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1页
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2页
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3页
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4页
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框架桥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PAGE1、概述1.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定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现状1:500实测管线及地形资料。3)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黄观路二期春森彼岸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2+332处人行天桥工程、K2+764~K2+840/K2+866~K2+910段右侧架空层、雨水顶管工程)(补充勘察)(2020年07月)。4)道路及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5)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1.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意见:在其初步设计中说明中采用或参考的主要设计规范、标准及规程应采用最新有效版,请注意全面核实修改。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核实并修改设计说明规范版本。1.3结构设计内容根据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结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框架桥一桥梁设计起点桩号为右幅YK0+143.908,设计终点桩号为右幅YK0+218.556,桥梁全长75.000m。(2)框架桥二桥梁设计起点桩号为右幅YK0+246.354,设计终点桩号为右幅YK0+288.337,桥梁全长41.983m。2、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2.1地形地貌拟建黄观路二期春森彼岸段道路工程位于江北区春森彼岸小区北侧,有市政道路可以直达场地,交通条件良好。拟建线路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经人工改造,地形较平缓,多为市政道路和建筑物,部分为原始地貌或人工改造程度低,地形起伏较,局部地段为已建挡墙;坡角一般为5~20度,局部为35~60度。项目沿线最高标高279.23m,最低标高220.77m,最大相对高差约58.46m。总体上场地地貌、地形条件较复杂;相邻已建构筑物较多,场地环境条件复杂。2.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位于龙王洞背斜东翼(见下2.3图构造纲要图),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地层连续,未见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经沿线观测,岩层产状:倾向145°~161,倾角8~11,优势产状159°∠9°,岩层面在砂岩内部多呈闭合状,在砂岩与泥岩接触面处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砂岩和泥岩内部层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岩体中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为332°~351°,倾角约65°~72°,优势产状:338°∠66°,呈半闭合状,有少量泥质填充,裂面较平直、光滑,裂隙间距0.50~2.00m,延伸长度3~8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在场区内较发育,为控制性裂隙。J2:倾向95°~112°,倾角约79°~86°,优势产状:105°∠84°,多呈闭合状,无充填,裂面较粗糙,裂隙间距2~5m,延伸长度2~5m,在场区内不发育,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综上所述,勘察区地质构造简单。2.3地层岩性与基岩风化特征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揭露及前人钻探揭示,勘察区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组成,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人工填土(Q4ml):属杂填土,褐灰色为主,由砂、泥岩块碎石和粉质粘土组成,常夹沥青、煤渣和砼等建筑垃圾。填土硬杂物含量不均,一般占总质量25~38%,粒径20~400mm。场地填土大部分属机械抛填堆积,局部位于现状道路段属机械压填堆积,堆填时间约10年,土体结构总体呈稍密,上部松散,稍湿~湿,在场地表层分布广泛,钻孔揭露厚度0.90m(ZB5)~10.30m(ZB9)。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J2S)泥岩(J2s-Ms):暗红紫色、褐灰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强风化段较为破碎,强度低,经机械搅动,岩芯多呈泥状,中风化段岩石含砂质较重,脱水后易呈网状崩解。该层仅在道路终点区域呈透镜状产出,为勘察区次要岩层。钻孔揭露厚度1.10m(ZB25)~8.20m(ZB18)。(2)砂岩(J2s-Ss):呈灰色、灰白色,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石强风化段较为破碎,强度低,经机械搅动后,岩芯多呈砂状、碎块状;中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该层在区内呈不等厚互层状产出,为勘察区主要岩层。钻孔揭露厚度1.80m(ZB9)~17.10m(ZB2)。(3)页岩(J2s-Sh):多呈深灰色、灰黑色,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页理裂隙较发育。岩石强风化段较为破碎,强度低,经机械搅动,岩芯多呈泥状,中风化段岩石含砂质较重,脱水后易呈网状崩解。该层主要在架空层区域集中产出,与砂岩互层频繁,为勘察区次要岩层。钻孔揭露厚度5.50m(ZB9)~12.90m(ZB15)。场地区域被第四系人工填土覆盖,基岩面埋深0.90~10.30m。基岩面总体坡度纵向在1~9°之间,横向在1~30°之间(各陡崖段基岩面坡度与陡崖坡度一致)。