浆岩

③D变质岩④ ①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④ ④岩浆,三进一出是岩浆岩。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A岩浆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火山、地震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重要)(很重要)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地形标志举例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山脉、岛弧、海沟。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彼此分离海洋、裂谷、海岭。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了解)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很重要)褶皱岩层走向顺地形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原因及判断背斜向上隆起成山成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成山。(中间新、两翼老)(重要)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很重要)地堑(、(很重要)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重要)指导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重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冰川等的)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流水的侵蚀地貌:①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②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的沉积地貌: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的侵蚀地貌: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风力的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我国的喀斯特地貌: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重要)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原因?)水平运动(原因?)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②(原因?)对流层17-18千米,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原因)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原因?)对流运动(原因?)(原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③反射(很重要)削弱作用定 义选择性实 例选择性19%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②对流层中的和水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有①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②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17%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云的反射著)无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②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③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道附近。17%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有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②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无①多云的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②日出前的鱼肚白、日落后的余辉;③树荫。低。原因是:白天多云,云的反射作用强,到达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即(很重要)(1)深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为什么?原因是:夜晚多云,云的大气逆辐射作(很重要)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原因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下垫面气象(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多(很重要2)反射吸收少了解(多了解)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很重要)形成原理: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③气压差(热低压、冷高压)→④水平运动(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很重要)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风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才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冷热不均造成的。等压面弯曲:“高高低低”(很重要)(很重要)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巴山夜雨”。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鱼船晚上固定好。城市环流(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化工厂放在远郊。(二)(风(很重要)力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对风的影响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度力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①与气压差成正度成正相关。原动力。决定风向和风(加速)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或风与气压梯度力垂向力与风向垂直。南半球在右侧。风速成正相相关。变风速。直(南半球在左侧,北半球在右)45°左右的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和海面可以忽略不计。风速(减速)没有摩擦力右侧)(1→大大风力越(很重要)(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很重要)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如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很重要)(0~3°(北半球东北东南信风带;(3°~6°(北半球西南西北风;动力因素高纬环流中纬环流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动力因素高纬环流中纬环流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90°N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带60°N副极地低压带盛行带30°N副热带高压带东北带0°赤道东南带30°S副热带高压带盛行带60°S副极地低压带极地带90°S极地高气压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很重要)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压带基本上呈带(重要)季节亚欧大陆被切断的气压带太平洋大西洋影响我国1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1蒙古-西伯利亚(也叫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阿留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上。7月:印度低压(也叫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上。(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西南季风(很重要)分布:亚洲东部和南(很重要)类型范围季节风向图性质成因大气活动中心东亚季风亚洲东部1月西北风干冷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东南风暖湿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南亚季风亚洲南部1月东北风干冷蒙古-西伯利亚高压7月西南风湿热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印度低压西南季风,它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要)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①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②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③极地高压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①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少雨。②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季风气候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的气候和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干燥。