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省赛一等奖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省赛一等奖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省赛一等奖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省赛一等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因斯坦生平

爱因斯坦童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象征着成年的爱因斯坦必定有所成就。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颇富裕的家庭。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Einstein)与叔叔雅各布布在德国慕尼黑一带经营电工设备店。

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亲就觉得这位儿子有点不正常。据说,他的头很大,形状也奇怪。他说话之前需要用时间准备,所以说话的速度比起别的孩子要慢得多。当时,他父母觉得自己儿子可能是智力迟钝,又怎知他将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比较孤独,不喜欢说话。学校的运动,他不会参予。他很讨厌上学,经常装病缺席。在上堂时,经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欢的问题。后来,更因为上课与老师争执,被开除学籍。

无疑,与所有科学家都一样,爱因斯坦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爱因斯坦生前经常提到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在他五岁时一次生病,父亲送他一个指南针,他发觉无论将指南针指怎样放置,指针都会被无形的力量指着同一个方向,令他开始对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岁时,他从几何书籍中迷上了数学,几个数目字令这个小朋友开窍。爱因斯坦后来在自传中说,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相加等于斜边平方(勾股定理)。这个平方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但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这是多么奇妙!一次证明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量度。」几何学给爱因斯坦思维奇妙性,对他以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虽然小爱因斯坦的成绩不俗,但他其实很讨厌读中学的生活,因为在这里读书全部依靠记忆和严格的纪律。他唯有在家里学习真正有兴趣的科目。据说,他的老师认为爱因斯坦的存在影响学习的气氛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曾经被老师劝喻离学。终于,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学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会合。这次逃离当然隐含着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说过:「如果有人听到音乐,会兴致盎然地列队前进,这点就足以使我轻视他,上天错植了大脑给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绰绰有余了。

爱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开始,创另一番事业。1895年,爱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学院(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y)但不成功。接着,他入读了瑞士的一所学校,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麦克斯维(JamesClerkMaxwell)的电磁学说。

数学天份很高的爱因斯坦毕业后入读苏黎士综合科技学院(InstituteofTechnologyin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Grossmann)的热心帮助,替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讲义,致使爱因斯坦完成学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这些讲义,我真的预计不到我能否成为今日的我。”

爱因斯坦的求职生涯并不顺利。毕业后,由于成绩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学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受到拒绝。他只能从事有关教学工作的临时工,包括他最不喜欢的家庭教师。在这个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更动摇了自己热衷于成为物理学家的决心。

最后,他于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专利局(SwissPatentOfficeinBern)的鉴定工作。他形容这里是他的避难所(akindofsalvation),因为他在此获得定时的工资,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继续对物理的研究和撰写有关的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提及一位与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Besso爱因斯坦形容他是一个欧洲最出色的科学增音板(SoundingBoard)。与爱因斯坦一同讨论物理和哲学的问题,除了Besso以外,还有一群在学术界寂寂无名的朋友。他们称自己为奥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Academy),以仿效当时在科学界响负盛名的奥林匹克研究学院。

爱因斯坦的在专利局时撰写的论文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于1909年受聘于苏黎士大学当副教授。他更被邀请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国科学家会议。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时出名的物理学家。接着,他又获邀到德国大学(GermanUniversityinPrague)当教授一职。

在入读苏黎士综合技术学院时,爱因斯坦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内娃.马里许(MilevaMaric)。密内娃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她是爱因斯坦班里唯一一个攻读物理学的女生。

爱因斯坦和密内娃深深相爱,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爱因斯坦父母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密内娃比爱因斯坦年长,脚又有点跛,又学习如此泠硬的科目,一点也不像大家闺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犹太人。发生过几次争执后,母亲怒叱爱因斯坦,如果他再坚持与密内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财务困难的父母逼上绝路。

爱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协。密内娃在1901年春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回到父母家产下女婴,但爱因斯坦无从探知婴孩的消息,可能随即夭折了。不久之后,密内娃回到苏黎士,没有通过毕业试,也没有拿到文凭。

1899-1905年间,爱因斯坦饱受挫折。因为在这期间,他同时遭遇了失业、痛失女儿,而密内娃也因没有文凭,无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数不尽的争执也令他伤神。直到1902年,父亲去世,爱因斯坦与家人的关系才渐渐和好。最终,他们在1903年顺利完婚,并分别在1904及1910年生下儿子。据说密内娃经常与爱因斯坦讨论物理学的问题,但她对爱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得不到证实。

爱因斯坦透过书信和科学研讨会,认识了不少当时的欧洲物理学家。1912年返会瑞士综合科技学院(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y)当教授。在此,他再遇了当时已成为数学教授的好友Grossmann。再次得到他的帮助,爱因斯坦开始研究有助他研究重力学理论的数学定理。

1914年,德国政府邀请他作研究,并给他普鲁士科学学院院士(MemberofPrussianAcademyofSciences)的名誉。在少年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已放弃了德国公民身份,但由于这个名誉会为他带来认识一群伟大科学家的机会,而且接受这名誉不用履行日常教学工作,再加上这是一个有明望的名誉,所以他不得不接受。

由于工作日益沉重,爱因斯坦给予他妻子的时间使日渐减少。密内娃投诉:“他很缺乏丈夫的爱”。爱因斯坦因为受到妻子和工作的压力,开始与堂妹ElsaLowenthal发展感情以寻找精神上的一点慰藉。最终,爱因斯坦与密内娃于1914年分开居住,并于1919年正式离婚。同年,他便与ElsaLowenthal结婚,与她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居住。

爱因斯坦在当时战争气氛日盛的时代,充当和平使者。当时,德国境内的科学家的国家民族意识很浓,知识分子们在1914年发起支持军方的签名行动,认为德军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爱因斯坦为避免民族意识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发起另一个签名行动,并在战后发表和平宣言。

1919-1933年,爱因斯坦被驱离德国期间,他活跃在许多团体中。尤其在“国际联盟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积极对抗同盟国对德国科学的抵制。另外还主持一个委员会,调查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犯罪行为。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经常为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而感到烦恼和不快。这位红极一时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界再一次受到忽视。他得到的只是科学家们形式上的尊重(因为他昔日的光辉和老前辈的出身)。对于他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只是点头便算,没有理会他谈的内容。爱因斯坦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爱因斯坦与当时新一代物理学家的矛盾。

1933年,希特拉上台,爱因斯坦便去信普鲁士科学学院,表明他不愿接受德国政府管辖,因为他认为德国政府不重视民族平等,也不尊重教学及言论自由。最后,他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聘书,同时入籍了美国,于普林斯顿定居。自此,他拒绝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