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将场区内钻探深度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与中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较软,岩芯多呈碎块、圆饼状,岩块手捏易折断。根据钻孔揭露,强风化带层厚0.30m(ZB27)~1.70m(ZB9)。基岩中风化带: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为较完整,偶见裂隙发育。2.4水文地质条件2.4.1地表排泄条件勘察区地处城市中心区域,大气降水主要通过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排泄,少量降水沿地势由高向低排泄,最终流入场地南侧外嘉陵江中。2.4.2地下水赋存形式及补给、径流、排泄情况勘察区原始地貌隶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场区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为大气降雨和地面水体渗漏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因素关系密切,受气候和季节性变化较大。地下水在线状工程范围内分布不均匀,未形成统一的稳定潜水面,所反映地下水属上层滞水为主。因此线状工程范围地下水补、径、排相对简单。根据道路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地内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松散层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不连续分布在人工填土层和残坡积层中,动态变化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气候影响大。(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小,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角较缓,泥岩与砂岩呈互层状,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水量较小。2.4.3地层渗透性根据水文地质测试及周边地区经验,场地内人工填土孔隙大,透水性强,属含水层;砂岩裂隙较发育,属微~弱透水层;泥岩较完整,属相对隔水层。2.4.4地下水位观测与变化预测钻孔完成抽干余水24小时后观测各孔的地下水水位,大部分钻孔为干孔,个别钻孔水量甚微,未见稳定地下水位。根据详勘报告相关结论,勘察范围内人工填土层与残坡积层中的松散层孔隙水水量小普遍较小,主要受大气降雨和地面水体渗漏补给,通过土体内部空隙排泄下渗至下覆岩体内并最终汇集于勘察区外低洼地带。由于市政排水系统完善,通过大气降雨与地表渗流补给水体较小。综上,勘察区内松散层孔隙水水量较小,各拟建工程建成后,其填方段填土块石含量较高,填土渗透性较好,局部低洼地段有利于水体蓄存,在降雨集中时段或城市用水高峰期间可能出现地下水汇集现象。在雨季大气降水渗漏入填土中,场地内将存在上层滞水,即临时性潜水,旱季和雨后数日水量减少,场地内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较大。2.5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内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Pa)基底摩擦系数杂填土20.00*21.0*/////现场检测确定0.30*强风化泥岩23.50*//////0.30*0.35*中风化泥岩24.7524.799.106.111139.461202.870.373.30(天然状态)0.40*强风化页岩23.50*//////0.30*0.35*中风化页岩25.2025.2811.557.911309.011364.520.364.19(天然状态)0.40*强风化砂岩22.50*//////0.35*0.45*中风化砂岩24.1724.3022.6717.132711.652825.410.276.220.55*注:1、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现场实测为准。2、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2.6节,工程岩体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取折减系数0.7。3、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14.3.2节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按14.3.5节,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取0.33。折减后砂、泥岩及页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3.4。4、泥岩、页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采用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表示参照周边工程与地区经验确定的经验取值。6.场地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经验值)。主要设计技术标准以及采用的规范3.1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设计计算指标: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设计时速:30km/h桥梁长度:框架桥一长约75.0m,框架桥二长约42.0m(2)桥梁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5.0kPa(3)桥梁最大纵坡: 7.0%(4)风荷载: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重庆地区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ω0=0.4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5)地震设防类别: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7度构造设防),框架桥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6)基准期及安全等级: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桥涵主体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7)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8)结构混凝土环境类别及耐久性要求:基础,钢筋混凝土构件处于二(a)类环境,其余为一类环境。