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德育中的红色文化渗透路径探析 论文_第1页
新时代中学德育中的红色文化渗透路径探析 论文_第2页
新时代中学德育中的红色文化渗透路径探析 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中学德育中的红色文化渗透路径探析郑士斌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中学)摘要:红色文化是天然优质的德育素材。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之中,是实现德育成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丰富德育内容,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有利于促进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通过结合课堂教学、校园建设、研学实践,将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精华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各项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从而显著增强中学德育的有效性和提高中学德育的工作水平。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德育,红色文化,路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绝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中学德育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必须紧扣新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结合中学德育的具体实际,积极将红色文化渗入中学德育培养的全过程,进行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常识教育,进而显著提高我国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和工作水平。一、红色文化为中学德育提供了天然优质的德育素材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由“人”、“事”、“物”、“魂”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为中学生德育提供了天然优质的素材。(一)“人”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和革命群众的杰出代表;坚决拥护和支持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艰苦奋斗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比如2009年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钊、方志敏、叶挺、杨靖宇、刘胡兰、白求恩、杨虎城、鲁迅等人。这些都是最典型的红色革命人物,是最值得中学生学习和传播的人物典范。(二)“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故事或历史事件。比如,党的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斗争、长征、西安事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大革命事迹,都值得中学生掌握的红色文化知识和常识。由于这些知识具有大量的故事情节,比较契合中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物”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和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如朱德的扁担、周恩来使用过的纺车、叶挺的红色诗词、雷锋的日记,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的红船、八一南昌起义旧址、淮海战役指挥部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寿县小甸集特支旧址(安徽第一个农村早期党组织旧址)等。这些革命文物和场所为中学生开展德育提供了实体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四)“魂”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从全国来看,已经凝炼的红色精神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从安徽本地来看,有大别山(金寨)精神、铁军精神、小岗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为中学生开展德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持。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时代价值(一)丰富德育内容红色文化是德育的营养剂和智慧源,也是中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汲取丰富智慧和有益营养。利用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感性内容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多彩。利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知识能够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价值选择偏好,可以明显增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激发情感认同红色文化之中包含了繁多的革命遗址、众多的红色著名人物、丰富的红色精神和丰硕的革命历史故事。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也遍布于安徽全省各地,中学生可以很容易接触到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中学时代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将这些红色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传承红色基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对国家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富强的期待、追求和奋斗。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之中,是新时代中学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必将极大地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激励他们“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三、新时代中学德育中红色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通过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研学实践相结合,同时分别融入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精华和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实现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一)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红色文化知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在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两个方面发力,有效融入红色文化知识。一方面要在思政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知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目前中学思政课老师把传授知识放在了第一位,弱化了育人功能。同时由于思政课教材内容滞后于新时代,部分教师教学缺乏新意、空洞乏味,使思品课教学难以贴近学生实际。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吸收红色文化人物、故事、精神等元素,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及时有效地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交叉融合,从而不断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和育人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知识。当前中学的课程都或多或少的与红色文化相联系。如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红色课程内容,历史教材中有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红色历史知识,音乐课上可以通过教中学生唱红色歌曲来感知红色文化,美术课上可以教授学生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画作。即使理科的老师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知识。这就要求中学的各科老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红色知识和红色文化有效传输给学生。2(二)结合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精华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将红色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中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力。在“硬件”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校园内部的红色文化建筑和将红色文化素材融入校园和教室布置之中。如在校园明显位置制作红色人物塑像、红色文化标志、符号等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实物感受的红色文物。比如,可以在校园塑立雷锋、孔繁森、沈浩等红色人物的塑像或张贴悬挂著名革命先烈的画像及感人故事;设立红色文化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场所;举行红色人物革命事迹展等。在“软件”方面,可以通过影视、音乐、文学、美术、书法等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红色文化精华的感染,获得红色基因的传承。如可以定期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曲,举办红歌大合唱,红色文学、美术、书法等方面的展览会或创作比赛等。这些都是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使红色基因渗入学时血液、浸入学生心扉、融入学生思想,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三)结合研学实践,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随后,研学旅行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展开。为了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和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在中学德育开展过程中结合研学旅行,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我国,由于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选择和长期斗争,所以红色文化遗址遍布整个全国,每一个省、市、县,甚至乡镇都存在一定的红色遗迹,这就为全国各地中学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创造了先天的条件。仅安徽就有大大小小的革命遗址3318处,散布在全省各处,包括了革命人物故居、战斗遗址、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一处革命遗址都包含了一定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都体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全国各地的中学可以就近就便地利用当地的红色遗址,将它们作为中学德育的活动现场,通过现场教学将感人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红色研学实践中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总之,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新时代,中学需要通过构建结合课堂教学、结合校园文化和结合研学实践,分别融入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精华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三结合、三融入”的有效路径,贴近时代,贴进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将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