极地高压带大陆西岸大陆内部 大陆东岸极地高压带大陆西岸大陆内部 大陆东岸90°N80°N70°N副极地低压60°N温带海洋性气候40°N副热带高压30°N10°N赤道低压带0°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季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气团(按属性、热力差异)分暖气团与冷气团。锋面系统(按属性、热力差异、和移动方向)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很重要)冷锋、暖锋及其天气比较(很重要)冷锋暖锋概念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锋图与符号锋后锋前锋后锋前天气特征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雨在锋后。)产生云雨,多连续性降水。(雨在锋前。)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很重要)准静止锋:我国著名的准静止锋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二)气压系统与天气(很重要)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是就气压状况而言;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很重要)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压高压气流水平方向北逆南顺——辐合北顺南逆——辐散垂直方向上升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天气实例东南沿海的台风伏旱、秋高气爽(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很重要)锋面气旋: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常见。往往出现雷雨、暴锋面气旋的绘图与识别,雨区位置的判断,天气现象(很重要)总结: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练习:下列天气现象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⑴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冷锋;⑵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⑶夏气旋:暖锋⑸冬季的寒潮:冷锋;⑹江淮地区的伏旱:反气旋;⑺贵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准静止锋;⑻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⑼“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冷锋;⑾秋高气爽:反气旋;“⑿一场秋雨一场凉”:冷锋“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昆明准静止锋。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水循环三大类型(空间位置:海上内内陆(重要)六个环(运动形:①发②水③汽送④表流⑤下流⑥渗(很重)台风登陆是水汽输送;“大江东去”是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驱动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重要)①维护全球水量热量淡。二、洋流1.性质暖流寒流流向的洋流。(2)按成因分:风海流:在信风带和西风带吹拂作用下形成。补偿流:有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东向西流;在西风带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c(很重要)c北逆南无北逆南无,东暖西寒(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反气旋型)②中高纬大洋环流:以为中心,③季风环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东北季g e风影响,自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夏顺冬逆) a 00b(很重要)b沿海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h f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d航海事业。借助洋流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海洋环境。好处:加快净化速度;坏处:扩大污染范围。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受洋暖流的影响。②撒哈拉沙漠延伸到西海岸,受加纳利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秘鲁沿岸的沙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④秘鲁渔场: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重要)化学演化→有机进化2爬行200300新生代的第四纪,人类出现。“孢子植物的时代”古生代。“裸子植物的时代”是中生代。“被子动物的时代”是新生(很重要)代纪距今(亿年)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纪0.03-0.020.7⑤人类时代②被子植物时代第三纪⑥哺乳动物时代白垩纪中生代1.41.952.5①爬行动物时代侏罗纪③裸子植物时代三叠纪二叠纪2.85⑦两栖动物时代石炭纪古生代3.34.0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泥盆纪②鱼类时代志留纪4.45.2③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奥陶纪寒武纪6.02538④海生藻类时代元古代(震旦纪)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阶段太古代46(化学演化阶段)地球初期发展阶段(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了解)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生物灭绝的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了解)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与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气圈生物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四大循环:①地质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三个表现:①要素与整体相渗透;②要素与要素相制约;③区域与区域(重要)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重要)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物理性状化学组成。(二)气候与土壤(很重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黑土形成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三)生物与土壤(重要)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密切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四)地形与土壤(了解)地形通过影响温度和降水,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化。地势:①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②缓坡:发育深厚的土壤。坡向:①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②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五)人类活动和土壤(了解)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气候水文土壤生物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和气候。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相当缓(很重要)裸露岩石风化裸露岩石风化低等植物成土母质(微生物)高等植物原始土壤(草本)成熟土壤人类耕作土壤

(南方水稻土)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差异性无处不在,差异性是绝对的;而整体性是相对的。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很重要)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分异规律形成原因基础因素延伸方向更替方向典型分布举例地带性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递减。热量东西、线、经度变化南北、线、纬度变化低纬度、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律降水从沿海向递减。水分南北、线、纬度变化东西、线、经度变化纬度地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规律水热状况从山麓 向山顶发生变化。水分方向延伸方向更替低纬度高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 重复性 的规律。影响因素举例非地带性(地方性)海陆分布如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形起伏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巴塔哥尼亚沙漠(温带荒漠带)的形成;洋流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澳大利亚西部的(;水源 沙漠中的绿洲,如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塔里木盆地月牙泉等。地方性地貌黄土高原的各小流域呈树枝状分布(黄土塬、梁、峁、土石山之间的川地、冲沟。地方性土壤华北的石灰岩风化的土壤呈碱性,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土壤呈酸性,生长油松。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布植被举 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50400mm)森林(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250㎜)旱生植物()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了解)因地制宜。①在湿润区:植树造林。②在干旱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生态退耕。①在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②在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③在湿地:退耕还湖。五、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很重要)极地高压带90°N寒带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90°N寒带冰原气候80°N寒带苔原气候70°N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副极地低压60°N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气候副热带高压40°N亚热带季风气候30°N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10°N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0°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很重要)