最大裂缝宽度限值Wmax=0.2mm。(9)结构计算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系列结构计算软件(2021V1版)。(10)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3.2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图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3.3交通部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C20E4-200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2-201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3.4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年版)《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4、主要材料4.1混凝土

框架结构C40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桥面铺装整浇层及伸缩缝;C30混凝土:桩基、桩基护壁、锁口;路缘石、人行道板及支墩、挂板;C30混凝土(抗渗等级P6):挡土墙;C20混凝土:基础垫层;C45补偿收缩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后浇带;C35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渗等级P6):挡土墙后浇带。4.2钢筋及钢材钢筋: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T1499.1-2017和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或HRB400E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钢筋强度标准值应具备不小于95%的保证率;HRB400E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实测屈服强度与标准规定的屈服强度特征值之比不大于1.30;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不小于9%。钢材:钢架、钢板采用Q235B钢材,其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应符合(GB/T700-2006)标准中有关的规定。焊条:E43系列用于焊接HPB300钢筋,Q235B钢材;E55系列用于焊接HRB400钢筋螺栓:普通螺栓8.8级,性能等级为A级。5、框架桥结构设计5.1框架桥结构梁板柱设计框架桥一采用整体单层框架结构形式,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结构嵌固于基础顶。框架桥一投影面积为562.6㎡,层高4.5m,总长75m。框架柱采用直径1000mm的圆柱,柱纵桥向跨度为4.0m~8.5m,横桥向跨度为5.0m,横桥向外侧悬挑2.0m。框架主梁截面尺寸500mmx1000mm、450mmx1000mm,次梁截面尺寸400mmx800mm。顶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板厚250mm。屋面板配筋双层双向,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在框架桥一中部设置伸缩缝一道,单个框架桥长度控制43m,伸缩缝缝宽100mm。为保证框架桥与拓宽后路面及边坡挡墙衔接,框架桥一设置钢筋混凝土地下室侧墙,墙厚350mm,背墙挡土高度约4.2m。框架桥二采用整体单层框架结构形式,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结构嵌固于基础顶。框架桥二投影面积为270.6㎡,顶层层高4.5m,下部根据地形设置300mmx700mm的架空拉梁,桥总长约42.0m。框架柱采用直径1000mm的圆柱,柱纵桥向跨度为4.0m~8.0m,横桥向跨度为5.0m,横桥向外侧悬挑1.0m。框架主梁截面尺寸500mmx1000mm、450mmx1000mm,次梁截面尺寸400mmx800mm。顶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板厚250mm。屋面板配筋双层双向,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5.2框架桥桩基础设计桥墩采用桩基+墩柱的结构形式。墩柱采用直径1.0m的圆柱。桩基采用直径为1.3m的圆桩。因框架桥桩基临近下部锚拉桩锚索,为避免桩基施工对锚索产生不利影响,本工程所有桩基础均按人工挖孔成桩进行设计。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第5.3.4条、第5.3.5条的要求及地勘报告,桩基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且嵌入中风化岩层的深度均不得小于3.5m(圆桩为桩基直径,方桩为长边尺寸)。针对斜坡地形,桩基嵌岩起算点至斜坡面完整岩石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0m,桩底处距边坡完整岩石距离不小于9m。桩基要求嵌岩深度范围内: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9.10MPa;中等风化页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11.55MPa;中等风化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17.13MPa。桩与桩之间的竖向高差不得超过桩与桩中心距。6、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设计6.1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18)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主要验算截面强度、应力和裂缝宽度。桩的设计按嵌岩桩计算承载力,并验算截面强度。6.2钢筋保护层厚度各部位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按如下要求控制:基础、桩基承台:基坑底面有垫层或侧面有模板(受力主筋): 40mm基坑底面无垫层或侧面无模板(受力主筋): 70mm墩柱、梁(受力主筋): 30mm板(受力主筋):20mm人行道构件、栏杆(受力主筋): 20mm6.3钢筋锚固(1)钢筋锚固分为自然锚固和机械锚固,一般应尽量采用自然锚固,确有困难时可选用机械锚固。