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七章几种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案一、悲观学派二、乐观学派三、生态学运动四、可持续发展第一页,共六十页。2
人类环境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1)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2)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3)第三阶段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阶段。第二页,共六十页。3两种环境观:
(1)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反自然为主要特征。(2)现代环境观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和自然必须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即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现代环境观,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基础,也是环境法产生的基础。第三页,共六十页。4
在如何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种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①悲观论,②盲目乐观论,又称盲目发展论。③积极乐观论,又称可持续发展论。第四页,共六十页。
一、悲观学派------罗马俱乐部奥雷里奥·佩切伊亚历山大·金第五页,共六十页。6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20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民间小团体,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和人类的前途,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描绘未来世界的面貌,为人类所希望的发展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第六页,共六十页。7
197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完成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它被西方国家报纸称作“70年代爆炸性杰作”,也是罗马俱乐部的代表作。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第七页,共六十页。8
《增长的极限》认为,人口增长必然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又需要发展工业,工业的发展必然增加资源消耗和污染。如果目前世界的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和污染的增长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地球的增长极限将在100年内出现。第八页,共六十页。9
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和危机?罗马俱乐部的专家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不能期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只有停止地球上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才能维护全球的平衡。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所谓“增长极限”论和“零增长”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第九页,共六十页。
在学术界,持悲观论观点的人大多是生态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由于专业的关系对当代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看得最清楚、最尖锐,对50—60年代因经济高速增长而冲昏了头脑的盲目乐观的人来说,无疑是打了一针清凉剂,在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化的情况下起了醒世和警世的作用。
“有机增长理论”第十页,共六十页。
美国出版的《公元2000年的地球》(也被认为是悲观论的代表作)披露,无论能源消耗或其他矿产品消耗,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都增长太快。例如,1900年世界人均标准燃料消耗不过0.46吨,1960年猛增到1.66吨,预计,进入21世纪,此项消耗还将增到3.4—4.0吨、因此,这本书断言,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面临很快枯竭的危险;至于其他矿产品,根据“已知储量”和年需求量增长的幅度,可以预期,它们枯竭之日也越来越近了。《公元2000年的地球》断言,铅的储量到2001年就要枯竭,锡2007年,锰2032年,铬2056年。第十一页,共六十页。二、乐观学派----美国赫德森研究所赫尔曼-康恩托夫勒西蒙第十二页,共六十页。
乐观论的思想产生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50—60年代,在与悲观论的辩论中发展到顶峰。一些人对人类的未来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认为经济可以无限制的增长,消费水平可以毫无节制的提高。其代表作是以康恩为首的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的《今后二百年》和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资源丰实的地球》。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认为,为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经济可以无限增长。第十三页,共六十页。
1972年《增长的极限》发表后,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热烈争论。赫德森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康恩等人于1976年发表了《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的报告,该报告对D·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进行了逐章逐条的批驳,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能源问题是社会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或资源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来解决它;粮食生产和污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经济增长还远远未到极限,而且也不可能有极限,人类的前途充满光明。
第十四页,共六十页。核心:
把科学技术看作足以解决生态问题和一般人类问题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无穷无尽,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必将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第十五页,共六十页。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把人受制于自然,敬畏自然的状态提升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状态。近代科学革命的奠基人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他深信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深藏于知识之中。第十六页,共六十页。
但科技异化给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的隐患:火药的发明和核裂变的发现使战争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大幅度提高;猎捕工具的改良导致大量自然生物资源濒临灭绝;农业的化学物品使用不仅造成土地的侵蚀,而且给人类和生物造成积蓄性化学物质危害,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科学技术的非环保性。
技术异化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的原因和结果。第十七页,共六十页。
人们在观念上树立起了人是自然主人的信念,自然变成了人征服的对象。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切实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赋予自己的巨大力量,人们似乎可以相信,只要依靠科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持这种“科技万能论”者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漠视人对环境的依赖性,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技术,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第十八页,共六十页。
技术本身只是人在自然之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工具,技术的发展应该只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果人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只顾及技术的视野和财富的增减,不去虑及环境的承载力和负荷力,即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问题,那么,现代环境问题必定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而加重。第十九页,共六十页。
《增长的极限》历数西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断言现代社会如不改弦更张,克服种种弊端,工业文明将走向反面。
赫尔曼-康恩领导下的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则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非但没有走向反面,而且前途光明,经济增长远未达到极限,因为科学技术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乐观派和悲观派的思维方法有个不同点,那就是悲观派只注意到了限制增长的因素,而乐观派的观点是建立在资源无限的基础上,且片面崇拜科学技术的作用。
第二十页,共六十页。比尤恩·隆伯格
