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_第1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_第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_第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_第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

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三大死因之首,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病因主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年龄性别高血压肥胖缺少体力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遗传因素A型性格者次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脂肪浸润学说:经损伤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裂隙→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吞噬脂质→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各种脂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共同构成粥样斑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粥样斑块实际上是机化了的血栓,并非真正的粥样斑块。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危险因素损伤内膜→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平滑肌细胞和基质)脂核外膜内皮细胞内膜平滑肌细胞(修复型)中层平滑肌细胞(收缩型)外膜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扩展进入管腔→外膜lipidcore

脂核血栓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膜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heartdisease)冠心病分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上述五种类型可合并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非ST段抬高型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型AC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二、药物治疗(一)调脂药物他汀: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上调细胞表面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加强血浆中LDL分解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不良反应:肝功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肌病。(二)抗血小板药1、阿司匹林:2、氯吡格雷:3、替罗非班:(三)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介入、外科治疗PCI术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anginapectoris)

定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机制: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氧耗)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氧耗:心肌收缩力、张力、心率;心率X收缩压疼痛产生机制: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鞘,经胸交感神经节→大脑临床表现

(clinicalmanifestation)

发作性胸痛的特点: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放射。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持续时间:3~5min,不少于1min、不超过15min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2分钟缓解体征: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绞痛分级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Ⅰ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Ⅱ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Ⅳ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程度更严重。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心脏神经官能症消化系统疾病:其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心绞痛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期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消心痛扩张冠状动脉→心肌供血↑

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定义: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机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冠脉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临床表现

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

1.原为稳定型,在一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难以缓解。

2.一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较轻的负荷诱发。

3.休息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危险分层心绞痛类型发作时ST段下降幅度(mm)持续时间(min)

TnI或TnT低危组初发、恶化劳力型,无静息时发作≤1<20正常中危组A:1个月内出现的静息心绞痛,但48小时内无发作者>1<20正常或B:梗死后心绞痛轻度升高高危组A:48h内反复发作心绞痛>1>20升高B:梗死后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防治原则: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必须在医生的监控下动态观察,疼痛发作频繁、难以缓解者需住院治疗,除不溶栓外原则上和心肌梗死一样处理。1.休息、心电监护、吸氧、镇静、镇痛2.缓解疼痛:吸入或含化硝酸类药物,必要时静脉注射,变异型可用钙通道阻滞剂;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3.抗栓、抗凝治疗4.介入治疗或CABG(冠状动旁路移植术)

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MI)定义: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概述:

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极高,我国年发病率0.2‰~0.6‰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狭窄且侧枝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急性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因和发病机制促使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的诱因6Am~12Am交感活性增加时饱餐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用力大便时休克、脱水、出血等急性心肌梗塞可发生在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心肌病变冠脉闭塞后20~30分钟少数坏死

1~2小时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肌溶解→肉芽形成

Q波心肌梗死常见心室破裂或室壁瘤形成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坏死组织在6~8周周形成瘢痕愈合

病理演变

先兆

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症状

1.疼痛:程度重、时间长、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2.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

最多见,尤其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

在疼痛期间未必是休克。休克约20%,主要为心肌广泛坏死>40%,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32%~48%。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临床表现

体征

心脏体征:心界轻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收缩期杂音血压:一般都降低,且可能不再恢复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关的其他体征

特征性改变

有Q波心肌梗死者

1.病理性Q波

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T波倒置

无Q波心肌梗死者

无病理性Q波

心电图表现

动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者

超急性期起病数小时内无/高大T波

急性期数小时—2天内

ST段抬高单相曲线病理性Q波

亚急性期数日—2周左右

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平坦或倒置

慢性期数周—数月“冠状T”形成

心电图分期

无Q波心肌梗死者

其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ST段普遍性压低→T波倒置但始终不出现Q波

ST-T改变持续存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