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詹姆斯贝尔福_第1页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_第2页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_第3页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_第4页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01奇怪的家族政坛独行者和中国关系哲学家从政贝尔福宣言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KG,OM,PC,DL(英语:ArthurJamesBalfour,1stEarlofBalfour,1848年-1930年)英国首相中哲学家,索尔兹伯里侯爵首相的外甥和政治继承人,被同僚称为即使生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也能游刃有余的政治家。少年时代因爱人早逝而终身不婚,1902年至1905年出任首相,任内其政府因关税改革议题而陷入分裂,但他却跳出了政党圈子。一战中任海军大臣和外交大臣,后又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因为在爱尔兰事务大臣任内血腥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被称为“血腥的贝尔福”。1917年11月2日颁布了《贝尔福宣言》,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家园的计划。1922年被封为第一代贝尔福伯爵。奇怪的家族奇怪的家族巴尔福刚刚接替索尔兹伯里侯爵就任首相,他正在听年长的罗斯伯里伯爵的忠告;“千万不要忘记了,亚瑟,这座花园属于唐宁街10号,与11号毫不相关。”这就是罗斯伯里的特点,他竟会提出这样一个毫不相关的特权问题。可是,巴尔福在这样的时刻是不可能有心思考虑这个问题的。尽管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相同,然而,他两人却有不同的气质。年纪轻轻的巴尔福,经历比较充沛,也比较现实。他是一个苏格兰贵族,生于1848年7月25日,他的父亲詹姆斯·梅特兰·巴尔福是一位富裕的地主,他的母亲是布兰奇·盖斯科因---塞西尔,因此,他是令人敬畏的保守党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的外甥。巴尔福有一万英亩的地产,在福思湾的南岸,罗斯伯里的庄园以东几英里处。和罗斯伯里一样,他先上伊顿公学,然后再到剑桥大学,他在那里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他没精打采,萎靡不振的外表与他的美学兴趣结合起来使人觉得他是个柔弱的人,这样的人当时被称为“颓废派”。但另一方面,巴尔福热心于草地网球,后来又迷上了高尔夫球。实际上,人们对“漂亮的范尼”----这是他的绰号----普遍存在误解;时间很快就表明这一点:他柔中寓刚。他被梅·利特尔顿的妩媚所吸引,也许他已爱上了她,就像她似乎爱上他一样。当这位姑娘于1875年死于伤寒后,他在伦敦街头徘徊了几个小时,请求将属于他母亲的一枚戒指放到她棺材里。在他的一生中,他都与梅的妹妹拉维尼娅以及她的丈夫一起纪念梅的去世。尽管后来他也结交了一些女性,而且与其中一位的关系无疑是十分热烈的,然后,他却从未表现出丝毫想......哲学家从政哲学家从政亚瑟·贝尔福他是被誉为“第四党”的四个年轻保守党议员(他们在伦道夫·丘吉尔勋爵领导下使政府感到头痛)最不活跃的一个。正如他的一位同时期的人所说,“他是第四党的一位好同志,但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获取更为持久的荣誉。”当政治失去吸引力之时,他便以伦敦社交界的乐趣来聊以自慰,他结识了其中一些服饰华丽,才气横溢的绅士和淑女。当时,伦敦市有智之士云集之地,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止。他成为其舅父索尔兹伯里的私人秘书;他在次年出版《哲学质疑辩》一书,书的题目似乎传达了此人的本质:含糊其辞、怀疑一切----一个浅薄的涉猎者。然而,在巴尔福身上除了多疑外,还有其他的东西。“他在我看来有一副铁石心肠”(内维尔·张伯伦)。“要是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那种错综复杂的阴谋之中,他就无需研究马基雅维利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一个评语是不公正的,第二个却不然。1887年,在他在议会中呆了13年以后,他的舅舅任命他为爱尔兰总督,当时爱尔兰正在经历其周期性混乱阶段之一。最初,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对让这个“客厅里的装饰品”来设法处理他们本地的恐怖主义感到好笑。但不久,他们就开始抱怨“残忍的巴尔福”的所作所为了。他严厉的,而且有效的解决了犯罪问题;他提出了改善经济状况的措施。他敢作敢为,毫无恐惧之心,在这之前,很少有人听说过他;从现在起。他就名声大振了。他认为爱尔兰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英国人心肠太软。”他知道了一项强制和仁慈并用的政策,有好多年,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似乎已被他扼杀了。他在爱尔兰工作结束以后,便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那......政坛独行者政坛独行者贝尔福与这位新国王的关系是脆弱的。爱德华思想懒散,左右多轻浮之辈。张伯伦极力主张通过关税来保护贸易,而贝尔福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讲究实际,这也在政府中造成麻烦。问题的实质是,英国已失去它自工业革命以来所享有的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一批主张自由贸易的托利党人的出现是政治复杂化了,就象十年前自由党统一派所干的那样。这时,贝尔福的最大成就就是创建一个在他这个首相领导下的“帝国国防委员会。”因此,他负责协调整个大英帝国的防务。就是因为他对防务的关注,他在职的时间超过了任期,以确保军队用新式的重18磅的枪支武装起来。1905年,他一已领导下院达10年之久,在这期间,约瑟夫·张伯伦把“帝国优惠关税”问题提到议程的最前面来。贝尔福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是暧昧的,他的领导是犹豫不决的,“他对自己的观点讳莫如深,”“精英会”成员之一的哈里·卡斯特说,托利党内部的不满情绪在整长。贝尔福认识到是他该走的时候了。那年12月他辞职,接着进行选举,保守党政府被击败;在保守党统治近20年以后,这并不令人意外。最有意义的是,53名工党成员现在已成为下院议员。奥斯丁·张伯伦认为,“事情的发展将以自由党的分裂而告终。”