2001年,当环保呼声日益高涨时,丹麦学者比尤恩·隆伯格抛出一本《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人类普遍夸大了环境危机。这一有悖于主流思想的言论,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隆伯格199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政治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任丹麦阿胡斯大学统计学副教授,还曾经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页。
2001年9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隆伯格的《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TheSkepticalEnvironmentalist)。这本书引用了大量官方数据,然后向人们广为信奉的环境危机论发起了挑战。
隆伯格说,在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焦点问题上,绝大多数环境保护论者选择性地利用一些科学证据,给公众形成了许多错误印象。而他这位“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想要告诉公众的是,环境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第二十二页,共六十页。
他认为依靠限制使用燃料来抑制全球变暖是得不偿失,《京都议定书》根本没有执行的必要;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率正呈下降趋势,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福利也在逐步提高,人均寿命已经从1900年的30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物种灭绝的速度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危言耸听,今后50年中将减少的物种大概只有0.7%;资源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利用而日益枯竭等等。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页。
隆伯格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该书的副题“向读者展示世界真实的面目”。他认为,人类应当抛开党派之争,省察自己的言行。
在环境问题上,人类不能漠不关心和无所作为,但目前弥漫的夸大其辞和悲观论调,只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并且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浪费在一些臆想的问题上,或者去搞一些所谓的运动,从而忽略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非洲的饥荒。第二十四页,共六十页。喝彩
英国《经济学人》称:“这是过去10年中公共政策——不仅仅是环境政策——领域最有价值的书之一……它是一个胜利。”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它是继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以来,环境问题上最杰出的作品。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在媒体的炒作之下,《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到2002年2月,剑桥大学出版社已经加印了7次。第二十五页,共六十页。驳斥之声也不绝于耳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自发组织了“反比尤恩·隆伯格协会”,建立专门网站对隆伯格的观点一一进行反驳。
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著名学术杂志先后发表了针对该书的质疑文章。世界资源研究所将隆伯格干脆称为“伪学者”,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指南,供新闻记者报道时参考。第二十六页,共六十页。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2年3/4月号上的一篇文章,还对媒体如获至宝式的跟风炒作提出了批评,并指出媒体大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早在1998年,隆伯格就出版了一个丹麦版本,当时也引来了包括隆伯格那些阿胡斯大学同行的激烈批评,这一次不过是旧事重提。
《科学美国人》奋起反击。该杂志用11个页码,刊发了一篇题为《令人误解的地球统计数据》的社论,以及四位环境专家的署名文章,声称这是“科学自身对《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的反击”。第二十七页,共六十页。
对于地球的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估计,有着形形色色的预测,也有着离奇的幻想。前些年,有一种“老鼠文明”的说法,引起了西方的轰动。这种预测认为,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文明是由鼠类掌握的,那时的老鼠大概和今天的狗一样大,它们如同今天的人一样统治着地球。而我们人类则像恐龙那样灭绝了,考古老鼠正在利用各种技术,考证人类的灭绝原因和人类的文化。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页。
有人认为,核战争会引起可怕的“核冬天”,大量的核辐射杀死了全部人口或大部分人口,核弹爆炸的烟去遮住了太阳光,使整个地球成了黑夜。核冬天使人类像恐龙那样自我灭绝了,整个地球失掉了生机,唯有在地洞里生活的老鼠在拼搏,在繁衍,经过几万年几百万年漫长岁月,鼠类统治了地球,从出土文物和化石中得知人类自我灭亡的历史……。第二十九页,共六十页。
有人认为,由于人类的不能自我控制,首先会在人口多、素质差的地区发生人口大崩溃,甚至造成“世界末日”。也有人认为,人类虽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整个人类及其文明是不会灭绝的。然而,一些地区、一些民族、一些人种会被“开除球籍”,自我消亡,从而“优胜劣汰”,人类变得更聪明,飞出地球,在太阳系里繁衍,而那“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也许是十分惨酷的。发生人口崩溃的地区,因饥荒、动乱、污染、瘟疫、战争而自相残杀,被“开除了球籍”……从此,人口得以减少,世界得以进步,人类得以保存。
第三十页,共六十页。
对于未来,也有些人持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在创造新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加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实现,人类不但能摆脱困境,而且能进入神话般的美好世界。未来属于人,而不属于老鼠,因为人类既学会了改造环境,又学会了控制自己。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页。
三、生态学运动
60年代末~70年代,各发达国家兴起了生态学运动,80年代走向政治化。提出: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重新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和环境观。
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其联系性、统一性和相互依存的共生性,强调生态学的伦理意义。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页。33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联合会性质的国际性组织,于1979年在荷兰正式成立。它的成员及支持者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富于理想、有胆有识、不怕危险,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捐款。绿色和平组织同世界上各种破坏环境、威胁和平的行为不懈斗争,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他们的行为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承认,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吸引到了组织中。第三十三页,共六十页。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国际协调和合作,推动环境问题的国际解决。在解决问题时严格遵守“非暴力行动、脱离党派之争、坚持国际主义”的三条原则。其目标是反对污染空气、防止酸雨生成;反对损害南极环境的行为;反对在近海开采石油资源;反对破坏海洋动物资源的商业性活动;反对倾倒有毒废料;反对向地下水道排放有毒化学废料;反对欧洲建立核电站、美国制造核武器;反对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处理核废料。第三十四页,共六十页。
四、可持续发展第三十五页,共六十页。
在如何对待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彼此间的关系上,国际上流行三种思潮和模式。一是优先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注意经济增长,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国民经济的增长,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二是停止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既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只有停止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能摆脱环境问题的困难和危机。第三十六页,共六十页。
三是持续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为他们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同时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经济发展只能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承能力(承载力)为基础,环境保护只有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才能逐步开展起来。第三十七页,共六十页。
自从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提出“零增长”理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是无法也不能推广的。如果全球人口都按这种模式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一切不可更新的资源,同时使污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自己也将迅速走向灭亡。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开始重视发展的持续性,希望能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十八页,共六十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
