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_第1页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_第2页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_第3页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_第4页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20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本文的“气”、“势”2.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4.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二、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朗读文言课文,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入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善,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解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作者介绍、释题1.介绍作者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释题这是苏辙写给韩倚的一封求见信(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解说:这一环节也可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加以解说。)(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枢密汩没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惮嵩山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五)疏通课文大意,翻译课文1.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注意重点字词第1段:生:平生,生性。之:指代“为文”,做文章的道理。形:表现。养:修养。致:获得。宏博:广大。乎:于,在。疏荡:洒脱畅达,放荡不羁。奇气:奇异的气度。岂:难道,哪里。充:充满。中:内心。见:同“现”,显现。第2段:生:出生。有:同“又”,表余数。其:指代自己,译为“我。与游:结交、往来。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百氏:指先秦诸子百家。舍:舍弃“百氏之书”。去:离开家乡。恣:纵情,无拘束。慨然:感慨万端地。想见:想象。京师:指北宋京城沛梁,在今河南开封。宫阙:宫殿。池:护城河。巨丽:宏伟壮丽。宏辩:雄辩。秀伟:秀美,魁梧。游:交往。才略:才学谋略。冠:超出,此处意为天下第一。恃:依赖。惮:怕。发:作乱。入:在朝庭。则:就像。出:在边境。第3段: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以为:认为……而(感到遗憾)。贤人:指太尉。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尽:穷尽,遍览。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名流。第4段:通:通晓,熟悉。吏事:为政做官之事。向:以前。有取:求取,谋取。斗升之禄:指一官半职。所乐:乐意做的事。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待选:等待朝庭选用。优游:从容闲暇。益治:进一步钻研。益:更加。苟:如果,假使。辱教之:屈尊教导我。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六)反复诵读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这一句话给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以很高的评价。(七)课堂检测虽虽然虽无所不读即使虽多而何为生生性辙生好为文出生辙生十有九年矣见拜见而辙也未之见焉同“现”,显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决然舍去连词,但是然文不可以学而能(八)布置作业七、学习内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初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可通过下列小问题进行引导:①提问:文章开头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他对作文章想到什么?(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讨论并归纳:“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②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③第2段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思考: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④提问: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离乡赴京的原因)?目的是什么?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所见: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⑤思考:请概括第3、4段的中心意思。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⑥提问:第三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⑦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这就点明作者求见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就使这篇文章不致于落人俗套。2.教师小结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四)整体把握,深入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2.思考: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3.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或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何巧妙之处?)明确:这体现了“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巧妙构思。“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对本文巧妙构思的精辟概括。本文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在此”。然而通观全篇,除文章末段言及干谒外,却似乎全着眼于如何养气益文,只字未提期望韩琦的接见,这就是所谓的“立言在彼”。其实写养气,写阅历,写欧阳修,实际上都是为写韩琪所作的铺垫。拜见他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就是养气)。这样就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以赢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五)体会文章语言1.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华。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4.欣赏品味(1)诵读第2段,品析语言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六)课堂小结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解说:从总体上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读书还需联系实际,务求读活。)(七)课堂延伸1.作者“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写得好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2.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以及如何养气益文。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章强调了为文决定于养气,而养气在于阅历的深浅、多少。