见16G101-1图集第59页。(2)除特别说明外,结构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符合16G101-1第57、58页的有关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3)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ɑE按下列公式计算:二级抗震等级LɑE=1.15La三级抗震等级LɑE=1.05La四级抗震等级LɑE=La当搭接接头面积率不超过25%时,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抗震搭接长度LlE按下式计算:LlE=1.25LɑE(4)HPB300级钢筋两端必须加弯钩。(5)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0.7倍。6.4钢筋的连接(1)钢筋连接分为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后两种连接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范》(JGJ107)及《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连接方式:对于梁、板中的主筋、分布筋当直径≤14mm时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连接;当钢筋直径≥16mm时,应采用机械连接。(3)在施工现场应避免在结构部位采用人工电弧焊连接,以确保工程质量。非结构部位可采用电弧焊连接,当用帮条焊时,宜采用双面焊,帮条长度,单面焊时≥10d,双面焊时≥5d(d为主筋直径),帮条直径及牌号与主筋相同。当用搭接焊时,宜采用双面焊,搭接长度与帮条焊时帮条长度相同。焊缝厚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8倍,焊缝长度同帮条长度或搭接长度。(4)受力钢筋的接头位置宜设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构件中相邻钢筋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5)钢筋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接头时,任一接头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此区段长度内时,接头视为同一截面内接头。位于同一截面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6)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时,其绑扎搭接长度见16G101-1图集第61页,任一接头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1.3倍搭接长度,且≥500mm,凡搭接接头中点位置位于此区段长度内时,接头视为同一截面接头。位于同一截面接头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不宜大于25%,受压钢筋接头面积不宜大于50%。(7)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6.5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板筋应尽量采用通长配筋,根据钢筋的自然长度贯通数跨,如需接头时,板底正筋在支座处锚固,板面负筋在跨中1/2Lo范围内搭接。(2)楼、屋面板内钢筋均按双向双层布置,其位置如下 板面筋:受力筋在上,分布筋在下。单向板 板底筋:受力筋在下,分布筋在上。 板面筋:短向筋在上,长向筋在下。双向板 板底筋:短向筋在下,长向筋在上。双向板和单向板相邻时,共用筋以受力大者为准;双向板相邻区格长短向不一致时,以区格大者为准。(3)板的负筋端头应做直钩,直钩的高度=t(板厚)-ɑ(负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板面负筋下应设支托,支托上面应支托负筋,下面应支承在混凝土垫块或下层钢筋上,不得直接放在模板上。板底钢筋应按保护层厚度设垫块,避免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下陷和位移,影响钢筋的正确位置。(4)楼板及梁的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梁板间不得留施工缝。6.6钢筋混凝土梁(框架梁、次梁、井字梁、外挑梁)(1)梁的纵筋应尽量采用通长配置,以减少钢筋的接头并避免钢筋太密集,尤其是在梁柱节点位置上,以免影响混凝土顺利浇筑,保证钢筋的锚固质量。(2)钢筋接头的位置应设于梁的受压区,梁面负筋接头可设在跨中的1/3区段内,梁底正筋接头可设在跨中的1/3区段以外,支座处的独立负筋及外挑梁的负钢筋,不应设置接头。(3)一、二、三、四级抗震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的构造,见16G101-1图集84页,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见第85页。(4)井字梁、次梁及悬挑梁的配筋构造及主次梁斜交箍筋构造详见16G101-1图集98、89、92页,挑梁时将Lɑ改为LɑE。(5)当框架梁支座两侧的梁高有错位,及框架梁支座两侧的梁宽不等时,梁纵筋构造大样详16G101-1图集87页。框支梁的纵向钢筋连接:采用一级机械连接。框架梁的钢筋连接:一级抗震等级采用Ⅰ级机械连接,二、三、四级可采用焊接或绑扎连接(d<18mm时)。(7)梁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8)主次梁结构的次梁钢筋应置于主梁钢筋之上,板支座负筋置于次梁钢筋之上,主梁梁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ɑ=次梁负筋的直径+板面负筋直径+板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再以此确定主次梁箍筋的尺寸。(9)当主次梁等高相交时,次梁底筋应置于主梁底筋之上。等高井字梁相交节点处主筋布置,当面筋在上排时则此梁的底筋也在上排,反之则在下排。(10)主梁上有次梁相交时应设横向附加箍筋,附加箍筋的形状及肢数,均与主梁箍筋相同。设计中未注明附加箍筋时,则在主梁上次梁的两侧每侧另加三组箍筋,如计算需要另加吊筋时,则按16G101-1图集第87页图示设置吊筋。(11)外挑梁和梁端边梁相交的节点处理见平面图。(12)梁内箍筋采用封闭并做成135°弯钩,详见16G101-1图集第62页。梁的箍筋,一般情况下,梁宽<350mm时采用双肢箍;但当一排内的纵向受压钢筋等于3根时,或当梁宽≥350mm时应采用四肢箍,或当梁宽≥650mm时应采用六肢箍。当梁宽≥350mm图中箍筋不足四肢,当梁宽≥650mm图中箍筋不足六肢时,应与设计人联系。(13)为提高箍筋的受力性能,箍钩宜放在梁的受压区内,即梁跨中L/2区段,箍钩放在梁上缘,支座边缘以外L/4区段内及悬挑梁,箍钩放在梁下缘。