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

有效是教学之底线,也是教学应然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教师只有发挥以上作用,才算是真正的教学.这其实就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诠释.基于此,笔者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新的思考.以下通过几个自己或他人教学的片段做一分析,引以共勉!一、方法多多益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法、多题一法”等备受推崇,这也是我们中国数学教学的特色,又适值新的课程改革,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因此就有了课堂上“一法唱罢,另法登场”的火爆态势,师生施展百般武艺,互不示弱,各种解题方法满天飞舞,一派繁荣景观.可冷观热点,笔者又有了新的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吗?案例1初一下学期完成新课标人教版《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学习后的一次教学实践.问题:如图1,若AB//CD,试求∠AEC+∠EAB+∠ECD的值.此题解法颇多,图2~图9的每个图形中辅助线的作法对应一种解法,读者可自己完成.反思:探求三个角的和,由于笔者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的解法异彩纷呈,一股脑给出了8种方法,笔者对自己引导学生生成的杰作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喜过望导致了自己的心理闭锁,随即点评: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让老师目睹了你们的智慧,这类题目经常用到的就是做平行线或构造三角形,进行角的转移与集中,看来同学们已经驾轻就熟.下面来巩固一下我们获得的成果,顺势进入了练习的快车道,学生练得不亦乐乎!但一次测试引起了我的反思:题目换成了图10的样子,要求同学们至少用三种方法探求∠AEC、∠EAB、∠ECD三者的关系?结果如何?能给出三种方法解答的竟然不到三分之一,可叹!再翻阅出自己的教后感言发现了问题:学生们你一法我一法,彼此交换每人就得两法吗?不然,没有彼此的思维碰撞、没有个人的心领神会,一切都会在日月轮回中淡失.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关注不同的角度、思维习惯的个性差异等等,形成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但学生发现的这些仅仅是一孔之“径”,一缕阳光,一抹春色,任他们见仁见智,达不成视界的融合,他们的心灵何以敞亮?教师主导作用的契机来了,既然是契机,一不留神,稍纵即逝,我们应帮助学生把孔径打通,让阳光灿烂,使春色满园,为学生打开一面窗,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聚合,驻足豁然贯通的境界.比如上面的问题,若在学生充分展现解法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想到了这种解法?这几种解法的共性是什么?差别在哪里?别小视这几个不起眼的问题,它如同催化剂、磁力场,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揭示出“三线八角图”、“三角形的内外角关系图”的两个基本图形,进一步说,就是构成定理等模型,定理本身就是基本图形,辅助线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构成定理提供的基本图形.通过上述发散性归纳提炼式提问,学生彼此剥离的解法找到了交汇点,学生的思维之窗打开了,知识系统了,方法明确了,让学生体会到了依托局部构建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凝聚成了一把穿透解题者心智与题目之间隔膜的利剑,做一个,会一类,通一片,思维得到了升华,放得成功、到位,收得有效、恰当.这才叫真正落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思维能走多远?思维是数学的命脉,没有思维的课堂是没有含金量的课堂,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恰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知识,只有当它是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思维是靠启迪的,不是单纯的传授能所为,实际上传授得越是精细,学习者就越不需要启动思维,此时,充其量是增加了知识的储备,求知的欲望、学习的能力会在细致入微的教学流程中消磨殆尽.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在代替学生学习、思考,我们课堂上的神采飞扬、无坚不摧足以让学生退避三舍,对数学敬而远之,这样,数学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病毒”的侵袭,于是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病态”:“越俎代庖”、“目中无人”、“以点代面”、“本末倒置”等等.这些“疾病”如不及时“诊治”,若再外加“分数至上”的功利性驱动,题海泛滥,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心理负担,势必促成学生远离数学、讨厌数学,谈数学而色变.思维的提升不是反复的演练所能为,它是离不开“悟”的,而“悟”是需要时间做支持的.我们的老师生怕学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把学生的课堂、课余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疲于奔命,哪有闲暇去想、去悟?只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本来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也会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淡失价值,使得思维的脚步迈向穷途末路,以致留下“人宝山而空返”的遗憾!什么“豁然开朗”、“境界一新”、“柳暗花明”都变成了奢谈.案例2学习了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后,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合适的辅助线,以贯通前后知识,渗透转化思想,在例题设置上作了如下安排:问题1如图11,在△ABC中,AB是⊙O的直径,∠A=30°,BC=1,求⊙O的半径.(学生一般都能轻松地完成此题,求出⊙O的半径为1,此时教师可“顺势”提出问题2.)问题2若问题1中的AB不是直径,其余条件不变,如图12,那么⊙O的半径还是1吗?(说明:如此设置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原形启发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比较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悟,进而发现解题思路.该题的解题思路是不唯一的:例如,可构造直径BD(如图13的虚线),将图形转化为类似于问题1中的图形;还可以连接OB、OC(如图14);等等.)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认知的迁移,巩固了圆周角定理及推论.为了把以上方法沉淀下来,为了使思维走得更远,反思是有效的手段.可作如下引导:(1)问题1是怎样转化为问题2的?你是怎样想的?(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你能编一个类似的问题吗?然后同桌之间互答.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过程,触摸到方法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悟透本质,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为深入理解搭好了“脚手架”.