周历名山大川是大自然的阅历,结交名人贤士也是一种阅历,而且是更高更重要的阅历,对一个人的气质、学问、道德、人品的提高,具有更深刻的影响。“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入手,方是根本之道。(八)课文说明这篇文章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所作。文章意在求见,但是下笔不从求见写起,而是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养气”说。文章首先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并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一内一外,养气的途径不同,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接着,作者又谈到了自己“养气”的情况。19年来,交往游历的范围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闭塞之乡,所读过的典籍不过是诸子百家的陈旧学说,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这样的生活不足以养气,因此走出书斋,走出家乡,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于是,见识了秦汉故都、名山黄河、皇城富贵,结交了欧阳修等文章高手。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外在阅历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很自然地将结识韩太尉纳入丰富个人阅历的话题之中,称赞韩太尉定国安邦的杰出才能,对至今未曾谋面表示遗憾。然后,在文意上重复上文,明确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表示出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文章最后,提到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选拔是一件乐事,将更好地学习为文为政,又把话题拉回到前文所说的作文之事。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文章从作文须养气说起,又说到自己的养气之道,很自然地过渡到太尉其人。脉络清晰,文词畅达,汪洋澹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九)教学建议1.要明确本文的文体是书信。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古今书信形式的区别,理解古代书信中的尊他语和自谦语。如称呼中“太尉执事”的“执事”,“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的“辱教”,都属于尊他语。苏辙自称其名“辙”,表示自谦,也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在水平较好的班,还可以稍作扩展,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2.教学重点是准确掌握文言词的读音。有的是生僻词,如“阙”“廪”“惮”“翰”“汩没”“苑囿”。有的是多音词,如“华”。有的是容易误读的词,如“嵩”“恃”。要根据文言词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生僻词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稍作讲解,对于多音词可以将词的几个读音及其意义对比讲解,对于容易误读的词,强化记忆,告诉学生切莫“读半边”。3.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自然。适于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4.要注意分辨文章中的积极思想和消极因素,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中关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自己的阅历以写好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夸赞他人怎样才算适度,这个问题也值得仔细斟酌。5.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气”的含义。“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在本文中主要涉及“文气”和“养气”。所谓“文气”,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所谓“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十)有关资料1.《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之一(高玉琨)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正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2.《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之二(曾枣庄、曾庄)这是嘉二年(1057),苏辙进士及第时写给了韩琦(时任枢密使)的一封求见信,是苏辙的一篇名作。这年苏辙虽因《刑赏忠厚之至论》而进士及第,但这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不可比拟的。这封信的价值并不在于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和求见之忱,──虽然作者写信的目的不外乎此,而在于继承和发展了自孟子、曹丕、韩愈以来的“文气说”,以及作者自述的求学之路对后人的启发。早在孟子,就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但孟子所讲的“气”,偏重于个人的主观道德修养,即他所谓“是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同上)并且,他也没有直接论述气与言的关系。三国魏时的曹丕,把孟子的养气说发展成文气说,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并以“齐气”“体气高妙”“逸气”等评论同时代诸诗人。曹丕认为文章、音乐之巧拙是由于气的不同,从文艺思想发展的角度看,这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进了一步;但他又把这种气看成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比孟子集义养气说还退了一步。唐代韩愈在曹丕“文以气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气盛文宜说。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与李翊书》)但在如何养气的问题上,韩愈并未比孟子前进了多少。他说:“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同上)这封信的第一段即承前人阐述文气说。“文者气之所形”,与曹丕的观点相同;“气可以养而致”,与孟子的相同。关键是在怎样养气的问题上,苏辙比前人进了一大步。他在引孟子的话以后说:“今观其(孟子)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说明作者还是赞同孟子养气的方法的,理直才气壮,气壮则言畅,这对作文很重要。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接着就以太史公(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为证,说明个人的阅历和见识对作文的重要帮助,这是孟子、曹丕、韩愈等人都没有看到的。而且读完全文我们就会感受到,在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和丰富自身阅历这两种“养气”方法中间,作者更看重后者,把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也是作者在学习为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关于苏辙的文气说和养气说,前人和今人都有持不同意见的。元人郝经说:“欲学迁(司马迁)之游,而求助于外者,曷(何不)亦内游乎?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岂区区于足迹之馀观览之末者所能也?”(《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二十)这位道学家对苏辙的反驳,正好从反面证明了苏辙“行天下”以养气的观点与孟子集义养气的正统儒家观点有根本的不同。今人郭绍虞先生认为:“子瞻(苏轼)才高,能由文以致道,更能因道以成文。……子由(苏辙)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