(14)框架梁在梁柱节点处均应设箍筋加密区(详见结施图),梁箍筋距柱边缘50mm开始设置,梁内均采用封闭箍筋。(15)主次梁等高相交时,相交处主梁箍筋应拉通设置,另一方向的次梁箍筋在主梁两侧各加三道附加箍筋。次梁与次梁相交时(包括井字梁)较短梁的箍筋沿全长拉通布置,另一方向的梁箍在相交点不设箍,但在相交处梁边各加二道附加箍筋(16)梁的跨度大于4m时,模板应按跨度的2‰起拱,悬臂构件模板均应按跨度的4‰起拱,且起拱高度均不得小于20mm。(17)梁上托柱或托墙时,梁的箍筋应沿托柱、墙范围连续设置,柱在梁中插筋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水平的箍筋,以箍住柱子纵筋,详见16G101-1图集第65页。箍筋直径不小于柱箍筋直径,肢数以保证每根柱插筋均有双向拉接固定。6.7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构造(1)柱子的构造分别详见16G101-1图集:纵筋连接方式和位置见63页,梁柱节点构造详见67、68、69页,柱子纵筋构造见67、68页。(2)梁柱节点,柱子上下端及节点核心区均为箍筋加密区,柱上下端的每端的加密区长度为: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与柱子净高的1/6比较,取其大者,且不小于500mm。梁柱节点核心区加密区的高度为相交该节点的最高梁上皮至最低梁下皮的区间。总的加密区长度为柱的上下端和梁柱核心区三段组成,详见16G101-1图集第65、62页。节点布筋时应先扎柱子箍筋,后穿梁筋。(3)框支柱纵向钢筋连接:采用Ⅰ级机械连接。(4)钢筋接头位置当无法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应采用Ⅰ级机械连接接头,且接头面积百分率不超过50%。(5)加密箍形式可为外圈封闭式箍筋,内圈开口箍或拉筋,设计图中未注明时按16G101-1图集第70页执行。圆柱优先采用螺旋箍,详见16G101-1图集第62页。(6)柱子纵筋在顶层应伸至柱顶并锚固于梁内,当柱宽大于梁宽,梁宽之外的纵筋无法锚入梁内时,应将这部分纵筋锚入现浇板中,锚固长度从板底算起;无法锚入梁内和板内的柱纵筋,应互相焊接封闭。(7)柱上不允许留设任何孔洞。(8)柱子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6.8施工缝、伸缩缝(1)施工中应尽量不留施工缝,当不可避免时,在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务必振捣密实,但不作表面抹光,并一直保持湿润养护状态。在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施工缝接头凿毛粗糙处理,必须清除施工缝处的残渣,并用水冲洗干净,且充分保持湿润,然后刷高一等级水泥浆一道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2)在框架桥中部设置伸缩缝一道,单个框架桥长度控制42m左右,伸缩缝缝宽100mm。设计时假设伸缩装置的安装温度为最高有效温度Tmax(44℃)和最低有效温度Tmin(-1.8℃)的中间值,但实际安装温度往往与设计假定值不同,此时,应根据实际安装温度对伸缩缝装置的预压量作相应调整。根据确定的伸缩长度和以上计算原则,设计选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JT/T327-2004的型钢伸缩缝,型钢材料不低于Q345B钢材强度,型钢应采用热浸锌防腐处理,其保护膜厚度不小于0.8mm,伸缩装置中防尘、防水所使用橡胶材料为氯丁橡胶,严禁使用再生橡胶。7、桥面及附属工程设计7.1框架桥桥面铺装因现阶段桥梁均位于人行道及绿化带内,所以桥面铺装由80mm厚C40钢筋砼找平层、改性沥青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人行道板支墩,人行道板。7.2桥面排水桥面排水在墩台顶附近设置桥面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钢纤维雨水篦,角钢托架围护。落水管采用Φ150PVC管,落水管就近接入市政管网耐久性设计8.1耐久性设计原则本项目框架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耐久性工程措施,以确保结构工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要求。8.2混凝土耐久性措施依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本工程墩柱及桩基环境类别为IIa类。最大裂缝宽度限值Wmax=0.2mm。依据上述环境作用类别,提出如下耐久性要求:墩柱及桩基:C40混凝土及以上最大水胶比≤0.42,C30混凝土及以下最大水胶比≤0.45。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应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5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1‰,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应满足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外,混凝土中还应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抑制有效,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结构混凝土中必须采用低碱活性的集料,避免出现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对结构的耐久性造成危害。施工要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混凝土10.1一般要求(1)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墩柱、桩基、挡墙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对于桩基,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为2×10-4~4×10-4。材料数量表中已计入膨胀剂的用量,表中暂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的8%进行考虑,实际用量施工单位应根据试配具体确定。(2)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注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的指标规定:C40混凝土及以上最大水胶比≤0.42,C30混凝土及以下最大水胶比≤0.45。