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引领,把两个问题完成即罢手,知识的应用就不会在转化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停滞在“原地”得不到延伸,自然思维品质的养成就成了虚无的套话.因此,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组织下,到达的高度是有差别的.不管什么时候,老师都要注意捕捉或创设使学生思维延伸的机会.三、个性随意张扬?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因此就有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之说.现在,新课标赋予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特定角色,一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词被这新词所取代,似乎一谈“主导作用”就是“老套传统”、就是破坏学生的“自主”,唯恐悖离新的课改理念,因此,时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老师退居幕后,任由学生去争辩,老师不置可否.难道个性化的发言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笔者认为,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又一偏颇解读.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还有待老师的执意引领,而不是任由学生个性飞扬.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还大有市场,在《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二)》一文中就有所体现.从学生12到学生18的发言,学生在争辩、反驳,用孙老师的话说“可谓精彩绝伦”,但结果如何?达成共识了吗?此时孙老师是怎样总结的,看如下片段:解释得非常清楚!还有不同意见吗?(环顾四周)没有了,刚才一番唇枪舌剑,可谓精彩绝伦,几位同学把我的风头给抢了,(学生笑)不过,我要表扬你们,你们身上表现出的严谨求真的精神让我感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样的作结,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嫌疑,学生画好了龙,就等老师的点睛之笔了,可惜的是,大肆赏识了一番后,学生的辩驳结果没有了下文,可以想象,学生的精彩之言也会在老师的淡化评价中“随风而去”,这岂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结局!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主导的隐形缺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没有错,但任其信马由缰,缺乏教师的引领和评价会失之偏颇;延迟判断,促进有效生成这也没有错,但延迟判断并不是不判断,不判断容易带来学生认知的模棱两可,导致学生面对问题的茫然失措.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撼动的.“主导”指的是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潜能,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这句经典名言就道出了导的神圣地位.我们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是“教师为中心”的片面主体,也不是任其自流的所谓“主人”,应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载体,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空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彰显,而学生的能动性,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才得以有效利用,“两主”平衡、“二体”相融才会使课堂和谐生辉.四、温故何以知新?“温故知新”是孔老夫子用一生积淀下来的教学原则,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温故要埋好新生的种子,知新始有可能,这粒种子就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你能了如指掌吗?若不能的话,就谈不上真正的“温故知新”,就可能会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新知的生长也会因“无根”而终.进而言之,若没能挖掘出新旧知识间的最佳联系点,就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固定点,也就不能有效地创设出学生对认知的“愤悱”状态,那学生处于麻木中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给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论断.领会了这一理念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的、设计教学方法.案例3人教版7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的教学片段设计:问题5你能归纳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吗?点评:问题1就是代入消元法的生长点,这是学生在没有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之前就能完成的任务,在此用之搭建了代入的“脚手架”,营造出一种引导学生替换的氛围,问题2略施“手脚”,仅添置了一个“y”,学生也不难想到用“2y”来替代x,这样代入消元的方法就在悄无声息中基本成型了.乘胜追击,提出问题3,学生通过与问题2的对照,立即想到把方程x-2y=0变形为x=2y,这样问题3摇身一变成了问题2,这实际上已经是带有一般意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了,也就是说,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成熟了,为了巩固成果,设置了问题4,使得代入法的作用愈加显性化.最后,以问题5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提炼出一般的方法.通过如此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规思路已经登录了学生的大脑屏幕,新的知识就在旧知中成长起来,成为“一元一次方程”整体结构的一个自然发展,使得新知识成为容易由旧知识“进入”的“最近发展区”,演绎了“温故知新”的舒缓之美.学生有时候没有能准确地理解新知识,主要是由于知识的跨度大,远离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而本设计瞄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小问题分解代入法的步骤,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展开,在自己的思考下澄明,而不是老师潇洒的“指点江山”.我们知道,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结论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可谓刻骨铭心,永志难忘,而教师的强行灌输,充其量是“授之以鱼”,能否心理认同还是个问题,何谈心领神会!可见,本例充分发挥了教师设计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另外,领悟数学方法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能单靠内隐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提供从内隐到外显的机会,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