联合国根据40多个国家提供的资料,由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和科学家雷内·杜博斯执笔,为此会议提供的实际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的基础意见--《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提出:环境问题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于是,"环境保护"这一术语随之被广泛采用。第三十九页,共六十页。
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第四十页,共六十页。
1987年联合国在莫斯科召开了国家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下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第四十一页,共六十页。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第四十二页,共六十页。
与1972年旨在唤醒人们环境意识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相比,这次会议一方面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确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这是我们认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或精神实质。第四十三页,共六十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第四十四页,共六十页。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的是发展,把消除贫穷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②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可持续发展认为,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第四十五页,共六十页。④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⑥可持续发展还非常强调人类必须改变对自然界功利主义的传统态度,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第四十六页,共六十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协调一致,是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要发展就要消耗资源,就会产生废弃物。可持续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封闭式保存,而是要求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将保护和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第四十七页,共六十页。
在确立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速开发替代性资源,加速开发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减少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减少国际、国内的各种冲突,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第四十八页,共六十页。
从性质上说,环境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如何占有、如何利用和如何分配的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西方国家走过的环境保护之路是“科技+法律=环境改善”的环境保护的药方,起到了一定的环保实效,实际上还是法律起决定作用。第四十九页,共六十页。
思想意识的改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物质财富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现实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关系等。文化的经济属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思想意识的改变最终要依赖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第五十页,共六十页。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性社会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期待着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循环型社会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原则,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循环利用资源理念保持一致。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社会”。
第五十一页,共六十页。
学术界对于循环型社会的定义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从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角度来定义的。二:从实现的手段和模式来定义。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3R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这是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发展模式。《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实施第五十二页,共六十页。三:从循环型社会的性质来阐述。循环型社会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经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循环型社会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传统经济更看重前者,循环型社会则把经济发展融于环保之中,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五十三页,共六十页。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中国排在世界末尾
2002年在纽约举办的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142个国家的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芬兰列在排行榜之首,美国第45位,我国第129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最后一位。这是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开展的项目———环境可持续能力指数(ESI)的最新评估结果。
2005年01月:133位/144个第五十四页,共六十页。
ESI为跨国家地区比较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指标。2002年芬兰之所以位居首位,是因为芬兰政府成功地使该国的空气和水污染最小化,他们有良好的处理环境问题的体制保障,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相对较低。而美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行动迟缓,在减少垃圾污染方面也表现较差,不过美国在控制水污染方面位居世界前端,而且政府积极促进了国内环境政策的辩论活动。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价使它排位第45。第五十五页,共六十页。ESI2002年公布的我国各个项目的20个重点指标:环境系统-130/空气污染-139/水储量-117/水质量-94/生物多样性-118/土地-36/缓解环境压力-65/减少空气污染-113/减少水紧张-115/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54/减少废物和消费压力-64/减少人口增长-37/提高人类对环境威胁的抵御能力-66/人民的基本生活-75/环境健康-63/社会应付环境威胁的体制保障-112/科学和技术-70/参加辩论的能力-142/环境问题的国家管理-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款32位SoC芯片的晶圆级测试》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至2030年便携式电磁感应铝箔封口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防假币投币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横剪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激光切割/标记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全自动机动车检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高精度玻璃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钟表形灯箱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自动车床五金零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信息传输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 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各单位新编长聘人员招聘需求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0湖北专升本《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SHT39032017监理规范表格(中文版)
- 2023-2024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自测试题
- 浙江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传统美德类
- 理性作文600字合集九篇
- GB 7102.1-1994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
- 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初三数学一模考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