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工程师-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2012第一页,共36页。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第二页,共36页。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三页,共36页。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四页,共36页。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坐、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五页,共36页。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1原材料选择府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没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廊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4.在生产中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5.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第六页,共36页。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声
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控制噪声。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卢,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仍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设置隔音室(二)防振动
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问,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七页,共36页。(二)防振动
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问,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八页,共36页。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个人防护措施等。
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
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
3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二)防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防护,也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第九页,共36页。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
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等,使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十页,共36页。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第十一页,共36页。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一)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等;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二)分类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第十二页,共36页。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
1、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
)2、分散度(直径小于5um的粉尘对机体危害性最大,也易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3、溶解度与密度(呈化学毒作用的粉尘,危害随溶解度的增加而增强;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危害随溶解度的增加而减弱。密度大者沉降快)4、形状与硬度5、荷电性(尘粒带异相电荷加速沉降)6、爆炸性(粉尘最小爆炸浓度:煤尘30-40g/m3,淀粉、铝及硫磺7g/m3
,糖10.3g/m3
)第十三页,共36页。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1、粉尘的化学成分(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有致纤维化作用)2、分散度(直径小于5um的粉尘对机体危害性最大,也易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3、溶解度与密度(呈化学毒作用的粉尘,危害随溶解度的增加而增强;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危害随溶解度的增加而减弱。密度大者沉降快)4、形状与硬度5、荷电性(尘粒带异相电荷加速沉降)6、爆炸性(粉尘最小爆炸浓度:煤尘30-40g/m3,淀粉、铝及硫磺7g/m3
,糖10.3g/m3
)第十四页,共36页。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掌握)--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1、改革工艺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2、湿式作业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3、密闭-抽风-除尘(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用该方法。干法生产,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其系统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4、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现场安全检查及对防尘的综合管理第十五页,共36页。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十六页,共36页。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熟悉)(一)来源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物质的加热分解(二)毒物形态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
1.气体2.蒸气3.雾4.烟5.粉尘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第十七页,共36页。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
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以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
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
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
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
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第十八页,共36页。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掌握)
1、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2、常用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掌握)密闭-通风排毒系统局部排气罩排出气体的净化(洗涤、吸附、袋滤、静电、燃烧);个体防护第十九页,共36页。(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污染。
(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
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
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第二十页,共36页。
1.洗涤法
适用于净化CO、SO2、NOx、HF、SiF4、HCl、Cl2、NH3、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
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
2.吸附法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如机械、仪表、轻工和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用,吸附效率在90%~95%。
3.袋滤法
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
4.静电法
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静电法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
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
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
如: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
(四)个体防护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三、密闭空间作业管理1、无需办理准入证定时检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2、需要办理准入证批准;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人及各自职责;职业安全卫生培训警示标志;安全评价;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报警器;应急救援保障。第二十二页,共36页。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二十三页,共36页。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第二十四页,共36页。一、噪声(一)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来源及其危害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噪声的分类: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第二十五页,共36页。(二)噪声的危害: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dB(A)。
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三)噪声的控制措施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第二十六页,共36页。二、振动振动: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振动危害:造成手臂振动病。振动控制:1.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第二十七页,共36页。三、辐射这种交替变化的,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或电磁波。
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α射线等。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6页。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X射线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第二十九页,共36页。(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危害
(1)射频辐射。量子能量很小。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第三十页,共36页。2.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对微波辐射的防护,是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
第三十一页,共36页。(二)电离辐射来源与防护1.电离辐射来源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能产生直接或非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机等。
2.电离辐射的防护
治本—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外照射防护:外照射—使用封闭型电离辐射或射线装置,射线由外部对人体进行照射。外(照射)防护三原则:(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第三十二页,共36页。四、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高温作业包括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包括:低温作业、高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的控制措施1、高温作业防护2、隔热3、通风降温4、保健措施5、个体防护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 生物的分类》课件
- 医疗卫生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 国防建设目标
- 2024年山东客运上岗考试都考什么
- 2024年西安客运从业资格证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衡阳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 2024年清远客运从业资格证的考题
- 2024年西宁客运从业资格模拟考试
- 2024年湖州道路客运资格证考试题
- 2024年焦作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板
- 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
- 小学校情学情分析
- 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管理指南
- (正式版)JTT 1482-2023 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规范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平台建设及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MOOC 综合英语-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高分范文2篇:简单并不简单
- 幼儿园主题网络图
- MOOC 人像摄影-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印学话西泠》参考课件
- MOOC 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