IJLIJL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E)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同J)温带草原带(H)ADCBADCBAB线自然带的更替属于

纬度地带

AB林、暖温带_落叶阔叶_林,亚热带_常绿阔叶_林,热带季雨林,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D线自然带依次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温带草原带_过渡到温带荒漠带;这属于干湿度地带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水分_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变化在_中纬度_地区较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4)图中C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地形起伏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很重要)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好处是地形平坦,(还沿着交通干线)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很重要)布局(密度)形态走向平原稠密网状(综合运输网)限制少,造价低山区稀疏线状(山区呈“之”字形)限制多,多沿河谷延伸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时间尺度时间尺度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一万年来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动:公元前5000年特征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温到公元前1500年的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较长,温暖期,15世纪以干旱期偏短,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来的寒冷期。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来①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20世纪以来出现两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③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很重要(1;②。危害: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全球降水量显著变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国际合作。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影响自然资源。2.加剧自然灾害。3.破坏生态系统。4.影响生产领域。5.危害人体健康。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与能量(沙漠、闪电、水电、汽油、化肥都不是自然资源)五个)①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社会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①可再生资源(气候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生产力极低。蒸汽机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内燃机生产力极低。蒸汽机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内燃机的问世,相继采用石出现以煤-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油产品作为燃料。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多样化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1820世纪60年代初期2060年代以后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二)工业社会时代——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两大因素是:①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②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煤炭工业城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石油工业城市:黑龙江的大庆、新疆的克拉玛依、山东的、英国的阿伯丁。钢铁工业城市:辽宁的鞍山和本溪、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河北的迁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甘肃金昌的镍矿、安徽铜陵的铜、云南个旧的锡。(三)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日趋弱化。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了解)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①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②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冰雹、雪灾、焚风、龙卷风、沙尘暴、冻雨、雾霾。③生物灾害:物种减少、物种入侵、蝗灾、鼠灾、禽流感、森林火灾。④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咸潮。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群发性、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潜在性、复杂(群多突、周潜复)二、自然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了解)(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来水多来水多降水多、支流多、植被少;去水少(地势低、河道湾、河口窄)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4月份雨季开始,雨带北上,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时间雨带位置原 因副高高压脊的位置9、10月份退回海洋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退回海洋8、9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退回海洋7、8月份西南、两广受西南夏季风影响,时降暴雨。东北、华北(江淮伏旱)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盛夏暴雨。25°~30°N6、7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冷暖空气交绥于江淮地区,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江淮梅雨。20°~25°N4、5月份华南夏季风开始在华南盛行,冷空气较活跃,冷暖空气交绥,暴雨时常发生。15°~20°N 4、5月份雨带图的是D6、7月份雨带图的是B7、8月份雨带图的是A8、9月份雨带图的是C。(一)98(很重要)自然原因:①树状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③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措施(二)(很重要)自然原因:①扇形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河道淤塞,失去入海口。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措施: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退田还湖;④兴修蓄洪工程;⑤开挖入江水道、人海水道。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一般采取模式分析法。读某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C若该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③表示外力作用,则C是 岩,该类岩石一CD般具有两大特征:有 构造和含有 。 ③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原因是 ② ④ 。若该图表示夜晚海陆间热力环流,A、B两地表示陆地的是 。 ①A B若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季风环流,A表示陆地,则此时为 季节。若该图表示低纬大气环流,则A处为 带,B处为 带。