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1页
2023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2页
2023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3页
2023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4页
2023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实力,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老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依据学生实际,创立性地运用教材。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擅长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绽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立刻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老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学问呢?这一问题立刻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立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假设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表达了学问的学习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肯定的难度,须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简单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绽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依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开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得:(1)通过仿照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依据仿照,学会了依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学问,其实也就是在经验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非常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比照,觉察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沟通觉察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变更。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全部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那么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精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觉察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验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缺乏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缺乏。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识,从而培育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留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当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驾驭四那么运算的根底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阅历,让学生亲身经验这一规律的觉察过程,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根底。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验有效地探究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局部学生的留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气氛。通过老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主动思索,觉察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沟通探讨,举例验证猜测老师引导学生思索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测?应当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多数〞的概念。

在小组探讨的同时,老师刚好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实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化,稳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稳固本节课所学的学问,为学生供给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驾驭的学问。本节课使学生由简洁应用到敏捷应用的练习中,驾驭本节课的根底学问,同时又培育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拟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视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测,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开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缺点和缺乏,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索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测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索,是老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方,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到达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老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测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行以,肯定要举多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连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随意数。这样,我想比老师生硬地说明,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奇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驾驭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根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一、导入局部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望见苹果落地,进行思索,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宏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知学生要留意视察、思索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究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慢慢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熬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局部学生的留意力,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立刻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相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答复〕。我追问,假设始终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立刻答复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确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探讨这些等式里隐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表达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那么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刚探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主动互动,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觉察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探讨方法开展探讨,由扶到放,初步培育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和语言的组织实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觉察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念和骄傲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觉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灵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探讨问题的方法,而是干脆让他们去探讨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驾驭的程度也还可以,到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缺乏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泼,根本上都是几个人在答复下列问题。平常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泼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害怕吧。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

世界闻名数学家和数学教化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立,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觉察或创立出来。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学问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视察、沟通、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依据时代的开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根本思想方法,经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问性目标和开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学问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在开展过程中落实学问。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老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探讨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遇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鼓励学生从已有的学问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视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2.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识的情境和已有的学问动身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根本点,它干脆影响新学问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支配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相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老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觉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相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视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奇,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爱好。

(3)改良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供给了教学的根本内容、根本思路,老师应在敬重教材的根底上,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变更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加教学材料的供给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胜利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依次上,本节课变更了教材编排的依次: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探讨。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行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依次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敬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意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视察、操作、揣测等方式,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留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地把“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实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老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供给自主探究的时机,让学生在视察、操作、探讨、沟通、揣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学问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老师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觉察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加者。

(1)创设生活情境,鼓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视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好玩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支配,既帮助学生消退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学问、实力的双重打算,又到达了激活学生原有学问、引起留意期盼、诱发学生参加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开展区之中。

(2)引导学生探究,开发创立潜能。老师奇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学问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视察、分类、沟通,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究与创立、视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觉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并从中相识到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

(3)反思探究过程,体验胜利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

(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终,老师有意识的空出肯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学问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刚好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育了学生提问题的实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气氛。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问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觉察,学问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索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和胜利的体验,培育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7

今日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驾驭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学问入手,引导学生觉察加法交换律,理解学问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觉察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确定了我的素养,作为骨干老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楚!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阅历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简单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日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许多,觉察了自己身上的缺乏,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8

师:咱们来做个嬉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响快。明白吗?现在起先。

师:5+6

生〔齐〕:6+5

师:20+30

生〔齐〕:30+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晰,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嬉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13

生〔齐〕:13+25

师:75+25

生〔齐〕:25+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4+33

生〔乙〕:26+25

生〔齐〕:25+26

师:从刚刚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觉察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我觉察,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拟简洁的方法表示刚刚觉察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方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b=b+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

师〔板书〕:a+b=b+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嬉戏情境,让学生在嬉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相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验由数到符号的演化过程。最终通过沟通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开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9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视察、沟通、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根本思想方法,经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问性目标和开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学问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在开展过程中落实学问。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局部内容中,我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探讨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遇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鼓励学生从已有的学问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视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0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化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根底。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视察、觉察、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学问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日要探讨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依据学生答复板书: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答复,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答复,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答复: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假设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答复特殊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殊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备,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驾驭了加法交换律。

在稳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根底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化,学生学得也爱好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洁,学生的留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主动,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许多缺乏之处:1、在稳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当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当老师说明,2、最终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志向。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纳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响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沟通时觉察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响练习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特别顺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学问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打算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良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供给了教学的根本内容、根本思路,老师应在敬重教材的根底上,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依次上,变更了教材编排的依次: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探讨。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行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依次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敬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视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奇,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爱好。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根本点,它干脆影响新学问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安排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相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觉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相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2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驾驭四那么运算的根底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阅历,亲身经验这一规律的觉察过程,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根底。

作为一堂概念形成课,我们要让学生经验有效地探究过程。通过不断的猜测,不断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问题。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速算竞赛〞妙入课题

本节课,以计算题为切入口,细心选择了相关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觉察所给题的区分与联系,引发学生思索:通过视察这组得数相同的算式,你觉察了什么?学生能较快的觉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同时得到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赞同,这是老师提出疑心:是否全部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呢?抛出问题,引出猜测,进而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算式吗?让学生动手写算式,充分经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觉察问题: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个?“多数个!〞紧接着老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概括全部的算式吗?〞引导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的公式表达。通过汇报、展示,揭示课题。

二、微课引入,火龙点睛

在教学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今日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是否接触到了呢?引导学生回忆旧知,给他们一分钟的思索沟通时间,有的同学能够说到一二,有的却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引入了提前打算好的微视频,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学生配的。当大家听到熟识的童声,看到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以及三年级的加法验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而已,〕豁然开朗,课堂突然喧闹起来。让同学们把前面的旧知和今日的新授结合起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留下悬念,提升迁移

在课堂最终,我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悬念: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呢,除法和乘法呢?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爱好,更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我看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写出算式进行验证,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能很快的通过举例论证来否认减法和除法没有。“而乘法有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接着探讨这个问题〞由此结束本节课。

总体来说,本节课到达了预期的效果,让加法交换律深化了他们的内心,特殊是让他们经验了“提出猜测-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学会了加法交换律,更让他们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课的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做好了铺垫。更难得珍贵的是,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数学学问,更收获了期间的数学爱好。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3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驾驭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效劳。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学问阅历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抽象建模,大胆揣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育和开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学问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实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用中,稳固学生的思维根底。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拟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根底。

2、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的实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视察—揣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育了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开展。

3、多层次的稳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①根本练习〔填空〕②变式练习〔推断〕③稳固练习〔计算〕④开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稳固本课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缺乏: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支配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老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4

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洁的要求,学生万无一失的不会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

学生1:√+×=⊿,×+√=⊿,√+×=×+√;

学生2:a+b=w=b+a=w

……

回忆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蜜,语言亲切,细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

老师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根底上老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视察三个等式沟通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老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主动踊跃:1+3=3+1,789+121=121+789……,老师再次让学生视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拟辨析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终老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老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得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拟简洁,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相识,只是到四年级才起先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许多同学没有望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困难了?探究新知的时候,为了追求“完备〞,为了讲得“透彻〞,我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洁的学问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漂亮。〞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定是漂亮的课堂,这种漂亮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老师特性化教学思想光芒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溢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洁〞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它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用“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