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应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5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1‰,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应满足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外,混凝土中还应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抑制有效,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4)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0℃以下。(5)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6)在炎热天气,混凝土应在夜间浇注,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7)混凝土拆模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00C(梁体150C)。(8)砼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9)除了施工单位提供试块实验报告外,设计单位依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随机无损检验,以确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及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0.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0%。10.3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10.4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0cm,且不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10.5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不得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10.6钢材(1)所有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l499、GBl3014的规定,结构使用的钢筋应有工厂质量保适盘(合格证)。普通钢筋、预应力钢材和锚具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3)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4)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5)当直径≥Ф16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范》(JGT107-2003)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6)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7)钢筋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框架结构下部结构施工11.1基础(1)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2)桩基施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不得搅动桩底基岩,另外相邻两孔不得同时成孔和浇注,以免搅动孔壁造成串孔或断桩。(3)所有桩基长度应采用持力岩层强度和设计嵌岩深度指标双控,当桩基施工至桩基嵌岩起算点时,施工单位应进行第一次岩样取样并做试验,确保起算点处岩层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当桩孔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应检查嵌岩深度,并在桩第第二次取岩样并试验,确保嵌岩深度和嵌岩段基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4)为防止管线与桩基冲突,桩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桩位处的管线进行复探,确定无干扰后方可进行桩基施工。同时,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措施对现状管线予以保护。(5)当采用人工挖孔时,若孔内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超过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的三级标准浓度限值时,必须采取通风措施,方可采用人工挖孔施工。(6)当采用人工挖孔时,如成孔较深,除采取通风措施外,尚应采取安全送电和上下呼应等安全措施。(7)基础开挖时应首先开挖至基底标高,检查开挖质量和基底承载力,确保基岩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再迅速向下开挖20cm,并尽快浇注混凝土进行封闭处理,以减轻基岩软化。为减小嵌岩段泥岩暴露后因风化作用而影响桩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基桩开挖至嵌岩起算点以下时,应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厚10mm,随挖随抹。若岩层破碎或有裂隙发育等异常现象时,施工单位应立即通知地勘及设计现场处理。基础开挖应避免扰动原有地质构造,为防止边坡破坏,可将开挖边坡放缓或采用其它必要的防护措施。(8)原地面需填土区域的桩基在施工前,应先填土并压实,然后进行桩基施工。否则应采取可靠的保证措施。(9)桩基嵌岩深度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施工。(10)每根桩开挖后,应对地质情况作出描述,并对各个岩层及桩尖处取样作单轴抗压试验,强度值(天然和饱和)应不低于地质报告中相应位置的岩层强度指标。当与地质勘探报告不符时,应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几方协商后,确定桩底标高。(11)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孔形和垂直度等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孔。(12)挖孔成桩的质量标准见下表项目允许偏差孔的中心位置(mm)50孔径(mm)不小于设计桩径倾斜度钻孔:小于1%;挖孔:小于0.5%(13)桩基钢筋骨架的制作、运输及吊装就位的技术要求:a.