对贝尔福来说,直接的后果是,他丢失了在曼彻斯特的席位。可是,他那时主要兴趣是“犹太复国主义”问题:他会见了当时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名示教者魏茨曼博士,魏茨曼博士使他相信,“应当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他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是我理解的。”同时,他认为,必须制止大批犹太人涌进英国的现象。1908年,自由党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去世后,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接替了他的位子。......贝尔福宣言锡安主义意义人物影响贝尔福宣言锡安主义亚瑟·贝尔福19世纪末,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同时犹太人中也兴起了锡安主义运动,提倡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国家。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把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国即巴勒斯坦。锡安主义者向世界各大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呼吁支持。俄国因为积极迫害犹太人,成为他们的敌视对象。当时,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近年来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较为安定和受保护--英国首相之一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本人就是犹太裔。因此锡安主义者们把英国当成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英国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利用他的高层关系,积极游说英国政府支持锡安主义运动。同时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僵持状态。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意识到锡安主义者在各国的广泛影响,都希望得到该运动的帮助。但是德国方面碍于巴勒斯坦地区隶属盟友奥托曼帝国的领地,未便许诺过多。1916年底,以戴维·劳合·乔治为首相的英政府新内阁上任。乔治和他的外务大臣亚瑟·贝尔福都同情锡安主义运动。劳合·乔治在大战之前曾担任锡安主义者的法律咨询,后来在做军需大臣的时候又结识了在皇家海军实验室工作的哈伊姆·魏茨曼。1917年期间,英国政府内部就是否和如何正视支持锡安主义者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激烈的辩论;参与辩论的有支持和反对锡安主......人物影响亚瑟·贝尔福亚瑟·贝尔福颁布的《贝尔福宣言》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出生在匈牙利的英国作家ArthurKoestler将此概括为“一国正式对第二国许愿第三国的土地”。IsraelCohen说:“贝尔福具有无可挑战的不朽地位……贝尔福宣言为犹太人的历史,开展了一个新的纪元。”该宣言得到协约国诸政府的确认,成为1920年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锡安主义者将此理解为英国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正式支持。从此,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急剧增加;并且开始无视宣言中“不得伤害其他本地民族利益”的条款,排挤本地的阿拉伯人。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宣言中用“民族家园”(nationalhome)代替“国家”(state)。这个模糊的定义对后来的以巴冲突历史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观点认为,贝尔福宣言中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双方的允诺,本质上就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而不损害本地居民的利益。历史学家MayirVerete认为,即使这时候没有犹太建国运动,英国人也会自己发明一个出来。意义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897年8月,以T.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晚年的贝尔福1917年11月2日,亚瑟·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罗思柴尔德。信中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应明确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者损害其他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宣言中的“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实即犹太国。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宣言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主要国家的赞成。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亚瑟·贝尔福(1848-1930)代表英王陛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和中国关系和中国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派出大量华工支援协约国事业,其中有3,000-4,000人(包括水手)死亡,死亡率达2%以上。华工的流血牺牲、华工对一战的贡献并未得到肯定。在巴黎和会上,时任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ArthurBalfour)指责中国对一战毫无贡献,为战争“未花一先令,未死一个人”。显然无视华工的贡献,无视华工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