若此图为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模式图,则图中A处为 带,B处为 带,箭头①的风向为 ,形成原因是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③表示 ,人类对 (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示意图,则该环流为 半球 纬度大洋环流,属于风海流的是 和,它们分别是 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字母 处可能形成世界性大渔场,该渔场最主要成因是 ;在太平洋是 渔场,在大西洋是 渔场。在太平洋②是 洋流,④是 洋流;在大西洋②是 ④是 洋流;大西洋(面积扩大、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E喜马拉雅山脉、F落基山脉、G安第斯山脉、岛屿:H冰岛、I复活节岛、J台湾岛、K夏威夷群岛、L东非大裂谷、M雅鲁藏布江大峡谷、N马里亚纳海沟2525182467234175223211512820131211169141019101025支洋流、4大渔场:(很重要)列举四种岩浆岩:侵入岩有:①花岗岩、喷出岩有:②玄武岩、③安山岩、④流纹岩。列举四种沉积岩:①石灰岩、②砾岩、③砂岩、④页岩。列举四种变质岩:①片麻岩、②大理岩、③石英岩、④板岩。列举四种地质构造:①背斜、②向斜、③地垒、④地堑。列举四种地垒构造:①华山、②庐山、③泰山、④峨眉山。列举四种地堑构造:①渭河平原、②汾河谷地、③吐鲁番盆地、④东非大裂谷。列举三种流水侵蚀地貌:①瀑布、②峡谷(V型谷、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列举三种流水沉积地貌:①冲积扇、②冲积平原、③三角洲。列举三种风力侵蚀地貌:①风蚀洼地、②风蚀蘑菇、③戈壁。列举三种风力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列举三种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列举我国三个喀斯特地貌景观: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浙江桐庐瑶琳仙境。列举内力作用的五种表现: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火山、⑤变质作用。列举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①风化、②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列举赤道穿过的六大板块的名称:①非洲板块、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太平洋板块、⑤南极洲块、⑥美洲板块。列举消亡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沟、②岛弧、③山脉。列举生长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岭、②裂谷(断层、③海洋。列举地质构造应用的三个领域:①背斜找油气、②向斜找水、③工程建设避开断层。说明隧道选址的地质构造名称,并简析原因。答:背斜。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工程量小、②不易塌方,安全性高、③不易渗水。列举大气受热过程的六个环节: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列举热力环流的四个环节: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③气压差→④水平运动)列举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城市环流、②海陆风、③山谷风。列举六大风带的名称:①东北信风带、②东南信风带、③④盛行西风带、⑤⑥极地东风带。列举七大气压带的名称:①赤道低压带、②③副热带高压带、④⑤副极地低压带、⑥⑦极地高压带。列举六个常见的天气系统:①冷锋、②暖锋、③准静止锋、④气旋、⑤反气旋、⑥锋面气列举季风的两种主要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列举三种季风气候:①热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列举受单一气压带影响下的三种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极地气候。列举受单一风带影响下的一种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列举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两种气候: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列举水循环的七大环节: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下渗、⑦蒸腾列举四大渔场的名称:①北海道渔场、②北海渔场、③纽芬兰渔场、④秘鲁列举南半球的四支寒流的名称:①秘鲁寒流、②西澳大利亚寒流、③本格拉寒流、④西风漂流列举南半球的四支暖流的名称:①巴西暖流、②东澳大利亚暖流、③马达加斯加暖流、④南赤道暖流列举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文、④生物、⑤土壤列举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及四大循环:①岩石圈——地质循环、②大气圈——大气循环、③水圈——水循环、④生物圈——生物循环。列举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①要素与整体相渗透、②要素与要素相制约、③区域与区域相联系列举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八个自然带:①积雪冰川带、②高山草甸带、③高山荒漠带、④高山草原带、⑤高山灌木带、⑥针叶林带、⑦针阔混交林带、⑧常绿阔叶林带。—洋流—水源—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⑤小地貌—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复出现、⑥土壤—华北酸性土壤长油松,碱性土壤长柏树。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明人口增长模式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发展中国家个别地区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说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三种类型:(;高-低-”模式(过渡型)——(;低-低-”模式(现代型)③缩减型(老年型。——“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问题:老龄化简述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简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①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下;②求学、就业竞争压力增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对策: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经济。简析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原因及对策:原因:①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的人口多,人口老龄化严重;②老的老,小的小,社会抚养压力很大,严重消耗了快速增长的社会财富。对策:①实行计划生育;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完善养老制度。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是最大人口规模;人口合理容量是最合适的人口规模;环境承载力是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10060168-9)说明人口容量的三大特征是:①临界性(合理人口容量、②相对性(不确定、③警戒性(最大人口容量。简述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①资源(首要因素)②经济发展水平③科技发展水平④人口受教育程度⑤对外开放程度⑥生活消费水平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人口迁移①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灾害、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交通、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④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简析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利:迁出地:①缓解人地矛盾;②加强和外界交流。迁入地:①提供廉价劳动力;②促进经济发展。弊:迁出地:①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②出现“留守儿童”,“守巢老人”等社会问题。迁入地:①生态环境恶化;②加剧城市问题。第二章城市和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说明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①气候②地形③河流④港湾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①资源②交通③工农业基地④政治⑤政策⑥军事⑦科技⑧宗教⑨旅游简述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①自然地理条件②历史文化因素③经济发展水平④交通运输状况简述城市空间结构特点。①单核心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②多核心模式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特点。集中形态包括:①简单集中②复杂集中分散形态包括:①一城一区、②分散成组、③城镇组群、④城镇群、⑤大城市群和城市带简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①密集型(包括街道式、棋盘式、环形村落、②分散型——一般分布在山区、③半聚集型简述中心地理论在城市体系中的运用。金字塔形的城市体系:“高远少大多,低近多小少,大的3倍小。”简述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最主要)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简述城市化的地理意义。