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_第1页
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_第2页
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_第3页
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_第4页
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G633.2:A1671-0916(2009)10-0097-04新学年伊始,新一届高三的政治复习业已启动。全面深入地分析2009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找出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对指导2010年的文科考生复习意义重大。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传递着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命题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导高考复习教与学的最佳平台。笔者结合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政治试题的特点和高考阅卷的心得,对新一轮高考政治复习提出几点粗浅建议。一、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Ⅱ的特点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与前一年相比,在题型、难度、分值和题量上基本保持了稳定,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比例与去年也大体相当。政治部分第1卷选择题24—35题,共12道,总计分值48分。第二卷非选择题第38题、第39题(6)(7),分值分别是32分、10分、10分,总计分值52分,两卷合计总分100分。就考查内容看,该套试题考查了经济常识中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货币的职能、汇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消费者权益、三农问题、产业结构等,哲学常识中的量变质变关系、对立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意识的反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观、价值观等,政治常识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政协的性质及职能、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党的宗旨等。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术语的考查,是高考的基本原则之一。2.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今年高考政治题覆盖的知识点基本上都属于学科主干知识。3.注重能力考查。今年高考试题还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知识迁移、重组的能力。一些政治材料题包含了丰富的答题信息,学生若能仔细地阅读材料,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提取和整合信息,是不难组织答案的。4.淡化重大热点,隐性考查。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表现时代最强音,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原则。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热点问题。但今年文综考试结束后,学生普遍的感觉就是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与平时训练的不一样,考前专题复习过的重大热点几乎没考。5.设问方式多元,收敛开放并用,学科整合突出。近年来,文综政治科的设问方式有两种:收敛性设问和开放性设问。前者直接指向一个具体知识点,指向性明确,而后者不明确指向一个具体知识点,发散型答题。收敛性设问指向性明确,是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一大突出特点。而今年,两种设问方式并重。指向性明确,可避免设问过于宽泛,学生答题眉毛胡子一把抓。6.试题稳中有变,贴近新课程。今年虽不是旧教材的最后一年,但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了新课程,新课程中的一些观点在我们这个地区的高考试题中也有所渗透。二、失分主要原因分析综上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的高考命题实际呈现出的是一种稳中有变的趋势。结合考生的答卷阅卷情况,笔者认为导致考生普遍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不扎实。扎实的学习基础是考出好成绩的基本前提。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是失分最主要的原因,这在大多数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因为在高考复习时很多学生都喜欢脱离课本做题,不喜欢看教材,而有的老师则热衷于到处搜罗试题,搞模拟演练,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能准确、牢固地掌握,从而在知识体系上出现漏洞和缺陷。有的老师和同学过分强调集中精力抓主干知识,忽略全面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平时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在答题时特别是答主观试题时对基本原理叙述不完整。考生卷面上所呈现出的学科术语不规范,文字表述口语化等问题,其实都与对基本原理把握不准确有直接关系。如第38题(1)小题:考生一般都能对材料作简单描述,但大多数同学都无法用教材中的原理加以概括。2.审题能力欠缺。无论是答客观试题还是主观试题,审题都是得分的关键。审题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审读时对材料不会进行浓缩和概括,提取不出有效信息,还有对设问审读不明,答非所问。在做题时,有些考生用主观想象代替试题本身的客观要求,想当然地做答。答题的依据应该是题目本身提供的信息,而不是考生在做题时联想到的东西。有些学生审题只读一半,读题不完整,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得出一个结论;有些考生读完试题后,抓不住设问或材料的关键、中心,导致审题失误;还有部分考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一看到自己熟悉的材料就草率落笔而忽视了此题的设问角度等。如第38题(4)小题材料中明确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回答,结果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却选用用政治学或其他理论作答,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3.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差。考查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思维不活跃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原因。一般情况下,考生应先从材料中找出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回忆相关知识体系,以点带线,然后再将知识点运用到分析试题当中。而有些考生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也就不能连点成线,不能将所学的理论和材料与实际相结合,对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只会堆砌知识点,填充卷面,材料分析不够或不知所云。也有一些试题已在材料中列出具体的措施,只需稍加归纳即可,但有些考生由于缺乏归纳能力,也就不能从材料中归纳出思路。还有就是缺乏常识性思维能力的积累,缺乏政治敏锐性,没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必要的知识积累。如第39题(6)、(7)小题就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和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所以,没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是无法得到高分的。4.答题不规范。高考结束会有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试题本身并不难,答题自我感觉也不错,但最终分数却不理想。费解之余,有的人想到了查卷,以弄究竟。其实,失败的原因就出在一些答题的细节上。有些考生不太注意答卷的规范问题,导致了很多无谓的失分。答题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字连篇、书写零乱,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往往得不到高分。二是表述不规范,不能正确运用学科术语。高考阅卷中,评卷老师特别注意查找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但由于一些考生不了解这一点,结果造成答案书写很多,但有效信息少。三是表述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有的考生答题干脆不分层次,浑然一体;有的考生则只是简单地罗列序号,既缺乏分析论证,又缺乏逻辑叙述。三、2010年高考政治复习的几点建议2010年高考还有数月时间,基于2009年的经验教训,特提出以下几点备考建议,以供参考。1.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政治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关系来看,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即首先必须有学科知识做支撑。因此,基本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并且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的内涵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加以比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近几年来文科综合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不是局限于政治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了,还涉及文学、美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此,教师与学生均需留意,要注意对多方面知识的积累。2.提高审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审题时,首先,要略览全题,明确主题,把握命题思想。其次,审读设问,明确范围,把握答题方向。要提高解题能力,即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外,答题时,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坚决杜绝非术语化现象。3.注重对学生思维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考复习必须重视训练、强化训练,但应摒弃题海战术,进行适度训练,着重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从高考要求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点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很简练,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通过解答试题的训练,通过研究这些题目的命题思路、思维价值、知识要求等,增强思维能力。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思维不活跃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原因,因此培养能力成为教改研究的重点课题。教师可在细心研究、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整理时事热点专题,介绍每一热点的来龙去脉,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而且重点把握其中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高运用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多角度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关注热点的同时,不能忘记教材,避免完全时政化,背离了高考。当然,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是从微观切入,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尽相同,况且试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文字、漫画、表格、图形等),因此,需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来锻炼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4.培养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过程。解题训练中要精选试题,要有针对性;查漏补缺,深化、巩固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通过具体题例,指导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找准答题角度,组织答题要点,提高审题和组织答案能力。通过材料分析,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从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的归纳思维方法,从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演绎思维方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和能力。通过组织答案,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