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根据吊装条件决定应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b.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 篐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mm; 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 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 骨架底面高程±50mm。(14)须对每根桩进行检测,每根桩预埋无缝钢管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施工时应确保检测管内通畅无污物,管端部应进行封堵处理。(15)墩柱基础尺寸允许偏差:基础中心在框架结构轴向及横向距设计中心的允许偏差±50mm;基础底面、顶面高程及设计高程的允许偏差±10mm;基础平面尺寸(长×宽)的允许偏差±50mm;表面平整度(2m直尺)8mm。11.2框架结构墩柱(1)框架结构墩柱轴线应与桩轴线一致,以减小挖孔桩偏心弯矩。(2)墩柱、挡墙采用整体定型钢模板。(3)墩身由于暴露在外,施工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表面光洁度和颜色一致,处理好节与节之间的连接。(4)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500,同时墩身各截面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不得大于10mm,墩顶标高容许偏差10mm。(5)框架结构墩柱位置及高程控制要求准确。(6)施工方案应保证墩柱结构的完整性,避免采用专为施工用的临时性孔洞、避免切断结构受力钢筋。施工设置的临时性孔洞,应事先提出有关施工设计资料,并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认可。(7)施工方案应保证墩柱结构的完整性,避免采用专为施工用的临时性孔洞、避免切断结构受力钢筋。施工设置的临时性孔洞,应事先提出有关施工设计资料,并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认可。框架结构上部结构施工(1)现浇框架采用满堂落地支架就地浇筑的施工方法,支架架设前应对支架基础进行处理。支架应选用刚度较大的材料,支架架设好后应对支架进行预压,预压重量不得小于施工重量的100%,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支架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支架强度、刚度计算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以保证框架的浇筑质量。13、试验与其它(1)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试验。(2)混凝土基本参数的测定:强度及弹性模量、收缩率、初凝时间等,以作为预应力校核计算的依据。(3)混凝土的泵送和工艺试验。(4)成桥试验:根据成桥加载方案,组织成桥静载试验,测定控制断面的应力和变形,并对桥梁的质量和承载能力提出鉴定意见。(5)钢筋混凝土嵌岩桩桩身完整性检测:a、旋挖成孔桩采用超声波法检测判定桩身的完整性,检测范围为100%。b、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定桩身缺陷位置及影响程度,并判断桩端嵌固情况,检测范围为桩基数量的100%。(6)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或其他重要构筑物,施工单位应采取可靠手段进行监测.14、工程运营中的注意事项(1)本工程在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应实行定期监测、检查,建立桥梁健康档案,确保营运条件在设计图纸允许的条件范围内;定期检修和维护,对于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设计图纸所要求的如限重、限速、限高、防撞等通车营运条件是需要当地各个管理部门通过足够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的,尤其应注意对超载车辆的管理问题。(3)本工程如需维护或更换设备时,所用的材料应不低于原设计图所定的标准及要求,但不应增加荷载(包括结构上后加的市政管线荷载)。(4)为了做好工程施工和运营时的环境保护,施工和工程管理单位应该及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保护措施;声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空气保护措施;社会环境保护措施;框架结构桥梁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建议;框架结构桥梁事故风险应急计划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15.1人工挖孔桩施工(1)本工程部分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成桩,桩基深度较大,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做好孔内的照明、通风以及孔内(外)的安全保障工作,经参建各方同意后方可施工。(2)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和钢筋点焊制作的钢筋爬梯上下。电葫芦宜用按钮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3)挖孔桩施工前,必须对地层中的有毒气体作充分的调研,尤其是甲烷、一氧化碳、煤气等有毒气体。每日开工前必须用动物或专业设备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当桩孔开挖深度超过5m时,应有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送风量应根据孔的容积及孔内工作人员数量确定,风量不宜少于25L/s;鼓风机宜采用电动的,如采用柴油作动力,宜对送入孔内的空气予以过滤。(4)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栏;孔内必须使用低压照明;(5)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周边2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6)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遵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所有构件的绝缘性能应完好,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