①人口转化: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②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工业生产: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④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创新,进而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⑤文化传播: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对外开放程度。简述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①初期阶段:低于30﹪;②加速阶段:30-70﹪;③后期阶段:70﹪以上。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早期是工业化,后期是第三产业。简述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城市化速度慢,多处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现象。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速度快,多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不合理,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简述逆城市化的表现及原因。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②城市中心区萎缩;③郊区人口超过市区人口。原因:①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简述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严重,社会混乱。对策: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④加强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简述卫星城在区域中的作用。①分散城市职能;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有一定的边界,边界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②区内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间有显著的差异性;③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是相互联系的(开放性。七个①位置((③气候④河流(水文、水系)⑤土壤(发育、类型)⑥生物(动物、植物)⑦自然资源(矿、土、水、生)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七个①人口(③产业④经济(支柱)⑤历史⑥文化⑦环境问题区域空间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①城市化水平;②交通运输状况;③信息网络形成;④对外开放程度。最主要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常用指标: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③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综合指标:HDI(GDP。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较低很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速和产值超过第二产业。空间结构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逐步提高大幅度增强发展状态低水平均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水平均衡状态2d2dc eab b4 651fc e3

1: 上海 2: 北京 3: 广州 4: 重庆 5: 南京 6: 武汉 a:沿海经济地带 b:沿江经济地带c:京广沿线经济地带d:陇海-兰新沿线……e:京九沿线经济地带f:沪昆沿线经济地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的主要表现: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部>中部>部;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部>中部>部;③产业结构(东部较优,中西部层次低)和工业结构(东轻西重,中部过渡)的差异;④城市化的差异(东多西少,东高西低;⑤开放进程和开放程度的差异(东早西晚,东高西低。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差异:产业结构:都呈“二三一”格局。东部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中、西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是主体;中部表现出过渡性特征。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差异的主要原因:①东部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有利于开发利用;中西部海拔较高,地形复杂,不利于生产和建设。②东部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中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区,不利农业生产。③东部城市化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④东部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较优;中西部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⑤东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晚、程度低。⑥东部面向大海,海运便利,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西部离海较远,长期封闭,地理区位较差。⑦东部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中西部思想观念比较保守。⑧东部国际化程度高;中西部社会经济比较封闭。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意义:①经济意义: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②社会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战略意义: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生态意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写简称)东盟,EU——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①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②资源跨区域调配;③产业转移。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最经常的)意义:①对口帮扶成效明显;②招商引资发展较快;③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④合作双方实现了相互发展(双赢。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东线——优点:①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建设成本较低;②调水量较大(148亿立方米。缺点:①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②水质较差。中线——优点:①可利用丹江口水库,水质较好;②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缺点:①需开掘新运河,建设成本高;②调水量较小(130亿立方米。西线——优点:①水质好;②调水量大(170亿立方米。缺点:①地形复杂,生态脆弱,挖隧道,工程量大;②可利用的设施少。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对调出区:利: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调节洪水、降低洪涝灾害的频率。对调入区:

定。)弊:①沿线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可能造成土壤盐碱化;②扩大污染。西气东输工程的地理意义:对输出区(西部:①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效益;②有利于西部城市改善能源((。对沿线地区:生态效益(。对输入区(东部:①缓解能源紧张,带动化学、能源工业发展(经济效益;②利于改善能源结构(社会效益。西电东送工程的地理意义:对于西部调出地区: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对于东部调入地区:(生态效益。晋煤外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煤炭调出区:①煤炭资源减少;②地面沉降;③产业层次偏低。煤炭调入区:①大气污染;②废渣处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利:①减轻原有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②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弊:①基础产业流失,可能出现贸易逆差;②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利:①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就地就业,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弊:①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的浪费;②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17日)风蚀水蚀冻融我国荒漠化的表现:西北地区——沙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南方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化;华北地区——次生盐碱化;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冻融荒漠化;黄土高原——水蚀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措施:原因:(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大风频繁,风力作用强烈;③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④植被覆盖低,地表裸露。(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用水。()②生态上:生态环境恶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③社会上:使粮草减产、引发饥荒,阻碍社会持续发展。措施:①12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②16字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③生态工程:保护现有植被,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蚀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采矿等。6.我国南方湿润地区荒漠化(江南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的原因及对策: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起伏大;②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不合理工程建设。对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北方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荒漠化的一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原因: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漫灌。治理措施:\h什么是“生态移民”?“\h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答: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比较异同:南方红色荒漠化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相同: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滥垦滥伐等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不同:南方红色荒漠化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而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所致。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湿地的概念(世界湿地日:2月2日:(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的类型: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等。湿地的功能:①提供水资源、农产品——资源的宝库;②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③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④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地球之肾;⑤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⑥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我国主要湿地类型:①沼泽湿地: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边缘(三江源、高原草甸;②盐湖湿地:青藏高原;③淡水河湖湿地:南方地区;④红树林湿地:广东南部、海南;⑤滩涂湿地:沿海地区;⑥人工湿地:水库、稻田。5.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①分布广泛,类型多样()②分布不均(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洞庭湖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经济效益:航运、旅游观光,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提供水源;社会效益:教育与科研价值。洞庭湖存在的问题: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固干堤、疏浚河道;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理位置: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②地形:流域内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③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秋季降水少;④河流: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过渡垦殖、滥伐森林、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20世纪初全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充足、廉价的电力,吸引大量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基础工业;50年代后,实行产业优化升级。③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渔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3.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处北纬25º-49º,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②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②交通便捷;③国际政策与法规支持;④国内外市场广阔。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概念: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J好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J分布

春小麦带 乳畜带 玉米带 混合农业带 E.棉花带 F.亚热带作物带G.畜牧和灌溉农业带H.冬小麦带I.水果和灌溉农业带J.小麦、林牧业带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尝试: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大技术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四大政策措施: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兴起的原因)③充沛的水资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主要的工业部门及联系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主要工业城市埃森(鲁尔心脏、多特蒙德、杜伊斯堡。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①煤炭工业衰落:②钢铁工业衰落:③单一重工业结构:④环境污染严重。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三、鲁尔区的新发展(鲁尔区的综合整治)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9+2)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澳门 2.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自然因素:气候优越;水源充足;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④国际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原因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区域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辐射带动作用进程特点城市和乡村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和深圳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 城市群体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四个方面表现: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②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③城镇济实力较强 。④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居全国前列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在引进外资和技术,劳动集型出口加工生活消费品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矿产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有限腹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非农产业人口人的观念 和 生活方式 的转变。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问题: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③生态污染严重;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对策:①合理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②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实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乡环境。“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9个省区1长江三角洲: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